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芳 邵陽學院
笠,又稱笠帽、笠子、箬笠,是用竹篾、箬葉或棕皮等編織而成的寬沿帽子,有尖頂、平頂和圓頂三種形制,因其平面如斗而得名。
斗笠的起源已不可考,《詩經(jīng)·小雅·無羊》中的詩句“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描述了先秦時期人們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放牧的情景。這意味著斗笠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
在東亞和南亞一帶,斗笠是農(nóng)夫、樵夫和漁民勞作時晴雨必備的護身常服,晴可蔽日,雨可遮雨,可當搖扇帶來一縷清涼,也可當坐墊在田畦休憩半晌。高適在《插秧歌》中將農(nóng)夫的斗笠和蓑衣比作戰(zhàn)士的盔甲。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文人和隱士戴斗笠則用來顯示高潔之氣,渲染出一種出世問玄的超脫意境。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在武俠作品中,斗笠又成為高手隱藏面容的裝備和頃刻間奪人性命的神器。且看《射雕英雄傳》中丘處機的出場:
那道士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滿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長劍,劍把上黃色絲條在風中左右飛揚,風雪滿天,大步獨行,實在氣概非凡。
在千余年的時光里,斗笠不僅是生產(chǎn)中給勞動人民帶來極大便利的生活用具,還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抒發(fā)田園牧歌情懷詩句中的一個符號,是詩化的俠義情懷中劍客浪子獨行的必攜之物。朦朧的煙雨、御劍載酒的江湖客和斗笠結合在一起,恬淡意蘊攜著人間煙火氣息迎面而來。
總體而言,斗笠文化底蘊深厚,除了具有使用功能外,還承載了裝飾、美觀等審美價值,體現(xiàn)了師法自然、一器多用的造物藝術之美。
五峰鋪位于湘西南邊陲城市邵陽的東南隅,隸屬于邵陽縣,因其境內有云霞山、高霞山、破頭寨、三角嶺、小眉山五峰競秀而得名。五峰鋪地處邵陽、祁東、東安三縣的交匯處,交通便利,早在明朝就成為周邊農(nóng)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制品的重要集散地,是寶慶南路重鎮(zhèn),與東路黑田鋪、西路巖口鋪、北路巨口鋪并稱為寶慶四鋪。由于貿易興旺,人流物流集中,交易量大,逐漸發(fā)展為四鋪中的首鋪,有“走過天下鋪,當不得五峰鋪”之說。
五峰鋪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發(fā)展十分興旺,斗笠生產(chǎn)由來已久。清末民初,邵陽五峰鋪板橋和塘詩邊兩村的斗笠已經(jīng)成為名聲在外的暢銷貨了。
清末民國,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五峰鋪商業(yè)興盛?!苓吀鞯氐奈镔Y在這里集散……當時有“十子”之稱的合作的扒子、青云的秧子、七里田的篩子、板橋和塘詩邊的斗笠搭子等,冷水塘的蓑衣、鹽井鋪的雨斗篷、白田和大田橋的波斯糖、道江鋪的飴糖,應有盡有,物資豐富,滿足了當?shù)睾椭苓吤癖姷纳a(chǎn)生活需要,促進了當?shù)睾椭苓吔?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①李小鳳:《民國寶慶五峰鋪市鎮(zhèn)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成因》,《文史博覽》2012年第5期,第58-60頁。
