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泉
摘要:堅持“救人第一,技戰(zhàn)術精準,描述簡潔,措施具體,實戰(zhàn)性強”的原則,研究公路車輛交通事故救援中涉及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要素和現場組織指揮與技戰(zhàn)術措施選擇應用等問題。以期從法治視域和專業(yè)理論宏觀規(guī)制下的實用性闡釋中理清處置公路交通事故的思路、應有的理論邊界、知識點與關注點,全方位樹立“后果性逆向推理思維”,全面提升預判決策和計劃指揮能力,為臨機指揮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準備,達到思路開闊、科學選擇、精準施策、高效處置的目的。
關鍵詞:法治視域;公路交通事故;指揮;救人;技戰(zhàn)術
為在接到救援出動命令時刻起即迅速精準把握災情處置的基本規(guī)程、具體的關鍵原則和知識邊界,提升基層救援站科學研判能力,精準快速定下戰(zhàn)斗決心,理清作戰(zhàn)計劃、增強計劃指揮實效和臨機指揮預判準備,實施堅強有力的科學指揮,研究各類災情處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素、指揮和技戰(zhàn)術選擇與應用顯得尤為重要,研究公路車輛交通事故類處置規(guī)律對于精準施策、快速救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程序
GB/T 29176-2012《消防應急救援 通則》中規(guī)定了:“消防應急救援應遵循救人第一、科學施救的原則。”[1]規(guī)定了10種消防應急救援處置技術、5個災害事故類別和7項消防應急救援技術類型,做到了處置技術、事故類別和技術類型的相互統(tǒng)一,具體為:從各類別事故處置需求出發(fā)歸納處置技術,研究5個類別事故內在聯系歸納技術類型,處置技術支撐、豐富各技術類型。其中在“5.2交通事故”類別中明確提出:“a)公路交通事故”子類別。因此,其中規(guī)定的偵檢、警戒、稀釋、堵漏、輸轉、救生、洗消、破拆、起重、撐頂(包括支撐和頂撐)10種處置技術均是研究梳理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程序的基本技術參考。GB/T29179-2012《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中規(guī)定了:“消防應急救援作業(yè)的基本程序包括:偵查檢測、警戒疏散、安全防護、人員搜救、險情排除、現場清理?!盵2]此6項程序是梳理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程序的基本參考。GA/T1276-2015《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中涉及到程序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接警出動、偵查檢測、區(qū)域控制、安全防護、車體穩(wěn)固、險情排除、開辟救援通道、拓展救援空間、營救被困人員、移交歸隊[3],此10項內容是研究梳理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程序的重要參考。消防救援站應急救援實戰(zhàn)需要和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客觀規(guī)律是研究梳理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程序的根本遵循。
(一)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的整體程序
通過對《消防法》《消防應急救援 通則》《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消防救援隊伍作戰(zhàn)訓練安全手冊(試行)》《典型災害事故處置安全行動要點提示(試行)》《搶險救援勤務規(guī)程》(公安消防部隊版本)等涉及公路交通事故處置程序的重點法律、標準、文件等資料的研讀,結合公路交通事故現場普遍規(guī)律實際,總結相關救援經驗,梳理出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的整體程序為:宏觀把控、接警調度與信息報送、安全防護、出動至到場、區(qū)域控制與疏散分流、偵查檢測、消除潛在安全風險、救生被困人員、清理現場與移交歸隊,共包括9個階段的大環(huán)節(jié)[4]。
1.宏觀把控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37條規(guī)定:“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專職消防隊按照國家規(guī)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钡?6條規(guī)定:“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專職消防隊參加火災以外的其他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tǒng)一領導。”依法理清職責任務、指揮關系對于基層指揮員依法指揮、科學指揮具有重要意義?;鶎又笓]員到場后,應及時向到場的轄區(qū)黨政領導多請示、多匯報,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主動請纓、靠前指揮[5]。
考慮到:每個消防救援站轄區(qū)任務類型和長期作戰(zhàn)固化下來的對器材裝備的配備側重有所不同;部分器材裝備的自身結構特點不便于常態(tài)隨車;特別重要的是每一起應急救援的災情各有特點,對救援任務、處置技術、主要程序和人員素養(yǎng)的需求不同[6]?;鶎又笓]員要在指揮層面具備基于各類應急救援基本程序和災情預判、特別是對實情迅速、全面地掌握基礎上的宏觀把控能力,做到臨戰(zhàn)狀態(tài)下“打有準備之仗”,防止“一步被動、步步被動,全程吃癟”。
基層指揮員的“黃金時段”:自“警鈴響起”至“到場停車”前,這段時間是基層指揮員的黃金時間,70%以上應急救援處置的指揮決策基本可以在此時段完成,途中偵查、信息核實與實情掌握、災情預估與任務預判、聯動調集、途中指揮與部署將在此時段高密度、快節(jié)奏、有序進行,到場更多的是“控制與管控”,在此時段基層指揮員要達到的目的:災情預估、任務預判、力量預置、措施預選、人員預分,預判途中指揮與到場指揮誤差空間和可能,理清掌握需要特別核實與注意的方面,理清掌握到場可能需要微調的方面?!包S金時段”的時間規(guī)劃是接警調度與信息報送環(huán)節(jié)的“戰(zhàn)場規(guī)劃”,極其重要?!包S金時段”的時間規(guī)劃措施:平時,加強對大隊(救援站)值班室接警員和各鄉(xiāng)鎮(zhèn)專職隊隊長的相關業(yè)務指導,規(guī)范流程、細化措施。戰(zhàn)時:接警員、基層指揮員、鄉(xiāng)鎮(zhèn)專職隊隊長與報警人通話結束前要特別提醒報警人:“時刻保持與消防救援人員的電話暢通?!