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裸粽的誕生:端午食粽習(xí)俗日?;娜N方式

        2022-04-26 10:31:16馬英杰
        民間文化論壇 2022年2期

        馬英杰

        粽子,一般指用植物葉片裹糯米,蒸、煮而成的端午節(jié)日食品。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粽子的做法和口味不盡相同,不過它們大都擁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黏米,二是裹葉。粽子用的黏米,現(xiàn)在多用糯米,但在歷史上時有例外,比如魏晉時代的北方地區(qū)用過黍米。粽葉的選擇則更加廣泛,可以是蘆葦葉、菰葉、箬葉或者荷葉,有一些地區(qū)別具特色,比如陜南商洛一帶用當?shù)禺a(chǎn)的槲葉。

        然而有一些“粽子”與上述一般情況不盡相符——沒有粽葉。這種“粽”將黏米和調(diào)味輔料暴露在外,可稱為“裸粽”。依通常的看法,能夠直接看到黏米的食物,稱為“糕”更加合適。那么,它們是由于什么緣故被稱為“粽”,起源于何時何地,與端午節(jié)有何關(guān)聯(lián)?

        就筆者所見,現(xiàn)在的裸粽有三種:一是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梔粽,二是陜西西安的蜂蜜涼粽,三是河南洛陽一帶的粽糕。下文針對這三種裸粽,考察其各自的起源及被稱為“粽”的原因,并借此說明端午食粽習(xí)俗向日常生活滲透的三種方式。

        一、“粽”的本義和最初的粽子

        考察裸粽的來歷,首先要了解“粽”字的起源與本義。

        “粽”是一個后起字,本字是從米、?聲的“糉”字?!墩f文》沒有“糉”“粽”二字,今本米部的“糉”是大徐的新附字,其說解云:“蘆葉裹米也,從米,?聲。作弄切。”①許慎撰:《說文解字》,影清同治十二年(1873)陳昌治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48頁。依大徐的解釋,“糉”的做法和今天相同,也是用葉裹起來的。

        “糉”字最早的用例見于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仲夏五日曰‘端午’。端,初也。俗重之與夏至同。以菰葉裹粘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未散之象?!雹趨鞘缱骸妒骂愘x》卷四“歲時部”,宋紹興十六年(1146)刻本,第13頁a。周處的“糉”與徐鉉所說相同,都是有包裹的,和裸粽沒什么關(guān)系。在另外一處,周處還提到了一種“筒糭”,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夏至節(jié)日食糉。按周處《風(fēng)土記》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糉。”③宗懔撰:《荊楚歲時記》不分卷,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第6頁b。顯然,筒糭與葉糭都是“糭”,區(qū)別在于包裹方法。

        “包裹”正是“糉”所從之義?!凹F”從“?”得聲,從“?”得聲的字或有束縛、包裹之義。第一,《說文》:“?,斂足也?!雹僭S慎撰:《說文解字》,影清同治十二年(1873)陳昌治刻本,第112頁。?從夊,夊象兩脛,?有斂足義。第二,《呂氏春秋》:“欒盈有罪于晉,晉誅羊舌虎,叔向為之奴而朡?!备哒T注“朡,系也?!雹趨尾豁f編,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84頁。朡從肉,在此義為系人,有束義。第三,《莊子·則陽》“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③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礎(chǔ)基、黃蘭發(fā)點校:《南華真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506頁?!吨芏Y》四十秉禾為一稯,“稯稯”可以引申為聚集貌,稯有聚義。第四,《說文》:“堫,種也。從土,?聲,一曰內(nèi)其中。”段注:“引申之義,謂以此入彼中,皆得曰堫也?!雹茉S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影段氏經(jīng)韻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84頁。堫從土,有向土中填埋植物的意思。從“?”“朡”“稯”“堫”四字可以看出,“糉”的造字本意,是將米包裹起來并束縛之。所以但凡裹起來并束上繩子的都可以叫“糉”,至于用的是葉還是筒,那就入鄉(xiāng)隨俗了。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古書中出現(xiàn)了后起的“粽”字。雖然無法在具體的用例中確定“粽”字是出于當時作者的用字還是后人的改寫,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時期的粽子都是以葉裹米的。比如《續(xù)齊諧記》中帶楝葉的粽子,⑤吳均撰:《續(xù)齊諧記》,不分卷,明顧氏文房小說本,第7頁a。還有《齊民要術(shù)》“粽?法”中所述的粽子。⑥賈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shù)今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934頁。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時代古籍中的“粽”不一定是粽子,也有可能是蜜餞。如《齊民要術(shù)》“顧微《廣州記》曰:‘古度樹,葉如栗而大于枇杷。無花,枝柯皮中生子。子似杏,而味??;取煮以為粽;取之數(shù)日不煮,化作飛蟻。”⑦同上,第1160頁?!棒铡睂崬椤?”之形訛,這一點段玉裁早已指出。⑧段玉裁撰,鐘敬華校點:《經(jīng)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3頁。

