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重慶大學的謝更新,想向大家分享“月球上第一片綠葉”的故事。
月球是不適合生命生存的。月球夜晚的溫度在-200℃以下,白天超過120℃,沒有空氣,還有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這些都是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因素。
2013年,NASA就宣布計劃于2015年到月球上種菜,但一直沒有國家在月球上種出東西。
2015年,國家拿出嫦娥四號珍貴的3公斤載荷,向全球征集方案。最終,我們團隊提出的“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科普載荷”從257個方案中脫穎而出。我們試圖在月球上構(gòu)建一個由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微生物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來進行培植實驗。
嫦娥四號在2013年就已經(jīng)全部做完了,它的位置、空間全部布置完成。我們只能見縫插針地用僅有的3公斤重量,在200毫米×200毫米×200毫米的小空間做這個實 驗。
在月球上做生物實驗,需要把溫度控制在-10℃~40℃,如果低于-10℃或高于40℃,種子都會死掉。萬物生長靠太陽,月球上一個白晝是14×24小時,陽光非常充足。但我們的罐子很小,如果進入太多陽光,溫度就難以控制。經(jīng)過計算,如果既要控制溫度,又要滿足光合作用條件,需要8毫米直徑的陽光進入量。于是我們留了一點余地,用10毫米直徑的光導管把陽光引進罐子內(nèi)。
也許有人會說,直接用白熾燈光或人造光就可以了呀。但我們認為,好不容易到月球做實驗,一定要利用月球的原有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而月球上是沒有任何液態(tài)水的。我們要對攜帶的水進行精準控制:不能帶太多,汪洋大海里是長不出東西的;不能帶太少,要滿足植物發(fā)芽的需求。經(jīng)過精確計算,我們必須帶18克水上月球。水也是我們這個實驗的開關(guān),一澆水實驗隨即啟動。
生命要有可以觀測到的現(xiàn)象變化,要幾天甚至幾十天,但我們的時間最多只有9天。為什么是9天呢?因為月球的一個白晝是14天,但是嫦娥四號不可能在月球白晝的第一天就著陸,為什么?因為溫度太低,陽光太少,所以要等月面的溫度比較適合的時候才能著陸。
物種的選擇也很重要。我們的微型生態(tài)圈必須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關(guān)于植物的選擇,首先考慮的是將來航天員到月球上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因此選擇的物種必須是生活必需品;這些物種還必須具備抗高溫、抗低溫等能力;此外,不同種子發(fā)芽所需的溫度不同,比如棉花在高溫下才發(fā)芽。而我們不清楚著陸器什么時候著陸、什么時候做實驗,所以被選擇的種子的發(fā)芽溫度要錯開。
對動物的選擇也很講究。我們從上百種動物里挑選了幾種動物,首先是烏龜,因為烏龜有一個殼,所以它在發(fā)射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而且烏龜不喜歡運動。此外,烏龜還有一個很好的寓意,即龜兔賽跑:當小玉兔停在月球上時,就讓烏龜爬上去。不過,烏龜在休眠的時候,只用不到20天,就會把容器里的氧氣吸完。而著陸器要經(jīng)過3個月才能抵達月球,所以烏龜還沒到月球就會死掉,我們無法用它做實驗。
我們選擇了一個生物學的模式動物——果蠅。
最后,我們選定馬鈴薯、油菜、棉花、擬南芥、果蠅和酵母這六個物種搭配在月球上做實驗,形成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
我們最終設(shè)計的“月球載荷生物實驗”罐子,高198毫米,直徑173毫米,重量2.608公斤。為什么只有2.608公斤呢?因為不能帶電池上月球,而我們又沒有時間去做其他設(shè)計,所以剩下的非常珍貴的300多克就沒用上。
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在月球上著陸。由于嫦娥四號要做很多實驗、檢測,所以到了當天23點18分,我們才被告知可以做實驗,就馬上進行加電、拍照,這兩者是同時觸發(fā)的。
大家看到拍下來的第一張照片后松了一口氣,因為沒有出現(xiàn)很多專家擔心的郁郁蔥蔥或枯枝敗葉的情況,我們拍下的照片跟地面的一模一樣。當時外面的溫度已超過100℃,但裝置里面只有30.6℃。所以只要種子不死,水能夠放出來,實驗就有可能成功。
半小時后,我們接到指令,說可以放水了,就把18克水一次性放完。
之后月球上的陽光也進來了。有光、有水、有空氣,溫度也合適,只要種子不壞,我們的實驗就有可能成功。2019年1月4日拍的照片中有個小綠點,但那時我們不敢說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了,因為我們擔心這個綠點可能是一顆掉下來發(fā)霉的螺絲釘,或者是一顆腐敗的種子。
2019年1月5日,種子一點點長大,這時我們有一點興奮了。
到1月7日,我們看到種子長出了一片葉子,就確定實驗成功了。2019年1月7日晚上8點左右,國家航天局局長帶了一批人到我們工位上查看,大家確認種子發(fā)芽了,就向全球公布了照片。
我們還在地面上做了一個同步實驗,這個實驗在1月7日才看到芽點,所以種子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早發(fā)芽將近三天。在月球環(huán)境下,葉片的形態(tài)和生長機理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實驗成功后,2019年1月13日,中央電視臺向全球發(fā)布了這個消息,引起了國際轟動?!蹲匀弧泛汀犊茖W》雜志都稱這個實驗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的第一次月球生物實驗由中國人實現(xiàn)了。
這個實驗取得了成功,大家肯定對月球探索的下一步、對人類地外生存的下一步有很多暢想。
比如未來我們可以在月球上建花園,讓航天員呼吸到由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我們也可以在月球建食物工廠、建農(nóng)場,吃我們在月球上種的食物,最終建立我們的月球基地。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類正在不停地拓展地外生存空間。在本世紀,是否有可能產(chǎn)生月球?qū)殞毮??我們可以一起努力,一起暢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