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
一
山里人愛茶,家家戶戶備有茶具。
茶瓶(開水瓶)、茶桶、茶壺、茶筒、茶缸、茶杯、茶碗、茶吊、茶匙,用具沾了茶字,便有了高古之意,日子就活色生香。
來客了,必先奉茶。一句“請喝茶”,端上熱氣騰騰的茶水。茶葉在沸水里沉浮,茶香在陋室間彌漫,細品慢聊,一盞茶的工夫,或借錢、或請客、或訴苦、或糾紛,漸聊漸明。聲音亦似添了軟化劑,帶刺兒鉤兒的字眼出了喉頭便溫軟了。
童年時,我對茶的記憶:一只褐色的粗瓷大土缽,粗大的茶葉片臥在缽底,黃褐色濃濃的茶湯在簡樸的木桌上氤氳。夏日放學(xué)歸來,踮足趴在桌邊,操起缽內(nèi)的竹制茶吊,輕輕一舀,伸長脖子,茶水咕嚕咕嚕入喉,嘴角處卻延綿滴落,胸前即刻濡濕一片。將茶吊丟到缽里,濺起一桌子茶水,拔腳找伙伴們玩去了,身后是不絕于耳的斥責(zé)。大人們喝茶卻文雅得多,他們會將茶水舀進碗或搪瓷缸,端起,一飲而盡。
茶樹有野生的,也有栽種的。田墈邊、地頭、菜園角,二三棵或三五棵零星茶樹,多是農(nóng)人從山間挖來移栽的。一壟壟一行行在山洼或小山包抱團招搖的是人工培植的茶園。清明前的茶是小茶芽,一葉一芽,采茶時用拇指與食指捏住,輕輕一提,一片毛茸茸的青綠的芽兒帶著露水翩然臥在竹籃底。屋前阿靜婆菜園頭有一排茶樹,山坳凼莊稼地有十多株,山后王瓜墳邊小山包上四周都是矮茶樹。大清早提個小竹籃出門,白霧迷蒙。青幽幽的麥苗尚未抽穗,蠶豆花淡紫色的花萼已玉立枝頭,滿園都是青苗蓬勃的氣息。在麥地與蠶豆苗的壟間穿行,枝葉上密密匝匝的露水直往鞋襪、褲管里鉆,與橡膠、纖維、織物融為一體。早春的山風(fēng)并不強勁,卻在褲腿、在指間、在頭發(fā)間盤旋,寒噤隨之而起。
太陽從學(xué)校方向射來萬道霞光,小路上已有甲蟲般的影子朝校園移動?;仡^看看一株株摘過的茶樹,那冒著的尖兒已不見蹤影,茶樹如一頂頂圓帽子扣在大地上,與山地的莊稼漫漶成一片青綠。竹籃底的青茶芽兒已是薄薄的一層?;呕艔垙埾律剑瑢⒛切≈窕@交與母親,一手抄起簡易書包,一手揭開鐵羅罐上的木蓋兒,紅薯的清香撲面而來。塞幾只進口袋,一路走,一路剝那黃薄的皮,甜膩膩的紅心苕能久吃不厭。
二
炒清明茶是件細密的事。在鐵鍋里滴幾滴茶油,小火,均勻地撒青茶入鍋,手貼著鍋底,順手一翻,茶葉都舀在掌中,伸開手指,讓茶芽從指縫漏出,再次從鍋底翻起,炒至茶香,倒進抹干凈的笸籃,直挺挺的葉子蔫頭耷腦,曬干,濃縮成一絲絲,封裝。這是上等茶,留著待客。
各戶自家享用的茶葉多為夏茶。春茶摘過二次后生長出的茶梗粗葉大,用鐮刀割去頂端的莖葉,或背籮裝,或籮筐挑回,架起大鐵鍋文火翻炒。方方正正的曬箕已在打掃過的禾場擺好了方陣,橫的橫,豎的豎,一家挨著一家占據(jù)有限的地盤。母親遞給我一把高粱小掃帚。小帚尺盈長,用細麻索一道道扎緊,將高粱枝丫均勻分開扎成“人”字形,頂端剪圓,末端留有弧度,如一把漂亮的手工藝品。我脫了鞋襪,進曬箕一排排清掃。在等待茶葉的間隙,面積達8平方米的竹青密織的平坦曬箕成了我們的游樂場,赤腳在其中翻跟斗,打滾兒,追鬧,大人們送來茶葉時,我們一哄而散。炒過的老茶,略泛青黃,一筲箕一筲箕倒進曬箕,一大把一大把茶葉按曬箕上用力揉,揉成一團團,均勻撒散,晾曬。偶見桂圓大小圓溜溜的茶蛋,大人們會丟出曬箕,給我們當玩具。失去水分的老茶如在歲月碾壓下衰老而不屈的婦人,朱顏褪盡,風(fēng)骨獨存。