民國三十六年(1947),蔣宏赤、蔣宏蘇兩兄弟將懷化洪江的斗笠加工技術引入五峰鋪境內,斗笠制作工藝更為精湛。他們開設工廠,通過向農(nóng)民、小手工業(yè)者提供技術、原材料,負責收購半成品再加工的方式使斗笠生產(chǎn)速度成倍提升,斗笠編織戶也在兩年后增加到810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五峰鋪的斗笠加工業(yè)在人民公社的組織下繼續(xù)發(fā)展,到1978年,邵陽縣已有白倉公社斗笠廠、中和公社斗笠廠、新建公社斗笠廠3家斗笠廠,年產(chǎn)斗笠140萬頂,產(chǎn)品銷往黔、鄂、桂、豫、粵各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斗笠需求量減少,生產(chǎn)逐步萎縮。2009年,邵陽縣政府制定出臺了返鄉(xiāng)農(nóng)民工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并由縣科協(xié)舉辦科技創(chuàng)業(yè)培訓,使斗笠產(chǎn)業(yè)再度蓬勃發(fā)展。近年來,五峰鋪鎮(zhèn)新增4家斗笠加工廠,成立了五峰鋪鎮(zhèn)棕絲斗笠專業(yè)合作社,新開發(fā)了蓮花牌等8個斗笠新品種,產(chǎn)品銷往湖南、廣西等地及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斗笠生產(chǎn)成了五峰鋪30多個專業(yè)村村民的主要副業(yè),全鎮(zhèn)40%的農(nóng)民家庭都在從事與之相關的行業(yè)(如圖1)。
圖1 五峰鋪鎮(zhèn)某斗笠廠收來的斗笠半成品和篾絲
位于湘西南的邵陽由于氣候和地理的原因,境內竹資源豐富、品種眾多?!渡坳柨h鄉(xiāng)土志》中有記載本地的竹類“竹屬有南竹、淡竹、桂竹、綿竹、苦竹、紫竹、斑竹、薯竹、方竹、觀音竹、月月竹、實心竹各物”②清光緒《邵陽縣鄉(xiāng)土志》(卷四·地理·物產(chǎn)),光緒三十三年刊本。。人們種竹、用竹之風至今猶盛,斗笠就是就地取材的用竹典范。
五峰鋪的斗笠主要為麻絲斗笠,尖頂錐形似漏斗狀,看似簡單但是全憑手工制作,有一套繁復的程序,是工藝細致的活計。五峰鋪斗笠的加工方式沿襲傳統(tǒng),村民散戶編織斗笠的里子和面子賣與斗笠廠,再由斗笠廠的工人完成后面的工序。編織時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粗篾,外層為細篾,內外之間的夾層鋪設棕櫚絲和棉紙,外刷光油,其特點是輕便涼爽、精巧耐用、編織細膩、色彩明麗。制作工藝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做斗笠用的竹子分為兩種,一種為三年以上的楠竹,楠竹竹質厚實,堅韌度好,用來制作斗笠的龍骨;一種為手指粗細的水竹。水竹竹節(jié)平整,竹質細密柔韌,用于編織斗笠的里子和面子,還有收汗、散熱的功效,是極好的竹編材料。
“七竹八木”,過了農(nóng)歷七月半,新竹當老竹用,這時就可以砍伐水竹了??持褚郧缣鞛橐耍持駮r選擇圓勁細直,竹節(jié)間長,沒有疤痕、蟲蛀及裂紋的水竹,用于編織的竹子的粗細最大不能大過大拇指,最小不能小于小拇指。
竹子砍回后放在階基上陰干,去掉多余的水分,然后就要破篾了。破篾是將竹子進行開片處理(如圖2)。首先刮去竹青,將凸出的竹節(jié)打平,用鋸子把竹子截成80~84厘米的竹筒,再用篾刀將竹筒對半劈開,再破開,直到將竹筒一分為六,分解成大小一致的竹片,再將其進一步陰干。
圖2 破篾
撕篾是將篾條撕成約1毫米寬窄的細篾絲,這一步的關鍵在于篾絲的處理要均勻,寬窄厚薄要一致。為了得到更細的篾絲,先將篾條開個小口,用牙齒咬住篾條的一頭,兩只手在篾條的另一頭將其一撕為二,再二分為四,只有手、口配合協(xié)調,篾絲才能撕出來。手撕篾條是順應竹纖維的走向勻篾的一種方式,篾絲的質量好壞決定了斗笠的精細程度。因此這一步驟顯得至關重要。五峰鋪鎮(zhèn)的劉奴秀制作斗笠已有30余年了,她撕的篾絲堪比機制(如圖3)。
圖3 撕篾
1.編織
將起好的笠胎頭套在竹笠模上,以經(jīng)緯交錯的方法,從內向外向六個方向一圈一圈編織,形成正六邊形的斗笠網(wǎng)眼(如圖4)。編織的細密程度由斗笠的檔次而定,以一皮篾徑向為一格計算,有12皮篾、15皮篾、18皮篾、20皮篾、24皮篾、32皮篾六個等級,用篾越多檔次越高。
圖4 將笠胎頭套在竹笠模上編織里子
2.上龍骨篾
編完后用寬約12毫米的楠竹篾彎成一個與里子大小一致的圓圈,再用里子的余篾將其編織連接在一起(如圖5)。
圖5 里子完成后上龍骨篾
斗笠面子的編織方法與里子制作類似,只是面子的竹網(wǎng)編織更加致密,起到穩(wěn)固和支撐的作用。
