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菲 劉揚
(西南林業(yè)大學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隨著高等教育變革不斷深化,國內(nèi)高校開始追求建筑數(shù)量和體量的增加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學生數(shù)量,從而忽視建筑外部空間景觀建設,人性化問題愈發(fā)突出。教學及教輔建筑作為師生工作、學習、科研的重要場所,其人性化的外部空間景觀對教育目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本文將基于人性化理念,以校園使用者需求為切入點,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設計要素進行分析和篩選,通過對西南林業(yè)大學的研究,思考如何呈現(xiàn)一個人性化的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以期為人性化校園景觀設計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從建筑構成角度來說,建筑是由地板、墻壁、天花板3種基本要素限定的。蘆原義信將建筑外部空間定義為“沒有屋頂?shù)慕ㄖ笨臻g,其認為外部空間是從自然當中所劃定的空間,與無限延伸的自然是不同的[1]。彭一剛先生則認為外部空間具有2種典型的形式:以空間包圍建筑物,這種形式的外部空間稱為開敞的外部空間;以建筑實體圍合而形成的空間,這種空間具有較明確的形狀和范圍,稱之為封閉式的外部空間[2]。本文所研究的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主要范圍是建筑前廣場、庭院和露臺空間。露臺是指設置在屋面、首層地面或雨蓬上供人室外活動的有維護設施的平臺,主要包括屋頂和建筑出入口平臺[3]。
以西南林業(yè)大學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校園建筑規(guī)劃圖紙的收集整理,結合衛(wèi)星地圖,進行實地勘察,并繪制校園內(nèi)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分布現(xiàn)狀圖(不含在建),見圖1。截至2021年,校園內(nèi)實際建成教學及教輔建筑24幢,共計7處建筑前廣場空間景觀,7處庭院空間景觀,6處露臺空間景觀。其中6處露臺空間景觀中包括2處屋頂空間景觀和4處建筑出入口平臺空間景觀。
AHP是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的縮寫,是20世紀70年代由匹茲堡大學的Thomas L.Saaty教授開發(fā)出來的一種將復雜問題分層逐個分析,通過定量與定性結合獲得要素優(yōu)先級的決策分析方法。具體步驟包括: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依據(jù)評價結果構建判斷矩陣 ;計算權重向量并進行計算與一致性檢驗[4]。
圖1 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分布現(xiàn)狀圖
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是校園景觀的核心組成部分和校園學習生活的重要載體,其主要服務對象為學生與教職工。鑒于大學生思想行為具有規(guī)律性、多樣性、交往性、獨立與集體性的特點,全面、客觀地提取人性化要素就顯得格外重要[5]。綜上,筆者采取初篩—復篩—制定的結構方式確定準則層、子準則層與要素層,見圖2。
通過理論資料查閱和實地調(diào)研觀察使用者行為的方法歸納確定準則層為生理安全需求、行為心理需求、情感審美需求,并對不同類型外部空間人性化景觀的子準則層和要素層進行初步篩選。制定評價要素專家意見征詢表,對初篩后的子準則層和要素層進行修改、細化與確定。最終根據(jù)復篩結果,創(chuàng)建教學及教輔建筑前廣場、庭院、屋頂和出入口平臺的人性化設計要素評價指標體系構成樹層層次結構。不同類型外部空間景觀評價模型之間既存在共通之處,也表現(xiàn)出一定差異性,以建筑前廣場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要素評價模型為例,見圖3。
圖2 各指標層確定流程
圖3 建筑前廣場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要素評價模型
