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2021年底,又多了一份由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編著的《這里是重慶:每周一圖地圖集》正式亮相。
這本書,就像是一份送給重慶人的新年禮物,重慶人讀懂這座城市“按圖索驥”的指引。
這是一部容納80個專題、100幅地圖、300幅手繪插圖、5萬多解讀文字的地圖集,也是一部用地圖講述重慶故事的地理書。深刻、厚重,卻又鮮活、靈動,令人驚嘆。
這本書的背后,是一群重慶地理人近十年在巴山渝水間的不停走讀。
地圖上的耕耘者The Cultivator on the Map
故事的開端,是一張《重慶趕場地圖》。
2013年,為摸清重慶主城還有多少趕場的集市,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的幾個年輕人采用了一個“笨辦法”:挨個打電話給中心城區(qū)各個街道、鄉(xiāng)鎮(zhèn)的工商所。最終,一點點從電話里摳出來的信息匯聚成了這張?zhí)貏e的地圖。
《重慶趕場地圖》開啟了持續(xù)至今的《每周一圖》,也開啟了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在地圖文化領域的生動探索。他們把目光聚焦在重慶8.24萬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所以團隊叫“八二四研究所”,這后來也成了他們公眾號的名字。
回顧《每周一圖》的誕生,團隊帶頭人張海鵬解釋:2013年前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電子導航地圖開始逐漸取代傳統(tǒng)紙質地圖,成為百姓出行的重要工具。作為專業(yè)的地圖制圖單位,他們面臨著轉型的難題。當別人都在拼黑科技、拼硬件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用地圖講好重慶故事,拼的是內(nèi)容和深度。
比如《重慶溫泉地圖》,不僅標注眾多溫泉,而且還解釋溫泉的地理成因,挖掘與之相關的人文現(xiàn)象。眾所周知,重慶是“世界溫泉之都”,但很多人只是“知其然”,直到看到《重慶溫泉地圖》,才得以“知其所以然”。
在《最山水的重慶地名》中,團隊用制圖的形式解析山水之城的30余種獨特地名,從壩、坪、坡、埡,到溪、溝、沱、浩,再到峽、磧、碚、灘,解釋了種種地名對應的地貌成因。不少重慶人看完這張圖,才第一次對腳下的土地有了地理學的認知。
古人說“左圖右書”,今人說“一圖抵千言”,體現(xiàn)的都是地圖在地理知識解讀和地理文化傳播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帶著向公眾科普地理文化的初衷,八二四研究所從專業(yè)的地理視角出發(fā),用地圖輔以文字、繪圖闡釋的方式,將一張地圖做厚、做深,做出了數(shù)百種解讀。
迄今為止,《每周一圖》已推出近400期題材各異、內(nèi)容繽紛的專題地圖,恰似重慶山水、文化、生活的400個切面。
三年前,《這里是重慶:每周一圖地圖集》著手編著,凝練《每周一圖》多年來的精華,以山水、文化、生活三大篇章,構建起一個以地圖講述重慶故事的完整體系。
殊不知,這三大篇章的確立歷經(jīng)半年時間,先后推翻了三版方案。在這期間,團隊還到北京、武漢“取經(jīng)”。
“山水是基礎,是自然,自然孕育萬物;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自然相處之后孕育而成的;但是這一切最終都要歸于生活,《每周一圖》是老百姓身邊的地圖,所以生活不可或缺?!眻F隊成員安麗超記得,大伙兒看到這個方案時都非常滿意。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寫道:“我始終稱重慶是一座‘江山之城’。在這部著作里,我找到了共識——重慶就是‘山、水、城’的生命共同體。如今,這座‘江山之城’有了自己的新市譜、新家譜。”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Passion Begets Persistence
走進八二四研究所,我們看到的是被地圖和電腦屏幕包圍的9位年輕人。
張海鵬是團隊里年紀最大的,他說起這里的每個年輕人,就像家中大哥哥對弟弟妹妹的調侃,惹人討厭卻又親切可愛:
吳迪是北師大人文地理專業(yè)的,綜合能力比較強,了解新鮮東西很厲害;張洵是從地理地圖愛好者群里發(fā)掘出來的,喜歡畫地圖,做事細致,事情能做到80%的他非要干到90%;姜海濤是西南大學歷史地理專業(yè)的,團隊里有關地理文獻、地名研究方面的資料都是他來收集,野外搬東西的體力活他最積極;王亞楠是學導演的,做事快,幾個月前《每周一圖》開始做視頻,他的特長一下就凸顯出來;王馨怡是個多面手,什么技術都會,剪視頻、編程都是自學的,工作需要什么她就學什么;95后的謝峘是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yè)的,因為喜歡這份工作,已經(jīng)在重慶定居了……
年紀最小的肖雅文本來學的平面設計,誤打誤撞進入“每周一圖”團隊。兩年來,她每天都在重復地找數(shù)據(jù)、標點、設計版式、制圖,但因為每張地圖都有不同的主題,她越干越有興趣,“以前我對地理并沒有太強的感知,通過這份工作增長了很多地理知識,才發(fā)現(xiàn)地理竟然如此有意思。”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有很繁忙的主業(yè),八二四研究所團隊的成員們要在日常的制圖工作之外抽時間做《每周一圖》,但他們樂此不疲。我們在他們的辦公室里看到,和一摞摞高高的參考書放在一起的,還有他們的野外考察裝備。從2013年開始做《每周一圖》以來,他們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到野外考察,或到大山里搜尋小眾瀑布,或到區(qū)縣收集地方風物。
“熱愛地理,將我們凝聚在一起?!睆埡yi說,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工作與生活完美融合,所以才更要把事情做好、堅持做下去。
其實,這個團隊的成員是來自各地的,張海鵬是山東的,安麗超是河南的,謝峘是湖北的……做《每周一圖》的過程,將他們變成了比很多重慶人還懂重慶的人。
“比任何人更懂重慶”"Know Chongqing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近400張專題地圖,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群年輕人的興趣和熱愛,更有他們3000多個日日夜夜的鉆研和提升。
張海鵬回憶,從開始做《每周一圖》起,他們就定下一個明確的目標:比任何人更懂重慶。
怎樣才算懂?他們分兩個層面:一是要了解重慶的山和水,二是要理解這座城市的精神和內(nèi)在氣質。體現(xiàn)在一個地圖設計師身上,就是要同時具備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歷史地理的素養(yǎng)。
團隊里大部分是文科生,但每個人都要自學地質學知識。同時,他們也要看大量的歷代文獻,從歷史深處去理清這片土地的人文脈絡。知識之外,還有很多技能需要自學:PS、無人機、剪視頻……
打開“八二四研究所”公眾號,讓人很難相信這些精美的作品竟出自一個非專業(yè)的新媒體團隊。這背后,是團隊成員各展所長和大量學習的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這樣評價《這里是重慶:每周一圖地圖集》:“他們用地圖把重慶8.24萬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挖掘’了一遍,這也讓他們能夠深刻認知與理解這座城市,從而具備了地圖設計師最需要的地理知識素養(yǎng)和地圖文化底蘊,為這部圖集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對于地理素養(yǎng),張海鵬的理解很直接:“一個人的世界觀、宇宙觀都與地理素養(yǎng)密切相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