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
(上海友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20009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豎井貫流泵因其流道損失小、開挖深度小且管理方便等特點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河網地區(qū)的低揚程大流量泵站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包括特低揚程的大流量泵站.豎井貫流泵不僅需要優(yōu)化進出水流道流態(tài),從而減小流道的水力損失,同時,水力模型的選擇、水泵模型參數(shù)的準確性對水泵機組穩(wěn)定運行也非常重要,其關系到工程用電容量、投資造價和后期運行管理難度.國內一般采用等揚程方法或參考接近比轉數(shù)的水力模型進行選型計算和裝置模型試驗[1].
在南水北調工程及國內多個大型低揚程泵站已開發(fā)研制的系列水力模型中,比轉數(shù)范圍500~1 600,對應揚程最高效點范圍2.5~11.5 m.系列模型中還未有針對1 m以下特低揚程的水力模型.國外多用較低的比轉數(shù)模型滿足低揚程的應用[1],如荷蘭艾莫伊等泵站和日本新川河排水站.中國近年來通過降低nD值在較低揚程下使用,即采用低轉速大直徑方案進行低揚程和特低揚程泵的選型,低轉速大直徑方案可提高低揚程泵裝置效率,減小流速,從而減小水力損失[1-2].周偉等[3]對凈揚程為1 m左右的遙觀南樞紐泵站工程進行選型分析;于建忠等[4]對最高揚程與平均揚程相差較大的特低揚程泵站選型分析.運行凈揚程在1 m以下的特低揚程大流量泵站實例較少.
文中以寧波某豎井貫流泵站為例,對水泵模型參數(shù)的選擇進行相關研究分析.泵站單泵設計流量37.5 m3/s,設計凈揚程僅0.32 m,凈揚程范圍0~1.22 m.文中針對其特低揚程大流量的特點,采用豎井貫流泵方案,水力模型采用現(xiàn)有南水北調水力模型中高效區(qū)揚程較低的TJ04-ZL-07,根據(jù)泵與泵裝置工作原理建立特性參數(shù)的數(shù)理關系,進行泵段及裝置的相似換算比較分析,確定水泵性能參數(shù),提出推算泵裝置效率的方法,并結合其CFD數(shù)值模擬計算和裝置模型試驗結果進行驗證,為同類型特低揚程大流量泵站選型計算提供參考.
水泵選型一般采用泵相似定律將模型泵的特性參數(shù)換算成實型泵參數(shù).模型泵的特性參數(shù)可分為泵段參數(shù)和泵裝置參數(shù),根據(jù)泵與泵裝置工作原理,泵段與泵裝置參數(shù)存在一定的數(shù)理關系.
實型泵和模型泵流量、揚程和功率之間的關系[1]分別為
(1)
(2)
(3)
式中:Q,H,P,n,D2和ρ分別為實型泵的流量、揚程、功率、轉速、葉輪直徑和液體密度;QM,HM,PM,nM,D2M和ρM分別為模型泵的流量、揚程、功率、轉速、葉輪直徑和液體密度.
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泵段揚程和泵裝置揚程特性表達如式(4),(5)所示.
HPS=E5-E4,
(4)
HD=E6-E3,
(5)
式中:HPS,HD分別為水泵泵段揚程和水泵裝置揚程;E1—E7分別為內河清污機前、清污機后、進水流道進口、葉片進口、導葉出口、出水流道出口及出水池斷面的總水頭.
斷面位置如圖1所示.
水力學伯努利能量方程
(6)
式中:z,p和v分別為斷面的位置水頭、壓強和速度;g為重力加速度.
因此,泵裝置效率和泵段效率及流道水力損失的關系[5]為
(7)
(8)
(9)
式中:N為水泵軸功率;HJ為泵站凈揚程,Δh1—Δh6分別為清污機、進口閘門門槽、進水流道、葉輪和導葉段、出水流道以及出口閘門門槽的水力損失.
