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文洽先△,王慶華,堵紅群
目前肺癌仍然是全球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盡管早期篩查日益普及,仍有25%~50%的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失去早期手術根治的機會,5年總體生存率低于15%[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聯(lián)合常規(guī)化療的二線替代方案已被證實有確切的臨床療效,有望成為肺癌一線治療首選策略[2-3]。但有研究指出,無論是非小細胞肺癌,還是小細胞肺癌,ICIs的臨床應答率可能與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陽性率的關系不大,單純以PD-L1作為分子生物標志物來確定免疫治療的適應證可能欠妥[4-5],因此需要尋找敏感性和準確性更高的標志物。18F-脫氧葡萄糖(18F-FDG)正電子發(fā)射體層成像(PET)/CT 能夠早期發(fā)現(xiàn)微小腫瘤的復發(fā)或轉(zhuǎn)移灶,評估腫瘤的代謝功能,對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和預后評估具有重要的作用[6]。研究發(fā)現(xiàn),PET/CT 定量參數(shù)峰值固定標準化攝取值(SUV)peak、總腫瘤體積(MTV)和總病變糖酵解(TLG)對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反應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7]。另有研究表明,基線全身負荷值MTVwb和SUVmean與ICIs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總生存率密切相關[8]。此外,機體炎癥狀態(tài)與腫瘤增殖和轉(zhuǎn)移能力、化療敏感性以及免疫功能等有直接聯(lián)系[9]。多個血清炎癥指標,如C 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等被證實可作為敏感性指標用于評估腫瘤患者的生存預后[10]?;诖耍狙芯恐饕治鯬ET/CT定量參數(shù)聯(lián)合血液學指標對ICIs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確診的晚期肺癌患者共118 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TNM分期Ⅲ~Ⅳ期;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COG)評分0~1 分;有ICIs 聯(lián)合化療應用指征;臨床和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既往接受手術、放療、靶向或者生物治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伴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營養(yǎng)障礙性疾?。籔ET/CT 影像不清晰。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成各項血生化和影像學檢查。小細胞肺癌采用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聯(lián)合常規(guī)化療,具體方案為: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可瑞達,MSD Ireland(Carlow)生產(chǎn),批準文號:S20180019;100 mg∶4 mL],2 mg/kg靜脈滴注30 min以上,每3周給藥1次。依托泊苷注射液(國藥準字H37023183,齊魯制藥廠,100 mg∶5 mL),60~100 mg(/m2·d),靜脈滴注,連用3~5 d,每3 周給藥1 次。順鉑注射液(諾欣,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43,20 mg∶20 mL)20~30 mg/m2溶于等滲鹽水200 mL 靜脈滴注,連用3~5 d(總量150 mg),每3周給藥1次。非小細胞肺癌采用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聯(lián)合常規(guī)化療,帕博利珠單抗和順鉑注射液用法同前,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商品名:澤菲,0.2 g,國藥準字H20030104,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1 000 mg/m2靜脈滴注 30 min,每周 1 次,連續(xù) 3 周,隨后休息 1 周,每 4 周重復1次。所有患者至少連續(xù)進行4個周期(21 d為1個周期),治療過程中注意化療不良反應,必要時候停藥觀察。
1.2.2 血清學指標檢測 化療開始前1 d,抽取外周靜脈血10 mL,采用日立37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白蛋白(ALB),計算NLR。
1.2.3 PET/CT 檢查及影像數(shù)據(jù)分析 檢查前患者禁食6 h,仰臥于檢查床上,從顱底到股骨上端進行全身掃描。采用德國Siemens Biograph mCT-S 64 雙子座TF大口徑專用PET/CT掃描設備,掃描參數(shù)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00 mA,層軸向取樣厚度4.25 mm,旋轉(zhuǎn)速度0.8 s,囑患者保持潮氣呼吸,肘靜脈注射對比劑370 MBq(10 mCi)FDG(3.7 MBq/kg),每個床位采集2 min,90 min后以病灶為中心進行延遲顯像。然后將原始圖像傳輸至美國GE 公司Xeleris 型后處理站,進行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重建,對衰減校正后的圖像進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進行重建。由2位經(jīng)驗豐富的核醫(yī)學醫(yī)生分別獨立進行圖像分析,手動勾勒病灶興趣區(qū)(ROI),然后由系統(tǒng)自帶MIM軟件6.2.8版設置SUV閾值2.5,并獲得多個定量參數(shù),包括最大、平均和峰值標準化攝取值,即SUVmax、SUVmean 和SUVpeak,以及MTV、TLG、全身負荷值MTVwb、TLGwb、SUVmeanwb和SUVmaxwb[11]。結果取2位醫(yī)生測量的平均值,見圖1。
Fig.1 PET/CT scan of lung cancer圖1 肺癌的PET/CT掃描
