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承
謙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居第十五卦。從卦序數(shù)來看并無特別之處。然而,其地位備受推崇。因為,它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無不利的卦,在“吉”的全面性方面有勝過“乾”“坤”。六十四卦可歸納為吉、兇、悔、吝四種結果,代表人文世界中一切現(xiàn)象的歸結。而四者之中唯“吉”為好,余者皆為不利?!吨芤住は缔o上》云:“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謙卦無兇、無悔、無吝,并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諸多事理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其原因自然值得深研。謙道已成,循道而為,我們可探究謙道在影響我們傳承《周易》文化基因的民族方面的發(fā)展脈絡,進而為未來民族性格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鑒。
謙卦釋源及其內涵
謙卦卦象是“艮下坤上”,謂地山謙。坤為順從、質樸,艮為高聳,有篤實之意。山本巍峨高大,應拔地而起,卻甘居于地下。此卦非常形象,寓意深刻。以下且對“謙卦”的卦辭、卦象、爻辭逐一詮釋,體會其中能予人有益啟示的內容。
初爻至六爻從不同角度原則性地闡釋了君子踐行謙道的修身內涵,提示自身做到謙下不爭后如何推而廣之。如,“初爻”即謂“謙謙君子”。而《象》對此有很好的解釋——“謙謙君子”,是謙遜而能自制的。謙卦,乃謙虛之卦,以異乎尋常的卦象,表達君子不爭的品德。君子修身處世,養(yǎng)成謙遜之德,故能在人生道路上元亨有終、功德圓滿,達到淳德歸道的崇高境界。
同時,從卦序上看,又給人啟迪,深含警示意義。謙卦列于大有卦之后并非偶然?!缎蜇詡鳌吩唬骸坝写笳卟豢梢杂?,故受之以謙?!币饧传@得巨大成就但不可自滿,故而以謙卦承之。而謙,是能給人帶來更美好的東西。如《序卦傳》所云:“有大而能謙必豫?!奔茨茏呦蚩鞓沸腋?。有而不居,可謂一種對人們擁有實力地位后如何自處,人類社會繁榮強盛后如何調適與發(fā)展的智慧啟示。
易卦乃上天垂象。天道的特性乃自身光明而俯照萬物惠及眾生;地道的特性為身處下位卻騰揚上升,進而彌補天道之不足。地位有如山高者具備謙道,將愈顯崇高光輝,處境下潦者有謙道則窮且益堅,內涵深摯難以凌駕。君子是靠自身奮進向上而達到高度,促成“道濟天下”的,其間天道地道之涵養(yǎng)與謙道十分吻合,因而謙道乃成為君子之道。
易卦是人在大自然環(huán)境生存與人類生活中獲得的經(jīng)驗。故《系辭上》有曰:“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謙卦作為“六爻皆吉”之卦可謂經(jīng)驗至深,人們若遵從卦意,將受益無窮。在自然界如此,在人類社會中更是如此。故而《系辭上》有云:“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敝t卦思想成了謙道形成的內核?!吨芤住冯m沒有得到每個學派的推崇,易學雖并非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是一門顯學,但正因有了謙卦這一智慧之門類,使《周易》具備了后世哲學難以企及的高度?!爸t”在歷經(jīng)洗禮、提煉成為中華民族一種行為準則后,謙卦在《周易》中的崇高地位也更為堅實。另一方面,也使謙道在一般道德之上,有了具象的神秘性、符號的文化意義及其若可體悟的玄妙之理。
《周易》謙道對后世哲學之影響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薄吨芤住酚绊懢薮?,而“六爻皆吉”的謙卦所蘊含的易道精髓——謙道自然備受推崇,影響深遠。毫無疑義,謙道已成為中華文化基因,成了中國人的道德血液。
首先,我們審視《周易》謙道對道家哲學的影響。
道家認為,人應謹依天道行事,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吨芤住匪枷胧恰独献印氛軐W思想的重要來源。從《老子》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智慧與策略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易》謙道的潛在影響。