1.起老(開頭)、編織
先用8根篾條交錯編織帽斗形成一個正六邊形起頭(如圖6),再依次增加篾條圈成圓錐狀。
圖6 起老
2.絞邊
絞邊是當面子做到大小合適時,將其與事先做好的篾圈繞沿織在一起(如圖7)。里子和面子下邊堅固的環(huán)形一方面是使斗笠的形狀更為固定、更適手,另一方面是防止斗笠因碰撞而損壞,使其更加堅實耐用。絞邊完成后,由農(nóng)民散戶制作的部分就已全部做完,將做好的半成品疊摞在一起,待攢到一定的數(shù)量后打成幾捆挑到斗笠廠結算工錢。
圖7 絞邊
1.將斗笠的里子和面子分開后,先在粗網(wǎng)面子的頂部平鋪兩層白紙。
2.將棕櫚絲沿著白紙四周攤開,在葉子上還要再鋪上一層白紙,將細網(wǎng)竹胎扣上并將其壓緊固定,再用剪刀將超出斗笠邊緣的棕須修剪整齊(如圖8)。加紙加棕在此起到一定的防潮防水作用,在晴天也有良好的透氣性能。
圖8 攤棕、加紙 、剪邊
掀頂是使帽頂變尖,一則使斗笠更加結實牢固耐磨,二則掀頂后斗笠形成的坡度使雨水更快下流。具體做法是用竹制尖嘴,筷子長短的厚竹針將一根較寬的篾條插挑在帽頂外層的篾格里,以跳格的方式將其固定,分別固定五個方向。完成后的帽頂造型美觀,呈五角星形(如圖9)。
圖9 掀頂
鎖邊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首先要將用于鎖邊的篾條打濕,這樣可以更柔韌。鎖邊是用鎖邊篾條將邊子篾編織在斗笠的邊沿上,將里子和面子連成一個整體,也將里面的棕絲和褙紙牢固地固定?。ㄈ鐖D10)。鎖邊頗為耗時,即便是熟練工鎖邊這道工序也需花十幾分鐘才能鎖好一頂。
圖10 鎖邊
將斗笠以轉圈的方式在尼龍水中滾1~2圈,使斗笠的邊緣均勻地浸泡上溶液,尼龍水是用工業(yè)尼龍粉加水調制而成(如圖11)。
圖11 漿邊尼龍水
褙紙是在斗笠外層再覆蓋一層白紙,其目的是為了讓之前鋪上的紙、棕絲和面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褙紙兼具染色功能(如圖12)。
圖12 褙紙
先用刷子蘸上添加了染料的膠水,一邊糊紙一邊將斗笠染成漂亮的金黃色。糊紙時需要特別注意,刷子要向一個方向用力,不可來回刷蹭,否則容易將褙紙弄破或弄皺,影響整體美觀。褙完白紙后將商貼也貼糊在斗笠上。
將地面稍作清掃后把斗笠頂面向上鋪開,在地表溫度高的季節(jié),大約需要晾曬半個小時即可晾干(如圖13)。湖南屬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潮濕多雨,因此晾曬斗笠要趁著天氣晴好,搶抓天時。
圖13 曬斗笠
畫墨是裝飾斗笠的一種手法。熟練的匠人不需要工具,以斗笠尖頂為圓心,以掌根為軸,手握蘸好墨的木制扁筆,徒手將斗笠頂端由掀頂竹片分割形成的五個扇形涂黑(如圖14)。畫墨后的斗笠色彩對比鮮明,裝飾性強。
圖14 畫墨
打油又叫上光,使用的油是桐子樹的桐籽榨成優(yōu)質桐油后再經(jīng)文火熬制的熟桐油。打油即是將桐油涂在斗笠外層的工藝(如圖15),打油后的斗笠既防水又美觀、富有光澤,還能延長使用壽命,減小雨水侵襲所帶來的破壞。具體做法是用特制的棒形油坨蘸上經(jīng)汽油稀釋的熟桐油在斗笠上反復擦拭、滾動,直到表面均勻地涂滿桐油為止。涂抹完畢后將斗笠放到烈日下暴曬,使其固色,待其干透,表面就如玻璃鏡子一樣光滑發(fā)亮。
圖15 打油
經(jīng)過打油后斗笠既可以防水又經(jīng)久耐用,最后再在斗笠兩側裝上雙耳,在內側帽頂裝上帽圈,就完成了斗笠這一實用雨具的制作(如圖16)。
圖16 成品斗笠
斗笠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承載了農(nóng)耕文明的記憶,是傳承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人們因地制宜,不斷改進和完善制作技藝。斗笠的流傳范圍極其廣泛,除了我國之外,在日本、越南、韓國等國家也都曾被普遍使用。五峰鋪的斗笠造型古樸別致、簡潔圓滿,直觀上看僅是遮陽擋雨的實用用具,但以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而言,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質樸無華的造物思想,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