郭逸群
18—20世紀,經過幾個世紀商業(yè)貿易的良好鋪墊,中國與歐洲雙方開始了思想文化層面的交流“文化交流”這一概念涵蓋兩層意思,一是輸出,二是輸入。當前學術界對該領域的研究大多聚焦文化輸入,如西方音樂文化的傳人與西方音樂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的影響等議題。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筆者搜索到的相關文獻則是少之又少。論及中華文化輸入歐洲的典型案例,18世紀歐洲興起的“中國熱”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入歐洲后對其文化各方面產生影響的具體表現,其中包括建筑、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本文將針對歐洲“中國熱”中涉及歌劇音樂文化交流的部分做深入探討,結合18—20世紀富有中國風味的經典歌劇作品進行分析,評估中國文化對歐洲歌劇作品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影響,探討中華文化在歐洲傳播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當代音樂文化的輸出提供一些思路。
一、中歐音樂交流概述
(一)中歐音樂交流歷史溯源
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出現讓中歐間的交流成為可能。漢代史書可考據與意大利有關的記載,將意大利稱為“極西之地”,而意大利的史料中也可考關于中國王朝的記載,即我們所熟知的“賽里斯國”稱謂。在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現象僅是初見苗頭,它是在中歐商人進行貿易交流的過程中無意間傳播。由于時代局限性,商人在此階段扮演著文化交流的中心角色,中國文化隨著絲綢一同“販”給歐洲人,歐洲文化則隨著珍稀農作物一道傳入中國。
蒙元時期,古羅馬被外族所滅,教會勢力逐漸統(tǒng)治歐洲各國。蒙古族人驍勇善戰(zhàn),在建立王朝后不斷向外征戰(zhàn)、擴張,版圖面積一度超過了4500萬平方千米。為有效阻止蒙古軍隊入侵羅馬,羅馬教廷決定采取傳播宗教信仰這一方法與中國和解,并迅速派出博朗嘉賓(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等多名傳教士,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歐文化交流。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的主角是傳教士和商人,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游記》便是在元朝時寫就,書中描寫的富庶生活使歐洲人對中國充滿了無限向往。
明清時期,中歐文化交流明顯變得頻繁且有序,音樂交流也是在這段時期初見端倪。歐洲在經過文藝復興后,出現了許多先進的思想文化理論,處處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而明清時期的中國,其發(fā)展卻呈衰落態(tài)勢,中央集權制愈發(fā)強化,開放程度愈發(fā)不及以往,甚至在清代施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民眾的陳舊思想急需更新。在此階段,意大利派出的基督教傳教士在中歐文化交流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瑪竇、龍華民、羅明堅等人都是享譽中歐的傳教士,他們?yōu)橹袊鴰砹讼冗M的科學技術與進步的思想文化,并在傳播教義的同時了解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他們把這些新奇的異域文化帶入歐洲人的視野時,就促成了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興起。
(二)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興起
16—17世紀,即我國明末清初時期,羅明堅、艾儒略、郭居敬、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可以熟練運用漢語,并嘗試融入中國的儒家文化環(huán)境進行宣教工作。這些傳教士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在為中國帶來基督教教義的同時,也向宮廷介紹了多方面的知識,如天文學、地理學、歷史學、數學、醫(yī)學以及政治制度等內容,也涉及音樂作品與理論知識。由于傳教士們精通漢語,他們在傳教之余撰寫了諸多著作,同時也翻譯了大量中國的史書典籍,這對歐洲的漢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8世紀,以意大利為開端、以法國為中心興起了“中國熱”,大致包括“中國風物熱”與“中國思想熱”。在物質文化上,歐洲各國人民都酷愛欣賞、收集中國古玩藏品,中國元素對歐洲的建筑風格、服裝設計、園林規(guī)劃甚至首飾設計都產生影響,這種特殊的具有異域風情的裝飾風格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特定的風格——洛可可風格(rococo)。在思想文化上,歐洲人閱讀傳教士編寫的書籍與典籍翻譯,了解中國宮廷、民間的奇聞逸事,學習中國的史地知識、政治制度以及科舉制度,中國的儒學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啟蒙了歐洲文藝復興。
