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萍, 苗明珠, 沈德垚, 姚曉鳳
(1. 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 200051; 2. 東華大學 現(xiàn)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 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0051; 3. 上海市紡織智能制造與工程一帶一路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 上海 200051; 4. 同濟大學 上海國際設計創(chuàng)新研究院, 上海 200092)
隨著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熱潮興起,我國很多城市滑雪人數(shù)激增,這對滑雪服的保暖舒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內功能性滑雪服市場還需進一步發(fā)展。有關研究表明滑雪運動中人體下肢關節(jié)部、腰腹部、小腿易受寒冷侵襲[1],因此,設計專業(yè)緊身滑雪保暖褲特別是防護寒冷寒凍侵肌[2]具有重要意義。專業(yè)滑雪服裝市場主要由國外高端滑雪品牌占據,如瑞士X-BIONIC品牌滑雪內衣采用局部織造穩(wěn)定三維針織結構,通過全新熱虹吸溫控技術將汗水轉化成能量,使熱透射效率(95%)和濕度傳輸速度(66%)提升明顯;意大利UYN運動品牌為奧地利、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隊提供雪上運動專業(yè)滑雪內衣,其通過局部編織立體恒溫組織實現(xiàn)運動時透氣降溫、休息時儲存熱量的功能[3]。與國外品牌相比,國內滑雪服面料織造技術還存在一定差距,國內近年來發(fā)展較好的滑雪內衣品牌如悠途UTO、極速雪(Gsou SNOW),仍存在面料組織結構單一、分割線設置不合理、紗線性能待提高等短板。
針織面料結構開發(fā)通常運用提花組織設計肌理效果,調節(jié)織針成圈狀態(tài)牽引連接紗,使織物表面呈現(xiàn)凹凸質感和紋理效應[4],從而改變織物吸濕轉移性質及空氣貯存能力。通過仿造生物體非光滑表面形貌與功能特性的關系,構造功能性立體中空通道,也可開發(fā)具有優(yōu)異自然性和靈活性的結構仿生面料,用于調節(jié)人體皮膚與織物微空間熱濕傳遞,例如研究滴蟲、蜘蛛絲等單向液體傳輸原理及北極熊毛、羊毛等天然中空保暖結構,從而改善面料熱濕效應和人體舒適感[5-6]。雖然根據人體運動時各部位出汗、溫度分布差異等特點,在針織服裝不同區(qū)域織造功能性組織結構,調節(jié)服裝局部熱濕性能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但多集中于單一評價指標[7-9]。為進一步分析面料綜合熱濕舒適性和不同性能指標的顯著性,采用灰色近優(yōu)法建立灰色近優(yōu)評價矩陣,從而全面評價面料熱濕性能優(yōu)劣,可以更科學地指導功能性針織面料結構開發(fā)。
綜合上述研究,本文首先結合鳥羽微觀結構和提花設計手法,開發(fā)了8款不同組織結構的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其次測試面料熱濕性能指標如熱阻、保溫率、透濕率、透氣率和經緯向芯吸高度,采用灰色近優(yōu)法計算各面料近優(yōu)度,并運用灰色關聯(lián)法探討各性能指標和近優(yōu)度之間的關系,綜合評價并比較針織面料熱濕性能;最后基于男性下肢熱濕需求對各面料組織進行功能性分區(qū)設計,為緊身滑雪保暖褲提供理論參考與建議。
