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翔 周江 張杰 陳孟宗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種嚴重的腦卒中類型,年發(fā)病率約9.1/10萬,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是aSAH的主要原因[1]。世界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聯(lián)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eons score,WFNS)評分和改良的Fisher分級常用于評估動aSAH后的嚴重程度和預測預后[2]。生物標志物與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預后關(guān)系被廣泛研究[3]。Wnt是一種分泌型糖蛋白,在發(fā)育過程中能夠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元的動態(tài)平衡,在成年人中也是如此。Dickkopf-1作為Wnt信號通路中重要的拮抗分子,負向調(diào)節(jié)典型的Wnt途徑[4]。Dickkopf-1有助于缺血性或出血性神經(jīng)元凋亡的發(fā)生,減少Dickkopf-1可通過改善血腦屏障破壞和腦水腫保護神經(jīng)元免受缺血或出血性損傷[5]。研究表明,血清Dickkopf-1水平與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不良預后獨立相關(guān)[6]。此外,血清中高水平的Dickkopf-1與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加重和30 d死亡率上升密切相關(guān)[7]。本文探討血清Dickkopf-1水平與aSAH預后的相關(guān)性。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本院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納入標準包括:①首次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②經(jīng)CT血管造影或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證實的單個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所致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③年齡≥18歲;④卒中發(fā)病后24h內(nèi)入院;⑤住院后48 h內(nèi)行動脈瘤手術(shù)。排除標準:①動脈瘤再出血;②疑似假性動脈瘤;③其他特殊疾病或情況,如炎癥性疾病、惡性腫瘤、其他類型中風和妊娠;④臨床資料不完整;⑤無法獲得血樣;⑥失去隨訪。同時,招募社區(qū)中的健康者為對照組。本項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或其直系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基線數(shù)據(jù)、血管危險因素(吸煙、飲酒、高血壓和糖尿?。?、病史和臨床特征。卒中嚴重程度的評估使用WFNS量表完成。血壓記錄由仰臥時采集,三次血壓記錄的平均值用于進一步分析。影像學資料包括是否急性腦積水、腦室出血、動脈瘤部位(前循環(huán)或后循環(huán))、瘤形態(tài)(囊性或其他類型)、瘤直徑和改良Fisher分級。動脈瘤的手術(shù)方法包括開顱夾閉和血管內(nèi)介入。隨訪至卒中后3個月或死亡。所有患者在卒中起病后3個月內(nèi)進行電話隨訪,以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作為預后評分。GOS評分為1分(死亡)、2分(持續(xù)植物狀態(tài))、3分(重殘)、4分(中殘)和5分(恢復良好)[8]。GOS評分1~3被定義為不良[9]。
1.3 血樣采集和血清Dickkopf-1測定 所有患者到達急診時采集血樣,對照組在研究開始時采集血樣。對所有入選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實驗室檢測(血糖、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等)。所有血清樣本均分離后立即保存在-70℃進行檢測。血清Dickkopf-1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在兩份樣本中測量,使用美國MD公司VERSAmax酶標測試儀,試劑盒由北京安諾倫生物科技公司提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和MedCalc 9.6.4.0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偏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Q1,Q3)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t檢驗、Mann-Whitney檢驗、Fisher’s精確檢驗或χ2檢驗比較預后不良患者和預后良好患者的基線特征。多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用Spearman相關(guān)系數(shù)確定血清Dickkopf-1水平與WFNS評分及改良Fisher評分之間的線性關(guān)系。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繪制ROC曲線以確定血清Dickkopf-1水平的最佳臨界值,使用最大Youden指數(shù)生成相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值。報告曲線下面積(AUC)及其相應的95%可信區(qū)間。AUC比較采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的基本資料 179例aSAH患者中,47例患者因再次出血、失訪等原因剔除。最終132例患者納入研究。男52例,女80例;年齡27~72(50.8±11.0)歲。對照組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齡30~74(48.9±12.3)歲?;颊吣挲g、性別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aSAH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與aSAH嚴重程度的多因素模型評估 aSAH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為1.1~8.8 ng/mL,中位數(shù)5.1(3.5,6.4)ng/mL,對照組血清Dickkopf-1水平為0.2~3.5 ng/mL,中位數(shù)為1.1(0.7,1.9)ng/mL。aSAH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aSAH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隨著WFNS和改良Fisher評分的增加而顯著升高(均P<0.001)。aSAH后血清Dickkopf-1水平除與改良Fisher評分外,還與WFNS評分獨立相關(guān)(P<0.001)。見圖1~3。