        由“糉”字含有的包裹之義和當時記載的制作方法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粽子都是有包裹的,還沒有現(xiàn)在的裸粽。

        二、潮汕地區(qū)的梔粽

        “粽”作為“糭”的俗字,在隋唐宋時代詞義出現(xiàn)了泛化。狹義的“粽”,仍然指端午吃的、裹起來的粽子。與此同時,“粽”字超出了端午節(jié)節(jié)日食品的范疇,經(jīng)常被用來作為黏米餅餌的通稱。這種情況的例子在唐宋時代十分常見,略舉三例:

        第一,“?,糉?”,出于敦煌本《切韻》(編號S.2071、S.2055)和裴務(wù)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屑韻。⑨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小學(xué)類韻書之屬(一)·切韻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230、3274頁?!稄V韻》也說“?,粽屬?!雹庵茏嬷冎骸稄V韻校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51年,第497頁。所謂“?”,在北魏時期是一種用糯米粉和蜂蜜制成的米糕,《齊民要術(shù)》云“《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如強湯餅面。手搦之,令長尺余,廣二寸余。四破,以棗栗肉上下著之遍,與油涂竹箬裹之。爛蒸。”?賈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shù)今釋》,第935頁。唐代沒有“?”具體做法的記載?!都崱氛f“?,米餌”?丁度等編:《集韻》(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04頁。,似乎宋代的?已經(jīng)不再用竹箬裹之,而簡化成了普通的米糕。

        ?和粽雖然在做法上有類似之處,但在唐宋時人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食品。如敦煌寫本《俗務(wù)要名林》說:“粽(自注:下資關(guān)反)?(自注:烏結(jié)反)粉(自注:碎米為面。不準反)麨(自注:昌少反)?(自注:音步)”①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小學(xué)類訓(xùn)詁之屬·俗務(wù)要名林》,第3627頁。將粽、?和粉等并列起來,說明它們不是一回事。《唐六典》中也把粽和?并舉:“又有節(jié)日食料。謂寒食麥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五月五日粽?,七月七日斫餅,九月九日麻葛糕,十月一日黍臛,皆有等差,各有配食料?!雹诶盍指Φ茸?,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尚書禮部卷第四·禮部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29頁。

        正是由于?和粽不同,所以“?,粽屬”是用共名釋別名,“粽”是糯米制品的共名。

        第二,敦煌寫本《俗務(wù)要名林·飲食部》有“?粽(下資關(guān)反)”③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小學(xué)類訓(xùn)詁之屬·俗務(wù)要名林》,第3627頁。。這一條中“?”是上字,粽是下字,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個詞。 “?粽”其實就是“?”,就如同“濟水”就是“濟”,“粽”和“水”都是類之總名。粄,《荊楚歲時記》云“以蜜和粉謂之龍舌?”④宗懔撰:《荊楚歲時記》不分卷,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第17頁b。,《廣韻》:“粄,屑米餅也”⑤周祖謨:《廣韻校本》(上),第288頁。,與現(xiàn)在說的粽子關(guān)系比較遠。

        第三,司馬光《類篇》:云“粣,色責切,糝也。又測革切,粽也?!雹匏抉R光編:《類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8頁?!盎悺蓖扳獭?,《說文·食部》:“馓,熬稻粻?也”⑦許慎撰:《說文解字》,影清同治十二年(1873)陳昌治刻本,第107頁。,熬即煎,所以粣是煎米餅類食物?!赌淆R書》云:“世祖幸芳林園,就悰求扁米粣。悰獻粣及雜肴數(shù)十輿,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諸飲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體不快,悰乃獻醒酒鯖鲊一方而已?!敝旒竞!赌淆R書校議》引《玉篇》“糤,先旱切,糤米餅屬”,認為“粣”是“糤”的別體,就是現(xiàn)在的米餅。⑧朱季海撰:《南齊書校議》,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17頁。敦煌寫本《切韻》亦云“馓,餅。”⑨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小學(xué)類韻書之屬(一)·切韻》,第2133頁。顯然“粣”“糤”或“馓”不是裹葉粽子,用“粽”來解釋,同樣說明“粽”的詞義出現(xiàn)了泛化。

        以上是“粽”的詞義從節(jié)日食品特指泛化為日常餅餌統(tǒng)稱的例子。從詞義衍變的邏輯上講,“粽”字詞義泛化的第一步,是從原始意義上的裹葉米糕,泛化到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由于古人說端午節(jié)的“粽”時很少進一步描述,所以這種例子能夠視為確證的只有宋代的“巧粽”?!段淞峙f事》介紹南宋端午習(xí)俗云:“巧粽之品不一,至結(jié)為樓臺舫輅?!雹庵苊茏骸段淞峙f事》卷三,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第7頁b。雖然記載沒有提及做法,但從巧粽的復(fù)雜形狀來看,它們應(yīng)該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比較硬的粉團,然后捏出形狀蒸成的,不可能有粽葉。之所以稱其為“粽”,應(yīng)該是由于在端午節(jié)與粽子及其他糯米糕共同制作的緣故。