羽毛作為鳥類天然保溫屏障覆蓋在體表,具有保暖、防水等功能,在仿生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結構仿生通過研究自然界生物體的非光滑表面或肌體構造,構建相似結構實現(xiàn)功能性。Zhang等[10]觀察到飛鳥在高強度降水下能改變飛行方向,其羽毛作為一種移動式各向異性超疏水表面,可使液滴定向翻滾。Jo?o等[11]討論了羽毛纖維生物材料的顯微結構特性,可作為抗沖擊保溫材料。
羽毛形態(tài)特征復雜,呈現(xiàn)多級分支結構,主要包括羽軸及其兩側的羽片,如圖1所示[12]。羽枝在羽軸上相互平行整齊排列,按一定角度斜生相互勾連,形成羽片緊密凹槽形態(tài);羽小枝平行整齊分布在羽枝兩側,末端雜亂交錯;羽枝軸橫截面與羽軸相似,均由空泡狀結構組成,腔室相互緊密相連,有助于保暖和水分輸送。
圖1 羽毛微觀結構照片F(xiàn)ig.1 Microstructure images of feather. (a) Full plume(×200); (b) Plade (×582);(c) Pllets (×2 640); (d) Plume axis(×50);(e) Cross section of plume branch axis(×100);(f) Cross section of plume branch axis (×500)
運用SANTONITM28針SM8-TOP2無縫針織大圓機Photon設計軟件,一個方格顏色表示單個線圈狀態(tài),具體組織結構設計思路如下:按一定效果將紗線有選擇地在織針上墊紗編織成圈,為平針組織,即黑色方格;而不墊紗成圈的織針上紗線以背面浮線形式存在,連續(xù)幾個吊針路數(shù)不墊紗線編織形成拉長線圈,為提花組織,即非黑色方格,其會抽緊相連平針線圈,使針織物產生凹凸效應,如圖2所示。在機器上編織完成的針織面料下機整理后,所編織的提花線圈將收縮拉緊平針線圈,造成織物表面凹凸肌理效果,形成交錯的立體空氣通道結構。本文以羽毛微觀結構為設計靈感,采用提花組織設計手法構建仿羽軸、仿羽片、凹槽Ⅰ類、凹槽Ⅱ類、仿羽枝、仿羽小枝、空泡狀Ⅰ類、空泡狀Ⅱ類8種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服務于冬季運動服開發(fā)。
圖2 仿生鳥羽結構面料編織工藝圖Fig.2 Organization diagram of bionic bird feather fabric.(a) Bionic feather axis; (b) Bionic feather sheet;(c)Groove-like type I;(d) Groove-like type Ⅱ;(e)Bionic plade; (f)Bionic pllets;(g) Hollow bubble-like I; (h) Hollow bubble-like Ⅱ
基于天然鳥羽微觀結構特征,開發(fā)了8種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織物表面形態(tài)效果如圖3所示。其中1#仿羽軸面料提花組織斜向排列呈現(xiàn)軸狀,拉伸平針組織形成羽片凹凸肌理;2#仿羽片面料橫向平行間隔排列路數(shù)不同的提花組織,構造彎曲空氣傳輸通道;3#凹槽Ⅰ類和4#凹槽Ⅱ類面料橫向排列相同路數(shù)的提花組織,形似羽枝勾連;5#仿羽枝和6#仿羽小枝集中分布提花組織,兩側延伸出整齊條干;7#空泡狀Ⅰ類和8#空泡狀Ⅱ類面料排列橫向和縱向提花單元,拉長線圈牽引相連線圈,表面呈現(xiàn)類似羽軸橫截面凹陷孔洞。
圖3 仿生鳥羽結構面料Fig.3 Bionic bird feather fabric. (a)Bionic feather axis;(b) Bionic feather sheet; (c)Groove-like type Ⅰ;(d) Groove-like type Ⅱ; (e)Bionic plade;(f)Bionic pllets; (g) Hollow bubble-like type Ⅰ;(h) Hollow bubble-like typeⅡ
