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笑婕
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可能是寶媽最煎熬的一段時光。
怎么哭了,剛剛不是還好好的嗎?
嘴巴一動一動的,是不是又餓了?
搖頭啥意思?擺手又是啥意思?
……
謎一樣的溝通方式,讓很多新手寶媽摸不著頭腦,搞得養(yǎng)娃全靠猜。其實家長們可以通過一些寶寶的行為、表情來了解寶寶當下的狀態(tài)和要求,這也就是所謂的“嬰語”。
今天,就讓我們來測試一下,看看你是否能讀懂這些瘋狂“嬰語”。
第一題
寶寶發(fā)呆、吃手指、揉眼睛,表示:
A.我餓了 B.我困了
C.你好吵哦 D.我好無奈
專家解讀:【答案:B】
家長們容易誤解“寶寶不打哈欠,就是不想睡覺”。其實,當困意來襲的時候,寶寶們會給家長一些其他暗示。我們把這些暗示叫作“睡眠信號”。
常見的睡眠信號有這些:眨眼,揉眼睛、抓耳朵,撓自己的小臉;眼睛盯著一個地方看、無神、發(fā)呆;對玩具或者是家長的逗玩都不再感興趣;黏人、尋求關注等。
對于小寶寶來說,僅僅是有困意,并不能讓他們好好地去睡覺,我們還需要讓他們放松下來。當發(fā)現寶寶的睡眠信號時,家長們可以放慢自己的動作、放低自己的聲音,給寶寶換一個更為安靜的環(huán)境,及時減少外界刺激,幫助寶寶放松下來。接著我們就可以布置好睡眠環(huán)境、安排睡前程序、安排寶寶入睡。
第二題
寶寶張開嘴巴、扭來扭去,表示:
A.我餓了 B.我渴了
C.我困了 D.別碰我
專家解讀:【答案:A】
6 個月內的寶寶,按需喂養(yǎng)是我們所推薦的健康喂養(yǎng)方式,但是家長們容易把“哭”作為寶寶需要進食的信號。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等到寶寶哭了,再給他們喂奶。讀懂寶寶的“饑餓信號”,就能讓你更好地做到按需喂養(yǎng)。
饑餓信號分成三種:早期信號(我餓了)、中期信號(我真的餓了)、晚期信號(我很餓了)。
早期信號:寶寶開始張開嘴巴,頭部開始轉來轉去。
中期信號:寶寶的身體開始伸展(好像伸懶腰一樣)、肢體活動變得更加明顯、開始找自己的拳頭、把小手放進自己的嘴巴、甚至開始吮吸嘴巴四周能夠觸碰到的東西。
晚期信號:寶寶開始大聲地哭泣,肢體動作更多,并且情緒開始激動。
根據一般的喂養(yǎng)間隔的時間規(guī)律,主動去觀察觀察寶寶是否出現饑餓信號。對于新生兒來說,這個間隔可能是1~2 小時;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這個時間間隔可以達到3~4 小時(猛漲期除外)。
如果錯過了寶寶早期的饑餓信號,寶寶出現了哭鬧和沮喪的饑餓信號,比如:很激動地扭動身體和哭鬧。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先安撫寶寶的情緒,之后再給寶寶進食。
第三題
寶寶眼睛睜大、靜止,表示:
A.我受委屈了 B.我怕怕
C.快跟我玩游戲 D.快看我
專家解讀:【答案B】
當寶寶的眼睛大大地睜開,并且整個人瞬間靜止,一動不動;或者是出現臉和手伴隨著顫抖,又或者是劇烈地哭鬧甚至哀號時,有可能是寶寶感到害怕的表現。
除了被意外的聲音和動靜嚇到之外,還有一種很常見卻經常被家長們忽視的情況是:怕生。
和陌生人接觸的時候,應該讓寶寶和對方有逐漸相互熟悉的過程。當“熱情”的成年人突然靠近,逗哄寶寶、甚至試圖將寶寶從媽媽懷里抱走的時候,媽媽們必須阻止并向對方解釋,孩子需要一點時間來熟悉陌生人。
第四題
寶寶突然愣住、一臉“怪相”,表示:
A.我想和你一起玩 B.我想拉便便
C.我想喝奶 D.我真的飽了
專家解讀:【答案:B】
當寶寶突然愣住,然后出現遲疑的表情,或是開始做怪相;有時候小臉也會漲紅,并默默用力。這種情況下,寶寶很有可能是想要(正在)拉便便或者是尿尿了。
在給寶寶檢查尿不濕之前,先把所有需要的物品都先準備好。然后用語言和寶寶溝通你將要做的事情:“寶貝,你是不是尿尿了/拉臭臭了?媽咪幫你檢查一下好不好呀?”
對于已經會翻坐爬走的寶寶來說,換紙尿褲的過程又好比是一場“近身肉搏”。這時候家長可以考慮使用更加貼身方便、防漏效果更好的拉拉褲,減少寶寶漏尿的同時,也讓換拉拉褲的過程變得更順利和便捷一些。
在換洗的過程中,不要慌張,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你每一步都在干什么,這樣可以更好地安撫寶寶的情緒。
第五題
寶寶張開雙手、發(fā)出“哦哦哦”“啊啊啊”的重復性聲音,表示:
A.好開心 B.要抱抱
C.我想尿尿了 D.快來跟我玩
專家解讀:【答案:D】
不同月齡的寶寶,在想和家長互動玩耍時會有不同的表現。
新生兒階段:當你在寶寶面前的時候,他們會看著你的臉,和你有眼神交流。
2 月齡大的寶寶:會主動把腦袋朝向家長或主要照顧人,同時自言自語,嘴里發(fā)出“哦哦哦”“啊啊啊”的重復性聲音。
當4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伸手要抱抱。
6 個月以上的寶寶,上述肢體信號會更明顯,向你暗示“快來和我玩吧”。
當我們觀察到上述信號的時候,就是和寶寶互動的最好時間。在和寶寶一起玩耍之前,別忘了先檢查一下寶寶的紙尿褲是否需要更換了、是否干爽。這樣就可以避免在玩耍過程中因為漏尿之類的意外情況被打斷。當和寶寶互動的時候,請先等待并觀察寶寶的反應和表現,然后再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