《老子》貫穿著退守、柔順的思維,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第七十三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二十二章)?!安粻帯奔粗t和恭讓。老子主張“利物而不爭”,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我以為,這既是從大自然與人類發(fā)展中所悟,也是《周易》謙道給予的啟示。老子處于春秋時期,深知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破壞,斷言“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故將謙道施行于大國與小國關系處理上。“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保ā独献印返诹徽拢┯衷疲骸吧茷槭空撸晃?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保ā独献印返诹苏拢┻@是對謙道致用的具體解釋,也是對謙道內涵的高度評價。用于評價謙卦易理,也是十分合適的。同時,《老子》也指出了與謙道背道而馳的后果,即如“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
另一位道家代表性人物莊子也深受謙卦義理與謙道的啟示。在其作為亂世之學的《人間世》中有一名言寓意深刻:“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贝酥刑幨乐\成的睿智和謙卦義理無不相通。莊子認為,“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莊子·人間世》)。保全自身是成為生命典范的基礎。在此,謙成為一大護身法寶,能求個人之善全。作為回應人間世界之態(tài)度,一方面,謙沒有掩蓋對老莊出入人間而遨天地內心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莊學縱有“無何有之悠”的放浪形骸精神,倫理道德乃如天羅地網(wǎng),而謙也是變亂之中老莊學派的不棄之物。
道家哲學是東漢中后期形成的本土宗教道教的重要思想淵源和最重要的理論基礎。道教是道家某些思想的發(fā)展和實踐。道教始祖張陵創(chuàng)教時曾著《老子想爾注》,以《周易》之“剛柔得中”思想來解道。其中有云:“道貴中和,中行行之,志言不可盈溢違道誡?!币嗵N含謙道。北宋著名道士陳摶作為一名易學大師,“其思想特征在于繼承漢代以來的《易》學傳統(tǒng),把黃老清靜無為觀念、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yǎng)、佛教禪理融為一體”,其易學思想在宋代學術界影響甚大,其傳世之作《心相篇》等莫不蘊含謙道。
其次,在儒家哲學思想中,謙道相當顯著。
儒家奉《周易》為群經(jīng)之首。儒家學派注重人格修養(yǎng),敬禮好禮。“謙以制禮”“吾日三省吾身”即為儒家的世間法?!皟仁 薄吧鳘殹笔菍崿F(xiàn)“內圣”的方法,而守謙何嘗不是呢?“其貌恭,其德敦”“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貴之不喜,賤之不怒”(《孔子家語·弟子行》),表里如一,進德修業(yè)。
文傳孔子曾拜見老子,深感老子的思想學識遠比自己高深。他對隨行弟子感慨道:“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對老子道德學問的欽佩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揚抑之中無形間表現(xiàn)出孔子謙虛的一面,并令后人審視謙作為一種心理與行為狀態(tài)與智圣之人的密切關系。而這一狀況同樣可在其他方面得到印證,如,孔子云“學之深,送迎必敬”(《孔子家語·弟子行》),雖是對門生卜商的稱贊,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墩撜Z》所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即是對謙道的一個具體詮釋。在《論語》中,謙具有謙遜、謙恭、謙讓、謙敬等諸多含義,謙與仁、禮、和有著密切關聯(lián)。