苯泳瘑T、基層指揮員、鄉(xiāng)鎮(zhèn)專職隊隊長應自覺增強與報警人通話順序的程序遵守意識并執(zhí)行,提升信息獲取效率;及時信息共享,不斷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基層指揮員應對節(jié)假日、雷雨等惡劣天氣、轄區(qū)道路情況具有職業(yè)敏感性,督導好執(zhí)勤戰(zhàn)備落實。接警后第一時間關注災情信息、核實裝備隨車情況并補充完善裝備。同時,第一時間與報警人聯系,核實災情信息,再次核實、掌握災情信息。主要是:事故地點、現場情況、交通狀況、車輛數量與類型、被困人員數量及身體狀況、有無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交警和120是否聯系或到場等。合理選擇方向和行車路線,并做好后續(xù)保障順利到場的系列協(xié)調工作。親自確認、督導值班室聯系交警、120、路政等社會聯動力量到場。盡快親自與交警聯系,再次核實、了解情況,具體詳細地告知、協(xié)調警戒范圍及要求,與交警的聯系協(xié)調要快,防止交通擁堵和警戒范圍不夠。途中與報警人、值班室、交警、各車輛保持不間斷聯系,帶領車隊安全行車。
2.接警調度與信息報送
接警調度:平時,嚴管厚愛,嚴格細致加強對值班室人員管理、作風督導和專業(yè)指導,做到有管有理、閉環(huán)良性循環(huán),杜絕“無備更無戰(zhàn)”。戰(zhàn)時:對標《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中“4.1接警”部分、GA/T1340-2016《火災和應急救援分級》和各總隊具體要求(如江西消防救援總隊規(guī)范的接警調度規(guī)范流程是:首警,“五詢”“三調”“三介入”;跟警:“五核”“三傳”“三輔助”。)規(guī)范接警、等級調度、科學調度。
信息報送:《消防救援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指揮中心信息工作的通知》(應急消辦〔2019〕1號)規(guī)定:“火情、災情、輿情、要情信息處理是各級指揮中心核心業(yè)務和基礎工作,要嚴格按照火情信息快、災情信息準、輿情信息靈、要情信息全的要求,進一步嚴格信息報送范圍和時限,確保及時高效、全面準確?!豹毩⒔泳拇箨牐ň仍荆┲蛋嗍液蜏缁鹁仍鲬?zhàn)現場最高指揮員擔負信息報送職責。具體參照GA/T1192-2014《火災信息報告規(guī)定》,對標《關于進一步加強滅火和應急救援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消防救援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指揮中心信息工作的通知》《消防救援隊伍執(zhí)勤戰(zhàn)斗條令》要求,嚴格按照各總隊相關文件,如江西省消防救援總隊:《轉發(fā)消防救援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災情信息報告的通知》(贛消辦〔2019〕186號)、《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滅火救援移動指揮系統(tǒng)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贛消辦〔2020〕59號),按照標準要求“就新就高”的原則,堅決按照各總隊、支隊實際要求及時、規(guī)范上報。
3.安全防護
對標《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中“7安全防護”部分、《疫情期間消防救援隊伍參加各類災害事故處置行動要則》(應急消〔2020〕31號)和災情實際,基層指揮員從警鈴響起時即核實“特殊裝備隨車情況,尤其是數量,如防化服、橡皮艇、汽油、醫(yī)用隔離服、洗消和消毒藥劑等”,并補充裝備。參與處置的消防救援人員應按應急救援處置要求規(guī)范著裝,特別注意:佩戴口罩、搶險救援手套內部佩戴一次性醫(yī)用(丁腈)手套,做好呼吸道、鋼化玻璃破拆(一般是:除前擋風玻璃以外的汽車玻璃)、救生操作時可能接觸到的血液和體液等方面的防護。
4.出動至到場
基層指揮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8、91條狠抓“防范且禁止消防車駕駛員酒后駕駛消防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62條,依法預防疲勞駕駛。登車后指揮員應第一時間與報警人(報警人不清楚的聯系交警)核實事故地點和現場交通情況,精準選擇行車方向和路線,并做好與交警、路政部門的后續(xù)溝通協(xié)調,確保準確、迅速到場,科學停車。具體對標《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中“4.3 趕赴現場”部分和《高速公路事故處置安全警戒警示規(guī)范》落實。途中與報警人、交警、值班室保持不間斷聯系與信息共享,實時掌握災情動態(tài)。
消防車的通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3、53條規(guī)定,參照第42、49條規(guī)定執(zhí)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47條規(guī)定執(zhí)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66條,參照第44、45、47、48、62-64、78-82條規(guī)定執(zhí)行。
消防車行車途中突發(fā)情況的處理:(1)妨礙通行:堅持“依法、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耐心協(xié)調;運用“消防車的通行”三個方面的法律依據文明溝通協(xié)調;重點運用《消防法》第47、62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3條;運用《消防法》第71、72條闡釋清楚消防救援人員屬于依法履職,自覺接受法律監(jiān)督。(2)車輛故障:遵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2、68條規(guī)定及現場交警要求處理。(3)發(fā)生事故:遵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條之規(guī)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guī)范》《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現場交警要求和消防救援隊伍內部程序處理。(4)優(yōu)先通行造成的違法記錄:協(xié)調交警部門依據《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22條,及時予以消除。
5.區(qū)域控制與疏散分流
區(qū)域控制:基層指揮員對標《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結合現場實際,落實區(qū)域控制措施,按需要合理劃分救援現場安全區(qū)、警戒區(qū)、距離事故車輛外圍5~10m的準備區(qū)、距離事故車輛外圍3~5m的救援區(qū)和救援區(qū)內的破拆構件放置區(qū)等功能區(qū)域。
