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倩 王巧笛 林欣怡 邵啟悅
摘要:“博巴森根”是嘉絨藏族的祭祀性鍋莊舞蹈,是中國唯一的藏族大型敘事類型的民族民間舞,該鍋莊將舞蹈表演與敘事演唱完美融合,打造了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并且在08年就被列入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安┌蜕笔莵碓从邙f片戰(zhàn)爭時期,那時當?shù)氐牟刈逋捅几皷|南地區(qū),他們與英軍頑強斗爭,誓死保衛(wèi)祖國。為展現(xiàn)藏族屯兵的英勇事跡,才形成了百年敘事性的祭祀鍋莊,體現(xiàn)了藏族鍋莊文化的深刻內涵。這個鍋莊中獨特的舞蹈肢體語言:鉆、扭、解,極為生動的展現(xiàn)了屯兵的行軍歷程,他們在抗擊英軍的斗爭中行軍、搭橋、過河、戰(zhàn)斗,這舞蹈融入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展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歌舞的藝術魅力。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非遺文化也逐漸消逝,少有人問津,本文通過對“博巴森根”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發(fā)掘該鍋莊的藝術形式魅力,體會其所展現(xiàn)的文化內涵,以期保護該項非遺文化,促進其的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博巴森根;嘉絨藏族;非遺文化
引言:
“博巴森根”鍋莊舞距今已經流傳一百多年了,時間的流逝使得它逐漸消失在大眾的眼前,但是該舞蹈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和藝術魅力,作為我國第二批列入的國家級非遺文化,“博巴森根”將舞蹈的肢體語言和敘事性的歌詞充分結合,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藏族屯兵在百年前的戰(zhàn)斗,該鍋莊詮釋了歌舞背后所蘊藏的愛國精神,向人們展現(xiàn)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藏族屯兵文化,極具有研究的價值。
一、“博巴森根”的歷史背景
“博巴森根”在藏語中的意思大意為:獅子般勇猛的藏人。那個時候清政府在當?shù)貙嵭辛宋逋褪貍渲疲簿褪菑臐h朝時實行的屯兵制,是指將軍隊駐扎在一個地區(qū),沒有戰(zhàn)爭的時候是農民,當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候為兵。隨著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英軍一路北上,馬上就要逼近南京,清政府從全國調集兵馬,嘉絨屯兵就參與了此時的戰(zhàn)爭,他們驍勇善戰(zhàn),與英軍展開了近十個小時的斗爭,給英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在寧波的收復戰(zhàn)過程中,由于錯誤的指揮,導致嘉絨屯兵大多壯烈犧牲,最后生還的僅有幾十人,而因為征戰(zhàn)之地與四川過于遙遠,無法將戰(zhàn)士的遺骸帶回,生還的屯兵只能夠將犧牲者的發(fā)辮剪下,并且?guī)е總€人的腰牌返回家鄉(xiāng),最終將這些烈士們的辮子和腰牌埋葬在山坡之上,這便是今天仍存在于甘堡鄉(xiāng)的“辮子墳”。
二、“博巴森根”舞蹈和唱詞的藝術展現(xiàn)
1.“博巴森根”的展現(xiàn)形式
在嘉絨藏族區(qū),鍋莊舞蹈實際是分為兩類,一種是“大鍋莊”,表現(xiàn)的形式比較莊嚴,曲調偏深沉,多用于歌頌和祝福,舞蹈步伐沉穩(wěn)。另一種是“小鍋莊”,表現(xiàn)的形式生動活潑,曲調婉轉靈活,展現(xiàn)的內容幽默風趣,舞步輕盈隨意?!安┌蜕笔且环N嚴肅的祭祀性舞蹈,所以是屬于大鍋莊,舞步的穩(wěn)重和歌唱的洪亮都體現(xiàn)了屯兵制下的藏族崇尚武力的美學。