當然,儒家并非只謙不爭?!墩撜Z》有云:“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保ā墩撜Z·八佾》)這其實進一步說明了儒家所謂“爭”是另一層面的“謙”。其君子之爭也與乾道有相通之處,即如《周易·文言》所云:“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德也。”
儒家之謙是多面性的,自身有分歧?!吨杏埂烽_宗明義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笨芍^儒家心法。其中“率性之謂道”講行為方式?!奥市浴奔匆勒毡拘裕裱煨?,而“天命”是人天生的稟賦,無神授之意。儒家此種對于價值尺度的觀點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之上。但事實上,這無法掩飾其自身的矛盾。且不說是否真如孔子所謂“從心所欲”,就在“謙”這一問題上,儒家也多有“借殼”之義。因為“謙”之于人類,并非自然行為,而是要“克己”,即如儒家強調君子應“反求諸己”,雖然并非一定是“復禮”,這種有著人類智識的行為有助于社會人事活動,有助于人類和平相處。因而,謙道對儒學的影響雖有著積極因素,但所見更多的是,儒學在發(fā)揮中致用于其“一以貫之”的君國思想。如,“謙”某些時候實則成為維護正統(tǒng)的一張擋箭牌。平日愈“謙”,“爭”時則愈顯得“正義”凜然。《論語》中記載一事:魯大夫季孫氏,在家廟里行八佾之舞,以大夫僭用周天子之禮樂,說明他對國君及禮制大不敬。故而孔子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但細加剖析,其“謙”之底線乃是維護禮制,其階級性昭然。儒家竭力維護等級制度,乃逆歷史之潮流。統(tǒng)治者獨尊儒術,卻使歷史的車輪常深陷于泥淖。
此外,還可從墨家、陰陽家等學派及后世兵家謀略中看到《周易》謙道之影響。
墨子一生以救民于水火為急,對禮樂缺乏認同,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類的弱點:自愛(自私)為禍亂之根源。他提出了醫(yī)治這種利己主義的良方——“兼愛”“周愛”。墨子說:“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乎人即止?!保ā赌印し菢贰罚┧摹皬姳貓?zhí)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墨子·兼愛中》),實則是對世人修煉謙道之艱難的一則斷語。并且他說:“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以此名譽天下。”墨家義利并重,而墨子為“兼相愛”倫理觀提出的保障是外在性的,亦有賴于人自身謙德的提升。
當然,《周易》謙道在影響后世文化的同時,也被依附了各類意識。后世在發(fā)揮謙道思想的同時,甚至走向極端化。如,韓嬰提出:“夫此六者(恭、儉、卑、畏、愚、淺),皆謙德也?!保ā俄n詩外傳》卷三)并認為:“德行寬裕而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而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韓詩外傳》)卷三)六種品德分別會導致“榮”“安”“貴”“勝”“哲”“不隘(智)”六種結果。這種文化卑微現(xiàn)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或增添了國家與民族的不幸。
謙道如何熔煉民族性格
“天道虧盈而益謙”是上天垂象,故而“人道惡盈而好謙”(《周易·彖傳·謙》)。因傳統(tǒng)文化之熏陶,毫無疑義,謙道已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意識,處下不爭成為一種頗具文化意味的精神品質。在成為社會推崇的準則后,必然會整體性影響、塑造民族性格。
首先,通過宣揚謙和、謙遜、謙恭乃至謙卑的精神而守身安家,陶冶情操。
《周易·彖傳·謙》與《系辭下》皆云:“謙,尊而光?!敝t道與地位并不矛盾,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始終具備。而具備謙道者往往成為世所推崇的楷模?!俄n詩外傳》記載有周公旦述謙道之用,告誡長子伯禽:“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尚書·虞書·大禹謨》云:“滿招損,謙受益?!边@條被奉為至理名言的經(jīng)典文句,且不論較謙卦出現(xiàn)之早晚,在精神實質上與謙道是相通的。其人生告誡積極正面,對指導世人生活具有現(xiàn)實意義。如,在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即有以“謙”為文化元素的宗族祠堂——“謙德堂”等。
