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永
【摘要】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產(chǎn)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必須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分層教育的目的則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整體上的知識性提升。對此,本篇文章將對分層教育模式應用在初中教育中的意義及其應用形式進行分析,并提出初中階段分層教學相關方案,為推動初中階段的分層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階段;分層教育;探索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會讓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處于長期緊繃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對此,國家在2021年7月24日提出了“雙減”這一政策,要求教師全面壓減學生的作業(yè)量和時長,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能夠?qū)W習進度、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潛力水平相近的學生進行分層展開針對性教學,確保在“雙減”背景下依舊能夠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學生分層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對象,因此想要實施分層教學,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分層處理,使學生能夠按照層次進行劃分,從而展開針對式教育。因此,加強調(diào)查問卷的實用性,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當參與到問卷調(diào)查中,并且需告知學生問卷調(diào)查對于其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強調(diào)問卷調(diào)查各項問題的真實性,確保對于學生的分層處理貼合實際。在完成調(diào)查問卷之后,對學生的多維能力點進行分析,并按照樹形結構將學生進行分組,將對知識理解較為深刻,個人能力較高的學生作為組長,同時還要盡可能保證各組組長的能力水平相近,確保學生分層具有合理性。此外,還可以以此為標準,對每一小組進行層次劃分成2-3合作小組,提高分層教學的深度。
二、教學目標分層
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層次階段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梯隊,層次性由上至下。第一梯隊的學生對初中知識的理解較為深刻,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是,應當保證在完成基本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對初中知識的重難點教育,使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所積累的基礎知識完成對深奧知識的自我探索,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看清各科題目中的核心論點,并能夠?qū)⑵涑晒迷诟黜椫仉y點題目的解題方案中。第二梯隊的學生屬于初中教育中的平均水準,對初中知識的理解處于不上不下的中間層次,因此,對這一梯隊的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當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和知識點為主,讓學生在進行知識梳理的過程中,了解到自身存在的知識短板,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尋求突破和進步。第三梯隊的學生對于初中知識的理解較為淺顯,甚至無法理解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講解,致使這一梯隊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對這一梯隊的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當以幫助學生鞏固當前的基礎知識為主,并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對學生理解的基礎知識進行擴展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
三、師資分層搭配
學校應當重視對師資力量的分層搭配,在“雙減”背景下,首先應當將教師分為語言與藝術、數(shù)學與科技、人文與社會以及體育與生命等四個部分,分別負責中英文教學和音樂舞蹈類藝術教學、自然科學與數(shù)理化教學、思想政治與人文禮儀教學以及體育運動教學等,構建中學跨學科教育體系。師資力量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分層將教師分為新教師、老教師以及資深教師,不同層次的教師負責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學,但需要保證的是,師資分層不能對同一梯隊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應當重視對同一梯隊的學生的整體性提升。由于同一梯隊的學生依舊會存在一定的知識學習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因材施教能力,才能確保學生共同進步。
四、推行分層走班制
分層走班制是一種新型教學形式,通過將不同梯隊的學生按照知識掌握程度或?qū)W習進度進行分班學習,強調(diào)的是課堂學生的層次統(tǒng)一,即分層走班制是一種具有流動性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極大幅度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性,能夠有效解決因材施教難以在傳統(tǒng)教師中應用的難題,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劃分的師資力量層次按照分班的學生梯隊進行針對性教學,從而讓學生在明確學習的差異性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提升,實現(xiàn)對不同梯隊的學生的全方位提升,從而有效促進中學師資架構改革和師資教學水平提升。
五、課后作業(yè)分層
作業(yè)的量、內(nèi)容、形式、難易程度以及分層管理等,都需要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綜合性分析之后再精心設計課后作用,其中應當包括知識的鞏固,知識的運用以及知識的創(chuàng)新三個階段,根據(jù)學生層次來設計作業(yè)層次,從而提升各個科目的教學質(zhì)量。其中第一梯隊的學生基礎較差,在作業(yè)的設計上應當以理論作業(yè)為主,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的知識,并預習接下來需要學習的知識,使其保持對知識的探索熱情。第二梯隊的學生基礎尚佳,因此可以適當減少作業(yè)量,但需要要求學生思考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貼合實際幫助第二梯隊的學生加深對初中知識的印象。第三梯隊的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實踐操作,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動手實操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避免出現(xiàn)空有知識卻不會用的情況。
結語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平均水準的學生教育為主,一方面是因為平均水準的學生基數(shù)大,一方面是因為符合全國學校的教育進程。但是這樣的教育模式致使對知識理解深刻的學生無法從教學活動中獲取有效知識,對知識理解較差的學生又無法理解課堂教育的內(nèi)容,致使學生的差異越來越明顯。而通過對學生、教學目標以及課后作業(yè)的分層設計之后,能夠全面提升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提升教學質(zhì)量,從而推動新時期課程改革,促進教育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達娃卓瑪.淺議初中化學分層教育策略[J],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21(2):66.
[2] 徐莉華.“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yè)分層布置實踐[J],學苑教育,2022(4):8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