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宋維鵬,劉秀娟,孟 蕾,趙麗坤
(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河北 秦皇島066000)
D-二聚體(DD)能夠?qū)δδ苓M行有效評估,可作為膿毒癥病情評估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臨床檢驗學指標[1]。補體是一種由多種蛋白分子所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廣泛地參與機體的免疫調(diào)節(jié)過程,對免疫病理學損傷性反應具有較強的介導效果[2]。本研究探討補體C3與DD在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診斷及預后狀況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收治的110例腸源性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疾病發(fā)病嚴重程度,將其隨機分為膿毒癥患者組(n=46)、嚴重膿毒癥患者組(n=37)以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組(n=27)。膿毒癥患者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7例、19例;年齡27-74歲,平均(45.59±6.65)歲;嚴重膿毒癥患者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1例、16例;年齡25-76歲,平均(44.79±6.59)歲;感染性休克患者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5例、12例;年齡25-73歲,平均(45.67±6.70)歲。3組患者組間基礎(chǔ)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入選標準:(1)參考Sepsis-3[3]: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OFA)分值在2分以上;(2)入院24小時之內(nèi)確診為腸源性膿毒癥,且開展血清補體C3及DD檢測分析;(3)本研究方案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且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方案知情。排除標準:(1)年齡在18歲以內(nèi);(2)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時間在24小時之內(nèi);(3)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婦女;(4)良、惡性腫瘤患者;(5)既往發(fā)生肝腎肺胰等臟器損傷者;(6)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 檢測方法采集患者入院24 h之內(nèi)的肘靜脈血2.0 ml,以3 000 rpm轉(zhuǎn)速下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分離出血清之后,采用免疫比濁法對血清DD進行測定分析,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BNⅡ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檢測補體C3。
1.4 疾病嚴重程度評分方法采用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II評分)以及SOFA評分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2.1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的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對比隨著病情逐漸加重,感染性休克患者組及嚴重膿毒癥患者組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均分別顯著下降,組與組間的差異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見表1。另外,經(jīng)Origin8.0軟件對APACHE II評分與DD及補體C3之間的相關(guān)性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APACHE II評分與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血清DD及補體C3之間呈正相關(guān)性(P均<0.05),見圖1。
表1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的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比較
圖1 APACHE II評分與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血清DD及補體C3之間的相關(guān)性
2.2 不同預后組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對比經(jīng)隨訪1年,入選的110例腸源性膿毒癥患者中,存活60例,死亡50例。死亡組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均分別顯著低于存活組(P均<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組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比較
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每年膿毒癥患者在1800萬以上[4],死亡率較高,其中腸源性膿毒癥作為膿毒癥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其死亡率則更高。當該病發(fā)病時,病原菌進入機體即會啟動非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識別功能[5]。病原微生物會誘導大量生物毒素以及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對機體免疫功能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觸發(fā)機體宿主反應過程異常,最終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MODS)甚至死亡[6]。
補體C3作為補體系統(tǒng)中非常常見一種補體蛋白,不僅可調(diào)控免疫反應,且可有效預防免疫復合物的清除以及沉積。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隨著病情逐漸加重,感染性休克患者組及嚴重膿毒癥患者組血清補體C3及DD水平均下降,組與組間的差異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Zimmer J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膿毒癥患者病情越嚴重,其機體補體C3及DD水平則越低。腸源性膿毒癥患者出現(xiàn)凝血功能紊亂的一個突出癥狀為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臨床癥狀輕重能夠直接反映腸源性膿毒癥患者發(fā)病嚴重程度[8-11]。在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組DD水平顯著低于膿毒癥患者組與嚴重膿毒癥患者組,提示隨著患者病情逐漸加重,患者機體內(nèi)DD水平降低。與此同時,死亡組患者血清DD水平顯著低于存活組,提示DD可作為腸源性膿毒癥患者臨床預后情況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