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偉
晚年的白石老人,在繪畫題材中,大多體現(xiàn)的都是童趣。比如兩只雛雞拔河般爭扯一條蚯蚓,螳螂舞足睥睨四方,都是真趣淋漓,天趣盎然。其中,也包括一幅作于1920年紙本設色的《貝葉知了圖》。
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白石老人這幅《貝葉知了圖》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貫通。畫中一片貝葉自梢頭翩然而落,它告別了詩意的棲居,轉眼間浪跡天涯。一只蟬浸淫于飲露歡唱以至載葉飄落卻渾然不察,蟬葉一體相映成趣。尤喜白石老人的題詩,“鳴蟬抱葉落,及地有余聲”,不僅為這幅畫“點睛”,而且向世人傳遞了平和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
“及地有余聲”,是兩種聲音的重唱。一為蟬鳴之聲。一路沉墜一路歌,及至落地余響仍流布時空。二為葉落之聲。生活的載負使貝葉于倏然下落中發(fā)出了徹悟的歡叫。不期然,卻合奏出一曲生命的交響?!凹暗亍辈⒎菬o常,一人一物,一事一業(yè),都有運勢昌隆的時候,但卻不能保證運勢長隆,關鍵在于“有余聲”。筆者曾經(jīng)觸景生情,作過一首《葉》的打油詩:“枝高享天音,根下化金身。待到春風暖,襄助草色新?!币黄瘘S色的葉子欲報償與根的情義,未嘗有一點生命沒落之感,零落成泥,化肥潤草,也是滿心歡喜。這就是生命的態(tài)度,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唐代著名詩人姚合有一首詩道:“曉上上方高處立,路人羨我此時身。白云向我頭上過,我更羨他云路人!”原來自己在上方站著,正受到腳下路人的羨慕,哪知一陣白云從高處飄過,想想青霄的云路上更有飛黃騰達的人,使自己原先的得意霎時化為烏有,心里全不是滋味。詩中表達得尚好,起碼人還在“上方高處立”,但想想更高處還有高人,自己心情就不爽了,更遑論于高處跌落之時。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當此時都應好好欣賞一下這幅《貝葉知了圖》??v然一路向下,也要一路歡歌。當然,人非圣賢,不是誰都能做的這么灑脫,權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一家之言。
巴頓將軍有一句名言: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看他事業(yè)頂峰的表現(xiàn),而是看他從頂峰跌下低谷后的反彈力。如果及地尚有余聲,我認為此君一定具有反彈的能力,至于反彈到什么程度,取決于此君的復原力有多強。這種復原力一般來自四個方面,第一是社會資源的支持,你有沒有朋友。第二是思維的機動性,你不能一條道走到黑,不軸不較勁。第三是有沒有從業(yè)的標準和必勝的信念,做一件事你要懂這事的游戲規(guī)則是啥,在規(guī)則框架下,對自己狠一點。冰心先生在《成功的花》里描述:成功的花,人們只驚艷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第四是有沒有正念,你做這件事能否進入心流狀態(tài),專注執(zhí)著。
困難像彈簧,你軟它就強。僵持狀態(tài)時,往往更需要定力。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很療愈的短語,“余生很長,何事慌張”,對嗎,人生沒有最晚的開始,大不了從頭再來唄。作為旁觀者,前提是自己至少是一個成長者,不要輕易對他人評判。生涯無坦途,當你看到一個人在高度、深度上都沒有什么發(fā)展時,也許他并不是跌落,也不是墮落,他只是在填充自己的內在維度,找回自己的平衡。
我們都是旁觀者,也都是親歷者,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