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雜譚
“有空多拾糞,無事少趕集”是一句諺語,初讀之因句中有一個“糞”字,覺得有點俗氣,給人一種“下里巴”的感覺,有難登大雅之堂的嫌疑。實則不然,諺語有云: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往后倒推至1980年左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農業(yè)實行了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力的發(fā)展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那時多數(shù)的農民買不起化肥(其實生產化肥的企業(yè)的產能也跟不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糧食多產,就得多上農家肥,即人畜糞便。也就是說,人們日常三餐,都與糞便密切相關。糞便的組成,四分之一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質、無機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纖維等,對于農民來說是較好的有機肥料。如此繞了一大圈,我想說的是“糞”不是“下里巴”的俗物,而是高雅之物,參與著整個社會活動的運行。至今,還記得我村勤快人二王早起擔兩只糞筐、走街串巷拾狗糞的情景。
糞養(yǎng)莊稼是一個硬道理,現(xiàn)在用農家肥種植的蔬菜更是有一個好聽的叫法:綠色蔬菜或是有機蔬菜,不用一點化肥與農藥,真正的健康食品。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是人畜糞便的“糞”,不過我卻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糞——知識。知識是養(yǎng)人的,這與糞養(yǎng)莊稼是一樣的,都是硬道理。不過,“知識”這糞要在書籍中拾取,拾取過程中要做一番過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得精華后,還要自我消化,把原有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如果是鸚鵡學舌式的拾取就成了本本主義,還不如不拾取的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嘛。
糞土當年萬戶侯。人生天地間,猶如螻蟻一般,到死后都化作一堆糞土,平凡的人如此,出將入相者皆如此。生命就是一場向糞土轉變的修行,有的人修行成了一座巍巍的高山,令后人敬仰觀之懷念,有的人則真正“修行”為糞土,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