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雄, 梁 澤, 韓景釗, 脫紅芳, 彭彥輝
1 河北醫(yī)科大學 研究生學院, 石家莊 050017; 2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 肝膽胰脾外科, 石家莊 050051
膽囊穿孔是臨床上較為危重且少見的一種疾病,Niemeier膽囊穿孔[1]分為以下三型:Ⅰ型為急性膽囊穿孔,膽汁外滲至腹腔,造成彌漫性腹膜炎;Ⅱ型為亞急性膽囊穿孔,形成膽囊周圍膿腫,表現(xiàn)為局部腹膜刺激癥;Ⅲ型為慢性膽囊穿孔,長時間的炎癥,造成膽囊與周圍臟器之間形成內(nèi)漏。膽囊穿孔致肝膿腫在臨床上較為罕見,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容易誤診及漏診[2],其治療尚無規(guī)范可循?,F(xiàn)將本院收治3例Ⅱ型膽囊穿孔致肝膿腫并文獻回顧報告如下,以期提高收治水平。
病例1:患者男性,72歲,因“間斷性上腹痛2個月,加重1天”于2020年10月4日入院。既往心律不齊病史6年。查體:右上腹壓痛,Murphy征陽性。血液分析:白細胞計數(shù)8.8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7.6%;肝功能:ALT 50.7 U/L,AST 32.9 U/L;腫瘤標志物:CA19-9 107.2 U/mL;CA125 54.55 U/mL。超聲示膽囊多發(fā)結(jié)石。腹部CT示膽囊周圍脂肪間隙模糊,侵及肝臟(圖1a)。腹部MR:膽囊炎侵及臨近肝實質(zhì)(圖1b)。
抗感染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早搏、室內(nèi)傳導延遲”,心內(nèi)科評估此時手術風險較高,加用美西律150 mg,3次/d,控制早搏。復查炎癥指標良好,給予出院。2個月后患者復查腹部CT及MR提示炎癥較前消退(圖1c、d)。腫瘤標志物CA19-9:19.63 U/mL,CA125:14.9 U/mL,較前明顯下降。
心內(nèi)科評估后于2021年1月11日行手術治療。術中見膽囊底與肝臟相連處一腫塊,直徑約4 cm。膽囊周圍包裹性粘連,與肝臟分界不清,與術前MR相符。膽囊前后三角解剖不清,為避免損傷肝總管,縱行切開膽囊前壁,可見直徑約1.8cm黃褐色結(jié)石1枚,取出結(jié)石,于膽囊頸部橫斷膽囊,應用超聲刀順行將膽囊自肝床上分離,見膽囊壁破潰入肝臟,形成肝膿腫,內(nèi)有數(shù)枚結(jié)石(圖2),取凈結(jié)石,沖洗膿腔,應用4-0可吸收線縫合膽囊管開口。查看紗布黃染,考慮迷走膽管漏,應用4-0可吸收線縫合。出血約100 mL,未輸血。術畢解剖膽囊,見膽囊壁厚約8 mm,膽囊內(nèi)多發(fā)結(jié)石。術后出現(xiàn)膽漏,保持腹腔引流通暢,每日引流約40 mL淡黃色液體,10天后逐漸減少,給予出院。2周后拔管。
注:a,第一次肝臟CT;b,第一次肝臟MR;c,第二次肝臟CT;d,第二次肝臟MR。
病例2:患者男性,60歲,因“上腹部持續(xù)隱痛1周”于2020年11月3日入院。既往發(fā)現(xiàn)膽囊結(jié)石10年。查體:急性病容,鞏膜及皮膚顏色正常,腹部體征陰性。血液分析:白細胞計數(shù)10.8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3.5%;降鈣素原0.873 ng/mL;肝功能:ALT 58.4 U/L,AST 60.3 U/L。超聲示:膽囊結(jié)石膽囊炎,膽囊穿孔可能。腹部CT:膽囊穿孔,破入肝臟(圖3a)。給予抗生素治療,復查炎癥指標不高,體溫36.5 ℃,患者不適癥狀消失,辦理出院。
4個月后患者再次入院進行手術治療。復查CT示:肝膿腫范圍較前縮小,炎癥消退(圖3b)。
于2021年3月25日行手術治療,術中見膽囊被網(wǎng)膜、結(jié)腸肝區(qū)及胃竇十二指腸包裹性粘連,膽囊及三角區(qū)冰凍樣粘連,膽囊周圍可見白色稀薄膿液,吸引器吸凈膿液。膽囊管及動脈可吸收夾及塑料夾處理后剪斷。超聲刀順行切除膽囊,壁厚6 mm。查看膽囊可見膽囊壁一穿孔,直徑約0.3 cm。膽囊床滲血,電凝止血。出血20 mL。術后9天出院。
