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
【摘要】《高僧傳》是初唐時編撰的一部記載了具有重要影響僧人的傳記。本文主要從深層語義結構方面對《高僧傳》中的廣義的述補結構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出述補結構在內(nèi)部方面的部分獨特特點。同時又從補語語義類別和語義指向兩方面出發(fā),融合了數(shù)軸將補語一共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起點類、區(qū)間類、區(qū)間點類和終點類,能夠直觀清晰地了解到不同補語結構中補語成分所涵蓋的范圍,但分類方面可能存在不夠嚴謹?shù)膯栴}。
【關鍵詞】《高僧傳》;述補結構;深層語義結構
【中圖分類號】H14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5-01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39
美國理論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依據(jù)創(chuàng)立的轉換生成語法提出了深層結構這一理論,“轉換”是指從深層結構轉化為表層結構,即從結構的內(nèi)部意義轉化為關注結構的內(nèi)部構成形式。在現(xiàn)實生活的交際中,會發(fā)現(xiàn)意義和形式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二者的結合體總是會出現(xiàn)歧義、同形異構、同義異形的現(xiàn)象,例如“雞不吃了”這句話,究竟是想表達的是“某某人不吃雞了”的意思還是“雞不吃某種東西了”的意思,不是單靠觀察表層結構便能解決的。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明確表層形式和深層語義之間的界限與關聯(lián),喬姆斯基在轉換生成法模式中構建了深層結構的抽象部分,但深層結構是圍繞句法結構這一中心出發(fā)的,是在受到對句子和短語的表層形式和深層語義及其關系的影響下提出的。由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特點中有一條“三種語法單位結構原則一致” ①,即詞、短語、句子三者相互組合的原則一致,因此有部分學者在句法框架下開始對復合詞的結構形式進行研究、分析、概括,認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復合詞或結構的深層結構以及由深層結構向表層結構的轉換規(guī)則和實現(xiàn)過程②,才可能真正了解復合詞或結構構詞語素之間的語素自身或組合所蘊含語義內(nèi)容以及語體色彩等,那么述補型結構所隱含的深層結構就更加不容忽視。
一、從補語的語義類別分析述補結構的
深層語義結構
補語性成分有多重作用,根據(jù)從《高僧傳》中收集到的例子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表示結果、結論:即補語說明了述語性成分帶來的結果,結果補語可以由謂詞、形容詞來充當,其中形容詞較為常用。如:“毀壞、覆敗、尋得、轉為、裁得”(動作動詞+判斷動詞);“通暢、照滿”(動作動詞+變化形容詞)。
如:【照滿】照耀。
出處: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從瓶漸出,照滿一堂。(卷五,釋曇翼)
釋義:照,明也,為動詞,表示光線照射;滿,盈溢也,為形容詞,表示充滿的意思。此處補充說明照的空間程度,體現(xiàn)了舍利子的神秘色彩。
(2)表示趨向:表示移動的空間方向,由“來、上、起”等表示遠近、里外、高低等趨向性意義的動詞充當?shù)难a語,如:“放還、涌出”(動作動詞+趨向動詞)。值得注意的是,個別趨向動詞存在引申義,這種用法的趨向動詞早已虛化為動態(tài)助詞,不算補語。
如:【送還】送回原來的位置。
出處:撰為二卷,送還京師,僧尼披習,競相傳寫。(卷二,晉壽春石磵寺卑摩羅叉)
釋義:此處的“還”意義虛化,雖也含有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的意思,但與動作動詞“送”組合后,更多的是語法意義大于詞匯意義,是為了說明“送”這一動作動詞的最終歸屬,也在有意無意間表明處所。
