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寧
(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陜西 寶雞 721000)
皮膚瘡瘍作為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其中包含潰瘍及腫瘍兩大類,加上疾病具備發(fā)病較急、病情發(fā)展快速等特點,容易使患者面部出現疔瘡走黃現象,并對肢體造成傷筋損骨的后果,直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以往臨床多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改善病情,但長時間使用可能造成耐藥性及嚴重不良反應,不利于病情的快速康復[2]。中醫(yī)認為瘡瘍本于內臟,治內乃求本之法,因此疾病的治療期間,需要考慮內外結合的方式,局部外治可達到去腐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對內則可有效清除熱毒,由此形成中醫(yī)外科的“消法”,在病情改善上具有重要意義[3]。本文旨在對比分析中醫(yī)外科的“消法”與抗生素治療皮膚瘡瘍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 3月我院收治的皮膚瘡瘍患者104例,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2例。研究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22~71歲,平均(54.26±2.35)歲;病程2~10年,平均(6.12±1.34)年。對照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23~70歲,平均(54.70±2.18)歲;病程2~10年,平均(6.58±1.3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4]: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并經過各項檢查確診;病歷資料完整,中途未退出;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書。剔除標準:存在聽力或者溝通障礙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肝腎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2方法 研究組給予中醫(yī)外科的“消法”治療:(1)內消法:選擇清熱解毒消癇湯(銀花15 g、川芎10 g、陳皮10 g、蒲公英30 g、紫背天葵12 g、夏枯草12 g、紫花地丁15 g、蚤休12 g、川貝母10 g、赤芍12 g、甘草6 g;針對病灶處于面部者,增加香白芷、羌活;病灶處于下肢者,增加懷牛膝、獨活;合并發(fā)熱者,增加牛蒡子、大青葉、黑山梔子),加水煎煮,2次/劑,1劑/d,口服。(2)外消法:陽癥者選擇芙蓉膏,涂抹在紗布上,敷于病灶表面;陰癥者選擇活血消腫膏進行外敷。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針對癥狀較輕微者,選擇頭孢拉定(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001,0.25 g),0.5 g/次,3次/d,口服;針對癥狀較嚴重者,選擇青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657,80萬單位),加入5%葡萄糖中,800萬單位/次,1次/d,靜滴。兩組共用藥1個月。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5],用藥前后臨床癥狀積分[6]及生存質量評分(QOL)[7]。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顯效22例、有效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31%;對照組治療顯效17例、有效23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6.92%。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727,P<0.05)。
2.2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用藥后,研究組的傷口凹陷、皮色暗紅、紅腫熱痛積分均低于對照組(t=8.132、9.221、7.80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2.3兩組QOL評分比較 用藥后研究組的精神、疼痛、睡眠、日常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QOL評分比較分]
皮膚瘡瘍主要是指各類病因侵犯機體后,進而引發(fā)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中醫(yī)上認為皮膚瘡瘍來源于火毒,極易使局部營衛(wèi)不和,經絡受阻,氣血凝滯,患者早期癥狀表現為紅腫熱痛,因此治療方式應以消法為主[8]。目前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的效果已經無法獲得滿意結果,甚至延長治療周期,增加患者的痛苦[9]。隨后臨床提出中醫(yī)外科的“消法”的效果更為突出,成為消散機體中有形積滯、去除病邪的主要治療方案,也屬于中醫(yī)辨證施治上常見方案。由于中醫(yī)“消法”在臨床的運用較為廣泛,尤其是在血、痰、氣、食、濕等壅滯造成的積滯痞塊上,可快速促進病情穩(wěn)定,避免手術的應激以及創(chuàng)傷性,易被患者接受[10]。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用藥前兩組的臨床癥狀積分、QOL評分相比無差異(P>0.05),用藥后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能夠快速減輕相應癥狀,提升生存質量,促進瘡瘍消失。皮膚瘡瘍最早出現在《瘡瘍全書》中,“積毒臟腑……敗毒則斃”,表示消、托、補是臨床治療瘡瘍的主要原則。中醫(yī)外科的“消法”中,內消中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紫背天葵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夏枯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蚤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川貝母潤肺散結,止嗽化痰;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全方可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而外消法中依據陽證與陰證選擇針對性外敷治療,可發(fā)揮出清熱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內外兼治,達到行氣解表、和營行瘀的目的,快速緩解相應癥狀,促進瘡瘍消失,減輕疼痛,穩(wěn)定病情,為預后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中醫(yī)外科的“消法”的效果較為突出,能夠快速控制皮膚瘡瘍患者的病情,減輕相應癥狀,提升生存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