        “粽”字出現(xiàn)的語義泛化可以說是中古漢語的特殊現(xiàn)象,到了明清以后,隨著筒粽、巧粽的消失和粽子形態(tài)的單一化,“粽”字的含義又出現(xiàn)了窄化,特指角粽。眾所周知,潮汕地區(qū)的客家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用詞和語音,所以稱梔粽為“粽”也就可以理解了。

        梔粽的具體做法,是將浸泡后的糯米磨成粉漿,加入梔子浸出液,蒸成棕黃色的糕,放涼之后用細線切割食用。古籍、方志中不見梔粽的相關(guān)記載,但是類似的做法在南宋已經(jīng)存在,當時人稱之為“餈?”。《六書故》云“蓬。薄紅切,蓬蒿也。葉陰白而毛,似艾,亦可搗為艾,故謂皤蒿,又謂艾蒿。華如柳絮,相輥如球,遇風(fēng)則飛旋,故謂‘蓬科’‘轉(zhuǎn)蓬’。詩人所謂‘首如飛蓬’是也。蓬葉峭澀不可茹,今人采其媆葉,搗和米粉為餈??!雹俅鞫弊骸读鶗省肪矶?,清四庫全書本,第16頁b—17頁a。到了明代或稱之為“粿”,《本草綱目》曰:(醉魚草)“花葉氣味辛苦,溫有小毒。主治痰飲成齁,遇寒便發(fā)。取花研末和米粉作粿,炙熟食之即效。”②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卷一七,明萬歷刊本,第68頁b。用蓬或草搗汁的用意,與潮汕地區(qū)搗梔子很可能是相同的,即萃取堿液。用堿水做粽,早在《齊民要術(shù)》中就有記載,不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很常見,但用來做普通的糯米糕始見于南宋時期。

        比梔粽被稱為“粽”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粽”字詞義泛化的途徑。在詞義泛化的過程中,粽子本身黏膩的口感是貫通裹葉粽子和普通糯米糕的關(guān)鍵。因為具有相同的口感,“粽”字脫離了本義,從裹葉米糕的專稱擴大為端午節(jié)糯米制品的泛稱;還是因為口感的緣故,“粽”才可以進一步擴大為日常黏膩米制品的通稱,褪去了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色彩,融入了日常生活。

        三、陜西西安蜂蜜涼粽

        陜西西安的蜂蜜涼粽,集中在西安鼓樓北側(cè)的回坊,即通常說的“回民街”。蜂蜜涼粽不包粽葉,也沒有餡,做法是將糯米放在圓錐形的紗布袋中浸泡、揉碎并煮熟,取出后用細線割片,食用時澆蜂蜜、豆沙、玫瑰醬。由于糯米是用手揉碎的,所以蜂蜜涼粽的糕體既不像粽子那樣保留有完整的糯米粒,也不像用糯米粉制成的糕點那樣呈現(xiàn)完全的均質(zhì),而是由破碎的糯米小顆粒組成的。

        筆者于2020年6月14日走訪了西安市內(nèi)自游客密集的鼓樓到灑金橋居住區(qū)的約1.5平方公里的回坊地區(qū),發(fā)現(xiàn)蜂蜜涼粽的起源與當?shù)亓硪环N小吃有關(guān)——蜂蜜涼糕。西安回坊內(nèi)售賣蜂蜜涼粽的攤點共有12家,其中9家是移動攤位。這9家移動攤位的商業(yè)模式完全一致:同時制作蜂蜜涼粽和蜂蜜涼糕,并且將兩種食品以“雙拼”的形式出售。固定攤位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他們也出售一些機制食品,比如酸梅粉和山楂糕。考察這些涼粽攤位可以發(fā)現(xiàn),涼粽和涼糕之所以在一起售賣,是因為二者的材料和做法幾乎一致,只不過蜂蜜涼糕是把豆沙夾在了兩層糯米糕之間,而涼粽是把豆沙與蜂蜜和玫瑰醬一起澆在了糯米糕的表面。通過與生意最紅火的“老張家”攤位的女主人張姐攀談得知,蜂蜜涼粽和蜂蜜涼糕在當?shù)厝搜壑袔缀跏且环N小吃,將二者區(qū)別開來的原因是口感上的細微差別。據(jù)張姐介紹,蜂蜜涼粽和蜂蜜涼糕在當?shù)貜膩砭褪且黄鹗圪u的,當?shù)厥袌鰧鲷蘸蜎龈庥兴枨蟮脑蛞埠芎唵?,就是因為西安的另外一種糕——“鏡糕”是熱食的,做成涼糕是另一種吃法,在口感上更加勁道。