(3)表示處所式:表示動作發(fā)生的地點、處所,包括動作的起始、持續(xù)、發(fā)展、終止的或具體的或抽象的地點。不同于印歐語系,動作在同一地點延續(xù)的時間可長可短,可以是延續(xù)性動作,也可以是瞬時性動作,不做具體限制。多為動作動詞與名詞的組合。如:“伏地(動作動詞+持續(xù)狀態(tài)的具體地點)、流世(動作動詞+發(fā)展的抽象地點)、騰空(動作動詞+終止的具體地點)、飛空(動作動詞+起始的具體地點)”。
如:【飛空】從天空中飛來。
出處:漢永平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卷一,攝摩騰)
釋義:省略介詞“于”,“于”表達的是“從、自”之義,調(diào)整后的形式為“于空飛”,指從空中飛來。漢永平年中,明皇帝晚上睡覺夢到有一金人從天空中飛來,于是盛大地召集大臣來預測,估計他夢到的內(nèi)容所蘊含的深意。
(4)表示程度:一般情況下,在句中出現(xiàn)的位置多在形容詞或某些心理動詞的后面,主體向聽話者呈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與情感或者是動作、事情進展的程度,中心語主要是性質(zhì)形容詞,本身沒有否定形式,如:“剪絕、分盡”(動作動詞+性質(zhì)形容詞)。
如:【剪滅】消滅。
出處:其后虜虐剪滅佛法,害諸沙門,唯暢得走。(卷八,齊蜀齊后山釋玄暢)
釋義:此詞為動作動詞與性質(zhì)形容詞的組合,“滅”用以呈現(xiàn)動作動詞“剪”的程度,同時也說明了受事者“佛法”所處的狀態(tài)與結果。
(5)表示狀態(tài):即表示動作行為所處狀態(tài)的補語,狀態(tài)補語通常表達主體為對動作或行為的評判、看法,如:“虛空、研詳”(動作動詞/性質(zhì)形容詞+變化形容詞),但具體是否致命并不可知。
如:【虛空】一片混沌。
出處:至于明夕,忽索履起立,目逆虛空,如有所見。(卷六,釋僧濟)
釋義:虛,本義為大山丘,是“墟”的本字,《說文解字》:“虛,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贝髣t空曠,故引申為空虛,即《爾雅》:“虛,空也?!币虼?,虛空也可說成空虛。
(6)表示意義有所虛化:即指從詞性上看還屬于動詞,但從意義上看其動詞性較原來相比已經(jīng)有所減弱,處于由動詞向僅僅具有語法意義的動態(tài)助詞甚至是具有完整意義的詞尾的虛化過程中,這類補語自身作為動詞原本所具備的意義和功能在述補結構中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只是用來表達前面述語性成分所包含的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或已經(jīng)完成,一般此類動詞性成分為不及物動詞,沒有持續(xù)的時間,動作不可延續(xù),發(fā)生即完成,發(fā)生的同時便有了某種結果,所產(chǎn)生的具體結果可說明可不說明,或可由動詞性成分推導出產(chǎn)生的結果,如“誤著”只知道使受事者受到傷害,但具體是否致命并不知曉,只能參照后文才能知曉動作動詞帶來的具體結果,所產(chǎn)生的具體方法可說明也可不說明,需要借助上下文。
如:【誤著】使受到傷害。
出處: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游,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卷一,安清)
釋義:誤,謬也,本義為錯誤,此處名詞活用作動詞,引申為“無意使他人受到傷害”;著,同著,為虛詞之介詞,用在某些動詞后面。
(7)表示計量:即由表示數(shù)量單位的量詞與名詞或量詞與數(shù)詞或數(shù)詞與形容詞組合而成,量詞的作用是用來對所表述的名詞所能夠搭配的單位,從而進一步明確名詞的具體特征以及數(shù)量,多半是指數(shù)量的泛指、模糊性,而不是確指,如:“民戶”實際生活中表達為“幾戶民”,當戶放在民之后則表示民的數(shù)量的不確定性,只給出一個寬泛的范圍,作用類似于古漢語中存在的概數(shù)數(shù)字“一、三、七”等。
如:【民戶】人口。
出處:至是民戶殷富。(卷四,釋道安)
釋義:戶,本義指單扇的門,后通過引申可作為數(shù)量單位使用;此處的戶與民相組合,即構成“名量”的形式,通過量詞來說明人口之多。