圖1 泵站斷面總能和水力損失示意圖
流道的水力損失與流道內平均流速的關系[5]為
ΔhF=Δh3+Δh5=SQ2=S1v2,
(10)
式中:ΔhF為流道水力損失;S1為平均流速對應的水力損失系數(shù);S為流量對應的水力損失系數(shù);v為流道內平均流速.
對不同葉輪直徑、不同設計流量的泵裝置流道的水力損失可采用名義平均流速[5]進行定量評價,進出水流道內設計流量時的流速基本上與其成正比.
(11)
式中:vn為流道名義平均流速;Qd為水泵設計流量.
根據(jù)多座泵站運行經驗[6-8],泵站控制要求中,一般當進口清污機在污物引起的壓差值達到或超過0.20 m時發(fā)出清污信號;污物引起的壓差值達到或超過0.40 m時,發(fā)出警告信號.據(jù)此進口清污機水力損失Δh1取0.30 m,清污機、攔污柵和門槽的總水力損失(即Δh1+Δh2+Δh6)可估算為0.40 m.
根據(jù)已有研究成果和多個豎井貫流泵站數(shù)值模擬數(shù)據(jù)的分析比較[9-11]可知,進水流道損失隨流量的改變變化不大,而出水流道在小流量區(qū)域損失較大,在設計流量附近損失變化不大.例如:南水北調邳州站流道效率高,高效區(qū)進、出水流道的損失約0.18 m.根據(jù)式(10),(11),采用邳州數(shù)值計算結果推算該工程在設計流量附近的進出水流道損失(即Δh3+Δh5)約0.10 m,該結果與后期該工程CFD全流道數(shù)值模擬計算結果吻合.
南水北調工程天津同臺測試的TJ04-ZL-07水力模型雖為高效區(qū)非系列軸流泵中最低的,但性能較優(yōu),為天津同臺測試用最多的模型[1],廣泛應用于低揚程泵站.南水北調工程邳州站運行揚程較低,采用TJ04-ZL-07水力模型在天津試驗臺進行了裝置性能測試.
2.2.1 泵裝置特性曲線換算結果
根據(jù)式(1)—(3),利用邳州站裝置模型曲線進行實型泵換算,當n=67 r/min,D=3 900 mm時,換算的水泵裝置性能曲線見圖2.圖中水泵運行高效區(qū)在設計揚程和最高揚程中間,若使高效區(qū)進一步降低來接近設計揚程,則需要進一步增加轉輪直徑D來降低nD值,這將大大增加泵站整體投資,因此,轉輪直徑暫定3 900 mm.葉片安放角接近0°,設計工況下裝置效率為72.0%;最高揚程時,水泵裝置效率為78.5%.
圖2 水泵裝置特性曲線圖
2.2.2 泵段特性曲線換算結果
根據(jù)式(1)—(3),利用邳州站泵段性能曲線進行實型泵換算,當n=67 r/min,D=3 900 mm時,換算的泵段特性曲線見圖3.
圖3 泵段特性曲線圖
由圖3可知,水泵運行高效區(qū)仍位于設計揚程和最高揚程中間,較裝置性能曲線換算結果更靠近設計揚程.在設計工況時,葉片安放角約-1°,泵段效率為78.0%;最高揚程時,水泵段效率為78.0%.
2.2.3 配套電動機功率選擇
異步電動機功率根據(jù)標準系列選取,根據(jù)上述換算結果,得到不同工況的水泵運行參數(shù)如表1所示,表中k為儲備系數(shù),ηg為齒輪箱效率,PE為適合選用的電動機標準額定功率.由表可知,利用裝置曲線換算結果對應水泵軸功率較小,選取電動機的額定功率較低.實際運行中,在最高揚程工況運行時,存在電動機出力不夠或過負荷運行風險.特低揚程泵站相比低揚程泵站,水泵運行揚程越低時,流道損失占總揚程比例越大,而邳州站模型裝置特性曲線nD為435,最優(yōu)工況點揚程3.60 m,流道損失占總揚程比例小,裝置效率偏高,以此裝置性能曲線換算本工程實型泵曲線效率誤差偏大,因此,采用泵段特性曲線換算結果更適用.