        張姐所說的“鏡糕”,全稱“八寶玫瑰鏡糕”,也有寫作“八寶玫瑰甑糕”的,是現(xiàn)在西安的一種特色小吃。做法是將浸泡過的糯米和大米揉碎,放在小甑上蒸熟,吃時蘸蜂蜜、豆沙和玫瑰醬,現(xiàn)在還有藍莓、巧克力等新奇口味蘸醬。總的來說,“鏡糕”的做法和蘸料與涼粽十分接近,區(qū)別僅在于前者熱食,后者冷吃。由此可見,張姐所說蜂蜜涼粽與“鏡糕”有關(guān)是可信的。另外,除了“鏡糕”、蜂蜜涼粽和蜂蜜涼糕之外,西安再也沒有第四種小吃同時使用蜂蜜、豆沙和玫瑰醬,甚至連使用玫瑰醬的都沒有,這也更加說明了涼粽、涼糕和“鏡糕”的親緣關(guān)系。準確地說,涼粽、涼糕和“鏡糕”是同宗,都來源于民國時期南方的玫瑰夾沙小甑糕。

        “涼粽”最早出現(xiàn)在1933年在西安出版的《西北文化日報》上,①陜西省公安局:《省公安局召開第二次衛(wèi)生會議》,《西北文化日報》1933年7月22日。但是沒有詳細的做法。“涼糕”在歷史上頻繁出現(xiàn),同樣難以確定它們與西安的蜂蜜涼糕的關(guān)系。“鏡糕”雖然沒有任何記載,但卻是歷史最清晰的。通過“鏡糕”,可以說明它的同宗——蜂蜜涼粽的來歷。

        民間認為這種“八寶玫瑰鏡糕”是西安本地特色,“鏡糕”之名源于其很像小圓鏡的形狀。這種說法并不符合事實。清宣統(tǒng)二年(1910)上海出版的《圖畫日報》中有一幅賣小甑糕的《營業(yè)寫真》,圖中制作小甑糕的場面,與如今西安街頭制作“八寶玫瑰鏡糕”時是相同的(圖1)。②頑:《營業(yè)寫真:賣小甑糕》,上海環(huán)球社編輯部《圖畫日報》,1910年第198期。可見今天夾玫瑰豆沙的“鏡糕”一詞是“甑糕”讀音發(fā)生腭化的結(jié)果,而非以形命名。

        圖1:《營業(yè)寫真:賣小甑糕》

        畫中的題畫詩還說出了小甑糕的做法和歷史淵源:

        玫瑰夾沙小甑糕,雪白粉嫩滋味高。狀如定勝兩頭闊,中間擠出饀一包。“定勝”二字名目好,昔人做成糕甑巧。兒童卻將線板呼,買得糕來要將布線繞。

        根據(jù)詩中說法,“玫瑰夾沙小甑糕”就是中間夾玫瑰醬和豆沙的糯米糕。與西安“鏡糕”最大的不同,首先是“鏡糕”蘸醬,而小甑糕夾心。其次,就是“鏡糕”是圓的,而小甑糕是木榫形。但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很多:首先,二者用的小甑是相同的。其次,它們都用玫瑰醬和豆沙,北方小吃極少用玫瑰醬,所以這一點是二者淵源的明證。值得注意的是,小甑糕是用布線切割的,與蜂蜜涼粽相同。從做法來看,小甑糕就是西安“鏡糕”的源頭,而“鏡”是“甑”字腭化之后的讀音,并不表意。

        從題畫詩來看,晚清上海的“小甑糕”,起源于南宋出現(xiàn)、至今仍在江浙一帶流傳的定勝糕。兩個名字的區(qū)別在于“小甑糕”是以制法命名的,而“定勝糕”是以形狀命名的?!岸▌佟奔茨鹃?,故定勝糕又名“定榫糕”。詩中所謂“狀如定勝兩頭闊”,說的就是小甑糕形如木榫而兩頭隆起?!靶£蹈狻敝某霈F(xiàn)時間同樣在南宋末。宋末元初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小甑糕”與“蒸糖糕”“生糖糕”等并列,不僅是“小甑糕”在歷史上的首次登場,也是將“甑糕”二字相連的首例用法。①周密撰,朱廷煥增補:《增補武林舊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第179頁。元代以后,“小甑糕”和“定勝糕”二名并行,指的都是這種用糯米粉團夾餡制成的小點心,如馮夢龍《古今譚概》中“俗讖”一條就說當時人以筆、定勝糕和粽子作為贈品,表示“必定高中”②馮夢龍輯:《古今譚概》卷八,明刻本,第11頁b。。晚清大學(xué)者俞樾曾有詩云:“家常只吃大鍋菜,胃薄惟宜小甑糕?!雹塾衢凶?,卓凡、顧馨、徐敏霞點校:《茶香室叢鈔》,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441頁。民國以后,“小甑糕”的名號在江南一帶逐漸消失,以至于今天只有老一輩上海人才知道20世紀前半葉江南地區(qū)曾稱之為“小甑糕”。

