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峰
2021年,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組織起草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簡稱《條例(草案修改稿)》)并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該《條例(草案修改稿)》中提到,個人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之一,可以參與碳排放配額交易。也就是說,碳交易將以一種金融投資方式,讓更多的普通公眾參與進來。
開設CCER交易,
市場有望重啟
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主要包括兩類基礎產品:一類為政府分配給企業(yè)的碳排放配額;另一類為CCER,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所謂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yè)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tǒng)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CCER交易則是控排企業(yè)向實施“碳抵消”活動的企業(yè)購買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證量。
根據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相關規(guī)定,我國境內登記注冊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可以申請開設交易賬戶;我國境內登記注冊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0萬元的可以申請開設配額賬戶;我國境內登記注冊的企業(yè)法人或機構團體可以開設CCER賬戶;我國境內登記注冊且同時在上海環(huán)交所開立交易賬戶和配額賬戶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可以申請開設遠期賬戶。
截至目前,國家主管部門備案CCER交易機構有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綠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等9家。
2021年12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將在推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在承擔全國自愿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
之后河北省也提出,將積極組建中國雄安綠色交易所,推動北京與雄安聯合爭取設立國家級CCER交易市場。
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助理綦久竑介紹說,目前我國碳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個里程碑,未來還有兩個關鍵的里程碑要走,即CCER市場的重啟和未來的碳期貨市場逐步建立。
2021年8月初,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公開對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tǒng)進行招標。生態(tài)環(huán)境部10月底發(fā)布《關于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的通知》,明確到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并組織有意愿使用CCER清繳的單位抓緊開立CCER注冊登記賬戶和交易賬戶,盡快完成CCER購買并申請注銷。
這些舉措讓市場對于CCER重啟落地有了進一步預期。對此,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目前CCER已經納入了全國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相關機制已明確,企業(yè)可以使用CCER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比例不超過自身應清繳配額的5%。這就意味著,企業(yè)通過新能源項目等產生的減排量,可以出售給全國碳市場,“目前國家正在積極籌備重新啟動CCER項目的備案和減排量的簽發(fā),全國CCER市場有望在2022年重啟?!?/p>
個人參與交易,
2月獲利10萬
在地方碳市場中,個人參與碳交易已有不少先例。自2011年起,全國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在內的8個地區(qū)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其中,深圳、北京、重慶等地均允許個人參與碳交易。
2013年7月2日,全國首個正式運行的碳交易市場——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迎來了“深圳碳交易獲利第一人”,這位名叫史成的小伙子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便獲利10萬多元。
盡管還不到30歲,但史成對投資已有十五六年的興趣,他在澳大利亞留學時,就了解到在當地有資源稅和碳稅。之后在得知深圳有了碳交易市場后,他也想做點自己能做的事情。
9月26日,史成來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請工作人員將其交易賬戶暫時凍結,沒賣完的碳排放配額,他要捐出來支持深圳的碳減排。
“如果按當時的價格將這1800噸剩余配額賣出,他可以多賺10多萬元。”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市場服務部高級經理譚彬說,“我們也會積極幫他聯系愿意購買配額做‘碳抵消’的公益會員或NGO企業(yè),幫他達成心愿。”
原來,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運行之初,便開創(chuàng)性地設立了“公益會員”賬戶,公益會員只能在市場上買配額但不能賣配額。這意味著,公益會員們每買一噸配額,那些管控企業(yè)便少一噸配額可供排放,從而促進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
