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唐琰捷,康 英,許亞紅,楊珍珍
(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醫(yī)院兒科,四川 成都 610000)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被認為是作用于鈣、磷代謝的一種激素前體,當兒童出現(xiàn)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時可導致生長發(fā)育遲緩及佝僂病等疾病的發(fā)生[1-2]。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D除對鈣、磷的吸收有影響外,還廣泛參與免疫及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與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3]。目前已知的維生素D的5種化合物中,維生素D2及維生素D3與代謝相關,其中維生素D2在自然界中存量較少,而維生素D3則主要由人體表皮及真皮內含有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所生成,并以其代謝中間產物25-羥基維生素D [25-(OH)D3]在體內儲存與循環(huán),機體接受充分的陽光照射便可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3來滿足生理需求[4]。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大部分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維生素D缺乏/不足,即使是在陽光充足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嬰幼兒仍是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高危人群[5]。目前,國內已有部分相關報道[6],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人群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均有較大的差異,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的營養(yǎng)狀況及影響因素可能有所不同;此外,關于成都市兒童維生素D營養(yǎng)狀況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對成都市6歲以下兒童開展維生素D營養(yǎng)狀況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獲得兒童科學合理進行營養(yǎng)補充的理論依據(jù)。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1 382例0~6歲兒童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如下:①出生后1個月~6歲的學齡前兒童;②個人資料完整;③在我市出生并長期居?。虎軆和覍僖勋@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向研究對象的家屬進行調研并收集數(shù)據(jù),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兒童性別、年齡、維生素D補充劑攝入情況、母親文化程度、父親文化程度、居住地、日均戶外活動時間、哺乳期喂養(yǎng)方式、厭食情況、深海魚類攝入情況、貧血情況、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情況、反復腹瀉情況等。
抽取研究對象空腹外周靜脈血2mL,以3 000r/min轉速離心15min后分取血清,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MQ60plus型)對血清25-(OH)D3水平進行檢測。根據(jù)血清25-(OH)D3水平對調查對象維生素D營養(yǎng)情況進行判斷:血清25-(OH)D3水平<20.00ng/mL者為維生素D缺乏;25-(OH)D3水平在20.00~29.99ng/mL者為維生素D不足;25-(OH)D3水平≥30ng/mL者則為維生素D充足[7]。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即維生素D缺乏/不足組和維生素D充足組,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多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共納入0~6歲兒童1 382例,25-(OH)D3指標的平均水平為(25.19±5.03)ng/mL,其中維生素D缺乏者291例(21.06%)/不足者416例(30.10%)、充足者675例(48.84%)。兩組兒童在年齡、維生素D攝入情況、母親文化程度、日均戶外活動時間、哺乳期喂養(yǎng)方式、厭食情況、深海魚類攝入情況、貧血情況、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情況及反復腹瀉情況等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一般情況比較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賦值(表2),而后以似然比法篩選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增長(OR=1.454,95%CI:1.066~1.981)、維生素D攝入不規(guī)律或無補充(OR=1.508,95%CI:1.043~2.180)、厭食(OR=1.379,95%CI:1.005~1.890)、貧血(OR=1.422,95%CI:1.049~1.927)、反復上呼吸道感染(OR=1.464,95%CI:1.068~2.007)、反復腹瀉(OR=1.484,95%CI:1.124~1.961)為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危險因素;而母親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OR=0.626,95%CI:0.431~0.911)、日均戶外活動時間≥2小時(OR=0.607,95%CI:0.438~0.842)、哺乳期混合喂養(yǎng)(OR=0.663,95%CI:0.493~0.891)、深海魚類攝入≥1次/周(OR=0.652,95%CI:0.487~0.874)為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保護因素,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