其次,各種學派及宗教對謙道的不同理解與共同推崇造就了謙道的龐大體系。
《周易》為三玄之一、群經(jīng)之首,對儒道兩家有著共同的教益。魏晉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道教對于一般人的現(xiàn)實生活更具有特殊意義,而其蘊藏的與世無爭的思想也因而影響廣大教民。道教充分而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懼、神秘和驚異等感覺,使謙有了另一層思想意義。
最后,在人文世界形成以柔居尊的謙恭處世智慧。
“勞謙君子,有終吉”亦體現(xiàn)了世人心中的價值評價。三國時期劉備的歷史形象即是如此。身為帝室之胄,他“三顧茅廬”,謙誠仁愛所至,才得到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的輔佐,治國安邦。其他如“將相和”等史事也是以謙道為主題。而與之相對的是“偽謙”。所謂“王莽謙恭未篡時”,即此之謂。那種政治投機式的設計,亦使歷史上的諸多大奸大盜披上了“謙”之外衣。謙本為美德,乃有而不自以為有。運用于人,卻體現(xiàn)了其功利之能。如,“出頭的椽子先爛”“人怕出名豬怕壯”等俗語,可以說是人們的世事經(jīng)驗,對那些恃才傲物、倨傲自矜之人也是一種告誡。
當然,人格平等,精神自由,才是文明社會的真正要義。“《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奔磸娬{了公平。但在階級社會,具有公正、平等思想的社會體制的建立萬分艱難。數(shù)千年來,身處高位的統(tǒng)治者不可能倡導真正平等,即使是人格平等,而身處低位的平民百姓也難從根本上樹立平等思想。所追求的自尊自勵、不以身份地位論尊卑,只是“謙”外之意。社會制度的不公平,不可能保證國民待遇的公平。而《周易》中嚴格的等級觀念,也成為中華民族在思想源泉方面的一個“先天性”桎梏。雖經(jīng)《易傳》及道家早期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等著作的發(fā)揮,能驅使后世奉持,但只是樸素性的存在。
此外,謙道成了妥協(xié)屈讓的遁辭。
一味順服的謙卑不過是“小人之謙”,君子之謙是有所作為的。如,謙卦第五爻即給出了一個答案——“不富以其鄰”,君子只將謙道施行于人,而不期望別人以此回報;而當遇到無道者對己方無理侵害時,就該“利用侵伐”,方能“無不利”而致大吉。它已明顯提示人們,必要時應以示強,甚至不惜武力使驕恣肆虐者服膺于謙道。
如果一味忍讓而不與奸人相爭,對外也以忍為先,其效如何,真可以不煩言而決了。歷史上,因皇權思想與傳統(tǒng)教育所致,多少儒士經(jīng)世致用之時,常將謙和思想淪變?yōu)橹t卑,成為麻木自身的精神鴉片。而近代以來,中國備受列強欺凌,更使“謙道”在異途上滑向喪權辱國的韜晦之策,民族性格或因之打上了奴性烙印。由是觀之,謙卦卦象所蘊含的進取意識彌足珍貴。
謙道的現(xiàn)實價值及啟示
雖然山或有著難以企及的高度,卻有藏于地下的智慧,它包含著自然界及人類俱存的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如何運用《周易》智慧,常立不敗之地,擺脫強弱榮衰的必然之勢?在現(xiàn)代社會中,無論是對個人品德修養(yǎng)還是社會組織發(fā)展乃至國家層面,謙道均具有高度的合理性。雖然不必面面觀之,但方今之際謙道仍能給我們以多方面啟示。
首先,謙道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美德。
山體高大,卻能“屈躬待物”,居于地下?,F(xiàn)實生活中,推廣“先人后己”的風尚又何嘗不可呢?流傳至今的修身格言“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蘊含著充滿睿智的處世之道。人人無不趨吉,卻不知謙乃“至吉”;人人皆欲避兇,寧知爭名奪利即“至兇”?謙恭誠信,實為美好情操。
