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辰(蘇州博物館)
蘇州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七子山五代墓[1]、虎丘塔與瑞光塔[2]等墓葬和遺址,出土大批吳越國時期的精美文物,反映了蘇州在吳越國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吳越國武肅王錢镠以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的名義奪回蘇州的管轄權(quán),“杭州八都”曹信之子曹圭成為新的蘇州刺史。自此之后,至錢氏歸宋,蘇州一直在吳越國版圖之內(nèi)。
吳越國墓志在蘇州甚至江蘇都少有發(fā)現(xiàn)。2010至2011年,蘇州博物館開展了館藏石刻資料整理項目,并于2012年出版《蘇州博物館藏歷代碑志》圖錄,共收錄六朝至民國的石刻資料146件[3],但都無一件吳越國的墓志。后在整理原考古部文物資料時才發(fā)現(xiàn)這方吳越國時期的墓志及拓片,可見其珍貴程度。
墓志為石質(zhì),未見志蓋,截面呈梯形,志面縱37.5、橫39厘米,石面縱34、橫36厘米,墓志厚4.5厘米。志文劃有縱橫格線,計22行,滿行25字,行字不等,共計457字(圖一)。志主霍彥珣,字蘊玉,嘉興人士,為“杭州八都”都將曹信親自提拔,作為曹家的兵馬手下,追隨曹圭(時任蘇州刺史)從嘉興至蘇州,直至曹圭亡故。后投奔吳越國武肅王錢镠,主職分管營田事宜,錢镠薨逝后世宗錢元瓘繼位,加封霍彥珣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一職?,F(xiàn)錄文如下:
圖一 《故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霍府君墓志銘》拓片
故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霍府君墓志銘/夫握兵主將,乃掌內(nèi)之韜鈐,軍食屯田,斯國家之重務(wù),非干/濟之良能,何以邀其勛而集其事也?;舾M彥珣,字蘊/玉,嘉禾人也,自唐已來代有爵秩。高祖曾,安閑守性,遁跡云山。/祖度,延賞于家,樂終于業(yè)?;士紟煹拢蟹艜缰模瑧呀?jīng)濟之術(shù),未/諧果敢,遽謝明時。府君即先人之長子也,生而倜儻,志在轅門,立/事立仞,戎行超越。迨乎故曹司空信擢為武舉之士,故曹司空令/子典郡全吳,累署衙職。尋曹使君薨后,即投于吳越國/武肅王,主營田之務(wù),公干有方,課績盈溢,于長興四載,改補/節(jié)度總管。泊乎皇帝大行之后,/世宗嗣位,獎其宿舊,主務(wù)公忠,于天福四年加轉(zhuǎn)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府君年雖傳老,心蘊宏籌,未盡平/生,遽鐘天譴,不幸遘疾,終于私第,享年七十有一。有弟彥球,/襲慶鸰原,及于孝爰。府君娶于吳興沈氏,有子三人,長/曰仁禮,負荷承家,紹績于世,蒙國恩寵用,仍舊/本務(wù)主持。次曰仁福,同奉宗祧,克隆堂搆。次曰鄴,奉/使青丘,沒終于外。有孫及女,長幼九人,長系,承訓(xùn)稟,/慶閨門,皆有問望。府君以天福八祀歲次癸卯九月廿一日,/歸葬于吳縣胥臺鄉(xiāng)明社村石城里黃山,東去郭一十八里。/禮也!慮以靈谷權(quán)變,年祀遷移,遂為銘曰:/
靈岫標(biāo)奇,石城開穴,玉掩泉臺,墳孤秋月。/
青松郁郁,白日沉沉,哲士逝矣,無適我心。/
墓志載其父“懷經(jīng)濟之術(shù)”,推測其祖上可能長期從事某種行業(yè),其祖霍度“延賞于家,樂終于業(yè)”,即一生留連于家業(yè)?!把淤p”一詞意為留連賞玩,典出自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漸江水》:“(二山)峯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fēng)馨,觸岫延賞”[4]。
“曹司空信”為曹信。曹信(生卒不詳),仁和(今杭州)籍,唐末江浙地方官,曹圭之父,曹仲達祖父?!秴窃絺涫贰份d:“信,知嘉興監(jiān)事,累贈司徒。本歙州人,尋歸杭州,為臨平鎮(zhèn)將。八都建時,信因保嘉興東界,遂家臨平焉?!保?]據(jù)學(xué)者研究,吳越國中之“監(jiān)事”“司徒”等官職實際上是虛銜,其實履行的職務(wù)就是刺史[6],故而“司徒”也代行“司空”之職。曹信史稱“臨平曹信”,與董昌,錢塘劉孟安、阮結(jié),富陽聞人宇,鹽官徐及,新城杜棱,以及余杭凌文舉等俱為都將,史稱“杭州八都”[7]。“杭州八都”是協(xié)同錢镠建立吳越國的重要軍事力量。該墓志銘是迄今為止唯一記載曹信確有其人的出土文獻證據(jù),志主霍彥珣作為曹信手下,對研究吳越國早期八都兵力來源等有著重要作用[8]。