如果將補語動作所蘊含的時間看作是一段數(shù)軸,有的補語可能只是數(shù)軸上的一個端點,端點也可能是在數(shù)軸的起點,或在終點,或在區(qū)間中間,這要根據(jù)動作動詞發(fā)生的結點或進程來進行判斷,此種動作動詞大部分為不及物動詞;而有的則是區(qū)間,區(qū)間表明了動作的持續(xù),不是一瞬即逝的,此種動作動詞多為及物動詞。因此,通過分析第二語素的意義和作用后,得出以下四種粗略的分類結果:
(1)起點類補語性成分:即動作發(fā)生的起始,此類主要包含處所式、意義虛化式。
如:【遇見】猶碰到。
出處:愔等于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卷一,攝摩騰)
釋義:語出《北史·宇文深傳》:“(深)年數(shù)歲,便累石為營,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軍陣之勢,父永遇見之,喜曰:‘汝自然知此,后必為名將。’”遇和見都有碰到的意思,似開始也似結束。
(2)區(qū)間類補語性成分:指動作發(fā)生存在一個持續(xù)的時間,是處在發(fā)展的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處所式。
如:【伏地】俯伏在地上。
出處: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雁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地聽法。(卷八,釋僧范)
釋義:“伏地”完整形式為“伏于地”,省略介詞“于”。伏為會意字,說人像犬那樣匍匐著,因此,“伏地”是指人如犬一樣匍匐在地上,即趴在地上?!胺睘榧拔飫釉~,此動作是可延續(xù)的,屬于一段時間即一段區(qū)間。
(3)區(qū)間點類補語性成分:是說動作發(fā)生的點既不是開端點,也不是結尾點,更沒有一個可持續(xù)的時間,是處在區(qū)間中的某一不確定的點,如:程度補語、狀態(tài)補語;
如:【研詳】研究詳細。
出處:研詳考覆,條制審定,而什猶恨文煩未善。(卷二,晉長安曇摩流支)
釋義:這是動作動詞與性質(zhì)形容詞的組合,“精”用以說明研究的程度,表明研究的進程,這是處于研究這一動作發(fā)生的某一時刻的表現(xiàn)。
(4)終點類補語性成分:表示動作的結束,有結果補語、趨向補語、處所式、意義虛化式。
如:【行達】行走到。
出處:行達京師。(卷三,釋法顯)
釋義:若是為區(qū)間類補語性成分,則應用“行過/行經(jīng)”,表示曾經(jīng)經(jīng)過;而“達”則表示到,是指向最終的結果。
其中,最特別的是表示處所式的述補結構,處所式涉及了三類,體現(xiàn)了動作的多變性與發(fā)展性,主要是與動詞的類別密切相關,當動詞為不及物動詞時,自然就不存在持續(xù)、區(qū)間的問題;若動詞為及物動詞時,既有可能剛剛開始,也有可能處在發(fā)展的某一結點,將其放大化,也有可能預示結束。此分類只依據(jù)了書中包含的語義類別,沒有包含情態(tài)補語、可能補語等,考察發(fā)現(xiàn):終點類補語性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大,區(qū)間類補語性成分最少。
二、從補語的語義指向分析述補結構的
深層語義結構
在深層結構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即補語的語義指向問題。述補結構的表層結構都為“述語性成分+補語性成分”,但表達出來的具體含義有所偏差,一是受述語性成分的影響,一是補語性成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補語相同,述語不同,意義大致相同,在具體處有細微差距。
第二種:補語不同,述語相同,意義完全不同。
第三種:補語不同,述語相同,意義相同。
由此可見,補語性成分的語義指向比較復雜,補語性成分只是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緊跟在述語性成分之后,但其實在意義上,述語性成分對補語性成分并沒有明確的束縛和要求,補語性成分處于意義相對自由的地位。通過觀察、分析述補結構的補語指向內(nèi)容與在具體語境中的組合情況,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指施型:第二語素的語義指向第一語素所表動作的主動發(fā)出者,在句中主要充當主語,主要表現(xiàn)為處所式補語與動詞的組合,以及“虛空”等由性質(zhì)形容詞、變化形容詞充當述語性成分或“干裂、偏離、交歡”等由形容詞充當補語性成分,以及“進來、過去”等以“來、去”作為趨向補語成分構成的復合式趨向動詞,“沈翳、覆沒”等包含了消失動詞,動詞性成分自身不能后接賓語,即動詞性語素本身為一元詞,且詞義相對固定的詞。如:
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高僧傳》卷一,攝摩騰) ③
“飛空”指的是“空”這一位置是由動詞性述語發(fā)生且實現(xiàn)的,而“飛”的動作又是由主體自身實現(xiàn)的,主體發(fā)出動作并伴有一定空間方向的位移,“空”表明了動作發(fā)生位移后的最終方向性地點。
(2)指受型:補語性成分的語義指向前面述語性成分所受動作的受事者,主要表現(xiàn)為:如“毀壞、變作、誤著”等其中的述語性成分一般自身都是可以接賓語的二元詞且詞義不固定,所接的賓語就是第一語素的賓語,同時充當賓語的受事者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語,出現(xiàn)在述補結構的前面,根據(jù)所指的語義內(nèi)容和深層結構,此補充完整為“述語+賓語,使+賓語+補語”,“使+賓語+補語”的原因是“述語+賓語”。
善能【標明】論綱。(《高僧傳》卷五,釋法和)
“標明”完整為“標論綱,使論綱明”,“明”的是標注的對象即受事,正因為“標論綱”故“使論綱明”。
(3)指動型:即第二語素的語義指向第一語素所表示的動作本身。主要分為兩小類:一類是以“得、著”等作第二語素且第二語素在意義上有所虛化,這類主要是用來說明前面的第一語素所表的動作已經(jīng)發(fā)生或完成或處于有了一定結果的狀態(tài);另一類是“照滿、看透”等第二語素說明前面的第一語素所表動作本身或者整個事件狀態(tài)、結果的述補結構。
【照滿】 一堂。(《高僧傳》卷五,釋曇翼)
“照滿”中“滿”是由“照”這一動作發(fā)出并實現(xiàn)的,故指向的既不是施事者,也不是受事者,而是動作本身。
(4)兼指型:補語性成分在語義上不單單局限于指向述語性成分所表動作的發(fā)出者、承受者或者動作本身其中一個,反而每種都有被指向的可能性,三者之間兩兩搭配的組合。
【研精】辨析,洞盡幽微。(《高僧傳》卷五,竺僧輔)
“研精”指“研究細致”,包含兩種含義:一是說研究的內(nèi)容更加細致;二是說研究的動作或研究這件事情更加細致,因此,“精”這一補語性成分既指向“研”這一動作,也指向“研”的內(nèi)容,為兼指型。
(5)指他型:指補語性成分不指向主要成分即主、賓語和謂語動詞,而指向泛指的或在上下文中出現(xiàn)的人或物,或在句中并未出現(xiàn),需要主觀推測的地點等。
不能【招致】 。(《高僧傳》卷五,釋曇翼)
總的來說,《高僧傳》這部書籍在指施型上占比較重,兼指型和指他型的例子較少,補語性成分更多地指向施事者,表明動作的發(fā)出者。
注釋:
①喬姆斯基:《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和語義解釋》,《語言學譯叢(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②王希杰:《復合詞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及其理據(jù)性》,《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③(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版。
參考文獻:
[1](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喬姆斯基.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和語義解釋[A].外國語言學編輯部.語言學譯叢(第二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3]王希杰.復合詞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及其理據(jù)性[J].揚州大學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