        “鏡糕”出現(xiàn)在關(guān)中地區(qū),大約也是在民國時。標準普通話中,“甑糕”當讀為“锃糕”?!瓣怠笔蔷~證韻字,讀為“鏡”是精母細音在方言中的腭化,這種現(xiàn)象十分常見。精母字發(fā)生腭化出現(xiàn)在關(guān)中地區(qū)的時間,就是“鏡糕”出現(xiàn)的時間。就現(xiàn)在的情況而言,西安、商州、戶縣、咸陽、隴縣等地不分尖團音,但是三原、澄城、富平、岐山、寶雞、華縣、涇陽、蒲城等多數(shù)地區(qū)的方言仍然保留了尖音。④孫立新:《關(guān)中方言代詞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77頁。這種情況說明西安地區(qū)尖音的消失不會太早。20世紀50年代有學(xué)者提到,雖然當時西安和開封是不分尖團的,但“西安、開封兩處四十年前有人調(diào)查過是分尖團的”⑤董少文編:《語音常識》,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121頁。。也就是說,西安大約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還是分尖團的,“鏡糕”的讀法大概始于民國時期。最早將甑糕寫作“凈糕”就是1934在西安出版的《西京日報》中一篇署名“非凡”、題為《隨筆:關(guān)于西安市零碎食品》的文章。⑥非凡:《隨筆:關(guān)于西安市零碎食品》,《西京日報》1934年3月28日。

        雖然小甑糕在關(guān)中地區(qū)失去了木榫的形狀變成了圓形,名稱也訛變?yōu)樾 扮R糕”,但其用糯米粉糕夾玫瑰豆沙、以小甑蒸之的制作方法,以及現(xiàn)蒸現(xiàn)切的售賣方式,與清末上海的小甑糕如出一轍,應(yīng)該說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南宋以來“小甑糕”的吃法?!扮R糕”是小甑糕的余緒,那么與“鏡糕”用料相同的蜂蜜涼粽很可能同樣來源于小甑糕。

        以上是對蜂蜜涼粽來歷的說明。至于蜂蜜涼粽之所以被稱為“粽”,灑金橋附近一家名為“景華”的商販稱是因為豆沙容易腐壞,所以包好的粽子不新鮮,而現(xiàn)做的涼粽可以避免這一問題,“老張家”的張姐也持這種看法。這種說法可能只是為了突出“現(xiàn)做”的賣點而已,實際上粽子是否新鮮,更多取決于提前制作的量,和現(xiàn)做與否關(guān)系不大。豆沙做得太多,放得時間太久,不論是蜂蜜涼粽還是裹葉粽子都會不新鮮。就在筆者與張姐攀談時,有附近居民前來購買蜂蜜涼粽,提供了另外的解釋:用圓錐形紗布袋包裹浸泡糯米時的樣子非常像粽子。這種看法似較“現(xiàn)做”說更合理。

        由上文可見,西安的蜂蜜涼粽,與當?shù)氐摹扮R糕”同源,脫胎于民國時期的“玫瑰夾沙小甑糕”,遠一點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出現(xiàn)的定勝糕。蜂蜜涼粽和“粽”或端午節(jié)可以說原本沒有關(guān)系,因為在制作過程中用錐形紗布袋裹糯米的樣子很像粽子,當?shù)厝司头Q其為“涼粽”了。

        如果說梔粽可以被稱為粽是由于口感,那么涼粽則更多是因為形狀。宋代以后,筒粽、秤錘粽、巧粽等形制各異的粽退出了歷史舞臺,僅保留下角粽,所以“粽”字的詞義又出現(xiàn)了窄化現(xiàn)象,被賦予了形狀上的內(nèi)涵。所以在明清時代至于今天的共同語中,“粽”字是“角黍”的特指。當“粽”字的含義包括了形狀的時候,其所指就有沿著形狀延伸出去的可能,這是“粽”作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向日常生活蔓延的第二條路徑。

        四、河南洛陽的粽糕

        現(xiàn)在洛陽小吃攤點上的粽糕,是將糯米、紅棗和白糖放在鐵甑或大鍋中蒸制的糯米糕。歷史上,河南的粽糕有兩種。

        第一種可以稱之為小粽糕,類似上文提到的西安“鏡糕”,來源于民國時期的小甑糕。這種粽糕的做法是“用一個筆筒粗細的圓木筒,倒進去定量的大米面粉,上邊蓋一個帶柄的小木盒蓋,放在小火爐上,幾分鐘就熟了。把上邊的小盒蓋揭開,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從圓木桶里捅出來一個白色,如小碟大小的粽糕,撒上紅白糖,吃著別有風(fēng)味。兒童們很喜歡吃?!雹訇愑觊T、韓德三:《汴梁瑣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頁。這種粽糕與小甑糕的不同之處,一在用大米面粉,二是用糖作為調(diào)味蘸料。至于蒸粽糕的“筆筒粗細的圓木桶”,說的應(yīng)該是許多扁圓柱體的小甑累積起來如同筆筒粗細的圓木桶,如果從上到下只有一個筒,那么是不會幾分鐘就熟的。這種粽糕在做法和吃法上和“鏡糕”都比較類似。

