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宇,胡少博,鄧 超,蘇 菲,賈立群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yī)院,北京 100029)
化療相關性腹瀉(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指腫瘤患者在化療過程中或過程后出現(xiàn)腹瀉,由細胞毒性化療藥物所致,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毒副反應。導致CID 的化療藥物主要為氟尿嘧啶(5?FU)、伊立替康(CPT?11),伊立替康導致的遲發(fā)性腹瀉有時發(fā)生在化療24 h 后,羥基喜樹堿、卡培他濱、吉非替尼等亦會導致CID[1,2]?;熛嚓P性腹瀉會影響化療療效,導致化療計劃改變或終止,甚至會出現(xiàn)危及生命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目前專家共識和建議性指南應用西醫(yī)基礎治療為洛哌丁胺、奧曲肽等藥物治療,出現(xiàn)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嚴重腹瀉患者,予補液支持治療[3]。目前中醫(yī)藥化療相關性腹瀉臨床研究頗多,能有效改善化療患者腹瀉,緩解腫瘤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質量。目前對于中醫(yī)治療尚無標準規(guī)范及共識,臨床治療思路百花齊放,本研究旨在通過收集整理文獻數(shù)據(jù)庫內(nèi)的中醫(yī)治療CID 的方藥,應用中醫(yī)傳承計算平臺,運用關聯(lián)規(guī)則及聚類分析,分析中醫(yī)藥治療CID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分析辨證治療思路,為臨床選方用藥提供指導與參考依據(jù)。
檢索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間自建庫 至2020 年11 月,以“中 醫(yī)”、“中 藥”、“化 療”、“腹瀉”為關鍵詞,并人工篩選檢索相關文獻。
選擇采用中藥或中成藥內(nèi)服化療相關性的臨床研究,文獻報道治療效果有效,研究類型為隨機對照研究、個案報道、臨床觀察等,剔除動物實驗等基礎實驗研究、綜述、會議論文、無具體藥物組成、采用中藥外敷、針灸治療等文獻。最終從初篩的145 篇中進一步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57 篇。
參考《中國藥典》[4]2015 年版對納入方劑中的中藥藥名稱做規(guī)范化處理,對藥品的產(chǎn)地,炮制方法,別名統(tǒng)一處理。
將收集到的57 個處方采用雙人錄入的方法錄入到中醫(yī)傳承計算平臺軟件(V3.0),由雙人負責數(shù)據(jù)審核,防止重復、錯輸、遺漏,保證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運用中醫(yī)傳承計算平臺(V3.0)系統(tǒng),納入方藥信息,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jīng)、功效進行描述統(tǒng)計并制成雷達圖,可視化展示地展示藥物分布情況。并用對數(shù)據(jù)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聚類分析(k?means 算法與回歸模型相結合),并歸納出組方。
經(jīng)過全面檢索,最終納入符合標準的方劑57首,共涉及79 味中藥,累計出現(xiàn)頻次471 次。其中使用頻數(shù)≥15 次的高頻藥物共11 味中藥,累計出現(xiàn)223 次。 分別是白術(34 次)、茯苓(33 次)、黨參(21次)、黃連(19 次)、炙甘草(18 次)、白芍(17 次)、黃芩(17 次)、山藥(16 次)、甘草(16 次)、薏苡仁(16 次)、陳 皮(16 次)。 使 用 頻 次≥10 次 的20 味 中 藥見表1。
表1 中藥使用情況(頻數(shù)≥10 次)Tab 1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requen?cy ≥10 times)
