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玲
1.“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回宣傳?!痹凇都t星照耀中國》中,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對長征做出了極高的評價。作為紅軍長征中一個重要節(jié)點,中央紅軍及紅二、六軍團曾分別于1935年2月至5月、1936年3月至5月兩次經過云南,沿途宣傳黨和紅軍的宗旨,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2.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紅軍長征路經的大多地方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紅軍未到云南前,反動派在各縣成立“民眾防共會”與“剿赤宣傳隊”,通過各種渠道誹謗紅軍,用漢彝回瑤苗等文字和語言編印白話文告,以告民眾書、標語、畫報等形式進行反共宣傳,要求“所有民眾,一律不準招待,違者嚴加懲辦”“如有替紅軍宣傳、帶路、當通司、供糧秣者,不論是何人,一律予以槍殺;如系告密拿獲者,獎給新滇幣千元”。
3.為了盡快消除群眾的誤解,擴大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紅軍指戰(zhàn)員們嚴格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還專門制訂了《紅軍紀律歌》:“紅軍紀律真嚴明,上級的命令不可亂胡行。打土豪,要歸公,買賣要公平。工農的東西不可拿毫分,出發(fā)與轉移,樣樣要記清:捆茅草、上門板,房屋掃干凈。借物要送還,損壞要賠錢,無產階級勞苦群眾是一家人?!?/p>
4.紅軍進入云南,朱德總司令在發(fā)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背藦V泛宣傳,紅軍嚴格遵守并執(zhí)行民族政策。在尋甸,朱德總司令命令部隊不得將豬肉帶進清真寺和回民家;進入中甸藏區(qū)后,軍團指揮部設于松贊林寺兩側經堂,但明文規(guī)定紅軍一律不準進入大殿,尊重藏民的風俗習慣。黨的民族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為后來云南黨組織開展民族地區(qū)的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5.結合各地區(qū)各民族情況,紅軍沿途書寫“彝民們團結起來,不交租、不還債”“一切彝族平民,都是骨肉兄弟”“各民族聯(lián)合起來,各民族團結起來”“紅軍保護土司頭人生命財產”等醒目標語,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為民族群眾謀利益的主張。據不完全統(tǒng)計,紅軍在云南共書寫了上千條標語口號。
6.利用趕集、攻占縣城、開倉分糧、路過學校以及和人民群眾接觸的機會,紅軍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時機,進行針對性強的講演,教唱革命歌曲,進行文藝演出等。如在宣威,紅軍宣傳隊演唱《擴紅歌》:“快快報名當紅軍,打土豪,斬劣紳,消滅天下反動派,解放窮苦老干人。”攻占會澤縣城后,在縣衙門口的廣場上召開萬人大會,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在大會上用群眾熟悉的云南話發(fā)言等。
7.紅軍行之有效的宣傳工作,為各族人民指出了爭取自由、謀求解放的道路,說出了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心里話,讓各族人民認識到,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消除了民族群眾的疑懼,自然而然地產生對紅軍的親近感,把紅軍當作“大救星”,積極支援和幫助紅軍,形成了魚水情深的軍民關系。
8.每當紅軍長征途經一個地方,在尾追的敵人到達之后,都會勾結地方反動勢力、土豪劣紳進行大清查、大搜捕、大洗劫。在祿勸縣九龍鄉(xiāng)木克村,土豪張有功聽說紅軍即將到來,攜家小望風而逃,只留下長工傅朝向看守家院。紅軍用墨汁在張有功家院子里的墻壁上畫了兩幅漫畫。一幅畫畫著一支農民武裝隊伍高擎著游擊隊的革命旗幟,押著一個被繩子捆著的土豪游街,畫的上方寫著“工農暴動起來實行打土豪分田地”。另一幅漫畫上寫著“紅軍消滅地主階級,反對富農剝削!”