8種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具有相同的上機參數(shù)和紗線成分,在SM8-TOP2單面電子提花針織圓機上進行織造,地紗為錦綸(30 dtex)包覆氨綸(20 dtex) 紗,面紗為雙股石墨烯錦綸(75 dtex)。開發(fā)面料基本規(guī)格和結構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面料規(guī)格和結構參數(shù)Tab.1 Fabric specifications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2.1.1 織物保暖性測定
參考GB/T 11048—2008《紡織品 生理舒適性穩(wěn)態(tài)條件下熱阻和濕阻的測定》,采用寧波紡織儀器廠YG606E型紡織品熱阻測試儀測定織物的熱阻值和保暖性。試樣面積為35 cm×35 cm。熱阻值反映織物隔熱特性,保溫率表示織物對熱量利用率,取3次測試結果的平均值。
2.1.2 織物透濕性能測定
參考GB/T 12704.2—2009《紡織品 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 第2部分:蒸發(fā)法》,采用深圳錫萊亞太拉斯有限公司M261型透濕性能測試儀測定織物透濕率。滑雪運動時身體體能消耗產生大量汗液,汗水若在皮膚表面蒸發(fā),易造成衣下微小氣候區(qū)處于高溫高濕狀態(tài),如果織物透濕性不佳會降低穿著舒適感。
2.1.3 織物透氣性能測定
根據GB/T 5453—1997《紡織品 織物透氣性的測定》,采用寧波紡織儀器廠YG461G型全自動透氣量儀測定織物的透氣率?;┍E澩笟庑詰m當大一些,能夠迅速將皮膚表面濕氣及汗水傳遞到外界環(huán)境,促進衣下微氣候熱濕排出,以防人體感到悶熱不適。
2.1.4 織物吸濕性能測定
根據FZ/T 01071—2008《紡織品 毛細效應試驗方法》,采用山東紡織研究院測控設備開發(fā)中心YG871型毛細管效應測定儀測試織物的芯吸高度。沿橫縱向各剪取3塊面積為250 mm×30 mm的試樣,于27 ℃水溫條件下測量記錄30 min后液體上升高度,芯吸高度反映織物對液態(tài)水的吸收能力。
8種面料的熱濕性能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料性能測試結果Tab.2 Fabric performance test results
因針織面料各測試性能指標單位和意義不統(tǒng)一,單一指標難以評價面料整體性能,需采用灰色近優(yōu)法對多個性能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疑鼉?yōu)法依托灰色系統(tǒng)理論,是一種研究少數(shù)據、貧信息等不確定問題的綜合評價方法,因計算量小且不考慮指標的權重,在紡織服裝熱濕性能測試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運用灰色近優(yōu)模型進行綜合評價一般分4個步驟。
步驟1:根據試樣及測試指標建立灰矩陣Rn×m,見式(1)。
(1)
式中:Ci為第i個熱濕性能測試指標名稱;灰元值Rij為第i個指標第j種試樣的測試結果。
步驟2:需要錄入實際數(shù)據建立白化灰矩陣Xn×m,使矩陣中每個灰元值Rij轉換為白化灰元值Xij,見式(2)。
(2)
式中,Xij為第i個指標第j種試樣的白化灰矩陣白化灰元值。
步驟3:由于各性能指標單位和意義不同,多個性能評價指標需統(tǒng)一化處理,才能更直觀地對比不同面料熱濕性能評價指標的差異,因而將每個白化灰元值Xij映射到[0,1],得到每個效果測度Fij,建立近優(yōu)白化灰矩陣Fn×m。若Xij屬于越大越優(yōu)、適中、越小越優(yōu)評價指標,分別進行上限、中限、下限效果測度,計算得到Fij,見式(3)~(5)。