此種方式的使用不僅可以提高要素篩選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確定各因素之間所存在的共同屬性及所屬關系,而且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對人性化外部空間景觀這類模糊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依據(jù)上文構建的指標梯階層次模型與結構體系生成調(diào)查問卷,將各指標層的重要程度分為9個等級,即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顯重要、強烈重要、極端重要,分別對應數(shù)值1、3、5、7、9,2、4、6、8表示上述判斷的中間值,進行兩兩比較[6]。本次問卷對象包含風景園林行業(yè)專家及對應的外部空間景觀使用者。筆者分別計算了教學及教輔建筑前廣場、庭院、屋頂和出入口平臺景觀人性化設計要素的權重,并對權重向量進行一致性檢驗。
表1 教學及教輔建筑前廣場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要素權重
由表1可知,建筑前廣場空間人性化景觀中的生理安全需求、行為心理需求和情感審美需求的權重系數(shù)相差不大。從生理安全需求層面來看,輔助設施安全與完善比物理環(huán)境稍重要一些,綠化量和尺度、材質(zhì)健康安全和透水性應予以關注。在行為心理需求方面,場地功能合理和空間感受舒適同等重要,使用者對集散通行和停車的需求更大;在空間感受方面,空間可識別性和尺度合理性尤為重要。從情感審美需求角度來講,場所精神營造比美學創(chuàng)造更為重要,注意對地域精神和校園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廣場空間景觀的形式美與意境美。
通過表2可知,在準則層層面的行為心理需求權重相較于其他兩者會稍高一些,生理安全需求與情感審美需求的權重基本一致。從生理安全需求方面來講,使用者對庭院的物理環(huán)境適宜更為看重,同時也應注意設施完備和材質(zhì)健康安全。在行為心理需求方面,場地功能合理性相對重要,學習、交往、休閑功能權重系數(shù)較高,應重視庭院空間的公共性和私密性、領域感。在情感審美需求中,場所精神和美學追求權重差別不大,其中可參與性與歸屬感、校園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景觀意境美較為重要。
由表3可知,屋頂空間人性化景觀的生理安全需求在準則層中占領絕對優(yōu)勢,行為心理需求次之,情感審美需求最低。在生理安全需求層面,輔助設施安全對于屋頂空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安全措施有效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在行為心理需求方面,場地功能合理性和空間感受性差異不大,應注重休閑功能、交往功能和空間尺度問題。在情感審美需求中,場所精神的權重系數(shù)較高,校園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設計的意境美應予以重視。
表2 教學及教輔建筑庭院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要素權重
通過平臺空間人性化景觀的相關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生理安全需求、行為心理需求和情感審美需求的權重系數(shù)差異不明顯。在生理安全需求方面,輔助設施完善與安全比物理環(huán)境更為重要,應注意景觀綠化量和尺度、材質(zhì)健康安全和安全措施有效性。從行為心理角度來講,場地功能合理性和空間感受舒適性權重系數(shù)相差不大,集散交通功能、方向感需求、行為空間習性方面應予以關注。在情感審美需求中,場所精神更為重要,其中校園景觀與建筑統(tǒng)一性、景觀設計形式美和意境美權重較高。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筆者從子準則層角度出發(fā)分別整理歸納出教學及教輔建筑前廣場、庭院、屋頂和平臺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策略。
注重綠化量的合理性,通過適宜的植物種植營造良好的光、聲、空氣環(huán)境,切忌大面積鋪裝,尺度要符合廣場的實際用途與尺度。鑒于建筑前廣場的功能以通行為主,尤其應當注意材質(zhì)健康安全與生態(tài)透水問題,避免雨天積水和地面濕滑,對校園使用者造成傷害。需滿足集散通行功能和停車功能,提供足夠的集散空間、劃定停車區(qū)域,避免車輛亂擺亂放,阻礙師生的正常通行。根據(jù)廣場具體性質(zhì)與大小,賦予場地一定的學習、活動或休閑功能,豐富空間景觀內(nèi)容,更好地服務于使用者。設置標志物增強前廣場空間景觀可識別性,同時注重對空間尺度的把控,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符合使用者空間感受的景觀。校園廣場空間景觀的場所精神能夠喚起師生強烈的精神體驗,有利于其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7]。因此,設計者應該深度挖掘地域精神和校園歷史文化,將其融入景觀設計之中,與教學建筑形成統(tǒng)一感,以增強校園使用者的歸屬感。運用色彩、形狀、線條及其不同組合創(chuàng)造廣場空間景觀的形式美,形成起景—前景—主景—結景完整的空間序列,注意景觀空間的意境美。