        第二種粽糕更常見,是將糯米和棗泥分層鋪開,撒上白糖,然后用鐵甑或鐵鍋蒸成的糯米飯,類似西安的棗泥甑糕。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粽糕不加紅豆。在售賣方法上,粽糕和甑糕一樣,也是當作早餐,將炊具放在小車上叫賣的。②王支援、朱世偉主編:《洛陽民俗文化研究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49頁。這種“粽糕”最早出現(xiàn)于1933年出版于西安的《西北文化日報》中《早晨的街市》一文中。作者“花”在文中描寫了西安早市叫賣的場景,其中有一句就是“粽糕,熱的!”③花:《早晨的街市》,《西北文化日報》1933年7月27日。在河南的民俗資料中,也出現(xiàn)了一條民國時期當?shù)刭u粽糕的記載,還特別指出攤主是陜西人:“韓繼曾(陜西人)粽糕,一鍋可煮糯米、大棗60斤,香甜可口,出鍋即空?!雹苤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河南省盧氏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編纂委員會編:《盧氏文史資料》第7輯,內(nèi)部資料,2004年,第37頁。

        由于陜西的兩種甑糕在河南都能找到對應(yīng)物,不僅做法相近,而且名字都變成了“粽糕”。所以“粽糕”一詞應(yīng)該是“甑糕”音變的結(jié)果。上文已經(jīng)說明“鏡糕”或小甑糕來源于民國時期的玫瑰夾沙甑糕,因此小粽糕同樣來源于玫瑰夾沙小甑糕。下面分析陜西棗泥甑糕的起源,以說明河南棗泥粽糕的來歷。

        用糯米、紅豆和棗泥蒸成的甑糕,與“八寶玫瑰鏡糕”不同,做法的出現(xiàn)可能也比較晚。

        首先,文獻記載中與現(xiàn)在棗泥甑糕類似做法的糕品,都與現(xiàn)在的棗泥甑糕有不小的差別。今天所見最早的類似甑糕的糕餌類食物是《初學(xué)記》所引東晉干寶為《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做的注。干寶云:“糗餌者,豆末屑米而烝之以棗豆之味,今餌?也?!斗窖浴罚骸D謂之糕,或謂之餈?!雹菪靾宰骸冻鯇W(xué)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80頁。注文“豆末屑米而烝之以棗豆之味”一句表意不清,此句《歲時廣記》引作“以豆末和屑米而蒸,今糖?是也。”⑥陳元靚撰:《歲時廣記》卷三四,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10頁b。孫詒讓解釋得比較清楚:“干說蓋謂搗豆為末,以粉米屑之上合烝之,又加以棗使味美也?!雹賹O詒讓撰,汪少華整理:《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476頁。也就是說所謂“糗餌”是用糯米粉制作的,棗子是在蒸熟之后加上去的。這種做法與做甑糕時將糯米與棗泥同蒸很不相同。除此之外,還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的“粳米棗糒”:“炊飯熟爛,曝令干,細篩。用棗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棗一升?!雹谫Z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shù)今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952頁。棗糒是和有棗肉的干糧,和甑糕相去更遠。唐以前以棗為餅餌的例子今見以上兩處。

        進入宋代,隨著世俗化和平民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古籍中飲食的內(nèi)容較唐以前大大增加了。《太平御覽》這樣的大型類書自不必言,宋代筆記中北宋初陶谷的《清異錄》、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飲食部分都是濃墨重彩的,飲食方面的專書也涌現(xiàn)了出來,如鄭望之《膳夫錄》、司膳內(nèi)人《玉食批》、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等。在傳世的宋代典籍中,與現(xiàn)在的西安甑糕最接近的是南宋末年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呂原明《歲時雜記》中的“棗糕”,其文曰:“京都端五日以糯米煮稠粥,雜棗為糕”③陳元靚撰:《歲時廣記》卷二一,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7頁b。,與干寶所說的“糗餌”相比,這種直接用糯米做的“棗糕”顯然與甑糕更接近,不過究其實質(zhì)更像是一種極為濃稠的紅棗糯米粥。宋代與甑糕有關(guān)的記載還有上引《武林舊事》中的“小甑糕”,不過“甑糕”上加一“小”字,顯然是上文的“鏡糕”,而不是今天動輒數(shù)十公斤的甑糕和粽糕。