“博巴森根”的表演是有時間的限制,不能自娛性的隨意起舞,必須要在農歷五月初小麥即將收割前進行表演。表演開始前,當?shù)氐木用裥枰煌睫p子墳處,共同參與祭祀活動,告慰和頌贊烈士的亡靈,悼念他們的英勇犧牲。然后眾人在結束后,一同回到練兵廣場牽手起舞。之后,就是舞蹈正式開始的前奏了,廣場的中間會放置青稞酒,一位長者來進行開壇儀式,然后表演者們進入廣場中心,在酒壇中插入竹竿吸酒,隨后由老人帶領表演者一同跳起祭祀先烈的“博巴森根”。不論是規(guī)定的日期,還是莊重的祭祀環(huán)節(jié),都展現(xiàn)了藏族的屯兵文化,是愛國精神的重要傳承。
2.特色的舞蹈動作
在舞蹈的表演過程中,該鍋莊舞蹈具有三個獨特的舞蹈動作,那就是“鉆、扭、解”,這也是一種展現(xiàn)屯兵文化的獨有表現(xiàn)形式?!般@”是指:隊伍中有兩個人將手牽起抬高,構成一個門洞的形狀,剩下的眾人牽手奔跑和跳躍,依次以連臂穿花的形式鉆過這個門洞,通過這個動作來展現(xiàn)屯兵進行排兵布陣時的謀略策劃之景?!芭ぁ笔侵福呵耙晃晃枵邔⒆笫掷@過自己的脖子,在自己的右肩上牽住后面一位舞者的右手。整個舞蹈的隊伍就像是一座由人體搭建的橋梁,隨著整齊有序的踏步和胯部的規(guī)律擺動,形象的展現(xiàn)了藏族屯兵過河時搭建人橋的困難景象。“解”是指:跳舞的眾人依次將自己左手和“解扣”一般繞過頭部解開,回到前邊“鉆”的動作。這表達了屯兵們在戰(zhàn)場上親密無間的兄弟之情。該鍋莊展現(xiàn)了一場藏族特有的藝術性閱兵。
3.經典的唱詞配合
“博巴森根”最大的特點是除了特色舞蹈外,還將敘事性的演唱融入其中,伴隨著舞蹈同步進行,載歌載舞的形式來展現(xiàn)悼念之情。整個過程沒有樂器的伴奏,只有男舞者的高聲歌唱和女舞者的伴唱,看似缺乏音樂的伴奏,卻恰好凸顯出演唱的力量。唱詞中生動的刻畫了屯兵們行軍的艱苦歷程,將他們誓死抵抗的精神傳達出來,歌頌了當時藏族屯兵的愛國主義精神。唱詞的大意是“即使是獨生兒子也要上戰(zhàn)場”、“廣東的人橋搖搖晃晃”。歌詞配合著動作展現(xiàn)行軍的磨難,記錄了屯兵們過河時的奉獻,眾人用自己的身體搭橋,鑄造了一座偉大的人橋,頌贊了戰(zhàn)友間的深厚感情。這種萬人空巷的藝術場景,帶給人原始的視覺沖擊,既是對藏族屯兵的奉獻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頌贊,也是對屯兵文化中的藝術表現(xiàn)進行再傳承。
三、總結
“博巴森根”這一鍋莊舞蹈,不僅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傳承和發(fā)展了古老的鍋莊,更體現(xiàn)了藏族深刻的文化底蘊,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將屯兵們作戰(zhàn)的艱辛歷程用舞蹈來展現(xiàn),其舞蹈的內涵實際是將愛國精神實質化,用藝術來弘揚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信息化的時代,使得許多文化涌入國內,沖擊著國人的觀念,引導著國人的審美,這無疑是另一種侵略?!安┌蜕蓖ㄟ^藝術舞蹈的形式告訴我們,雖然如今是個和平的年代,但是中華民族飽受侵略的歷史不能遺忘,我國的非遺文化需要傳承,愛國精神需要弘揚。
參考文獻:
[1]馬成富.動人心魄的國家級非遺名錄”博巴森根”舞探秘[J].西藏藝術研究,2011,(2).83-87.
[2]巴斯基.嘉絨鍋莊“博巴森根”發(fā)展現(xiàn)狀及傳承路徑研究[J]藝術品鑒2016年02期.
[3]李妮亭,應可欣.淺析嘉絨藏族舞蹈文化底蘊和現(xiàn)代傳承[J]參花(上)2020年11期.
[4]張建國,張瀚宇.嘉絨藏族鍋莊“博巴森根”的屯兵文化[J]《文化月刊》2015年第102期66-71.
相關課題“西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嘉絨藏族非遺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編號:S2021065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