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雙
當前,“雙減”政策出臺,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素質教育的地位明顯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我國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做到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和分享。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數(shù)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現(xiàn)自我,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會主動思考、主動展示自己想法的主體。分享式數(shù)學課堂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在分享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本文概述了分享式課堂的教學意義和有效措施,以期開啟學生的“智慧錦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分享式課堂的意義
分享式教學,也稱為“互動式教學”,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注重引導,也要注重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分享”是一個具有溫度的詞匯,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有序思考、有序表達,在交流、展示、分享的過程中也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外顯和提升。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也能體驗到收獲的快樂,感悟到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學生間的分享和相互學習,增加了課堂互動,使傳統(tǒng)的教學得到了改變,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當然,分享式課堂的出現(xiàn)是新課標進步的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教育新形勢下的教學產(chǎn)物,讓學生綻放思維的火花,感受分享的意義,幫助學生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有更多的收獲。
二、開展分享式課堂的措施
1.教師轉變自身教育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至關重要。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對教師的影響較為深刻,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在分享式課堂教學中會滔滔不絕地論述,不由自主地占據(jù)主體,更多地注重自己的發(fā)揮,卻忽視了學生的分享體驗。教師要針對分享式教學觀念認真進行反思,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該做一名良好學習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造者、學生學習新知的指導者、學生學習效果的優(yōu)秀評價者。教師應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感所想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全方位的評價。
2.營造分享的氛圍
在課堂上,首先,需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和提問。其次,要增強學生分享的自信心。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你講大家認真聽,我講大家來點評。無論對與錯,傾聽者都可以試著找出分享者言語中的亮點和重點。教師需要給予分享者一定的鼓勵。最后,要讓學生在分享中有所收獲,增加學生在分享后的成就感。
例如,在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青島版)智慧廣場“植樹問題”的學習中,教師由情境圖引出,在校園門外20米的小路一旁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可以栽幾棵樹?有的學生提出兩端栽,可以栽5棵。有的學生提出兩端不栽,可以栽3棵。有的學生提出一端栽,可以栽4棵。每位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適時引導。結合生活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討論和相互分享的機會。由此,學生在課堂中喜歡思考,敢于表達,在思維的碰撞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提升了綜合能力。
3.建立班級課堂分享機制
課堂上教師引出問題后,首先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對新知的探究,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有了自己的觀點后分享給大家。其次,學生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陳述,教師要教會學生緊扣主題,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分享,并做出規(guī)范的評價,也要幫助分享者關注他人的評價。這樣,你講我聽,我講你評,從而建立良好的分享制度,讓分享有更好的發(fā)展空間。
分享式課堂在“雙減”教育形勢下正在茁壯成長,其出現(xiàn)不僅能夠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教學質量,也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分享中提高能力,打開“智慧錦囊”,讓祖國的花朵自由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