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年份:2016-2020 年
總建筑面積:48 269 平方米
建設單位:深圳市寶安區(qū)教育局
主持建筑師:黃志毅、張震
項目建筑師:李穎、歐陽祎
團隊成員:吳芮豪、盧虹綿、林藝、劉嫣然、彭鈺辰、張晶、戎宇銳、徐璽贄、張圣媛、黃山、張守亮、向肖雨
合作設計院:筑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經(jīng)理:楊晉
建筑專業(yè):龐豎莉、羅志威
結構專業(yè):李偉志、李延歡
機電設計:詹曉波、黃志強、賀鹿鹿
景觀設計單位:深圳本末度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nèi)設計單位:深圳市九度空間室內(nèi)設計有限公司
幕墻設計單位:深圳市朋格幕墻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攝影:張超、黃志毅
Year:2016-2020
Size:48 269 sqm
Client:Shenzhen Municipal Bao'an Educational Bureau
Principal architects:Huang Zhiyi,Zhang Zhen
Project architects:Li Ying,Ouyang Hui
Design team:Wu Ruihao,Lu Hongmian,Lin Yi,Liu Yanran,Peng Yuchen,Zhang Jing,Rong Yurui,Xu Xizhi,Zhang Shengyuan,Huang Shan,
Zhang Shouliang,Xiang Xiaoyu
Collaborator:Zhubo Design Co.,LTD
Project director:Yang Jin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Pang Shuli,Luo Zhiwei
Structure Professionals:Li Weizhi,Li Yanhuan
Electromechanical design:Zhan Xiaobo,Huang Zhiqiang,He Lulu
Landscape design:Shenzhen Benmodu Landscape Design Co.,LTD
Interior design:Shenzhen Jiudu Space Interior Design Co.,LTD
Curtain design:Shenzhen Pengge Curtain Wall Design Consulting Co.,LTD
Photographers:Zhang Chao,Huang Zhiyi
項目背景
上星學校位于深圳市寶安區(qū)新橋街道,用地面積21171.6平米。因所在片區(qū)巨大的學位缺口,項目需將原規(guī)劃的36班九年制學校擴容至48班,總建筑面積增至48269平米,容積率達到1.79。此外,基地還受到一些外部條件約束:刀把型用地;西側需退讓河道紅線;北側現(xiàn)有道路跨入用地紅線;現(xiàn)狀嘈雜的農(nóng)批市場導致北側不適合做禮儀性主入口;南側超高層住宅對項目日照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本次設計面臨更多限制。
應對九年制學校分區(qū)需求的組織策略
九年制學校是用地緊張條件下的特殊產(chǎn)物。初中生、小學生在年齡、體格以及課程設置上差異較大,此類學校通常都要求:一,明確中、小學分區(qū),普通教學區(qū)之間流線互不干擾;二,在使用共享部分時不干擾普通教學區(qū)。綜合其他因素,我們將功能重組成五個組團:小學部、初中部、藝體中心、綜合服務中心以及教工宿舍。小學部和初中部經(jīng)由綜合服務中心聯(lián)系,共享綜合服務中心及地下一層的藝體中心;宿舍獨立管理,與教學區(qū)互不干擾。組團之間既分又合的空間模式,滿足了九年制學校的分區(qū)需求,也利于學校以后多元化使用(如校中校、分時共享等)。
運動場地數(shù)量的最大化
我們認為,高密度校園不僅僅是建筑面積的簡單增加,更是不同大小、數(shù)量以及其它物理屬性的空間之間的有效復合。目前正在進行的校園擴容及新教學模式的嘗試,都要求有更多的運動場地,在用地面積不增反減的前提下,這就對設計的復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顯然,過去將各種運動場地平鋪在首層的布局模式已不再適用,于是,我們將目光投向了更高的“地面”——屋頂。
多孔概念圖 concept analysis
運動場地設置在屋頂,需要解決場地尺寸及噪音干擾。我們利用宿舍所在的綜合服務中心(宿舍平面為內(nèi)廊,屋頂兩側懸挑)的屋頂,不僅獲得足夠大的平面,也減少了運動場地對主要教學區(qū)的影響。
整個建筑東側懸挑3~9米,在總平面上與操場有局部重疊。在首層滿足了250米操場的同時,二層及以上也擁有最大平面機會。
多層次的、就近的、日常的活動場地
結合常規(guī)走廊,我們將其局部放大成平臺,這樣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活動平臺系統(tǒng):既滿足學生課間就近戶外休息的需求,同時為互動式教學提供了靈活的場地。
此外,建筑西側半地下風雨操場的屋頂自然地形成了小學低年級的活動大平臺。
大架空與小尺度
首層架空,將整個建筑漂浮于場地之上。在回應城市底部環(huán)境的同時,提供了遮風避雨的活動場地。我們比較“貪心”,既想要“大大”的架空,也希望有“小小”的尺度。于是我們在6.3米高的架空層里置入了一些3~4米的小房子,使小朋友們在大架空里的感受依然是親切的。
剖透視圖 section
一層平面圖 ground floor
二層平面圖 second floor
三層平面圖 third floor
四層平面圖 forth floor
負一層平面圖 negative floor
負二層平面圖 negative second floor
多孔空間結構下的優(yōu)質(zhì)
甲方希望操場放在首層,這樣“在街道上就能看見操場”——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樸素的城市共享意識,同時也區(qū)別于當時流行的抬升操場的做法,有其獨立的思考,是值得肯定以及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嘗試的。為此我們要有效地組織和利用約15000平米的負一層大平面,同時滿足建筑的采光通風以及消防規(guī)范的要求。我們采用了一個多孔空間結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互相滲透,通過架空、庭院、采光井引入了光和風,很好地適應了南方氣候,同時提供了消防上的安全疏散區(qū)域。這樣,這些地下空間擁有了與地面相仿的品質(zhì)。
漫游系統(tǒng)
作為一個附加的交通系統(tǒng),這是在一個相對均質(zhì)的常規(guī)交通里介入的異質(zhì)元素,不僅解決公共功能的聯(lián)系,同時塑造新的空間氛圍。它的存在激發(fā)了新的路徑,讓一個常規(guī)的校園空間有了漫游的體驗。在地面建筑的幾何中心(即綜合服務中心),或通過放大的室外樓梯,或利用房間的屋頂,或是風雨連廊,共同建立起這條連續(xù)的室外路徑,從負一層至五層串聯(lián)起食堂、操場、圖書館、屋頂球場、屋頂花園等各個標高上的活力點。
“留白”——用出來的多意空間
使用需求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設計師能做的是留下一些彈性空間,為學校未來使用保留一定余地,讓使用者有更多機會持續(xù)參與完善校園功能的過程,并賦予這些空間自己的定義:既是走廊也是畫廊;既是大臺階也是休憩平臺和室外小課堂;既是室外休息平臺也是課后舞蹈區(qū);既是報告廳的側舞臺又是羽毛球場……上星學校投入使用后,這些設計中的留白悄悄地成了靈活的多意空間。
結語
上星學校是綜合策略下形成的一個結果,作為建筑師,我們的核心追求是建筑品質(zhì),以建筑為媒介,去關注使用者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