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汴生
最早占據(jù)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是白衣秀士王倫。他手下有幾百號嘍啰,干著打家劫舍的營生,過著“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的好日子。直到晁蓋一伙劫了生辰綱上山來投,王倫不肯收留,這才糊里糊涂地做了林沖的刀下鬼。
王倫為何不肯收留晁蓋一伙?書中說他是“嫉賢傲士”“胸懷偏狹”??蓱z一個白衣秀士,人在山中坐,禍從天上來,白白死去也就罷了,還落個小肚雞腸的惡名遺臭至今。
其實王倫不留晁蓋一伙也是事出有因。首先他可能是為了防“火”。最初王倫對晁蓋一伙來投還是很高興的,不僅親自下山迎接,還殺豬宰牛盛宴相待。直到席間聽晁蓋說出“殺了許多官兵捕盜巡檢,放了何濤,阮氏三雄又如何豪杰,他便有些顏色變了”,“駭然了半晌,心內(nèi)躊躇,做聲不得,自己沉吟”。顯然,此時王倫方才明白,眼前這伙不速之客竟然是官府追捕的要犯。如果收留他們,會不會引火燒身?
其次,為了防“狼”。收留晁蓋會不會是引狼入室,這才是王倫最擔心的問題。當初林沖上山時,王倫之所以推三阻四,不肯收留,并非“嫉賢傲士”,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過“是個不及第的秀才”“沒十分本事”,也沒什么武功。因此他害怕這個武藝高強的京師禁軍教頭日后“占強”,不好制服。后來王倫主動邀請
同樣是武藝高強的楊志上山,也并非是敬賢愛士,而是要利用楊志與林沖“為敵”。
過去我讀《水滸傳》,也曾惱恨王倫不肯收留林沖這樣的英雄好漢。后來才明白,王倫和很多當權者一樣,他們并不希望手下個個是草包笨蛋;他們也樂意看到帳下人才濟濟。但是無論賢愚,必須能為我所用。如果對我的地位有威脅,即便文如文種、范蠡,武如韓信、呂布,也要趕盡殺絕。
王倫對晁蓋一伙也正是如此。晁蓋這伙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個個非等閑之輩。才進一只虎,又來七匹狼。王倫對他們怎能不又疑又怕?對王倫這番心思林沖看得明白。他對吳用說,王倫不肯相留,是“但恐眾豪杰勢力相壓”。后來的事實也應驗了王倫的擔心。正是晁蓋這伙“狼”煽風點火,推波助瀾,配合林沖要了他的命。
王倫為何拒“狼”不成,反被“狼”咬?究其原因,問題出在梁山內(nèi)部,主要還是出在王倫自己身上。對晁蓋這伙官府要犯是留還是拒,此乃關乎梁山安全的大事,王倫身為寨主本應召集杜遷、宋萬、朱貴和林沖開會商量商量,說說自己的想法,聽聽大家的意見,尤其是聽聽實力人物林沖的意見,然后再做出決定。
其實,領導召集下屬開會,不僅是為了聽取大家的意見,以求正確的決策。它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領導對下屬的重視和尊重。有了這份尊重,林沖支持王倫,諸事好說。即使林沖有不同意見,由于話已說透,恐怕也不至于非要鬧到和領導動刀子的地步。可是王倫既不開會,也不征求意見,完全沒把其他幾位頭領放在眼里。
林沖本來就對王倫不滿。當初他上山時,有柴大官人的介紹信,王倫尚且不買賬,還要刁難他。如今來了一群英雄豪杰,王倫又要拒之門外,林沖不禁憤然難平。舊恨未除,又添新怨,他一肚子火氣無處發(fā)泄。在吳用的激將之下,他最終一殺為快,出了一口鳥氣。
有人認為王倫死得有點冤,他作為梁山寨主,對晁蓋的去留有著最后的決定權。即使他的決定是錯誤的,也不至于被誅殺。其實“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王倫固然有最后決定權,但有決定權不等于其決定都是合乎人心的、別人一定會服從;更不等于可以唯我獨尊、目中無人??上鮽惒欢@一點。所以王倫雖是林沖所殺,其實還是為其獨斷專行的作風所害。
王倫之死,本不足惜。但琢磨一下他的悲劇和教訓,也許對我們不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