“曹使君”為曹圭。曹圭(生卒不詳),最早為嘉興都將,官至浙西營田副使、檢校太尉,故稱“曹使君”。因守嘉興拒淮南兵有功,光化元年(898年)十一月,“以嘉興都將曹圭權(quán)蘇州刺置使,尋命為本州刺史”[9]。吳越國天寶初年,淮南兵復(fù)圍姑蘇,亦以固守退敵。以上這些功績皆與志文“故曹司空令子典郡全吳,累署衙職”的歷練分不開。
“吳越國武肅王”即吳越國第一代王錢镠。錢镠(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chuàng)建者。后梁龍德三年(923年),錢镠被冊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立吳越國。在位期間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國內(nèi)經(jīng)濟繁榮,文士薈萃。
“皇帝大行之后,世宗嗣位”,即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錢镠薨逝,錢元瓘繼承父位。該處志文可見僭越之稱,錢镠作為割據(jù)的藩王,按宗法規(guī)矩是絕對不能使用“皇帝大行”這類字眼的。墓志提到的“長興”,即現(xiàn)在湖州長興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錢镠因避后梁太祖父諱,改長城縣為長興縣[10],這可能是最早記載長興的石刻文獻證據(jù)。而志文所使用紀年為后晉天福年,表明吳越國在錢镠逝世后,繼續(xù)受后唐、后晉的領(lǐng)導(dǎo)。對比“皇帝大行之后”等表述,明顯體現(xiàn)出吳越國的矛盾心理。
“世宗”即吳越世宗文穆王錢元瓘(887—941年),字明寶,原名傳瓘。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第二任君主,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镠第七子。志文記載,武肅王薨,世宗錢元瓘繼位。這方墓志作為出土文獻,明確了錢元瓘的廟號。而陳纂所撰,記載唐末、五代初年兩浙史事的《葆光錄》中稱錢元瓘為“太宗”[11]。志文所載證明《葆光錄》中關(guān)于錢元瓘廟號的表述是錯誤的。
“獎其宿舊”即錢元瓘繼位后,拜曹圭之子曹仲達為宰相,霍彥珣作為曹仲達祖父曹信的舊臣家將,受到提拔和重用,被加封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
墓志載“襲慶鸰原”,“鸰原”一詞出自《詩經(jīng)·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12]。比喻兄弟團結(jié)友愛,在墓志中即表示霍彥珣與兄弟霍彥球急難相扶持。由此推測,該墓志為霍彥珣之弟彥球委人所置,霍彥球在霍彥珣的后事方面可能也出力頗多。
霍彥珣“娶于吳興沈氏”,“吳興沈氏”是三國至唐末吳興地區(qū)地方宗族勢力的杰出代表,其門風(fēng)勇武強悍,尚武自成一體,當(dāng)時蘇州吳縣就有沈既濟父子一脈傳承[13]。凡與吳興沈氏成姻,必會對仕途大有助益,從側(cè)面表明霍彥珣有較長遠的政治眼光。
霍彥珣長子霍仁禮“蒙國恩寵用,仍舊本務(wù)主持”。父子兩代人皆掌營田事宜,可見吳越國的營田職位多有蒙蔭承襲的慣例,反映出早期“杭州八都”仕人在吳越國的地位還是得到認可的,這也可能與“吳興沈氏”的政治影響有關(guān)。
霍彥珣三子霍鄴“奉使青丘,沒終于外”,即表明霍鄴是吳越國派往青丘的使者,但不幸死于外地。青丘位于現(xiàn)菏澤市西南,地處山東西南部與河南交界,吳越國時期屬后唐后晉。據(jù)墓志所載,霍鄴先于霍彥珣亡故,他的生活年代應(yīng)是在后唐至后晉天福八年(943年)間。在這段時間里,錢氏基本臣服于中原王朝,并有出使往來。文獻記載,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明宗李嗣源聽信樞密使安重誨等人的挑撥,削奪了錢镠的爵位,并宣布“自余官爵皆削之,凡吳越進奏官、使者、綱使、令所在系治之”[14],即所有使者皆被治。經(jīng)過錢镠的政治斡旋,后唐長興元年(930年)“錢镠因朝廷冊閩王使者裴羽還,附表引咎;其子傳瓘及將佐屢為镠上表自訴。癸卯,敕聽兩浙綱使自便”[15]?!熬V使”即吳越國進貢給中原王朝物品的使者,但僅僅是“綱使自便”。后唐長興二年(931年),朝廷正式為錢镠平反,這期間其他使者情況如何不得而知?;羿挕胺钍骨嗲稹?,可以確定當(dāng)時吳越國出使的地區(qū)已經(jīng)接近東都洛陽。