近百年來,中國社會急劇變化,固有的社會道德因種種政治運動出現(xiàn)斷層,而新的道德范式并未成功建立,道德失范并非短期能得以修復,因而作為扎根于中華大地數(shù)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謙道確有弘揚的必要性。以個人為例,即使位高權重,擁有包括知識、名望、財富、地位等,都不應恃強自傲,應明白“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之理,抱以“有若無,實若虛”(《論語·泰伯》)的態(tài)度。由是觀之,謙乃內在品質,并非權宜之計、應對之策。當然,卑鄙小人也可能以“謙虛”為計,功利性地以屈求伸,自以為終南捷徑,結果卻未必“有終”。因為小人得志后必然暴露本性,也就禍之不遠了。小到個人,大至國家民族,只有重視自身不足,不斷積蓄力量,才能在進取中獲得更大成就。
其次,謙道是需要實力和內涵的。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所謂“知崇禮卑”(《周易·系辭上》),“崇”即是實力,須知“崇效天”(《周易·系辭上》)。如果缺乏內在高度,外表柔順即是懦弱,也就無所謂“謙”。當然,不必認為,謙虛是“圣人”“君子”的專能。世間并無“圣人”存在,人需要“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向大千世界學習。謙卦的處世和治世智慧中的重要之處在于:以柔居尊,以后取先。它無不需要實力與內涵。
謙道涵括了認知自身,守謙者必須具有堅強的忍耐力、毅力和超乎尋常的意志。謙默存于心,卻是催人奮發(fā)、建功立業(yè)的。如此,“謙謙君子”才更令人敬重。
最后,謙道具有自身原則。
其基本點即是守正。正,涵括了一切正直、正義的內容,諸如真理、人格、節(jié)操、志氣等均在其列。對此,《系辭下》有很好的概括:“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貞”即“正”。守正,則無迷失。它成為人事吉兇與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共同準則。謙而不失位,謙而不失秉性。守正成了行謙道的核心。
其原則也包括謙而有度。謙中所包含的度,是一種可用于人生與社會的衡量尺度。譬如謙虛,過則淪為虛偽矯情。需明白度的把握,領悟“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之理。君子有“度”,這個“度”是“限度”。要兼顧各方利益,以謙和態(tài)度,尋求解決之道。
同時,“謙”是可以發(fā)揮,即據(jù)“理”而爭的。因而倡行謙道之時,應恩威并重,恩威并施,對有違“天道”及示謙而無濟于事者,應不惜以“鳴謙,利用行師”的方式解決。在公平競爭中,謙道也有競相發(fā)揮之處。否則,即釀成對“敢為人先”思想及行為的顧忌。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性。如果上天安排不公呢?如果天道沉淪呢?是一味順從還是有所抗爭?道教豪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則給人啟示。不屈從命運的抗爭者才不會失去轉運的良機。歷史的影像閃回,則給當代中國人太多的反思。儒家《論語》所闡述的“謙”,也并非一味退讓,孔子云“慎而無禮則葸”(《論語·泰伯》),該爭即爭,非爭不爭。謙道智慧運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關乎國家興衰存亡、個人得失成敗。試想,如果沒有這種催人奮進的內涵,缺乏捍衛(wèi)尊嚴與追求夢想的權利,那么《周易》也就會失去人心。在此,我們由衷敬服《周易》對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的內心的真實洞察。
此外,謙道還啟示人們,不知盈縮之理,不懂謙虛節(jié)制,一味放縱享樂,必陷困境?!暗刂杏猩健蹦俗匀恢拢厝恢?。是否也預示著人類在向自然索取過程中應尊重自然呢?人類追求成就,享受創(chuàng)造是出自本能需求,原本取之得當即可。但是,物質豐盛能滿足人類完全的欲望嗎?由此言及豐卦,“雷火豐”,其卦象表示明以動,成就必巨,但六爻中多達四爻提及被遮蔽而陰暗不明,意味著擁有愈多,其弊愈顯。一時的豐慶喜悅容易導致人們沉迷封蔽。如何避免陶醉于豐盛年代的繁華靡麗呢?《周易·序卦傳》有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道提供了絕好答案。得與失因制定的標準不同而有所異。過多地獲取,其生命中難免會有其他部分遭災失損。所謂“滄海桑田”,古之智慧即明察此點。
——————————————————————
作者單位:湖南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