表3 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營養(yǎng)狀況的多因素分析
維生素D作為類固醇衍生物,在機體鈣、磷水平調節(ji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國民的健康水平雖然已有所提高,但機體維生素D缺乏,尤其是兒童的維生素D缺乏現(xiàn)象仍較為嚴重[8]。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0億人為維生素 D缺乏,而國內也有近7成的群眾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維生素D缺乏,婦女、兒童、老年人為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9]。本研究結果顯示,1 382例0~6歲兒童25-(OH)D3的平均水平為(25.19±5.03)ng/mL,其中維生素D缺乏者291例(21.06%)/不足者416例(30.10%)、充足者675例(48.84%),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10]。6歲以下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需要大量鈣、磷沉積于骨組織以加速骨骼生長,充足的維生素D可預防佝僂病、軟骨病等常見疾病的發(fā)生[11]。此外,維生素D水平與免疫系統(tǒng)、心血管疾病等均有密切關系,維生素D缺乏/不足可對兒童的身體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本研究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增長、維生素D攝入不規(guī)律或無補充、厭食、貧血、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及反復腹瀉為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危險因素,而母親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哺乳期喂養(yǎng)方式為混合喂養(yǎng)、日均戶外活動時間≥2小時、深海魚類攝入≥1次/周為保護因素。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增加,6歲以下兒童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風險也增加,這可能與近年來國內對于孕期營養(yǎng)的宣傳力度加大有關。大部分孕婦對于維生素D的補充較為重視,因此在出生后嬰兒的維生素D水平可有一定保障。對于年齡較大的兒童來說,其維生素D的來源主要通過陽光照射所產生,然而隨著近年來電子設備的普及,許多兒童寧愿選擇在家中玩電子設備而不愿意外出;且有部分家長自身沉溺電子產品而忽略了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兒童接受陽光照射較少致使維生素D生成不足從而出現(xiàn)缺乏[11-12]。母親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者其孩子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風險較小,這可能是因為母親作為照顧家庭成員健康的主要負責人,其文化程度越高對于兒童保健的認知和關注度越高,如對日常維生素D補充劑的使用、增加紫外線照射等保健知識的了解更多,從而可減少兒童維生素D缺乏的發(fā)生[13-14]。
維生素D補充劑的攝入對于兒童維生素D水平具有重要影響,目前《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中提出嬰兒在出生2周后即開始補充維生素D制劑直至2周歲[15],但部分家長未嚴格執(zhí)行上述建議,對維生素D制劑補充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嬰幼兒時期維生素D缺乏的重要原因。戶外活動時間方面,戶外活動時間更長者其接受陽光照射更充分,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膚色較淺健康人群每天戶外活動2h以上可使機體產生相當于10 000~20 000IU的維生素D[16]。飲食習慣對于維生素D水平也有重要影響,本研究顯示厭食是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缺乏/不足的危險因素,而深海魚類攝入≥1次/周則為保護因素。雖然機體的維生素D大部分是受太陽光中紫外線照射后通過皮膚合成,但對于兒童而言,飲食對于維生素D的吸收也具有重要影響。動物性維生素D是飲食攝入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深海魚類食物,而大部分果蔬、谷物中不含或僅含極少的維生素D,因此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來增加食物中維生素D的攝入[17]。對于哺乳期嬰兒而言,其混合喂養(yǎng)時添加的配方奶粉中通常含有維生素D成分,而單純母乳喂養(yǎng)者可能由于維生素D水平相對較低而容易出現(xiàn)維生素D的缺乏與不足[18]。
目前研究證實,維生素D除對機體鈣磷吸收具有明顯影響外,對于機體細胞免疫也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維生素D可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免疫功能而增加抗菌肽的產生,并誘導其在中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的表達而提高機體免疫力。當機體出現(xiàn)維生素D缺乏/不足時可導致免疫力下降而出現(xiàn)反復感染或腹瀉,而反復感染與腹瀉又可影響機體對維生素D的吸收,形成惡性循環(huán)[19]。
綜上所述,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缺乏/不足發(fā)生率較高,主要受兒童年齡、維生素D攝入情況、日均戶外活動時間、厭食、貧血、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反復腹瀉、母親文化程度及哺乳期喂養(yǎng)方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