表1 水泵特征工況性能預測
表2為泵裝置效率預測.
表2 泵裝置效率預測
由于流道損失對水泵裝置運行效率有一定的影響,在無接近揚程工況的裝置曲線可用時,可根據(jù)式(9),采用泵段曲線工況點及對應流道損失進行換算,來預測nD值較低的裝置效率曲線高效區(qū)揚程范圍.如表2所示,表中ηD為裝置曲線效率,采用泵段曲線0°葉片安放角下不同流量點性能參數(shù)進行換算,預測水泵轉速為67 r/min時,裝置運行最高效點在1.35 m左右,略高于邳州站裝置運行曲線換算結果;預測轉速為60 r/min時,裝置運行最高效點在1.05 m左右.預測結果說明若采用的模型運行揚程較高,而實型泵運行揚程大幅降低,nD大幅降低時,水泵裝置性能曲線的高效區(qū)在相似換算基礎上會整體上移.
為驗證泵型選擇的結果,常采用CFD計算流體動力學對泵裝置進行數(shù)值模擬優(yōu)化計算[12-14],并按比例縮小后進行裝置模型試驗驗證.
采用CFD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結合設計初擬流道斷面尺寸,分析泵段進口處流速分布均勻性及速度矢量角度,對流道豎井末端處尺寸、豎井末端至葉輪的距離進行優(yōu)化。對葉輪直徑為3 900 mm、轉速為67 r/min、葉片安放角為0°時不同流量下的水泵實型裝置進行全流道數(shù)值模擬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獲得的最高效工況點在流量35 m3/s、揚程1.35 m左右,這一結果和表2預測結果流量34.00 m3/s、揚程1.35 m較為接近.
表3 數(shù)值模擬計算水泵裝置性能
根據(jù)數(shù)值模擬結果,水泵裝置模型在河海大學水力試驗臺上進行.水泵裝置模型包括豎井進水流道、導葉及葉輪段和出水流道.模型水泵葉輪直徑300 mm,模型水泵與實型水泵流道尺寸完全相似[15].泵裝置模型如圖4所示.模型試驗采用等揚程方法進行研究.
圖4 水泵裝置模型
當n=67 r/min,D=3 900 mm時,分別對水泵裝置模型進行了5個葉片角度下的能量試驗,結果如圖5a所示.由圖可見,0°和+2°葉片安放角對應工況最高效點揚程均在1.40 m左右,與表1預測揚程高效點揚程1.35 m接近,說明采用泵段效率換算裝置效率高效區(qū)的方法較為準確.
另外,由于模型試驗結果中流量略大于表2預測及表3數(shù)值模擬結果,同時高效區(qū)中心由原泵段曲線中0°葉片安放角偏移至+2°安放角,且高效區(qū)揚程偏高,為使實際運行中水泵能長時間在高效區(qū)運行,將實型泵轉速由67 r/min下調至60 r/min,模型試驗結果如圖5b所示,圖中最高效點揚程在1.10 m左右,與表2預測揚程高效點揚程1.05 m接近.
圖5 模型試驗換算實型泵裝置性能曲線
1) 針對特低揚程泵站,可利用現(xiàn)有南水北調的低揚程水力模型降低nD值進行選型計算.
2) 隨著豎井貫流泵轉輪直徑D的增大,流道內平均流速降低,流道水力損失降低.但水泵流道損失占裝置總揚程比例較高,凈揚程1 m以下的豎井貫流泵裝置最優(yōu)工況效率與揚程為3 m左右的水泵相比低了約6%,故采用運行揚程差距較大的模型裝置特性曲線換算實型泵誤差偏大,采用模型泵段特性曲線換算結果更準確.
3) 通過數(shù)值模擬和模型試驗結果驗證,采用泵段效率和泵裝置效率換算公式,對泵段曲線工況點及對應流道損失進行換算,可較為準確地預測nD值較低的裝置效率曲線高效區(qū)揚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