圖1 血清Dickkopf-1水平
圖2 Dickkopf-1與WFNS評分
圖3 Dickkopf-1與改良Fisher評分
2.3 Dickkopf-1水 平與aSAH預后多因素分析 隨著GOS評分的升高,血清Dickkopf-1水平明顯下降(P<0.001),見圖4。與卒中后3個月預后良好的患者相比,預后不良3個月的患者年齡、WFNS評分、改良Fisher評分、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血糖水平、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清Dikopt-1水平顯著增高,急性腦積水、腦室內(nèi)出血和腦室外引流的比例也顯著增加(P<0.05),且預后不良患者的年齡、WFNS評分、改良Fisher評分、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血糖水平、白細胞計數(shù)和Dikopt-1水平均顯著高于卒中后3個月預后良好的患者(P<0.05)。將上述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發(fā)現(xiàn)與aSAH術(shù)后3個月不良預后獨立相關(guān)的因素有WFNS評分(OR 3.758;95%CI 1.582~8.926;P=0.003)、改良Fisher評分(OR 4.298;95%CI 1.513~12.209;P=0.006)和 血清Dickkopf-1水 平(OR 1.132;95%CI 1.004~1.277;P=0.021)。Hosmer-和Lemeshow檢驗表明,包括WFNS評分、改良Fisher評分和血清Dickkopf-1水平在內(nèi)的數(shù)據(jù)模型擬合效果較好(P=0.344)。
圖4 Dickkopf-1與 GOS評分
2.4 ROC曲線下血清Dickkopf-1水平與預后 以約登指數(shù)0.509為標準,檢測血清dikkopt-1的最佳值為4.83ng/mL,其敏感性為85.4%,特異性為65.5%。將血清Dickkopf-1水平的AUC與兩個傳統(tǒng)的預后決定因素(WFNS評分和改良Fisher評分)以及三個共同生化指標(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和血白細胞計數(shù))的AUC進行比較,見圖5。血清Dickkopf-1預測水平高于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AUC 0.667;95%CI 0.579~0.746;P=0.037)、血糖水平(AUC 0.643;95%CI 0.555~0.724;P=0.015)和血白細胞計數(shù)(AUC 0.614;95%CI 0.525~0.697;P=0.003),其預測能力與WFNS評分(AUC 0.863;95%CI 0.793~0.917;P=0.086)和改良Fisher評分(AUC 0.835;95%CI 0.760~0.894;P=0.299)相當。
圖5 血清Dickkopf-1與傳統(tǒng)指標預測水平的ROC曲線
較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0]、重型顱腦損傷[7]和急性缺血性卒中[6]后循環(huán)Dickkopf-1水平升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SAH后血清Dickkopf-1水平顯著升高。此外,血清Dickkopf-1水平與WFNS評分和改良的Fisher評分顯示的出血嚴重程度高度相關(guān);血清Dickkopf-1水平是卒中后3個月不良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血清Dickkopf-1水平對aSAH顯示出較高的預后預測能力。因此,血清Dickkopf-1有可能成為預測aSAH預后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研究表明,Dickkopf-1可能參與急性腦損傷的病理生理過程。大鼠腦出血后早期腦組織中Dickkopf-1水平顯著升高[5]。在6個活檢樣本和1個內(nèi)側(cè)顳葉癲癇合并海馬硬化患者的尸檢樣本中發(fā)現(xiàn)了Dickkopf-1免疫標記[11]。此外,針對Dickkopf-1的小干擾RNA(siRNA)顯著減輕大鼠腦出血后的腦水腫,改善血腦屏障的通透性[5]。
在一項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研究中,發(fā)現(xiàn)Dickkopf-1水平與卒中嚴重程度無相關(guān)性[12-13]。在另一項嚴重顱腦損傷患者的研究中,血清Dickkopf-1水平與臨床評分密切相關(guān)[7]。本資料納入132例aSAH患者中,血清Dickkopf-1水平與WFNS評分和改良Fisher評分密切相關(guān)。使用多元回歸分析,血清Dickkopf-1水平與其密切相關(guān)仍然存在。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有三項臨床研究評估了Dickkopf-1水平與缺血性卒中預后的關(guān)系[9,12-13]。前兩項研究中,循環(huán)中Dickkopf-1水平與3個月的不良預后之間沒有明顯的關(guān)系。在最近一項317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循環(huán)中的Dickkopf-1可能是一年不良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6]。3,178例患者中Dickkopf-1濃度為4.04 ng/mL。在最近一項觀察性研究中,血清Dickkopf-1水平與嚴重顱腦損傷后30 d的死亡率和總存活率獨立相關(guān)[7]。顱腦損傷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范圍為0.9~7.9 ng/mL,中位數(shù)為3.7 ng/mL;同時,對照組血清Dickkopf-1水平為0.4~3.4 ng/mL,中位數(shù)為1.0 ng/mL。本研究中,血清Dickkopf-1水平與aSAH后3個月不良預后之間存在獨立關(guān)聯(lián)。ROC曲線顯示,血清Dickkopf-1水平在出血性卒中后3個月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的患者方面顯示出顯著的預后準確性。對血清Dickkopf-1水平和兩個傳統(tǒng)的預后決定因素(即WFNS評分和改良的Fisher評分)[2]以及三個共同的生化變量(即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和白細胞計數(shù))之間的AUC進行比較[14-15]。結(jié)果表明,血清dicckopf-1水平對預后的預測能力明顯高于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和白細胞計數(shù),與WFNS評分和改良Fisher評分相似。綜上所述,血清dicckopf-1可能是預測aSAH長期預后的潛在生物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