        元明清時期關(guān)于飲食的記載就更多了。這一時期,有關(guān)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帶飲食的記載遠多于北方。從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糕點在制作上愈發(fā)精致。這一點在原料上的體現(xiàn)就是對米粉、豆粉細膩程度的要求。如元明之際平江(今江蘇蘇州)人韓奕所撰《易牙遺意》的“糕餌”一類中,除了“裹蒸”(長方體的粽子)和“粽子”之外,“藏粢”“五香糕”“水糰”等等都是用糯米粉制成的,他還特別強調(diào)糯米粉和豆沙餡料等材料需要“澄細”④韓奕撰:《易牙遺意》卷下,明夷門廣牘本,第7頁a。。明代著名學(xué)者高濂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在《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記載了一種“五香糕”,做法是“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干一分,人參、白術(shù)、茯苓、砂仁總一分,磨極細篩過,用白砂糖滾湯拌勻,上甑?!雹莞咤プ骸蹲裆斯{》卷十三,明萬歷刻本,第9頁b。“五香糕”和《飲饌服食箋》的所有其他糕點一樣,也是需要磨細粉的。清代大儒朱彝尊是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他撰寫的《食憲鴻秘》的“餌之屬”所用材料也都是細糯米粉,唯一未言磨粉的是“八珍糕”?!鞍苏涓狻钡牟牧鲜恰吧剿?、扁豆各一斤,苡仁、蓮子、芡實、茯苓、糯米各半斤、白糖一斤”,仔細想來應(yīng)該也都是先磨細粉然后做糕。⑥朱彝尊撰:《食憲鴻秘》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5頁。清中期李調(diào)元編纂的《醒園錄》,原本是李化楠宦游江浙時的飲食資料手稿,書中有糕餌十一種,都是磨粉制成的。⑦李化楠手鈔:《醒園錄》卷下,清函海本,第5頁a。清代中期的《調(diào)鼎集》是集揚州菜系之大成的烹調(diào)著作,介紹了二十余種糕,所用全部是糯米粉、豆粉。⑧佚名編:《調(diào)鼎集》,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6年。從上述幾種飲食著作中可以看出,南方制糕講究使用更為均質(zhì)的粉團,因為這么做不但可以使口感更加細膩,而且可以讓成品更加美觀、規(guī)整。帶著這樣的視角來看棗泥甑糕,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南方細膩精致的飲食習(xí)慣格格不入,因為一來它用的是未磨粉的全米,二來棗泥甑糕在售賣時不成形狀。所以,棗泥甑糕的起源和南方應(yīng)該沒有太大關(guān)系。

        與甑糕起源有關(guān)的記載直到晚清時期才在北方出現(xiàn)。震鈞,瓜爾佳氏,出身于滿族世家,自幼就對清代典章制度、風(fēng)俗習(xí)慣以及名人軼事非常熟悉。震鈞在目睹了晚清時期喪權(quán)辱國的一系列事件之后,效仿《東京夢華錄》撰成《天咫偶聞》一書?!短戾肱悸劇方K卷之《瑣記》云:

        北方食物有南方所未有者,如臘八粥、水餃子之屬。又以面裹榆莢蒸之為糕,拌糖而食之。以豌豆研泥,間以棗肉,謂之豌豆黃。以黃米面合小豆、棗肉,蒸而切之,名切糕。以糯米飯夾芝麻、糖,為涼糕。①震鈞撰:《天咫偶聞》卷十,清光緒甘棠精舍刻本,第8頁b。

        最值得注意的是震鈞所說的“切糕”。此“切糕”并非今天所說用核桃仁、葡萄干、杏仁、糖飴等制成的新疆瑪仁糖,而是與甑糕做法非常相似的一種黃米面小豆棗糕?!扒懈狻焙完蹈獾拿黠@不同只有一點,即使用的是黃米面,而非糯米。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是很多的,比如將糕體與“小豆”和“棗肉”同蒸,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再如“蒸而切之”的吃法,與甑糕如出一轍?!扒懈狻焙完蹈膺€有一些共同特點震鈞沒有提到。在晚清評書《永慶升平》中,一位名為“成龍”的角色從保定出發(fā)行至北京途中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

        次日早晨來到蘆溝橋,一日一夜并未用過飯食,直餓得肚內(nèi)咕嚕咕嚕響。見那邊擺著一個切糕架子,熱氣騰騰,旁邊有一人手拿刀切的一塊一塊的,口中高聲說“六個錢一塊”。成龍餓急了,來至架子旁邊,假裝不認得,說:“這是什么東西?”那人說:“是切糕。黃米面同棗兒豆兒蒸的。”②佚名撰:《永慶升平》卷二,清光緒寶文堂刊本,第3頁b。

        故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切糕”在售賣的時候是“熱氣騰騰”的,可見切糕小販帶有炊具,現(xiàn)切現(xiàn)賣;第二,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早晨,所以“切糕”是作為早點來售賣的,這也是西安棗泥甑糕的明顯特點。

        晚清“切糕”的進一步演變,就是現(xiàn)在河北地區(qū)的切糕。現(xiàn)在河北切糕的做法是用糯米和紅棗同蒸,然后倒在長方形鐵板上,隨吃隨切。切糕與粽糕不同的地方是切糕一般用整棗,并且在蒸好之后要倒出來,而粽糕用的是棗泥,直接在甑或鍋里切,更接近陜西甑糕。之所以說陜西甑糕是晚清切糕的余緒,是因為甑糕保留了晚清“切糕”的小豆,與河北切糕有明顯區(qū)別。

        結(jié)合用紅豆、棗泥蒸制的制作方法、帶著炊具現(xiàn)切現(xiàn)賣的售賣方式和用其作為早餐的飲食習(xí)慣,可以推測晚清時期的“切糕”是現(xiàn)在河北切糕和陜西甑糕的前身。至于黃米面“切糕”是如何變成甑糕的,從上引《天咫偶聞》所說“北方食物有南方所未有者”之中可以略窺端倪。震鈞說北方有糯米飯可以為涼糕,很可能是這種用全米做糕的習(xí)慣融入了“切糕”,才發(fā)展出了今天的河北切糕和陜西甑糕。