疏散分流:消防救援人員到場應第一時間疏散交通事故現場核心區(qū)域人員,并積極聯動現場交警和到場的120醫(yī)療救護人員共同進行;交通事故非核心區(qū)域人員疏散、車輛分流以“交警、公安、路政等聯動力量為主、消防協(xié)調”的原則組織實施。
6.偵查檢測
基層指揮員應依據《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中“5 偵查檢測”部分和《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中可能相關的應急救援技術類型中的“偵查檢測”部分,結合現場實際,區(qū)分先后和緩急、一般和重點,組織開展全面、細致、有針對性的偵查檢測?;鶎又笓]員應靠前指揮、抵近偵察,防止偵查不全面、不細致和對現場信息不敏感、認識不深刻造成被動。首先應注意辨識事故車輛類型(包括結構類型和燃料類型),尤其注意區(qū)分燃料類型,如:燃油車輛、新能源車和CNG出租車、LNG公交車、以自帶CNG為燃料源的CNG長管拖車、以LNG為燃料源的CNG長管拖車、以LNG為燃料源的LNG公路運輸罐車等。其中,新能源汽車在特定位置設有區(qū)分標識,標識為:“EV”或“HYBRID”。標識位置一般位于發(fā)動機室蓋、車門、翼子板、尾部?,F場偵查時,及時辨識車輛類型對于現場滅火救援和安全風險管控極為重要。
7.消除潛在安全風險
基層指揮員應依據《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中“9 險情排除”部分和《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中可能相關的應急救援技術類型中的“險情排除”部分、《消防救援隊伍作戰(zhàn)訓練安全手冊(試行)》和《消防救援隊伍作戰(zhàn)訓練安全常識100問》,根據偵查檢測獲取的信息和現場實際識險、處險,并主動預判現場險情發(fā)展形勢,適時統(tǒng)一避險信號、檢驗避險通信、落實避險措施,及時指揮緊急避險。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現場消除安全隱患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完善警戒措施、及時調整救援人員和車輛位置確保處于上風方向、調整救援陣地、自覺規(guī)避帶壓罐車端頭、加強救援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穩(wěn)固車體、利用泡沫覆蓋漏油、冷卻油箱、切斷事故車輛蓄電池負極(黑線端頭)以消除電路安全風險(車輛蓄電池絕大部分安裝在發(fā)動機艙內,也有車輛安裝在主駕座椅下、副駕座椅下、后備箱內。發(fā)動機艙蓋無法打開致使無法分離蓄電池負極端頭時只能切斷車載用電設備的大部分電源,具體操作為:首先關閉汽車點火鑰匙,并拔掉室內保險絲盒的接插頭或鎖緊螺栓。對于無鑰匙啟動車輛,開啟車門后,將智能鑰匙裝入信號屏蔽袋或放置到距離車輛10m外的區(qū)域,避免救援時誤觸點火開關,造成車輛啟動。)、避開T-GDI(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上燃油導軌內的短時高壓危險以消除油路安全風險(車輛燃油導軌實物見圖1)、捆覆方向盤安全氣囊、破拆時主動避開安全氣囊、避開損壞嚴重的輪胎、現場滅火、分離車頭和車體、轉移危險物品、稀釋可燃或有毒氣體、正壓送風置換空氣、牽引移動事故車輛、為疫情防控期間來自疫區(qū)被困人員佩戴口罩等[7]。
新能源汽車的潛在危險性:新能源汽車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兩種,一般都帶有高壓電,純電動汽車的原理如圖2所示,構造如圖3、圖4所示。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結構與特性:沖擊、刺穿等易破壞電池原有結構,造成短路或斷路;短路、快速放電、過度充電易使電池過熱;過熱易導致電池熱失控;由于防護等級為IP67,熱失控將導致溫度、壓力迅速上升,易引發(fā)電池燃燒、爆炸(為此,電池本身均配置防爆泄壓閥);電池燃燒溫度高、速度快,產生有毒、可燃氣體(為此,救援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穿戴,禁止明火作業(yè));動力電池易出現鏈式反應,即某個電池單元熱失控,它產生的熱量可能會使相鄰的電池單元也出現熱失控,鏈式反應可能導致電池復燃,因此,滅火救援現場應持續(xù)冷卻、并保持安全距離[8]。
新能源汽車交通事故救援中識別、固定、斷電的具體操作有其特殊性;熟悉新能源汽車切斷高壓電輸出的5種一般方式(①車輛故障,觸發(fā)自動斷電—間接斷電:低壓控制系統(tǒng)自動中斷高壓輸出;②鑰匙處于“OFF”,間接斷電:低壓控制系統(tǒng)自動中斷高壓輸出;③鑰匙處于“OFF”,斷開12V蓄電池負極—間接斷電:切斷低壓控制系統(tǒng)工作電源;④鑰匙處于“OFF”,拔出維修開關—直接斷電:斷開動力電池高壓線的負極;⑤鑰匙處于“OFF”,斷開12V蓄電池負極,再依次斷開動力電池的通訊線、負極線、正極線—直接斷電:若條件允許,斷開動力電池所有物理連接),并選擇、確保實現“直接斷電”;一般斷電方法為:熄火,斷開12V蓄電池負極,根據現場需要、視情在高壓電池包上拔掉“緊急維修開關”,以實現“直接斷電”[9]。有些車輛設有“緊急控制按鈕”,按下后可直接切斷高壓電。高壓線為橙黃色,與高壓線相連的均為高壓部件,現場偵查、漏電檢測和救援時,嚴禁與任何高壓線、高壓部件接觸,始終使用絕緣工具檢查;始終假定所有高壓元件均處于通電狀態(tài),接觸高壓元件會導致嚴重傷害;加強個人防護,包括穿戴絕緣服、佩戴空氣呼吸器等;若電池出現嚴重機械變形或者懷疑電池出現問題,應立即將車輛隔離(如:將車輛拖放至無暴露物體的空曠區(qū)域);金屬切割機切割出現的火花,極易引燃電池釋放出的可燃氣體。
車輛起火時,若火勢未蔓延到電池部分,可采用二氧化碳或ABC干粉滅火器滅火;若動力電池著火,僅撲滅明火不能消除險情。因為熱量源于電池自反應,電池自反應外界無法干預,外界只能“消散”自反應產生的熱量,以阻止熱失控的擴散。因此,滅火救援的原則是:物理降溫,阻止電池進入“熱失控”[10];電池著火可能需要24小時(視電池電量多少)才能完全撲滅,故火場供水要充足;滅火救援人員個人防護裝備要穿戴齊全,與著火車輛保持安全距離,滅火救援陣地選在上坡、上風方向[11];為確保電池完全冷卻,應使用熱成像儀探測電池內部溫度;若沒有熱成像儀,必須長時間監(jiān)護電池是否復燃,現場監(jiān)護時間為電池不冒煙后至少1h(冒煙表示電池仍很熱)[12]。滅火救援現場應始終警惕電池復燃。
8.營救被困人員
