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悅
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在付錢時會有即刻的痛苦感,這種痛苦被稱為“支付痛苦”。它會減少人們從消費中得來的喜悅感。比如,你去一個很美的地方旅游,本想乘坐出租車好好欣賞一下窗外美麗的風景,可是這個地方的出租車收費很貴,每看到計價器的數(shù)字變動,你就會心疼自己口袋里的錢。這樣一來,你就再也沒有心情去欣賞窗外的風景了。
如果坐出租車是先付錢,你就不會有這種感受了。你付了錢,現(xiàn)在的任務(wù)就是要讓你花的錢物有所值,所以你要盡情享受。
但是,如果你購買的不是一次體驗,而是一件物品,例如一臺洗衣機,那就不一樣了。因為洗衣機在購買后很長一段時間都能給你帶來好處,所以在購買后再付款也沒關(guān)系。在這臺洗衣機給你帶來好處的同時,你也在為它付錢。你會將付錢時的痛苦和使用時的效益直接對應(yīng)起來,覺得合情合理、物有所值。
另外,為出售體驗而收費時,不但要注意先收費,也要注意收費次數(shù)不能過多。例如,你去一個老式游樂場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玩任何一個項目都要單獨收費,你可能就玩得沒有那么愉快。每一次付錢都讓你感到心疼,所以玩得也不會太愉快。這也就是為什么迪士尼樂園把按活動收費改為入場收費。
越來越多的商家采取合并收費的方式。例如電影行業(yè),以前租賃錄影帶不但要按出租次數(shù)收費,而且針對過期不還還要罰款。
奈飛公司(美國流媒體播放服務(wù)商)誕生之后所采用的定價模式與之前的完全不同。消費者只需要支付月費,就可以在一個月內(nèi)享受無限次數(shù)的影片租賃服務(wù)。
國內(nèi)視頻網(wǎng)站也效仿這樣的收費方式,同時也保留了每部電影單獨收費的選擇,也就是用戶可以選擇每觀看一部電影就付一次費。比如,觀看單部電影用戶需要付費5元~6元,但是一個月的會員費才19.8元。顯然他們更加希望用戶成為包月會員。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并不希望用戶按次付錢。如果用戶每次看電影付5元,那么用戶就會斤斤計較,看完一部不好看的電影就會覺得不值得。而用戶購買了會員服務(wù)后就不會這樣了,他們每體驗一次就有一種自己賺到了的感覺,就算看了一部爛片也無所謂。另外,會員付費制還能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和忠誠度。用戶成為會員后,若一部電影都沒有看過,就會覺得很虧,會盡量抽出時間看兩部。
那為什么餐廳大多是先吃飯后付錢呢?也有一些餐廳是需要先付錢的,而這些餐廳一般是廉價的快捷餐廳。這又是為什么呢?這取決于餐廳想跟你建立的關(guān)系是功能關(guān)系還是感情關(guān)系。如果一家餐廳是功能性的,只是給你填飽肚子用的,那么它就不需要跟你建立感情關(guān)系。你一點完餐,他們就要你付錢。但是,高級餐廳希望跟你建立感情關(guān)系,希望你對他們有所依戀,成為他們的常客,如果你一點完餐就要你付錢,那就顯得太冷冰冰了。
(甲 子摘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身邊的金錢心理學》一書,王 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