9.紅軍離開后,張有功叫傅朝向將漫畫鏟掉。傅朝向想把紅軍的壁畫保存下來,就先用仙人掌汁涂在壁畫上,再刷上石灰漿,石灰漿和壁畫被仙人掌汁隔開,使這兩幅畫得以巧妙地保留至今,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10.1935年4月,紅九軍團進入宣威板橋鎮(zhèn)時,當地共產黨員徐文烈主動向紅軍提供當地的重要情況,還動員了一批學生和青年投奔紅軍。在攻打宣威的過程中,徐文烈建議從西南角進攻,因為西南角外城墻倒塌了一些,便于部隊攻破,他的建議為軍團長羅炳輝采納。
11.一些熟悉當地情況的同志,被紅軍政治部、宣傳隊的同志親切地稱為“活地圖”。在中央紅軍搶時間、抄近路奪取皎平渡的緊急關頭,幾位彝族老人手持火把、砍刀,在荊棘叢生的大山中為紅軍開路當向導,為紅軍先頭部隊搶占皎平渡口贏得了寶貴時間。
12.1936年4月25日到28日,由于蔣介石多次電令毀壞、沉匿所有渡江船筏,紅軍在石鼓渡金沙江遇到極大困難。總指揮賀龍即以他的名義給沿江各渡口士紳寫信,動員他們打撈沉船,動員船工協(xié)助紅軍渡江。在28名當地船工的幫助之下,紅軍18000多人僅以7只木船、幾十只木筏,經過4天3夜全部順利渡過金沙江。
13.1936年4月,紅軍離開富民后,當地縣民團抓到留下的3名紅軍傷員,將他們活埋于大西山村。敵人剛走,本村農民李鎮(zhèn)等人便立即將3名紅軍戰(zhàn)士救出來(其中1人因傷勢過重死亡),不顧被殺頭的危險,連夜悄悄背回家中救治。為了躲過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捕,李家先后將紅軍傷員轉移到自家?guī)龢巧?、沙溝蘆葦叢中、村子后面的山上躲藏和養(yǎng)傷;兩位紅軍戰(zhàn)士經過李鎮(zhèn)等人數月悉心護理,傷勢痊愈后,村民們又湊集了一些衣物、干糧、路費,含著熱淚送他們重新踏上革命征途。
14.紅二、六軍團順利渡江后,部隊相繼進入中甸縣城。中甸地處滇西北,崇山峻嶺,平均海拔為3000米以上,是藏族聚居的地方。中甸縣城外的松贊林寺是藏族著名的十三林之一,也是中甸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中心,控制著中甸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紅軍入城后,由于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欺騙宣傳,松贊林寺僧人緊閉寺門,拒絕與紅軍見面。
15.賀龍總指揮即張貼布告,向藏族同胞宣示紅軍宗旨,說明紅軍來意:“本軍以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的痛苦,興番滅蔣,為番民謀利益之目的”“軍行所至,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當天,松贊林寺派喇嘛夏拿古瓦與紅軍談判,賀龍親自出門迎接,熱情接待,解釋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消除了喇嘛對紅軍的疑慮,隨后向大寺贈送了一塊書寫著“興盛番族”的大紅錦幛。
16.八大老僧為紅軍的真誠所感動,把松贊林寺存放的6萬多斤青稞及大量的紅糖、食鹽賣給紅軍。還舉行了為紅軍祈福消災的“跳神”活動,表達了藏族同胞對紅軍的良好祝愿。紅軍離開中甸時,松贊林寺派數騎藏兵一路開道,用牦牛馱送傷員病號。由于藏族人民的積極支持,紅軍完成籌糧休整,順利地通過了藏區(qū),經四川德榮、鄉(xiāng)城,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
17.流傳在麗江長江第一灣的《十送紅軍》這樣唱道:“一送紅軍街石坎,石坎凳凳雨打亮。石坎留下草鞋印,坎下秧呀么秧苗旺。嫩秧秧也不忍,紅軍走啊,要留紅軍看谷黃……九送紅軍到綿沙灘,片片綿沙潮汪汪,潮汪汪。綿沙融著金江的淚啊,金江就在我心里淌。我們用心啊托起船,紅軍安全到對岸。十送紅軍金江上,街下石鼓咚咚響。石鼓原是賀龍擂,石鼓聲中紅旗揚。紅旗要紅遍全中國,紅軍啊,你們再舉著紅旗還?!?/p>
18.紅軍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行動,為云南人民揭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真理。紅軍每到一個地方,都有許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僅1935年中央紅軍在扎西就擴紅3000多人,在會澤擴紅1500多人,1936年紅二、六軍團在元永井時有500多人報名參加紅軍,在祥云擴紅七八百人。楚雄、牟定、賓川等地也有許多人自愿報名參加紅軍。兩路紅軍過云南,云南數千名優(yōu)秀兒女參加紅軍,增強了紅軍的戰(zhàn)斗力。
19.紅軍的革命斗爭實踐在云南各族人民心中樹立了巍峨的豐碑。在紅軍革命精神的影響下,中共楚雄地下組織領導武裝暴動,建立“楚雙峨易”游擊大隊,開展武裝斗爭;武定山區(qū)的彝漢貧苦農民舉行了近千人的反土司武裝斗爭;中甸縣上江、金江、虎跳江地區(qū)的農民群眾揭竿而起,發(fā)動了納西、白、傈僳族人民起義……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全省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武裝斗爭中,紅軍的建軍思想、建軍原則,以及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都對云南人民武裝斗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20.云南各族人民十分珍視紅軍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并使之發(fā)揚光大,傳之萬代。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皎平渡紅軍長征渡江紀念碑、宣威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等紀念地,每年都有數萬干部群眾前往參觀、學習,長征精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云南人。如今,扎西會議會址又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景區(qū)”,發(fā)揮著更為深遠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