基層指揮員應堅決貫徹、落實“救人第一,科學施救”的指導思想,組織實施公路交通事故現場應急救援行動[13]。熟知《消防應急救援 通則》中規(guī)定的“處置技術”“適用災害事故類型”和“消防應急救援技術類型”,分析評估公路交通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分析事故現場特點所指向的處置技術中與“消防應急救援技術類型”的契合性和適用性。熟知《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中消防應急救援技術分類作業(yè)規(guī)程,根據現場實際,梳理現場作業(yè)規(guī)程。熟知《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重點運用該標準的“8 車體穩(wěn)固”“10開辟救援通道”“11 拓展救援空間”“12 營救被困人員”4個部分的相關技術,為現場指揮和救援技戰(zhàn)術選擇、運用提供針對性專業(yè)理論指導?,F場營救被困人員的技術主要有:開門、跨越突破、脫鞋、移動座椅、破拆(主要包括:剪切、擴張)、頂升、支撐、頂撐、牽引、挖掘、救生、起重、支護、起吊等。其中“開門”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一種技術,更代表一個“救援方向”和一種“救援思路”,因為,事故車輛只要有一個門可以開啟,就有一條“事故態(tài)”救援通道,救援人員、器材裝備等均可由此通道進入,此救援通道稍加清理即可將被困人員救出?!翱缭酵黄啤边m用于貨車或客車公路交通事故現場營救被困人員,救援人員及器材裝備可以直接從前(或后)擋風玻璃處進入實施救援。
9.清理現場與移交歸隊
依據《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中消防應急救援技術分類作業(yè)規(guī)程“現場清理”部分,根據現場實際清理現場,重點是:對事故現場進行復查,確認現場已無被困人員;做好登記統(tǒng)計,核實獲救人數;清點救援人員,收集、整理器材裝備,并簡易洗消、裝車。將營救出的被困人員移交給120醫(yī)療救護人員,將事故現場移交給現場交警負責人,人員登車、車輛調頭,撤除警戒,安全撤離。
(二)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現場的救人核心程序
通過認真分析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現場規(guī)律,總結相關救援指揮經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公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現場的救人核心程序:
1.找—獲取“人”的信息源
基層指揮員到場應第一時間找到“報警人”和“現場交警等可靠知情人”。找到“人”這個現場偵查的信息源,提高現場災情偵查和信息獲取的速度、數量和質效。
2.繞—獲取“場”的事故態(tài)
基層指揮員到場應先繞事故現場走一圈,對事故現場及其周邊環(huán)境有一個總體把握和初步評估,為組織對現場開展全面、不間斷偵查奠定堅實“情況基礎”。
3.核—獲取“救”的任務量
重點核實現場潛在安全風險預判的一致性和現場事故規(guī)模、事故車輛與被困人員數量,明確“掃清外圍”“攻堅救人”的總任務量。
4.查—獲取“困”的根源性
基層指揮員應適應和習慣“血腥的味道”,既要加強對事故現場的總體把控、救援方向和思路的總體確定,同時更要重視、敢于和善于開展“肉碰肉的扣”的抵近偵察,唯有抵近偵察才能獲取被困人員被困的根本原因,運用還原現場逆向思維和實戰(zhàn)經驗,迅速、精確地找到救援技戰(zhàn)術。
5.定—獲取“救”的技術線
基層指揮員在做好上述4步的基礎上,要堅定堅決而又態(tài)度鮮明、視野開闊、思路解放地定下戰(zhàn)斗決心、救援方向和器材裝備支撐下的由系列救援處置技術組成的程序技術線。一般程序為:加強車輛穩(wěn)固措施并繼續(xù)消除現場潛在安全風險,打通救援通道,拓展救援空間,救出被困人員。需要特別指出:對于一般事故救援,大部分可在途中指揮階段完成。
6.救—提供“生”的可能性
救的過程中,基層指揮員要靠前指揮,及時觀察現場情況、被困人員狀態(tài)、救援人員技術動作和動作后的后果,認真觀察、增強預判,加強管控、科學指揮。
7.交—增強“治”的專業(yè)性
被困人員救出后,要第一時間將被困人員移交給120醫(yī)療救護人員。為確保被困人員盡早得到專業(yè)性生命支持和救治,基層指揮員要適時跟進120醫(yī)療救護人員到場情況,爭取醫(yī)療救護人員早到場,早為被困人員提供生命支持,早做好送醫(yī)院的準備。
二、基于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文件的警戒范圍設置
警戒區(qū)的劃設:救援現場的警戒范圍和具體措施方法主要遵守《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參照《交通警察道路執(zhí)勤執(zhí)法工作規(guī)范》《高速公路交通應急管理程序規(guī)定》,對標GA/T1044.1-2012《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安全防護規(guī)范 第1部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事故處置安全警戒警示規(guī)范》《消防救援隊伍作戰(zhàn)訓練安全手冊(試行)》《典型災害事故處置安全行動要點提示(試行)和《搶險救援勤務規(guī)程》(公安消防部隊版),結合現場實際,合理劃定警戒范圍、落實警戒措施。相關法律法規(guī)、標準文件與現場警戒距離相關的要求見表1~表5,其中表4、表5是文件中的原表。
三、事故車輛常見形態(tài)及穩(wěn)固車輛技術
熟悉掌握事故車輛常見形態(tài)對于增強預見性指揮,對于到場后迅速把握事故車輛特點和精準選擇車輛穩(wěn)固技術與救人技戰(zhàn)術具有重要意義。
(一)事故車輛常見形態(tài)
直立狀態(tài):此種形態(tài)時事故車輛的輪胎總平面位于自身車體最底部。造成該形態(tài)的原因主要包括:追尾其他車輛和撞物等正面撞擊、被側面撞擊、被追尾或被砸壓等;側翻狀態(tài):此種形態(tài)時事故車輛左右側圍一側著地。造成該形態(tài)的原因主要包括:車速過快時進行急轉彎、撞擊后車輛失控、路面不平車輛失穩(wěn)、高處墜落等;仰翻狀態(tài):此種形態(tài)時事故車輛的輪胎總平面位于自身車體最高處。造成該形態(tài)的原因主要包括:撞擊后車輛失控造成的車輛翻滾、路面不平車輛失穩(wěn)造成的翻滾、高處墜落等;車輛半懸空狀態(tài):此種形態(tài)時事故車輛部分懸空于地面以外、但車體相對穩(wěn)定,介于穩(wěn)定和墜落之間,隨時可能發(fā)生墜落或位移,多以直立懸空和側翻懸空為主,仰翻懸空較為少見。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是:車速過快剎車距離不夠沖出路面致使車輛前后縱向懸于地面高差處,轉彎時轉向不夠側沖出路面致使車輛左右側向懸于地面高差處,其他的如誤踩油門等操作不當和撞擊后果等,此種情形成因具有環(huán)境偶然性;車輛疊壓狀態(tài):此狀態(tài)可以認為是前面4種事故車輛狀態(tài)中的特殊情形,車與車構成的特殊形態(tài)。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正面撞擊、追尾、側翻砸壓、高空墜壓等。
(二)穩(wěn)固車輛技術