18—19世紀,“中國熱”在歐洲大陸不斷興盛的過程中,洛可可風格的影響覆蓋面從物質延伸到了思想文化,包括音樂藝術風格——洛可可音樂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對建筑結構與內部所追求的自然基調一致,洛可可音樂同樣尊崇自然,這體現在歐洲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題、旋律、曲式結構、演奏樂器等方面。音色自然通透的羽管鍵琴便是首選,他們也善于運用富有裝飾性的和弦和節(jié)奏來渲染作品回歸自然的主題。談及最能夠體現受“中國熱”影響進而具有洛可可風格的音樂形式,當屬歌劇,例如它的主題被加入中國故事、旋律發(fā)展被加入中國曲調等。筆者將在下文從劇本語言和音樂曲調兩方面分析18—20世紀歐洲歌劇藝術作品中的中國元素。
二、代表性歌劇作品分析
18—20世紀的許多歌劇作品,深受歐洲興起的“中國熱”以及洛可可音樂的影響?!伴W現在江西瓷器的絢爛色彩,福建絲綢的霧綃輕裙背后的南部中國的柔和多變的文化,激發(fā)了歐洲社會的喜愛和向慕?!痹跉W洲人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下,這一時期具有中國風格的歌劇作品多以中國社會為背景,選角方面也一改以往中國人只在歌劇中扮丑角的局面,中國人物搖身一變成為主角,但登臺演出時仍是由歐洲演員扮演。16世紀末,意大利出版了從中國奇聞逸事中取材的長篇小說《皇帝》,該小說以中國為社會背景,被認為是歐洲第一部用英文寫就的中國故事,也象征著此時“中國熱”已由意大利開始興起,并迅速向整個歐洲蔓延。
(一)劇本語言
18世紀,著名歌劇《中國英雄》由梅塔斯塔齊奧(Pietro Metastasio)創(chuàng)作故事腳本,是為奧地利女王而作,但其情節(jié)發(fā)展卻是歐洲式的經典模式。據史料記載,《中國英雄》的故事情節(jié)取材于我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趙氏孤兒》,后期根據作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加以改編,使得《中國英雄》的故事背景雖在中國,但其人物性格與行事風格非常西方化,從側面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比較片面。
《中國英雄》講述了美麗的韃靼公主黎欣佳因韃靼國戰(zhàn)敗而被中國俘虜,然而中國攝政王的皇子西文諾在陰差陽錯中愛上了她。在一番熱烈追求下,兩人很快陷入愛河。與此同時,韃靼國國王為與中國重修舊好,提出讓公主主動嫁給中國最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人,但這個人并不是王子西文諾,而是攝政王黎恩戈。正當兩人商議如何才能化解這個難題時,事情出現了轉機:朝廷發(fā)生暴動,黎恩戈為保住西文諾,將自己的親生兒子交給敵人留作人質,自此,攝政王將西文諾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西文諾長大后,也順理成章地接替了黎恩戈的王位,與韃靼公主黎欣佳喜結良緣;此時,黎恩戈得知自己的親生兒子并沒有在暴徒手中死去,父子相認。歌劇故事以大團圓結尾,充滿溫情色彩。
這部歌劇的故事腳本雖以《趙氏孤兒》為基礎進行再創(chuàng)作,但相信讀者根據情節(jié)概要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發(fā)展邏輯并不符合中國封建集權社會的實際情況,梅塔斯塔齊奧的創(chuàng)作思維仍舊是遵循“西方模式”。由此可見,18世紀歐洲歌劇的創(chuàng)作大多是從“文化利用”的目的出發(fā),為順應時代潮流,博人眼球,將自己的歌劇冠以“中國”之名,實則換湯不換藥,故事的內核依舊傳遞西方的社會價值觀和世界人生觀。但換個角度思考,這些歌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引起西方民眾的關注和興趣,雖整體來說不夠深入、準確,但對中國來說也算是一次有效的文化輸出,可謂有利有弊,需辯證看待。
(二)音樂曲調