其時霍鄴正值出仕之年(按霍彥珣年齡推算),“沒終于外”竟沒有說明霍鄴亡于何處,這點很值得探討。聯(lián)系史料,極有可能與上述史實有關(guān)。故而該墓志為研究吳越國與中原朝廷關(guān)系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霍姓最權(quán)威源流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子霍叔處。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jié)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即歷史上的“管蔡之亂”。“管蔡之亂”失敗后,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國傳至姬求為霍伯,姬求認為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dāng),遂自稱霍公,自行更改伯爵為公爵,史稱“霍哀公”。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國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
霍彥珣,享年71歲,生于浙江嘉興,葬于蘇州吳縣?;魪┇懜咦婊粼婊舳?,皆隱德不仕,父霍師德。其祖上皆從家業(yè)。由墓志可見,唐代霍氏就有一支遷至嘉興縣,現(xiàn)嘉興的霍姓很可能源流于此脈。
霍彥珣為霍師德長子,有弟霍彥球,兄弟情深?;魪┇懭桥d沈氏為妻,有子三人,長子霍仁禮蒙蔭德,仍執(zhí)掌營田事宜;次子霍仁福繼承家業(yè);第三子霍鄴,出使青丘,亡于外地。其他后輩共計九人。
霍彥珣“生而倜儻”,儀表堂堂,意在“轅門立事”。唐五代相貌出眾也是以武入仕的一個重要條件。吳越國還以尚武為入仕的主要途徑。霍彥珣作為晚唐吳越國嘉興監(jiān)事曹信一手提拔的家將,追隨曹圭至蘇州,直至曹圭去世。
曹圭亡故后霍彥珣投奔武肅王錢镠,主職分管營田公干。后派駐長興四年,政績顯著,加補節(jié)度總管一職。這里也可以看出錢镠廣招賢士、知人善任的執(zhí)政特點。
后唐長興三年(932年),世宗錢元瓘繼位,后拜曹圭之子曹仲達為宰相。為獎勵曹家舊部,后晉天福四年(939年)加封霍彥珣為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此后不久霍亡故,四年后葬于蘇州吳縣。
墓志載“改補節(jié)度總管”,“改補”一詞說明并非按正常流程任職,可見錢镠對霍彥珣屯田能力的賞識?!肮?jié)度總管”在吳越國歷史上罕見記載,可能為管理屯田事務(wù)的中低層職位。
“加轉(zhuǎn)左軍討擊使管甲營田十將”,“加轉(zhuǎn)”一詞可以理解為加封轉(zhuǎn)入,“左軍討擊使”這一官職可能比“節(jié)度總管”要高一個等級。
討擊使一職在唐末河朔等藩鎮(zhèn)地區(qū)較為多見,安祿山即是以討擊使發(fā)跡,安史之亂后,此職也未曾廢除。有研究認為,討擊使一職在幽州當(dāng)是節(jié)度使的心腹方可擔(dān)任[16]。霍彥珣作為早期追隨臨平曹氏的老臣,擔(dān)任左軍討擊使一職時已是67歲高齡,“左軍討擊使”這一稱號雖然已經(jīng)虛化、階官化,但正如志文云“軍食屯田,斯國家之重務(wù),非干濟之良能,何以邀其勛而集其事也”,屯田對吳越國極為重要,必是有非常背景及能力之人方可擔(dān)任。管甲營田十將是左軍討擊使的實際職位,營田十將是吳越國軍屯官中管理營田的散將,可見當(dāng)時吳越國營田十將中有甲乙之分,左軍討擊使所管為甲營田十將。
北宋范仲淹在談到圩田的衰落時曾道:“曩時兩浙未歸朝廷,蘇州有營田軍四都,共七八千人,專為田事,導(dǎo)河筑堤,以減水患,于時民間錢五十文糴白米一碩。自皇朝一統(tǒng),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慢于農(nóng)政,不復(fù)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碩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貫者,比于當(dāng)時,其貴十倍,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虛矣?!保?7]可見吳越國時期江浙有營田軍七八千人,專為田事。