根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統(tǒng)計,深圳2013年上半年有一半以上的成交來自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
類似于股票交易,個人參與碳交易首先需要向排放權交易所提交申請,經審核后開立交易賬戶,再領取席位號、綁定銀行卡、網銀簽約等一系列操作后,投資者便可通過網上交易客戶端和手機APP進行交易。
與股市的不同之處在于,炒股者只需要關注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fā)展空間即可,而現行的碳交易入市規(guī)則對參與碳交易的個人資產有一定要求,并要求個人有足夠的知識及分辨風險的能力。如《重慶碳排放權交易開戶指南》中指出,自然人申請投資需滿足以下條件:一是投資者需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二是具有比較豐富的投資經驗,較高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三是金融資產在10萬元以上;四是交易所規(guī)定的其他條件。
的確,當前個人參與碳市場交易仍屬于“小眾”投資。碳市場作為一個新興投資渠道,對于普通公眾而言仍較為陌生。由于碳市場流動性較低,二級市場價格很容易被小額交易所影響。例如某些排放物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量可以低到幾噸,只要幾十塊錢便可以操縱市場價格。
“只要影響市場價格的成本足夠低,仍然有可能進行市場操縱?!敝醒胴斀洿髮W數字財經研究中心主任陳波表示,由于各個排放物交易所均是以二級配額市場為建設主體,因此在價格機制設計時,一般采取了其他市場價格跟隨二級配額市場價格的方式。但如果這一價格機制本身比較脆弱,則給潛在的市場操縱者帶來了套利機會。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碳市場作為一項支持碳減排的政策工具,從政府角度來說,并不希望碳價波動過大,而是保持在一個相對平穩(wěn)的區(qū)間。因為對于個人來講,碳交易只是買進賣出的投資,但對于排放企業(yè)來講,是需要履約的碳排放任務。
搭建普惠平臺,
種植“螞蟻森林”
近年來,國內的不少地市都紛紛“試水”搭建碳普惠平臺。如廣州搭建了全國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將涉及20多種生活場景的減碳量進行核算。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節(jié)電節(jié)水、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均可通過量化轉換成相應的碳幣,進而換取商業(yè)優(yōu)惠、兌換公共服務,也可進行碳抵消或進入碳交易市場抵消控排企業(yè)碳排放配額。
北京也于2019年11月推出了綠色出行碳普惠機制,鼓勵和引導市民在生活中踐行低碳消費、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當用戶的碳減排量積累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各種福利,如視頻平臺會員、代金券等。
此外,重慶、深圳、青島等地也做了類似的探索。重慶資源與環(huán)境交易中心碳排放監(jiān)督技術科科長簡高武說:“‘碳匯+’作為一種生態(tài)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涵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公眾通過購買‘碳匯+’普惠產品,助力‘資產’變‘資本’,形成開放式、流量式‘碳普惠’。通過個人低碳行為,以實現碳匯消納。未來重慶將提供更多的‘碳匯+’產品,激勵更多元化的方式實現個體碳中和?!?/p>
作為目前全球規(guī)模第一的個人碳市場產品——螞蟻森林,從2016年至今,該項目參與人數已突破5.5億。進入“螞蟻森林”的界面可以看到,每名用戶都有一個“碳賬戶”,這個賬戶與資金賬戶、信用賬戶一起構成了支付寶的三大賬戶。
螞蟻金服負責人表示,螞蟻森林初期通過公益基金會購買個人碳賬戶積累的“綠色能量”,將其轉化為植樹行為,未來將參照國際上一直通行的自愿減排(VER)交易機制開展VER項目交易。用戶每天的低碳行為,都可以折算成碳減排數字,累積到個人碳賬戶中,而這5.5億用戶未來有可能成為個人碳交易的潛在用戶。
簡高武也表示,碳市場作為一種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工具,其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服務綠色低碳發(fā)展,而不是為了實現個人投資而建立的投資市場。
所以對于每位普通人來說,現在可以做的就是提前規(guī)劃和設計自己的低碳行為,開始學會核算和計量自己的碳排放,養(yǎng)成低碳習慣。在不久的未來,這些都可能成為我們一筆隱性的財富,同時也是為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作貢獻,何樂不為呢!
鏈接
碳排放交易
碳排放交易,是指運用市場經濟來促進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機制,允許企業(yè)在碳排放交易規(guī)定的排放總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這些減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業(yè)內部以及國內外的能源?!毒┒甲h定書》第17主題規(guī)定,碳排放交易是一個可交易的配額制度,以議定書附件B所列承諾的減排和限排承諾計算的配額為基礎。
例如,全球限定100單位的碳排放量,A國獲得15單位的指標,B國獲得10單位的指標,其他國家則獲得其余75單位的指標。如果A國只排放了10個單位,而B國排放了12個單位,那么B國就可以從A國購買2個單位的碳排放量。
在推動碳排放交易方面,歐盟走在世界前列,已經制定了在歐盟地區(qū)適用的氣體排放交易方案,通過對特定領域的萬套裝置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認定,允許減排補貼進入市場,從而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2021年7月15日,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發(fā)布公告,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于7月16日(星期五)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