直立狀態(tài)的穩(wěn)固:主要包括水平穩(wěn)固、垂直穩(wěn)固和綜合固定措施。水平穩(wěn)固主要是利用障車器或墊塊對輪胎進行固定,確保水平方向不會移動。垂直固定主要是在車體兩側的救援作業(yè)側實施短足固定、非救援側實施長足固定。綜合固定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梯形墊塊在車頭或車尾的底部固定,對輪胎進行放氣等。注意:垂直固定時,插入墊塊前將車體適當抬升。側翻車輛的固定:主要包括車頂側固定和底盤側固定,防止車輛向任何一側翻落。車頂側固定主要是在車輛近地側A、B、C柱位置視情選擇相應的墊塊進行支撐穩(wěn)固,同時,可以視情在車窗處放置枕木垂直于側圍面支撐車頂。底盤側固定主要是利用兩個支撐桿和兩條緊固帶構建兩個支撐三角面垂直于底盤面的穩(wěn)固支撐系。仰翻車輛的固定:主要以垂直固定為主,利用墊塊支護兩側C柱與各側地面間的空隙角,墊塊順著側圍方向放置。利用墊塊插入兩側A柱與發(fā)動機蓋面、地面形成的三角空隙。利用兩根支撐頂桿、一條緊固帶在兩側B柱與C柱之間遠地端車窗框上設置支撐點進行兩側垂直支撐。車輛半懸空狀態(tài)的固定:主要是縱向固定和水平固定,縱向固定防墜落或失穩(wěn)位移,水平固定防車體水平旋轉導致車輛重心位移從而造成的縱向固定失效和車輛失穩(wěn)[14]??拷菓铱找粋仍O置牽引點進行牽引固定保護,同時在車體兩側視情選擇墊塊等進行防止車體水平旋移固定,對懸空側實施吊提保護或支撐保護。
四、公路交通事故處置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
研究公路交通事故處置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既是科學、堅決、有力貫徹“救人第一,科學施救”指導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確??茖W、安全、高效救援的現實需要。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應該來源于三個方面:源于對《消防應急救援 通則》《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和《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第10、11、12部分的深入學習把握,源于道路交通事故指揮處置的經驗總結,源于理論規(guī)程與實戰(zhàn)經驗高度融合后的實用性歸納總結。
公路交通事故中不同的車輛類型被困人員的位置有所不同,被困原因也不同,最終導致救援人員所需要運用的救援技術也不同。救援現場既要把握穩(wěn)固車輛、斷開電路(包括斷開蓄電池負極接線和各電氣設備相應的保險絲及開關)、斷開油路(包括隔離保護燃油箱、斷開控制燃油泵的保險絲、斷開燃油箱至預濾器段或預濾器至發(fā)動機段的向發(fā)動機的進油管路)、選擇精準的關鍵救援技術及相應的器材裝備按照相應的程序實施救人共4個一般階段[15],又要把握控制好技戰(zhàn)術實施的具體位置、標準和方法,例如,玻璃破拆的位置選擇:鋼化玻璃破拆部位為玻璃四個角,夾層玻璃破拆部位為玻璃中部;切斷車輛油路的兩種可選方法:斷開油路的電路開關;車輛裝有“燃油切斷開關”的,直接斷開開關。同時,更要系統(tǒng)掌握各種車輛類型在多種事故場景下的精準救人技戰(zhàn)術組合。
(一)轎車交通事故處置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
轎車公路交通事故現場被困人員一般位于主駕位、副駕位,主駕位人員被困一般是因為儀表盤后移膝蓋被卡、方向盤后移胸部被卡、車體前部整體后移導致腳部和膝蓋同時被卡、腳部卡在油門踏板下等。后排被困人員,一般是因為車體前后變形嚴重導致被困人員雙膝被前排座椅所卡。
1.“繞圈試啟,直抵內部,后移座椅”
(1)適用事故場景:轎車變形較輕,儀表盤和方向盤后移,致使主、副駕位人員雙膝或胸部被卡。
(2)具體操作程序:①環(huán)繞事故車嘗試開啟一個車門,作為救援人員進入通道或操作窗口;②直接進入事故車輛內部抵近偵察被困人員具體部位、原因及松緊程度;③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座椅前后縱向空間,直至被困人員脫困,解開安全帶,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該技戰(zhàn)術組合雖簡單,但易被忽視。
2.“破拆車門,弱化A柱,斜上頂升”[16]
(1)適用事故場景:轎車變形較重,儀表盤和方向盤后移嚴重,致使主、副駕人員腳部、雙膝、胸部同時被卡,向后移動座椅后救援空間不夠使被困人員脫困時。
(2)具體操作程序:①利用液壓擴張器破拆掉被困人員一側車門;②抵近偵察被困人員具體部位、原因及松緊程度;③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座椅前后縱向空間,利用液壓(或電動)剪切器剪切A柱底部,弱化A柱,注意:弱化A柱前必須再次確認兩個A柱底部利用墊塊進行穩(wěn)固,防止未固定牢固、剪切后車體下沉對被困人員造成二次擠壓;④選擇合適長度的液壓頂桿,視情選擇A柱中部折角處、儀表盤盤體或轉向柱任意一處作為液壓頂桿工作端支點,選擇B柱底部、座椅底部任意一處作為頂桿底座支點,操作液壓頂桿頂升,直至被困人員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該技戰(zhàn)術組合運用比較普遍。
3.“破拆車門,雙排調整,下插擴張”
(1)適用事故場景:轎車變形較重,前后排座椅變形縮距嚴重,致使后排人員雙腿被卡,向前移動前排座椅,向后移動后排座椅后救援空間不夠使被困人員脫困時。
(2)具體操作程序:①開啟或利用液壓擴張器破拆掉任意一側后車門;②抵近偵察被困人員具體部位、原因及松緊程度;③向前、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前、后排座椅間距;④選擇適當位置將液壓擴張器下插至前、后排座椅之間,實施擴張,直至被困人員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4.“雙重固定、后方限位、強行分離,破拆車門,斜上頂撐,近門救出”
(1)適用事故場景:轎車追尾貨車,車頭和車頂前部變形較重,主、副駕位人員雙腿和胸部被卡,座椅損壞、無法調整,車頭進入貨車底部較深,救出空間受限。
(2)具體操作程序:①利用限位塊固定事故轎車和搶險救援消防車,重點限位避免事故轎車和搶險救援消防車向前移位,利用限位塊限位事故貨車、限位阻止事故貨車向后移動,避免事故貨車對被困人員造成二次傷害(上述整體限位固定方法可根據現場實際和救援所需分離車輛的供力“主動源”而靈活衍生,對應后續(xù)②和③而靈活調整);②利用搶險救援消防車絞盤牽引鋼絲繩穿過轎車兩個后門將掛鉤鉤回鉤掛到鋼絲繩上,注意科學選擇掛鉤開口朝向,必要時利用安全鉤將掛鉤和鋼絲繩的連接做二次保護,嚴防掛鉤開口處脫扣造成事故,收緊鋼絲繩;③給貨車司機配發(fā)對講機、并測試確保性能良好,交代清楚“只管嚴格聽口令、精準操作,且不用回復”,貨車司機駕駛貨車緩慢向前行駛,直至兩車分離、到救援所需距離止,跟進限位貨車;④利用液壓擴張器破拆掉被困人員一側車門;⑤再次抵近偵察被困人員具體部位、原因及松緊程度;⑥選擇適當兩端支點位置,斜向頂升A柱折角處(或轉向柱、或儀表盤),直至被困人員脫困;⑦協(xié)同將被困人員轉移至擔架或傷員固定抬板,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該技戰(zhàn)術中:對各車科學有效的固定限位、牽引分離和斜上頂撐是技戰(zhàn)術動作核心和重點。該技戰(zhàn)術組合在轎車追尾貨車事故救援中應用較為普遍,其衍生技戰(zhàn)術組合適用于其他車輛類型追尾事故救援。
5.“破拆車門,斜上頂撐,剪切座椅,后門救出”
(1)適用事故場景:轎車追尾貨車,車頭和車頂前部變形較重,主、副駕位人員被卡,車頭進入貨車底部較深,救出空間受限。