割過了頂端莖葉的茶樹,來年生發(fā)的茶芽就更密實。
煮茶的過程,極其簡單,一只大號的鐵羅罐,大半罐山泉水,將風(fēng)干的沒有生命原色的黃茶連梗帶葉在清水里過一遍,入罐。柴火舔舐著金屬罐底,一會兒,滾水將木蓋子頂起,茶水溢出。放幾勺食鹽,丟一把花椒,抽去燃著的柴頭,蓋上木蓋,在紅炭頭的余溫里燜一刻鐘,這時的老茶湯,沒了苦澀之氣,微咸,暗香,口鼻里十分受用。裝進楠竹做成的茶筒、陶瓷茶壺或鋁制水壺,帶到田間地頭,干活累時喝幾口,解渴解乏,補充體能,滿口生香。農(nóng)人正是靠這天賜之物,完成了對四季谷物與莊稼的栽種、收成,完成一個農(nóng)人對土地?zé)o限量的索取。
三
茶是調(diào)節(jié)五臟六腑的媒介。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馂榘俨。鸾祫t上清矣。
的確,茶生長于清寒之地,或荒僻的山巔,或起伏的山巒,頭頂蒼穹,根植沙土,廣納日月精華,傲視雨雪風(fēng)霜,于料峭的早春,一芽茶毫,悠悠而生。世人皆喜之,因其具有多樣性功能??诒巧?、視覺不明時飲之,能解毒消炎,清心明目;酒食過剩、精神抑郁時飲之,能祛煩除膩,神清氣爽。細細剖分,還能發(fā)現(xiàn)各種茶具有不同功能:紅茶養(yǎng)胃;綠茶防癌;花茶排毒養(yǎng)顏;黑茶軟化血管抗衰老;白茶解酒醒酒降壓減脂;烏龍茶減肥降膽固醇;普洱茶香型濃醇,經(jīng)久耐泡;鐵觀音抗衰老、防齲齒……
木本植物的茶本是上天饋贈給子民的山珍,在山野寂寞多年,隨四季的更替兀自凋敝,兀自蔥蘢,是神農(nóng)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的功效得以被發(fā)現(xiàn),被應(yīng)用,被廣泛流傳。神農(nóng)氏是茶的伯樂,茶遇到了神農(nóng)就是遇到了能推介自己的良人和貴人。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神農(nóng)氏為茶祖的資料,是陸羽的《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倍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與《神農(nóng)食經(jīng)》更是斷定神農(nóng)氏為“茶祖”的依據(jù)。茶圣陸羽是何等聰慧之人,吃茶能吃出大學(xué)問,所著《茶經(jīng)》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從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到煮茶、飲茶、悟茶,文與圖,能將茶表述得淋漓盡致,成了后人可圈可點的珍貴富礦。他卻敬仰神農(nóng)氏,只因二人皆愛茶!
看來,愛茶愛入骨髓并深諳茶道的,定是有大格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