越大越優(yōu)型指標:
(3)
適中型指標:
(4)
越小越優(yōu)型指標:
(5)
式中:umax為Xij所在i行中最大值;u0為Xij所在i行中最優(yōu)值;umin為Xij所在i行中最小值。
步驟4:代入近優(yōu)白化灰矩陣Fn×m中白化灰元值效果測度Fij,建立近優(yōu)度白化灰元行矩陣FS,得到各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計算步驟如式(6)所示。
(6)
式中,Sj為第j塊面料的灰色近優(yōu)度,值越大代表面料測試性能綜合評價越優(yōu)。
按照上述步驟建立灰色近優(yōu)模型,將8種仿生鳥羽面料的熱阻、保溫率、透氣率、透濕率、經向芯吸高度、緯向芯吸高度熱濕性能測試數(shù)據代入式(3)~(5),得到白化灰元值效果測度Fij,建立近優(yōu)白化灰矩陣F6×8。其中C1為熱阻,C2為保溫率,C3為透氣率,C4為透濕率,C5為縱向芯吸高度,C6為橫向芯吸高度。
將每個白化灰元值效果測度Fij代入式(6)計算得到各面料的綜合近優(yōu)度FS:
式中,Sj為第j塊面料的灰色近優(yōu)度。通過分析灰色近優(yōu)模型中的近優(yōu)度白化灰元矩陣,得到8種仿生鳥羽結構面料的灰色近優(yōu)度,值越大代表面料性能綜合評價越好??偨Y不同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由大到小排序為:6#、7#、8#、3#、5#、4#、1#、2#,其中6#仿羽小枝灰色近優(yōu)度最高,說明6#仿羽小枝面料測試性能綜合評價最好。根據8種仿生鳥羽結構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計算結果可知:面料保暖性由優(yōu)到劣排序為6#仿羽小枝、5#仿羽枝、4#凹槽Ⅱ類、8#空泡狀Ⅱ類;面料透氣性由優(yōu)到劣排序為7#空泡狀Ⅰ類、8#空泡狀Ⅱ類、6#仿羽枝、1#仿羽軸;面料透濕性由優(yōu)到劣排序為2#仿羽片、7#空泡狀Ⅰ類、8#空泡狀Ⅱ類、5#仿羽枝;面料吸濕性由優(yōu)到劣排序為3#凹槽Ⅰ類、2#仿羽片、6#仿羽小枝、7#空泡狀Ⅰ類。
采用灰色關聯(lián)法計算各性能指標與灰色近優(yōu)度之間的關聯(lián)度,進一步分析得出面料測試指標對灰色近優(yōu)度的影響程度。將1#~8#近優(yōu)度0.781、0.746、0.838、0.806、0.830、0.905、0.866、0.863作為母序列L0,子序列Li為第i個測試指標m種面料性能測試結果。測試指標分別為熱阻、保溫率、透氣率、透濕率、縱向芯吸高度、橫向芯吸高度,計算各性能指標對于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的關聯(lián)度ri,求解過程如下:
1)無量綱均值化:
2)求差序列:
Vij=|lij-lj|
式中:Vij為第i個測試指標第j種面料母子序列絕對差值;li為母序列L0中第j種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均值化數(shù)值。
3)求母子序列關聯(lián)系數(shù):
式中:Hij為i行子序列與母序列的關聯(lián)系數(shù);Wmin為Vij求差序列最小值;Wmax為Vij求差序列最大值;p為分辨系數(shù),取值為0.5。
4)求母子序列關聯(lián)度ri:
式中,ri反映子序列Li與母序列L0的相關程度,值越大表示關系越密切。
通過灰色關聯(lián)法計算分析得到各性能指標對近優(yōu)度L0的關聯(lián)度,從大到小排列為透濕率、保溫率、縱向芯吸高度、熱阻、橫向芯吸高度、透氣率,關聯(lián)度分別為0.800、0.755、0.619、0.618、0.576、0.545。其中透濕率、保溫率對整體性能評價影響最大,關聯(lián)度為0.800、0.755;透氣率影響最小,關聯(lián)度為0.545。