其中“浙右”這一地域概念,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吳越國以浙江為中心管理全境,浙右可能參考唐代浙東道所轄,旗下軍隊稱“右軍”;相對應(yīng)的浙左可能參考唐代浙西道所轄的常州、蘇州、湖州一帶。由于浙西道北接吳越國與吳國交鋒的前線,兵馬糧草尤顯重要?!白筌娪憮羰埂被驗檎阄鞯酪粠Ч芾頎I田軍的中層職位,左軍可能就是統(tǒng)帥浙西道一帶,管理地方屯田乃至軍隊后勤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
墓志所提及的曹信、曹圭父子,作為“杭州八都”中地方官員的代表,因?qū)伊?zhàn)功、力保嘉興一方平安而崛起,深受百姓愛戴。曹信、曹圭、曹仲達合稱“臨平三曹”,在民間流傳有“臨平三曹保吳越”的說法,現(xiàn)杭州市余杭區(qū)還有為紀念他們而命名的“三曹街”。
曹圭先后任嘉興都將,蘇州刺史,浙西營田副使,以及吳越國檢校太尉?;魪┇懣赡茉诓芄缡窒路謸?dān)營田一職。曹圭死后,霍彥珣“投于吳越國武肅王”,可見當(dāng)時曹氏中的一些力量被武肅王錢镠吞并。至曹圭之子曹仲達在錢元瓘當(dāng)朝拜相后,“獎其宿舊”定不止霍彥珣一人,預(yù)示著曹氏在吳越國政壇上的又一次崛起。
霍彥珣是曹氏家將,早期與錢氏并無直接歸屬關(guān)系。即使是在錢氏建立吳越國之后,依然出仕曹氏家族,并在曹圭死后,方才“投于吳越國武肅王”??梢娫趨窃絿跗诤荛L一段時間內(nèi),杭州八都各自獨立,內(nèi)部將領(lǐng)遷轉(zhuǎn)頗有局限,一方面有其獨立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動。
注釋:
[1]蘇州市文管會、吳縣文管會:《蘇州七子山五代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2期。
[2]a.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蘇州虎丘云巖寺塔發(fā)現(xiàn)文物內(nèi)容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1期;b.蘇州市文管會、蘇州博物館:《蘇州市瑞光寺塔發(fā)現(xiàn)一批五代、北宋文物》,《文物》1979年第11期。
[3]蘇州博物館編著:《蘇州博物館藏歷代碑志》,文物出版社,2012年。
[4]〔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四〇《漸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第946頁,中華書局,2007年。
[5]〔宋〕錢儼撰,李最欣校點:《吳越備史》卷三《忠獻王 忠遜王附》,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匯編》,第6236頁,杭州出版社,2004年。
[6]何勇強著:《錢氏吳越國史論稿》,第186頁,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
[7]《資治通鑒》卷二五三《唐紀六十九》,第8210頁,中華書局,1956年。
[8]何勇強著:《錢氏吳越國史論稿》,第68頁。
[9]〔宋〕錢儼撰,李最欣校點:《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匯編》,第6190頁。
[10]長興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長興縣志》,第1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宋〕陳纂撰,冉旭校點:《葆光錄》卷一,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匯編》,第6287頁,杭州出版社,2004年。
[12]程俊英撰:《詩經(jīng)譯注》,第25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3]唐燮軍:《從南朝士族到晚唐衣冠戶——吳興沈氏在蕭梁至唐末的變遷》,《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5期。
[14]《資治通鑒》卷二七六《后唐紀五》,第9033頁。
[15]《資治通鑒》卷二七七《后唐紀六》,第9048頁。
[16]王騰飛:《唐后期河朔三鎮(zhèn)軍職研究》,第31~32頁,碩士學(xué)位論文,蘭州大學(xué),2018年。
[17]〔宋〕李燾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三《起仁宗慶歷三年九月盡其月》,第3440頁,中華書局,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