用藥按四氣寒熱溫涼劃分,同一味藥物的不同性味歸經(jīng)均計入在內(nèi),頻次最高的是溫性藥,平性藥次之,溫性藥與平性藥占比72.82%,占了主要部分。后為寒性藥占比15.10%。見表2。藥物按五味分析示,以甘味藥居多,苦味藥次之,無咸味藥,見表3。四氣雷達圖見圖1,五味雷達圖見圖2,圖中數(shù)字表示相應歸經(jīng)藥物使用頻次,可顯著看出差異。對歸經(jīng)分布進行分析,可見絕大多數(shù)藥物歸于脾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以及心、腎經(jīng),大腸、膀胱經(jīng)亦有涉及,未涉及心包經(jīng)。見表4,圖3 為歸經(jīng)分析雷達圖,圖中數(shù)字表示相應歸經(jīng)藥物使用頻次。
表2 中藥四氣分析Tab 2 Analysis of the four q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圖1 四氣統(tǒng)計雷達圖Fig 1 Four?qi statistical radar chart
表3 中藥五味分析Tab 3 Analysis of five flav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圖2 五味統(tǒng)計雷達圖Fig 2 Five flavors statistical radar chart
表4 中藥歸經(jīng)分析Tab 4 Analysis of the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圖3 歸經(jīng)統(tǒng)計雷達圖Fig 3 Statistical radar chart of gui jing
通 過 功 效 統(tǒng) 計 發(fā) 現(xiàn),57 首方劑中藥物功效按頻次由高到低排列,最主要的為補虛類,占比36.94%,其次分別為利水滲濕類、清熱類、收澀類、解表類。溫里類、理氣類、化濕類也占一定比例。詳見表5、圖4。圖4 為排名前10 的功效分布柱狀圖,圖中數(shù)字為出現(xiàn)頻數(shù)。
圖4 功效統(tǒng)計柱狀圖Fig 4 Efficacy statistics histogram
表5 中藥功效分析Tab 5 Efficac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過關聯(lián)分析得出處方中的中藥?中藥關系,對用藥進行關聯(lián)分析,支持度表示兩種中藥同時出現(xiàn)的頻次;置信度表示藥對中前一中藥出現(xiàn)時后一中藥出現(xiàn)的概率。通過上述做法共得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12 對組合,主要為白術?茯苓,白術?黨參等補脾益氣組合,及黃連、薏苡仁清熱利濕、健脾滲濕。設置置信度為1,關聯(lián)規(guī)則24 條,白扁豆及茯苓健脾、利濕、止瀉,常與黨參、白術、山藥共同出現(xiàn),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諸藥共奏健脾止瀉之效,見表6、7。設置支持度為10,置信度為1,核心藥物關系圖如圖5,主要為白術、茯苓、黨參、山藥、薏苡仁。
表6 核心藥對Tab 6 Core drug pairs
表7 關聯(lián)規(guī)則統(tǒng)計表Tab 7 Association rules statistics table
圖5 核心組合網(wǎng)絡圖Fig 5 Core combination network diagram
結合臨床經(jīng)驗,將57 首方劑分為6 類,第一類:生姜、炙甘草、黨參、干姜、黃芩、姜半夏、黃連、大棗、黃芪、白扁豆、白術、茯苓。第二類:附子、人參、干姜、甘草、白術。第三類:柴胡、黃芩、半夏、白術、澤瀉、豬苓、桂枝、黨參、茯苓、甘草、生姜、大棗。第四類: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升麻、五味子、黃芪、干姜。第五類: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白扁豆、蓮子、陳皮、砂仁、桔梗、炙甘草、蒼術、訶子、大棗。第六類:白術、陳皮、白芍、茯苓、黨參、防風、炙甘草。
化療相關性腹瀉,中醫(yī)認識為“泄瀉”。由化療藥物損傷腸黏膜所致。中醫(yī)認為,腫瘤成因為“虛”“邪”“瘀”“毒”雜合所致,腫瘤患者素體虛弱,藥毒客于腸胃,脾失健運,水谷不化,大腸功能失司,出現(xiàn)泄瀉。雖然防治化療相關性腹瀉的西醫(yī)藥物眾多,但尚無明確有效的標準治療手段,中醫(yī)除內(nèi)服外,還有針刺艾灸[5]、敷臍[6]等方法。姜黃素[7]、木香[8]等單體有效成分,經(jīng)科學研究證實可改善化療相關性腹瀉,但單一作用藥物往往難以取得確定療效?,F(xiàn)代藥理己證實,中藥復方具有多靶點、多途徑的作用特點,并且可以根據(jù)不同個體進行辨證施治,在治療化療相關性腹瀉上有較好的療效。