(2)具體操作程序:①利用液壓擴張器首選破拆掉被困人員一側車門,或其他車門;②抵近偵察被困人員具體部位、原因及松緊程度;③向后調整座椅,釋放縱向間距;④選擇適當兩端支點位置,斜向頂升轉向柱或儀表盤,直至被困人員脫困;⑤利用萬向剪剪斷被困人員的座椅,并做邊角包覆處理,協(xié)同將被困人員轉移至擔架或傷員固定抬板,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二)貨車交通事故處置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
1.“直抵內部,墊置枕木,前后頂撐”
(1)適用事故場景:貨車車頭受力方向趨于水平(如:事故車輛追尾其他類似高度貨車)駕駛室內部變形較輕,儀表盤有輕微變形下翻,致使駕駛員雙腿膝蓋處和胸部被儀表盤所卡。
(2)具體操作程序:①選擇駕駛室前擋風玻璃(或非被困人員一側車門)處為救援人員和器材裝備進入通道;②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座椅縱向空間;③在事故貨車車頭內部“后墻”處前后縱向放置枕木,以實現向前移液壓頂桿底座端支點;④將液壓頂桿前后縱向放置,底座端支點放置枕木前端,頂桿前端(工作端)頂撐到儀表盤,注意:哪一側的人員被困,頂桿前端支點就靠近哪一側設置,駕駛員被困時也可以將頂桿從駕駛員右側大腿下部水平斜插通過后,將支點設置在轉向柱上;⑤操作液壓頂桿伸長,邊伸長邊在拓展距離中塞置枕木或墊塊,防止頂桿在支點處滑移致使車體回彈對被困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實現前后縱向頂撐使儀表盤整體水平前移,被困人員即脫困;⑥再從前擋風玻璃(或非被困人員一側車門)處將被困人員救出,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該技戰(zhàn)術中:前后頂撐是技戰(zhàn)術動作核心和重點。
2.“破拆車門,前后估距,斜上頂撐”[17]
(1)適用事故場景:撞擊部位主要集中于貨車車頭兩側的任意一角,致使駕駛室一側變形嚴重,致使人員腳部被卡,且通常伴有車門無法開啟。
(2)具體操作程序:①救援通道選擇在被困人員一側;②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座椅縱向空間;③利用液壓擴張器,先擴開車門鎖上下兩側,以制造剪切空間;④再利用液壓(或電動)剪切器剪斷車門鎖;⑤利用液壓擴張器擴張破拆,直至將車門打開;⑥前后估算A柱(或儀表盤)至門框后下方框角處(或至后側可做液壓頂桿底座端一側)的距離,選擇合適長度的液壓頂桿;⑦將液壓頂桿放置于A柱(或儀表盤上),微調頂桿兩個支點位置,確保兩個支點受力牢靠;⑧操作液壓頂桿伸長,邊伸長邊在拓展距離中塞置枕木或墊塊,防止頂桿在支點處滑移致使車體回彈對被困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將儀表盤斜向上頂撐開,被困人員即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該技戰(zhàn)術中:斜上頂撐是技戰(zhàn)術動作核心和重點。
3.“曲向破拆,反向繞牽,下插擴張”
(1)適用事故場景:車頭變形損毀嚴重,撞擊部位受力較為均勻,車頭前圍整體向后移動較多,儀表盤整體后移嚴重,造成車內人員腳部、雙腿及膝蓋和胸部同時被卡,且通常儀表盤變形后移直接緊貼座椅,伴有車門無法開啟。
(2)具體操作程序:①救援通道選擇在被困人員另一側或前擋風玻璃處;②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座椅縱向空間;③利用液壓擴張器,先擴開車門鎖上下兩側,以制造剪切空間;④再利用液壓(或電動)剪切器剪斷車門鎖;⑤利用液壓擴張器擴張破拆,直至將車門打開,視情擴張車門鉸鏈一側以完全拆除車門,破拆時應安排專人固定和托舉車門;⑥利用③~⑤的方法破拆掉被困人員一側車門;⑦利用液壓擴張器擴張變形的前圍,制造剪切空間;⑧利用剪切器剪斷靠近被困人員一側A柱,剪切時注意保護被困人員;⑨利用撬棍、擴張器等拆除前部塑料外殼,利用剪切器切斷前圍兩處(圖5中標注的2和3位置點),使被困人員一側的前圍完全與車頭籠式框架斷開;⑩從前圍孔洞(圖5中標注的4位置點)穿過牽引鋼絲繩進入駕駛室繞過方向盤底部,穿過前圍底部(圖5中標注的5位置點),與牽引鋼絲繩主繩連接固定;?檢查、放置車輛限位器,固定事故車輛,避免事故車輛因前移向前移動;?實施牽引,將車頭前部整體向前牽引,牽引時尤其要注意避免儀表盤位置前移、但腳部位置縮小,要適時微調牽引受力點,確保車頭前部整體前移。牽引過程中要緩慢、同時適時填放枕木或墊塊,防止回彈對被困人員造成二次傷害。直至牽引至被困人員腳部脫困,此時儀表盤和座椅距離也增大至可以插入擴張器。注意:牽引連接的中部可以使用牽引桿或牽引鏈等非儲能裝置;?停止牽引,液壓擴張器斜向下插入駕駛室儀表盤和座椅之間,左右位置盡量靠近被困人員,實施擴張,此時儀表盤和車頭前部將整體前移,直至擴張至被困人員完全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該技戰(zhàn)術中:切斷車頭前圍與籠式結構的連結,向前牽引,斜插擴張3組技戰(zhàn)術動作是核心和重點。
(三)客車交通事故處置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
1.“破拆車門,斜上頂升,車門救出”
(1)適用事故場景:小型或中型客車相撞、或追尾,車頭部位變形較重,駕駛員雙腿和胸部被卡。
(2)具體操作程序:①救出通道選擇在前門或后門;②破拆掉駕駛員一側車門;③利用液壓頂桿斜向上頂升A柱,直至被困人員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2.“直抵內部,調整座椅,牽拉拓展”
(1)適用事故場景:大型客車相撞、或追尾,車頭部位變形嚴重,駕駛員雙腿和胸部被卡。
(2)具體操作程序:①救出通道選擇在后門或前擋風玻璃處;②破拆掉前擋風玻璃,為被困人員戴好頭盔,適當傾斜調整體位,避開牽引的反向線,以最大限度保護被困人員;③將鋼絲繩捆覆在轉向柱(或方向盤)牢固位置,緩慢牽引,直至被困人員脫困。
(四)公路交通事故中的其他場景救人精準技戰(zhàn)術
1.“沙土覆蓋,泡沫槍掩護,起重和頂撐聯用”
(1)適用事故場景:叉車等小型或中型車輛側翻壓人。
(2)具體操作程序:①利用沙土覆蓋事故車輛泄漏的燃油,并部署泡沫槍做好隨時滅火準備;②環(huán)繞、抵近偵察事故車輛情況,找準被困人員被壓具體位置,找準起重和頂撐的受力支撐點,預判車輛重心對車輛的影響,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預制措施、預置力量;③邊起重邊塞置墊塊支撐,邊頂撐邊塞置墊塊支撐,直至被困人員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2.“破拆車門,斜上頂撐,微距擴張,剪斷油門”
(1)適用事故場景:事故車輛車頭變形嚴重,駕駛員雙腿和腳部同時被卡,且腳部被油門卡的較緊時。
(2)具體操作程序:①破拆掉被困人員一側車門;②嘗試向后調整座椅,釋放前后間距;③斜向上頂撐靠近被困人員一側的A柱或轉向柱,使駕駛員雙腿脫困,并拓展駕駛員腳部救援空間;④利用手動液壓頂桿、千斤頂等小型頂撐器材頂升拓展駕駛員腳部救援空間;⑤利用手動液壓剪切器、萬向剪或鋼筋速斷器等小型剪切器材剪斷油門,使被困人員脫困,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3.“遠端前后固定,左右頂撐穩(wěn)固,近端起重救人”[18]
