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在過去的2021年里,有很多新的物種正式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里,成為地球上我們叫得出名字的鄰居。它們之中,有瓜子大小的變色龍、長得像小飛象的章魚、以“素貞”命名的毒蛇、穿著“淡黃色條紋長裙”的魚、自帶披風的蟬……然而,與此同時,卻也有很多物種再也見不到今日的風霜雨露。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爬行動物,它只有瓜子那么大,可以輕松立在人的指尖。這種體型微小的變色龍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雨林之中,以葉上的小蟲為食。
研究者采集到一雌一雄兩個標本,即使算上尾巴,它們也分別只有29毫米和19毫米那么長。
它是第一條真正擁有“千足”的千足蟲(也就是馬陸)。這是一條擁有1306條腿的千足蟲,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腿最多的動物。要數(shù)清它有幾條腿,研究者們真夠辛苦的!
這條千足蟲有著10厘米左右的長線狀身體,一共330個體節(jié),沒有眼睛,腿也短短的。大量的體節(jié)和腿可以讓它們產(chǎn)生足夠的推動力,在它們生活的土壤空隙中穿梭。
按身體比例來講,蛙類常常有一張大嘴。但是,在圭亞那地盾,研究者們新發(fā)現(xiàn)的“僵尸蛙”卻有一張窄而尖的嘴,這和它們背上的橘黃星點一起,構(gòu)成了獨特的外形。這種蛙的體長不到4厘米,平時棲息在地下,只有大雨才能“引出”雄蛙的叫聲。循聲而去的研究者們赤手空拳,把這種蛙從泥地里挖出來;同時,他們自己也渾身是泥,還被淋成落湯雞——正是這種奇異的場景,讓他們決定把新物種命名為“僵尸蛙”。
夜間活動的蝙蝠一般有著深色的外表,而這種蝙蝠卻擁有獨樹一幟的亮橙色皮毛。在幾內(nèi)亞的山上進行實地考察時,研究者們最初以為,這是常見物種中的變異個體;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才發(fā)現(xiàn),它屬于一個未曾發(fā)現(xiàn)的新物種。
不過,根據(jù)科學家們的評估,這種新發(fā)現(xiàn)的蝙蝠很可能處于極度瀕危狀態(tài)。
在新西蘭,人們新發(fā)現(xiàn)了一種海龍科動物。它是海馬的近親,糖果色的外表讓它和周圍的珊瑚礁融為一體。不管是人類還是捕食者,如果沒有一雙火眼金睛,很容易和它錯身而過。
這些長相可愛的章魚,有一對大耳朵,看起來宛如迪士尼的一個經(jīng)典動畫形象——小飛象。這是煙灰蛸屬的特征,它們也因此被稱為小飛象章魚。
這次新發(fā)現(xiàn)的小飛象章魚,被命名為帝王小飛象章魚,生活在北太平洋海底的帝王海山。研究者們巧妙地運用了磁共振成像、微創(chuàng)基因檢測和微型CT技術(shù),在無需解剖的情況下確認了它的新物種身份。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調(diào)查人員看到,一條福建竹葉青蛇正在水溝里捕食林蛙。他們拍下了照片,把照片放大一看,才意識到這種林蛙誰都沒見過!調(diào)查人員連忙到附近尋找了一些體型相似而體色不同的林蛙,進行標本比對和基因測序。沒想到陰差陽錯之中,他們還真找到了一種從未被描述過的林蛙,將其命名為武夷林蛙。
素貞環(huán)蛇分布于云南省盈江縣及緬甸北部克欽邦。這種蛇布滿了白色橫紋,學者們決定用《白蛇傳》中的神話人物白素貞為其命名,這也是我國學者首次命名環(huán)蛇屬物種。
然而,這位帶有劇毒的“素貞”,絕不是什么好惹的家伙,讓研究考察充滿了血淚。2001年,兩棲爬行動物學家約瑟夫·斯洛文斯基在緬北被其咬傷而去世;2015年,兩爬學者侯勉先生在云南被它咬傷昏迷,經(jīng)過70多個小時的搶救才幸免于難。
這種黑白環(huán)的蛇可能屬于帶有劇毒的環(huán)蛇屬,也可能屬于無毒的白環(huán)蛇屬。我們在野外時,很難立刻確認它們的身份,所以千萬別主動靠近,拔腿逃命吧。