本研究對57 個治療化療相關性腹瀉的出發(fā)分析得出,補虛類藥物、利水滲濕類藥物占主要部分,高頻藥物白術、茯苓、黨參、山藥、薏苡仁為代表,與臨床認識“扶正補虛、化濕止瀉”相符。從藥性統(tǒng)計可以看出,常用藥物屬性以溫、平、寒為主,藥物按五味分析示,以甘味藥居多,后為苦味藥;絕大多數(shù)藥物歸于脾、胃經(jīng),以及肺經(jīng)、心、腎經(jīng),大腸、膀胱經(jīng)等?!端貑枴づe痛論》中有云:“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泄瀉臨床多認為為寒邪客于小腸,臨床用藥以溫藥為主,亦有醫(yī)家認為泄瀉病機為寒熱錯雜[9],應加黃連、黃芩,與本文藥性分析結果一致。
通過關聯(lián)分析可以得出常用藥對為由白術、茯苓、黨參、山藥、黃芪、黃連等藥物互相組合形成的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等功效的藥對。從聚類分析來看,可將藥物分成6 類,第一類:生姜、炙甘草、黨參、干姜、黃芩、姜半夏、黃連、大棗、黃芪、白扁豆、白術、茯苓。為生姜瀉心湯化裁,臨床上應用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較為常見,瀉心湯類方出自《傷寒論》,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起除瀉補虛,標本兼治之功,適用于脾胃氣機壅滯,胃熱脾寒,寒熱錯雜的腹瀉。第二類:附子、人參、干姜、甘草、白術。主要為溫陽健脾類,與附子干姜湯類似。干姜溫中散寒,制附子補火助陽,助干姜溫里暖脾、助脾運化,溫陽散寒,溫中化飲。第三類:柴胡、黃芩、半夏、白術、澤瀉、豬苓、桂枝、黨參、茯苓、甘草、生姜、大棗。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法,解表通里,調和肝脾、舒肝和胃、透達膜原、分消上下,對腫瘤患者化療所治病機錯綜復雜的腹瀉有顯著效果,且適用于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其他原因所致腹瀉[10]。第四類: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升麻、五味子、黃芪、干姜。與四神丸組成類似,為補腎暖脾、固澀止瀉的要方。第五類: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白扁豆、蓮子、陳皮、砂仁、桔梗、炙甘草、蒼術、訶子、大棗。參苓白術散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xiàn)“培土生金”治法的代表方,具有補益脾肺,滲濕止瀉,行氣保肺的功效。藥性平和,溫而不燥。第六類:白術、陳皮、白芍、茯苓、黨參、防風、炙甘草。痛瀉要方主要用于土虛木乘,肝脾不和的泄瀉,起調和肝脾,補脾柔肝,祛濕止瀉之功效。腫瘤患者多情志不遂、思慮過度,治療時應注意疏肝健脾、理氣消滯。
基于處方用藥頻次統(tǒng)計、性味歸經(jīng)分析、關聯(lián)和聚類分析能總結出常用中藥及其藥物特征,分析總結臨床用藥中的規(guī)律,有助于整理歸納新的臨床處方,以指導臨床用藥?;熛嚓P性腹瀉作為臨床常見癥狀,在中醫(yī)治療研究尚有待發(fā)掘的空間,對不同腫瘤、不同種類化療藥物所致腹瀉的認識尚不充分,對病因病機認識過于單一,除補虛益氣、利水滲濕外應更加精準的進行辨證論治分析。在治療時可與基因結果結合,如對UGT1A1 基因結果表達差異的患者進行藥量加減[11],在機制研究方面可結合腸道菌群改變情況來進行分析[12,13]。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有限,仍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為中醫(yī)治療化療相關性腹瀉提供更高級別的循證證據(jù)。
作者貢獻度說明:
高宇:研究設計;高宇、蘇菲:文獻篩選整理提取;胡少博、鄧超:收集數(shù)據(jù)及處理;高宇:總結分析、執(zhí)筆;賈立群:研究設計及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