(1)適用事故場景:事故車輛碾壓小型車輛、行人等,致使被困人員位于事故車輛底部或小型車輛及駕乘人員被困。
(2)具體操作程序:①利用墊塊分別對遠離被困人員端的左右兩側車輪進行前后雙向固定;②利用氣動撐桿對事故車輛兩側進行固定,并對兩側氣動撐桿用緊固帶連接固定,確保事故車輛在起重過程中不會左右側翻;③利用起重氣墊放置在靠近被困人員端的車橋中點下部,實施起重;④視情對撐起一側車體底部進行支護穩(wěn)固,做實二次穩(wěn)固;⑤深入事故車輛底部,救出被困人員,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4.“穩(wěn)固支撐,清理載重,起吊清障,破拆救人”
(1)適用事故場景:渣土車等重型車輛側翻砸壓小型車輛、行人等,致使被困人員位于事故車輛底部或小型車輛及駕乘人員被困。或者重型車輛高差較大的溝渠、河流,造成人員被卡駕駛室,破拆空間受限、無法營救時。
(2)具體操作程序:①對事故車輛進行穩(wěn)固;②在確保安全和預防事故車輛二次移位的前提下,清理車輛載重物資,防止起吊過程中物品滑移造成事故車輛重心偏移;③根據事故車輛類型、載重及是否落水等情況,參照GB1589-2016《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中最大允許總重量限值要求,合理選擇起吊車輛型號和數量。注意:在干重不超負荷,落水后可能會超過吊裝設備負荷。起吊落水事故車輛時,車輛零部件浸水后會增加重量20%~50%。沉入水中,駕駛室會進水、儲水,大型車輛儲水量達8~12t,中型車輛儲水量達有6~8t;④深入事故車輛底部或內部,救出被困人員,并移交給現場120醫(yī)療救護人員。
五、基層指揮員在實戰(zhàn)指揮中尤其要注意的五個方面
(一)“跳出一種誤區(qū)”
全體消防救援人員應跳出“發(fā)達地區(qū)、工業(yè)園區(qū)等作戰(zhàn)對象聚集區(qū)的滅火救援作戰(zhàn)的復雜程度高、專業(yè)性要求高、安全風險大,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民房等作戰(zhàn)對象離散區(qū)的滅火救援的復雜程度低、專業(yè)性要求低、安全風險小”的誤區(qū)。如果從全流程、全要素和周邊所涉環(huán)境事物的角度“解剖麻雀式”的認真分析總結每一起滅火救援戰(zhàn)例就不難發(fā)現,一方面絕大多數災情事故在任何區(qū)域內都有發(fā)生的可能,另一方面任何一場滅火救援作戰(zhàn)所涉流程、要素和周邊環(huán)境的關聯性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規(guī)律性,因此,要破除上述這種宏觀上的認識誤區(qū)。這種誤區(qū)在微觀上的表現是:“相對來說表面上看似簡單的滅火救援作戰(zhàn)任務處置起來就簡單,就無需過多的專業(yè)性考慮,對作戰(zhàn)的過程、程序、要素和環(huán)境的把握就放松警惕,憑著‘小火無戰(zhàn)術、大火靠裝備’的慣性思維去指揮和參加滅火救援作戰(zhàn)?!边@種微觀上的認識誤區(qū)很容易導致“從思想上放棄了對滅火救援行動的指揮權和滅火救援行動的自主掌控權,最終導致陰溝里翻船?!睔w結起來就是:滅火救援作戰(zhàn)的復雜程度、專業(yè)性要求和安全風險雖然受地理區(qū)域和災害類型與規(guī)模的一定影響,但是從滅火救援作戰(zhàn)內在規(guī)律上來看,各種災害事故可能在任一區(qū)域發(fā)生,任何一種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都有其特定的、客觀的處置流程、要素和環(huán)境,切忌粗心大意,要敬畏、審慎,膽大、心細。每警、每類、每戰(zhàn)、每環(huán)節(jié),時時刻刻都要咬緊牙關堅決與戰(zhàn)場上“管理松懈、紀律松弛、作風松散”的苗頭隱患和現象行為作斗爭,始終嚴謹細致。
(二)“消除兩個極端”
即克服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揮干部與消防員之間嚴格管理下的關系過于嚴肅緊張的極端,只有嚴肅、沒有活潑;克服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揮干部與消防員之間關系過于融洽下的紀律性和原則性削弱的極端,只有活潑、沒有嚴肅。這兩種極端都是站管理指揮干部與消防員相互之間沒有處理好彼此關系的結果,都不利于日常工作的開展,尤其是不利于滅火救援現場對作戰(zhàn)指令的專注、重視與堅決執(zhí)行,會削弱作戰(zhàn)命令的執(zhí)行力,不利于整個滅火救援行動和隊伍整體戰(zhàn)斗力的發(fā)揮,也會給整個作戰(zhàn)行動留下無數作戰(zhàn)安全隱患,貽害無窮。因此,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揮干部與消防員之間要建立起正常的上下級關系、同志關系和戰(zhàn)時與平時關系的彼此自發(fā)調整機制與調整自覺,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揮干部要把握好嚴管與厚愛的度,消防員要把握好在生活與工作、戰(zhàn)斗兩種不同狀態(tài)下的思想轉換與行動自覺,真正使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揮干部與消防員之間不會因為過于嚴肅而削弱執(zhí)行力、凝聚力,不會因為過于活潑而削弱原則性、紀律性和執(zhí)行力,真正使整個隊伍“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富有戰(zhàn)斗力。
(三)“樹立一種理念”
就是:“系統(tǒng)戰(zhàn)”思維指導下,全流程、全要素審視、指揮和參與滅火救援作戰(zhàn)的“系統(tǒng)戰(zhàn)理念”,做到按規(guī)程科學高效處置。消防救援人員在接到報警后,根據災害類型即可在腦海中想到該類災害事故處置的大致流程或可能流程,以及可能關聯的現場環(huán)境要素;再根據進一步運用各種偵查手段和途徑得來的災情信息,盡可能客觀、全面地掌握災害事故的發(fā)生、發(fā)展態(tài)勢和現場的關鍵關聯要素;在災情偵查的基礎上豐富或簡化滅火救援作戰(zhàn)流程,但是滅火救援作戰(zhàn)指揮和參戰(zhàn)的起點必須是基于環(huán)境的全流程、全要素的考量,在具體現場指揮和實施中再根據滅火救援現場的實際情況作出科學的簡化,把握住滅火救援作戰(zhàn)的主要方面和保底措施的督導落實。這種理念很利于消防救援人員的預見性指揮、風險的主動規(guī)避、精準技戰(zhàn)術的選擇與應用、滅火救援作戰(zhàn)指揮的堅強和科學,對于參與處置的消防救援人員來說,更容易清醒的接收指令,并自覺嚴格執(zhí)行,增強滅火救援技戰(zhàn)術動作執(zhí)行的內在服從性、行動自主性和執(zhí)行堅定性。同時,現場指揮員要尤其注意對現場作戰(zhàn)節(jié)奏的全面把握和管控調節(jié),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四)“掌握一種能力”