設計者應尤為關注光環(huán)境的營造,做到冬有陽、夏有蔭、夜有明,創(chuàng)造韻律變化的光影之美。運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空氣質(zhì)量、凈化景觀聲環(huán)境,為師生營造安靜舒適的景觀空間。設置必要的園林小品,提供足夠的游憩設施供校園使用者使用,且應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如利用高大喬木設置樹池座椅,高度以40~45cm為宜。庭院人性化景觀營造應以學習功能和交往功能為導向,通過不同空間類型的營造,盡量滿足師生安靜學習、交流溝通和休閑游憩的需求。利用植物、小品及其不同組合營造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實現(xiàn)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完美結合。強化庭院空間的領域感,帶給校園使用者尊重、穩(wěn)定、自由之感[8]。通過文化滲透與傳遞的方式,增強校園使用者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提升場地參與度,同時注意營造綠色生態(tài)的庭院空間環(huán)境,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師生的生態(tài)意識。深度解讀場地內(nèi)涵,把握景觀的統(tǒng)一性,充分利用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和園林小品發(fā)掘場地的意境美,營造合理的景觀空間序列。
表3 教學及教輔建筑屋頂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要素權重
表4 教學及教輔建筑平臺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要素權重
注意景觀綠化量與尺度,考慮屋頂?shù)某兄貑栴},避免過大的植物根系對房體造成破壞,同時也要保證適量植物創(chuàng)造良好的景觀效果。擴大屋頂綠化植物種類,使用生態(tài)友好型材料,更好地發(fā)揮屋頂花園綠化隔熱、截留雨水的作用[9]。出于安全考慮,校園中的大多數(shù)屋頂空間并不開放,這造成了大量空間浪費,平面美觀性不足,可以通過添設圍欄、植物分隔的方式達到保障人身安全的目的。以功能為出發(fā)點設計場地內(nèi)容,屋頂空間功能多樣,既要滿足校園使用者休閑、交往需求,也要具備一定的學習、教學實驗功能。要注意對空間可達性和尺度的把控,園林小品、植物尺度不宜過大也不可過小。從某種角度來說,屋頂作為垂直意義上的庭院,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也不容忽視,可以通過植物圍合分隔、劃定地面等方式達到此目的。遵循“防、排、蓄、植”并重的原則,運用鄉(xiāng)土植物種植、宣傳性小品設置,創(chuàng)造屋頂生態(tài)景觀,有利于喚醒師生生態(tài)意識,展示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普知識。充分了解場地,做到意在筆先,使意與境相生相長、互滲互融。
注重植物等軟質(zhì)材料的使用,使硬質(zhì)和軟質(zhì)鋪裝達到平衡狀態(tài),植物尺度應和平臺尺度與性質(zhì)相呼應,較大的平臺空間可適當增加植物數(shù)量。采用防滑透水的生態(tài)鋪裝材料,材質(zhì)要求健康無毒,以保障校園使用者生命安全。為師生提供足夠的集散交通空間,同時滿足學習、休閑需求。由于平臺空間可能具備多個出入口,要針對不同入口分別開展設計,通過韻律變化做到同中存異,滿足使用者方向感需求。同時,空間設計應滿足學生近路、依靠性或邊界效應、看人也被人所看、相距而坐、逆時針轉(zhuǎn)向等習性。深度了解建筑空間的性質(zhì)、色彩、形式等,從中提取設計要素進行景觀空間設計,營造平臺景觀與建筑空間渾然一體之感,忌景觀空間與建筑空間相分離。從形式美法則的組合形式(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調(diào)和與對比、節(jié)奏與韻律)和物質(zhì)構成(點線面、形、色彩、肌理等元素)為切入點,為校園使用者提供優(yōu)美的景觀意境空間[10]。
校園人性化景觀始終是國內(nèi)外眾多風景園林學者長期以來所探索的話題之一。本文從建筑外部空間的角度入手,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探討不同教學及教輔建筑外部空間景觀中哪些人性化要素更應成為關注的重點,并提出設計策略,對其他校園建筑外部空間人性化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場地之間仍存在一定差異性,具體情況應做出具體討論,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人性化缺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