自中歐音樂文化開始互通交往后,不少中國的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經傳教士收集整理,以書面形式或口頭形式傳播至歐洲。新鮮的曲調風格激發(fā)了歐洲人的興趣。隨即,歐洲音樂界出現了運用富有中國韻味的旋律創(chuàng)作歌劇作品的現象,這種新穎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一段時間里非常受歡迎,也確實產出了幾部流芳千古的經典歌劇。但值得注意的是,與號稱“中國主題”實際卻與此背離的一些歌劇一樣,有些歌劇呈現出的不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該有的風格。
提起普契尼的著名歌劇《圖蘭朵》,不論是音樂專業(yè)從業(yè)人員還是業(yè)余音樂愛好者,應該都對它耳熟能詳。一些人有所不知的是,《圖蘭朵》的旋律里多次采用了中國小曲《茉莉花》的節(jié)選。我國的小曲、小調多流傳于民間,是根據民族音樂改編而成,既富有民族特色,又簡單易唱。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民間小調僅通過人們口耳相傳來傳播,是西方傳教士第一次將《茉莉花》以書面形式記載下來帶回了歐洲,并于1884年刊載在《中國音樂》上。江蘇民歌《茉莉花》傳入歐洲后立刻受到廣大西方民眾的歡迎,接著被普契尼使用在歌劇作品中,至今仍是被西方歌唱界熟知的曲調。
《茉莉花》是由中國典型的五聲調式譜寫而成,極具中國特色。歌劇《圖蘭朵》中采用了其中三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變體出現數十次,每次出現都表達了不同的人物情緒,烘托出不同的環(huán)境氣氛,寓意大不相同。這不僅可以看出《茉莉花》主題曲調所蘊藏的無限潛能,也證明了普契尼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其深厚的創(chuàng)作功底。但客觀來說,由于歷史局限性,普契尼也未能正確領悟中華文化內核,我們可以看出《圖蘭朵》劇本中想要表現的中國元素有很多,但劇情臺詞中仍有對儒家文化的誤解,并且圖蘭朵本身角色性格的塑造,也與清朝時期對女子各方面的嚴格要求相去甚遠。
綜上所述,18—20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中國熱”,雖積極嘗試將中國元素融入歌劇作品中,但由于文化溝通渠道閉塞、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等種種原因,西方作曲家對中華文明有不同程度的錯誤理解。樂觀來看,雖然“中國熱”沒有幫助歐洲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但不失為一次有益的嘗試,為后世文化交流發(fā)展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經驗。
三、結語
中歐在建立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一千多年里,多是歐洲使者、傳教士擔負起文化傳播的任務,中國人鮮有赴歐者。由此可知,物質交流必先于思想交流,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幾個世紀當中源源不斷運往歐洲的名貴器具、珍稀古玩,使中國在歐洲人心中樹立起一個富庶興盛的形象,促使歐洲有意愿、有需求接受中國的思想文化,由此可知物質為思想打前線,是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
另外,我們在研究18—20世紀歐洲歌劇中的中國元素時發(fā)現,所謂“中國元素”不過是西方作曲家對中國文化的一次誤讀,這一點也啟發(fā)我們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思考“文化中心主義”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外來文化的理解。若想真正理解異域文化,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尊重的心態(tài),以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外來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最后,通過對18—20世紀歐洲歌劇進行搜集與整理,發(fā)現這場來勢洶洶的“中國熱”潮流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在關于“中國元素”的西方歌劇井噴式出現后,“中國熱”的熱度也迅速消退了下去。這個現象足以證明,對外來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是不能真正化為己有的。我們只有深度推廣民族文化,才能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出應有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