就是:“系統(tǒng)戰(zhàn)”和“總體戰(zhàn)”兩種思維指導下,具備精準技戰(zhàn)術選擇和現場實施與指揮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取需要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對于相關技戰(zhàn)術理論知識點的系統(tǒng)學習與掌握;二是對于相關技戰(zhàn)術演練或實戰(zhàn)效果的經驗總結與現實體驗;三是對于滅火救援作戰(zhàn)現場實際情況的了解掌握,以及對比于上述兩點基礎上的技戰(zhàn)術應用效能評估;四是長期實戰(zhàn)中對復雜環(huán)境下心理抗壓能力的獲得和指揮心智成熟穩(wěn)定的常態(tài)保持。因此,建議戰(zhàn)訓人才的培養(yǎng),一是要經過系統(tǒng)、全面和堅實的理論學習與實操培訓,在戰(zhàn)訓知識點上盡可能消除現場指揮中“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的土壤,做到知識點、受訓面的全覆蓋,即:《<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框架方案>宣傳教育提綱》中要求的“打牢全面、系統(tǒng)、專業(yè)的消防救援功底”;二是一定要在戰(zhàn)斗一線錘煉,繼續(xù)堅定、堅決、堅強的落實《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框架方案》中“并堅持在實戰(zhàn)中培養(yǎng)指揮員”的要求,“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積累戰(zhàn)斗經驗,砥礪指揮決心與意志,提升綜合指揮能力。
(五)“克服一種惰性”
即主觀上認識不到位、不深刻或認為麻煩而不執(zhí)行或簡化執(zhí)行執(zhí)勤備戰(zhàn)措施或滅火救援作戰(zhàn)行動的惰性。這種惰性既可能存在于現場指揮員身上,也可能存在于戰(zhàn)斗員身上,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對于同一名指揮員或戰(zhàn)斗員也會有一定的隨機性,因為受現場環(huán)境、身體狀況和意志品質(對于指揮員來說是戰(zhàn)斗決心和指揮意志,對于戰(zhàn)斗員來說是戰(zhàn)斗意志)的影響,這種惰性會有強有弱、或有或無。救援站消防救援人員應正視這種惰性的客觀存在,并想方設法自覺主動地堅決克服。同時要加強三點基礎措施落實:一是開展戰(zhàn)備教育和滅火救援作戰(zhàn)理論學習與實操實訓,筑牢“科學施救”的理念,提升“科學施救”的能力,杜絕盲目蠻干;二是嚴格落實《滅火救援戰(zhàn)評規(guī)定》,做到“每戰(zhàn)必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豐富滅火救援現場關注點、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點、戰(zhàn)術戰(zhàn)法,提升實戰(zhàn)能力;三是經常性開展警示教育,提醒、引導消防救援人員科學施救、按處置規(guī)程和防護要求不折不扣嚴格落實滅火救援行動和技戰(zhàn)術動作,避免產生不良后果。
六、結語
任何一場滅火救援作戰(zhàn)都是“現場直播”,唯有平時時刻準備、戰(zhàn)時客觀能動、戰(zhàn)后戰(zhàn)評與理論融合才能不斷總結經驗、升華理論,滅火救援理論知識點和對現場周到細致的偵查是迅速、精準獲得作戰(zhàn)現場關注點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指揮的基點。時刻準備、主動學習、重視細致入微的實操實訓,以“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嚴謹細致才能打好“主動仗”,提升“打勝仗”質效。
參考文獻:
[1]GB/T 29176-2012 消防應急救援 通則[S].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2.
[2]GB/T 29179-2012 消防應急救援 作業(yè)規(guī)程[S].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2.
[3]GA/T 1276-2015 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員解救行動指南[S].公安部,2015.
[4]蔣鑄.公安消防部隊參加道路交通事故搶險救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2(05):20-21.
[5]佚名.大型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救援指南[J].汽車與安全,2015(05):119-123.
[6]項劍嶺,張紅義,劉建國.汽車類事故搶險救援初探[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9,28(08):603-606.
[7]李炳濤.道路交通事故危險源分類與應對探析[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7(01):29-33.
[8]田宏,小托馬斯·朗,安德魯F·布魯姆.電動汽車電池危險:用于應急救援的火災實測數據[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5(01):76-79.
[9]王雄,鮑建勇,王新.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燃燒風險與控制[J].汽車文摘,2020(04):5-17.
[10]劉子華.電動汽車鋰電池火災特性及滅火技術[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20(01):68-69.
[11]曹文鏷,商靠定,孫均利.電動汽車滅火技戰(zhàn)術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8,37(10):1409-1412.
[12]曹麗英,何寧,黃昊,等.電動汽車滅火和應急救援技術研究[A]//中國消防協(xié)會.2015中國消防協(xié)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消防協(xié)會,2015:3.
[13]馮庚.交通事故現場救援時傷情檢查及檢傷分類[J].中華衛(wèi)生應急電子雜志,2016,02(04):251-254.
[14]李炳濤.道路交通事故穩(wěn)固支撐方法探析[J].中國應急救援,2017(05):40-43.
[15]韓文東.道路交通事故救援處置程序和常規(guī)破拆方法[J].中國應急救援,2017(03):30-32.
[16]賈軍平.普通轎車交通事故破拆救援探析[J].科技信息,2012(22):335+321.
[17]王帥可,潘利彬.交通事故救援中車輛破拆實戰(zhàn)化訓練方法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7(12):73.
[18]李龍.交通事故應急救援中的破拆技術探析[J].中國應急救援,2016(0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