它和阿拉戈斯鳴角鸮是同時被發(fā)現(xiàn)的。角鸮屬包括中小型貓頭鷹,因叫聲尖利刺耳而得名。在研究它們時,把它們引出來也是個難題——巧妙的是,科學家錄下了它們同類的叫聲,反復播放,極有領(lǐng)地意識的它們就會出來保衛(wèi)自己的地盤。
這個以深圳命名的新物種,是巨腹蟹屬的第二個物種,也是深圳的特有物種。2018年,黃超博士無意間瀏覽到網(wǎng)上的一張螃蟹照片,根據(jù)發(fā)布者提供的地點多次尋找,直到2021年,才讓這個物種擁有了名字,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如果吃過大閘蟹,你或許會觀察到雄蟹的腹部呈銳三角形,這是大部分淡水蟹屬的特征。巨腹蟹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雄性寬大的腹部,這也是它們得名的原因。
它外表像泥鰍,但穿著“淡黃色條紋長裙”。這是首次由河南科研團隊發(fā)現(xiàn)、在河南省分布的魚類新種,稱得上是百分百“河南魚”。然而,它們數(shù)量稀少,面臨滅絕的危險,急需搶救性保護。
它是最古老的食肉恐龍,體長只有1米。它的化石在1952年出土于英國的一個采石場,一度被認為已經(jīng)遺失。后來,在博物館存放鱷魚骨頭的標本盒中,古生物學家安琪拉·米爾納終于找到了它,讓塵封幾十年的化石重見天日。
令人惋惜的是,73歲的米爾納在2021年8月去世了,沒能等到米氏首龍的發(fā)表。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恐龍們,還將繼續(xù)在學界熠熠生輝。
同樣在202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有6個物種首次被列入或在評估后重新被移入滅絕物種名單,包括2個爬行動物物種、1個昆蟲物種和3個植物物種。不幸的是,它們大多曇花一現(xiàn),人類還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它們就已經(jīng)消失在了時間的長河里。
擁有亮藍色外表、黑色星點的壁虎Phelsuma edwardnewtoni,上次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里是在1917年,之后再無記錄。在再次調(diào)查卻一無所獲后,IUCN于2021年將其列為滅絕。
生活在羅德里格斯的一種壁虎,現(xiàn)已滅絕。
在1930年代宣告滅絕的袋狼
有一個墨西哥特有的樹種,學名為Licaria mexicana,人類上次采集到它的標本是在1930年左右。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它的棲息地已經(jīng)完全被破壞了。在2021年,它們被評估為已滅絕,我們只能看到百年前的個體為人類留下的幾份樹葉標本。
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破壞,無數(shù)物種的數(shù)量在人類眼皮子底下變得岌岌可危,在諸多挽回的努力下,依然無力回天。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因人類的大肆屠殺,它們在1930年代宣告滅絕。2021年,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和聲音檔案館公布了一段彩色修復版的袋狼視頻。這段視頻拍攝于1933年,3年后,最后一只袋狼在動物園因暴曬而亡。
這些揮手說再見的鄰居,只留下一個衣袂翩翩的背影。但曾經(jīng)擁有驚鴻一瞥,已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有更多的物種,在人類未曾發(fā)現(xiàn)時就已經(jīng)悄聲離去。它們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痕跡,也許只留在亙古不變的山川與海洋中。我們只能希求,在人類的重視下,那些仍存活于世的物種們,能與我們在地球上共度以后的漫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