1.2.4 臨床療效評價和隨訪 治療4個周期后,根據(jù)實體腫瘤的免疫反應評價標準(iRECIST)[12]評估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和疾病進展(PD)。其中應答組包括CR 和PR,無應答組包括SD 和PD。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或者門診隨訪,隨訪時間6~30個月,中位時間22.5 個月,以總生存(OS)為研究終點,定義為任何原因的死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篩選臨床無應答的危險因素,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Log-rankχ2檢驗比較累積生存率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應答與無應答組臨床資料的比較 118例患者治療4 個周期后,應答組70 例,無應答組48 例。與無應答組相比,應答組 SUVmax、MTV、MTVwb 和NLR 值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無應答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SUVmax、MTV、NLR 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以均數(shù)為截斷值進行分類,其中SUVmax均數(shù)為 11.28,MTV 均數(shù)為 66.17,NLR 均數(shù)為 5.97。自變量賦值 SUVmax:≥11.28=1,<11.28=0;MTV≥66.17=1,<66.17=0;NLR:≥5.97=1,<5.97=0。因變量賦值:應答=0,無應答=1。結果顯示SUVmax≥11.28、NLR≥5.97 是無應答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2.3 不同SUVmax 和NLR 分組的OS 比較 經(jīng)過6~30 個月的隨訪。118 例患者中存活69 例(58.5%),Kaplan-Meier 生存曲線顯示,SUVmax<11.28 組患者累積OS 率高于SUVmax≥11.28 組患者(P<0.01),見圖2。同樣NLR<5.97 組患者累積OS 率高于NLR≥5.97組患者(P<0.01),見圖3。
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response group and the non-response group表1 應答組與無應答組基線資料、PET/CT參數(shù)及血液學參數(shù)比較
Tab.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non-response表2 患者無應答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Fig.2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UVmax levels圖2 不同SUVmax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線
Fig.3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NLR levels圖3 不同NLR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線
2.4 SUVmax 和NLR 的風險分層比較 Kaplan-Meier 生存曲線顯示,高風險組(SUVmax≥11.28 和NLR≥5.97,25 例)比中風險組(SUVmax≥11.28 或NLR≥5.97,41 例)和低風險組(SUVmax<11.28 和NLR<5.97,52例)的累積OS率顯著降低(P<0.01)。見圖4。
Fig.4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showing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of the different risk groups圖4 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不同風險分組的累積生存率
目前對于PD-L1 陽性的肺癌患者,臨床醫(yī)生多建議采用ICIs治療,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其生存率,但PD-L1陽性率并不能作為篩選ICIs治療適應證以及評估臨床療效的唯一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SUVmax和NLR 的水平與臨床無應答以及預后有關,有望成為篩選合適的治療方案以及評估臨床療效的重要指標。
PET/CT可用于檢測實體瘤的代謝活性,且為無創(chuàng)檢查,對肺癌診斷、分期、療效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還可對肺癌轉(zhuǎn)移患者的腫瘤負荷進行評估,可作為免疫治療的預測指標[13]。Soussan 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SUVmax、SUVpeak、SUVmean 和TLG 是肺癌化療后總生存率的獨立預測因素。也有研究指出,MTV 和TLG 與肺癌常規(guī)化療后的總生存率顯著相關[15]。SUVmax作為單一像素值,代表了腫瘤對18FFDG 的最大攝取強度,但同時也易受檢查噪聲和像素大小的影響;此外,患者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糖和注射后成像時間也會對SUV 檢測產(chǎn)生一定干擾[16],因此,需要聯(lián)合其他指標更加客觀地反映腫瘤的炎癥和代謝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xiàn),應答組SUVmax、MTV、MTVwb 和NLR 值較無應答組均顯著降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SUVmax≥11.28 和 NLR≥5.97是無應答的危險因素,SUVmax 和MTVwb 對評估臨床療效的價值可能較其他PET/CT參數(shù)更高。
研究證實,炎癥狀態(tài)與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療的不良預后相關[17]。Mezquita 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將NLR>3與乳酸脫氫酶大于正常上限相結合,可以預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的預后。本研究發(fā)現(xiàn),SUVmax<11.28組患者OS高于SUVmax≥11.28 組患者,NLR<5.97 組患者 OS 高于 NLR≥5.97組患者。SUVmax 和NLR 的升高也反映了腫瘤的高代謝活性,與腫瘤增殖和組織學分化相關,可預測ICIs 治療的效果。在接受化療的晚期腫瘤患者中,炎癥狀態(tài)多與預后不良直接相關[19]。NLR已經(jīng)被證實與多種腫瘤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NLR 可同時反映機體的炎癥(中性粒細胞)和免疫(淋巴細胞)狀態(tài),更具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20]。最后,本研究聯(lián)合SUVmax 和NLR 對預后風險進行分層發(fā)現(xiàn),高風險組較中風險組和低風險組的累積生存率顯著降低,提示SUVmax聯(lián)合NLR能夠反映腫瘤的代謝活性和炎癥狀態(tài),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 檢測 SUVmax 值聯(lián)合血清NLR對預測ICIs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療效與短期預后有較好的應用價值。當然,本研究仍有一定不足:如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可能影響結果的穩(wěn)定性;此外,本研究僅采用治療前PET/CT和血清學指標用于評估臨床療效和預后,治療期間上述指標也可能出現(xiàn)較大幅度變化,是否存在更佳檢測時間點還需要進一步探尋;SUVmax與炎癥反應之間的關系還缺乏確切的證據(jù)。因此,還需要基礎研究以及更大樣本量的臨床前瞻性對照試驗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