基于青年男性下肢不同區(qū)域熱濕生理需求,設計滑雪保暖褲功能性分區(qū)并局部織造8種仿生鳥羽結構。運動后男性體表局部溫度具有差異性[13],下肢腹部、腳踝、后腰、膝蓋體表溫度較低,膝關節(jié)后側、小腿、襠部體表溫度較高。男性不同身體部位出汗分布也具有差異性,下肢后腰、小腿外側出汗率最高,其中:正面小腿內側、腹部、大腿出汗率較高,背面后腰、大腿外側、臀部、小腿出汗率較高[14]。綜上,基于男性下肢熱濕生理需求,將緊身滑雪保暖褲劃分為3個功能區(qū)如圖4所示。其中:A區(qū)為防寒保暖區(qū),B區(qū)為透氣對流區(qū),C區(qū)為吸濕透濕區(qū)。
圖4 款式結構分區(qū)Fig.4 Pattern Structure division. (a) Front side;(b) Back side
基于滑雪運動項目特征,充分考慮仿生鳥羽結構面料性能、人體熱濕需求、服裝舒適度等因素,在褲裝不同區(qū)域織造功能性組織結構。A區(qū)腰腹部、膝蓋、腳踝等有防寒需求區(qū)域,可選熱阻、克羅值、保溫率最高的6#仿羽小枝、5#仿羽枝、4#凹槽Ⅱ類、8#空泡狀Ⅱ類面料,降低熱量傳遞速度,儲存織物微空間靜止空氣;B區(qū)腰側、臀部、大腿等有透氣需求區(qū)域,可選7#空泡狀Ⅰ類、8#空泡狀Ⅱ類、6#仿羽小枝、1#仿羽軸面料;C區(qū)后腰、小腿、襠部等有吸濕透濕需求區(qū)域,可選3#凹槽Ⅰ類、2#仿羽片、7#空泡狀Ⅰ類、 6#仿羽小枝面料,促進空氣對流,幫助排汗散濕。
最后,通過分析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熱濕性能,綜合以往研究中男性下肢局部出汗率、體溫差異,針對功能性分區(qū)生理需求局部編織不同仿生鳥羽組織結構,如圖5所示。本文設計的男性滑雪保暖褲功能性分區(qū),充分考慮了滑雪運動時人體局部出汗、溫度分布等特點,合理選取不同性能仿生鳥羽針織面料組織織造服裝的不同區(qū)域:A區(qū)防寒保暖區(qū)織造6#仿羽小枝組織,B區(qū)透氣對流區(qū)織造7#空泡狀Ⅰ類組織,C區(qū)吸濕透濕區(qū)織造3#凹槽Ⅰ類組織,為下肢局部身體部位提供更好的熱濕舒適性。
圖5 褲裝編織工藝圖Fig.5 Weaving process diagram of trouser suit
通過建立灰色近優(yōu)模型綜合評價8種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的熱濕性能,其中仿羽小枝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最大,說明面料性能綜合評價最好。進一步運用灰色關聯(lián)法探究各性能指標對灰色近優(yōu)度的影響,關聯(lián)度從大到小排序為透濕率、保溫率、縱向芯吸高度、熱阻、橫向芯吸高度、透氣率,其中透濕率、保溫率對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影響最大,關聯(lián)度為0.800、0.755;透氣率對面料灰色近優(yōu)度影響程度最小,關聯(lián)度為0.545。
綜合分析并比較8種仿生鳥羽結構針織面料熱濕性能,結合人體出汗圖譜和局部生理需求研究,為青年男性滑雪保暖褲不同區(qū)域組織織造提出科學指導與建議。仿羽小枝、仿羽枝、凹槽Ⅱ類面料保暖性優(yōu)異,適合腰腹部、膝蓋、腳踝等區(qū)域;空泡狀Ⅰ類、空泡狀Ⅱ類、仿羽小枝、仿羽軸面料透氣性優(yōu)異,適合腰側、臀部、大腿等區(qū)域;凹槽Ⅰ類、仿羽片、空泡狀Ⅰ類面料吸濕透濕性佳,適合后腰、小腿、襠部等區(qū)域。本文對高性能滑雪保暖褲的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