        以上是甑糕的來源。對于西安棗泥甑糕最早的記載出于民國時期的吳宓。吳宓,陜西涇陽縣人,學(xué)衡派代表人物。吳宓在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由北京回到西安,停留十日旋即回京,往來一個半月中作詩一百零五首,后集為《西征雜詩》,其中有一句說西安的小吃,云“細米醪糟蕎粉炒,長條饸饹甑糕剜”③呂效祖主編:《吳宓詩及其詩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9頁。,由于八寶玫瑰小甑糕食用時是用棉線切割的,所以“剜甑糕”指的應(yīng)該是用大甑蒸成的糯米甑糕,和今天的吃法相同。這是棗泥紅豆甑糕在陜西出現(xiàn)時間的下限。結(jié)合晚清時期出現(xiàn)的“切糕”,可以知道今天西安的甑糕大概是晚清民國時期形成的。由民國時期“粽糕”的有關(guān)記載來看,河南棗泥粽糕出現(xiàn)的時間可能與甑糕非常接近,大約在清末民初。

        上文介紹了兩種河南粽糕的做法和來歷??偟膩碚f,由于兩種陜西甑糕與兩種河南粽糕做法相應(yīng),名稱相近,所以粽糕之所以稱為“粽”有與“甑”讀音相似的原因。另一方面,稱之為“粽”也是因為粽糕與粽子都是糯米制品,口感相近。具體來說,小粽糕來源于陜西的小甑糕,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的定勝糕,棗泥粽糕源于陜西的棗泥甑糕,歷史比較短,出自晚清的“切糕”。

        粽糕之稱為“粽”,與梔粽、蜂蜜涼粽都不盡相同,不僅有做法、口感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語音上的變化,這是端午節(jié)粽俗日常化的第三條途徑。

        結(jié) 語

        本文考察了三種裸粽的淵源、歷史以及被稱為“粽”的原因。第一是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梔粽,是用糯米粉和梔子汁蒸成的一種糯米糕,雖然用梔粽本身的歷史可能不長,但這種做法至少在南宋已經(jīng)出現(xiàn)。梔粽被稱為“粽”的原因是“粽”字在唐宋時的語義出現(xiàn)泛化,可以用來泛指各種糯米糕品,這種泛化在客家話中保存了下來。第二是陜西的蜂蜜涼粽,這是先將糯米放在錐形紗布袋中浸泡、揉捏、蒸制而成,配合蜂蜜、豆沙和玫瑰醬食用的糯米糕,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玫瑰夾沙小甑糕,更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以來的定勝糕。其被稱為“粽”的原因,可能是將糯米放在錐形紗布袋中浸泡時的形態(tài)很像葉子包裹的角粽或椎粽。第三是河南洛陽的粽糕,做法是將糯米、紅棗同蒸,與陜西甑糕類似。其名稱當中所以帶有“粽”字,是由于口感與粽子有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甑”字發(fā)生的語音訛變。

        三種裸粽分別代表了三種端午粽俗日?;木唧w方式。梔粽之被稱為“粽”,是因為唐宋時代著眼于糯米制品軟糯黏膩的共同特點,將“粽”泛化為糯米制品的大類。蜂蜜涼粽之被稱為“粽”,是因為明清以來著眼于粽子的形狀,將“粽”字之義特化為角粽,于是原本與端午節(jié)無甚關(guān)聯(lián)的蜂蜜涼粽,由于形狀的關(guān)系也被稱為“粽”。粽糕之被稱為“粽”,一方面是著眼于軟糯黏膩的特點,另一方面是“甑”語音上的演變,給了人們更加熟悉的“粽”字一個進入日常生活的機會。

        總而言之,三種裸粽的來由,在語言上分別對應(yīng)了語義的泛化、窄化和語音的訛變。在語言的背后,實際上是內(nèi)涵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民俗習(xí)慣的變遷。正是由于社會民俗和語言習(xí)慣兩者的交錯、融合,才有了各種各樣裸粽的誕生和端午節(jié)日粽俗的日?;?/p>

        亚洲精品美女中文字幕久久| 国模私拍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女同性恋亚洲一区二区| 成人激情四射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99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a片特黄| 天天中文字幕av天天爽|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成熟人妻av无码专区|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韩日av中文字幕|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v| 国产午夜三级一区二区三| 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性爱区免费视频一区| 东京热加勒比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伊人影院| 最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天美蜜桃 | 亚洲av福利院在线观看| 被群cao的合不拢腿h纯肉视频|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观看播放器| 一本色道精品亚洲国产一区| 狠狠的干性视频| 人妻丰满av∨中文久久不卡| 2021国产最新无码视频| 日本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大杳焦在线| 中文在线√天堂| 日韩精品夜色二区91久久久| 日出白浆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91精品91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