病例3:患者男性,38歲。因“間斷性上腹部疼痛4天”于2018年10月19日入院。查體:急性病容,右上腹壓痛,Murphy征陽性,聽診腸鳴音減弱。血液分析:白細胞計數(shù)23.4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3.8%;降鈣素原1.77 ng/mL;C反應蛋白338.59 mg/L;肝功能:TBil 26.4 μmol/L,ALT 29 U/L,AST34.4 U/L。入院后超聲未見膽囊穿孔,給予抗生素治療,腹痛癥狀不好轉(zhuǎn),逐漸加重,查腹部CT:膽囊底局部欠連續(xù),與肝臟邊緣分界不清,鄰近肝內(nèi)可見柱狀低密度影似與膽囊底相通,考慮膽囊穿孔(圖4a)?;颊弑J刂委熜Ч芳?,體溫最高達38.9 ℃,血液分析:白細胞計數(shù)24.9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8.8%,降鈣素原0.47 ng/mL;肝功能:ALT 69.4 U/L,AST174.3 U/L。于2018年10月26日行經(jīng)皮肝膽囊穿刺術,同時給予抗生素,患者癥狀逐漸好轉(zhuǎn),體溫控制平穩(wěn),復查腹部CT示引流管位置良好(圖4b),辦理出院。
1個月后返院復查,引流管已近1周無引流液,腹部CT示局部炎癥較前明顯減輕(圖4c),于2018年1月5日行手術治療。術中可見肝臟臟面與網(wǎng)膜粘連,膽囊萎縮,壁厚,鉗夾困難,膽囊大部分被網(wǎng)膜包裹性粘連,三角區(qū)有索狀粘連。仔細分離膽囊三角,應用可吸收夾及塑料夾處理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后,順行切除膽囊。術中出血20 mL。術后6天出院。
注:a,第一次入院肝臟CT;b,行膽囊穿刺后肝臟CT;c,手術治療前 肝臟CT。
膽囊穿孔為急性膽囊炎的并發(fā)癥之一,本文3個病例均為結(jié)石性膽囊炎所致,其發(fā)生機制為膽囊壁缺血壞疽穿孔,化膿膽汁因腹膜的防御作用聚集于膽囊床,膽囊床無腹膜覆蓋,與肝臟之間充滿疏松結(jié)締組織,膿腫向肝內(nèi)侵蝕形成肝膿腫[3]。膽囊穿孔的發(fā)生率為2%~10%[4],進展成為肝內(nèi)膿腫則更為少見,危險程度高,死亡率為5.6%[5]。
膽囊穿孔臨床往往表現(xiàn)急性膽囊炎的癥狀,患者多有數(shù)年膽囊結(jié)石病史。結(jié)石嵌頓于膽囊頸管處,類似伐門作用,允許膽汁進入膽囊,不允許膽汁排出,造成膽囊內(nèi)壓持續(xù)升高[5],進而穿孔。老年人痛覺遲鈍,癥狀及體征均不典型,易導致誤診[6]。有報道[2]患者會出現(xiàn)黃疸,本研究患者3的TBil也有輕度升高,其機理為肝膿腫形成膿栓堵塞膽管。確診依賴于影像學檢查。B超具有簡潔迅速的特點,但對于肝膿腫的診斷價值較低[7],不易與肝臟腫物、膽囊腫物鑒別,膽囊壁缺損(“孔征”)是膽囊穿孔唯一的可靠標志[8]。超聲造影可連續(xù)、動態(tài)、實時監(jiān)測病變或腫物的血流狀態(tài),動脈期早期可看到“高回聲線”,這種“高回聲線”上的膽囊壁缺損,對于診斷膽囊穿孔有著較高的意義[9]。CT可觀察到膽囊周圍炎癥滲出及肝臟占位,對于疾病診斷較B超更有價值。對于行CT檢查仍難以與膽囊癌相區(qū)別的病例,建議行肝臟核磁檢查,其對于組織鑒別較CT更具有優(yōu)勢[10]。膽囊癌侵犯肝臟在核磁上有以下特征[11]:(1)膽囊癌的MRI掃描多表現(xiàn)為T1WI稍低或低信號,T2WI不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可見膽囊內(nèi)、膽囊壁強化軟組織信號;(2)增厚的膽囊壁與肝臟的脂肪界面消失和/或局部形成腫塊。膽囊炎穿孔致肝膿腫,腔內(nèi)膿液及結(jié)石影多為低信號,無增強跡象。并且經(jīng)過抗生素治療,患者腫瘤標志物能夠迅速下降,也是排除惡性疾病的參考指標。
通過Pubmed檢索近15年膽囊穿孔致肝內(nèi)膿腫病例(表1),發(fā)現(xiàn)治療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1)早期手術:開腹膽囊全切或次全切除、腹腔鏡下膽囊全切或次全切除術、嘗試腹腔鏡手術失敗后中轉(zhuǎn)開腹;(2)經(jīng)皮肝膽囊穿刺后擇期行LC;(3)ERCP下行膽囊管支架置入,術后擇期LC;(4)僅行經(jīng)皮肝膽囊穿刺或ERCP下膽囊管支架置入術:此種治療方案未徹底解決病灶,主要針對不能耐受全麻和預期生存期較短患者。
表1 膽囊穿孔致肝膿腫診療匯總Table 1 Summar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abscess caused by gallbladder perforation
早期手術具有較高風險,中轉(zhuǎn)開腹或膽管損傷風險較高[1],面對急性炎癥,膽囊三角難以解剖,安全視角[23]無法保證,術者多會選擇中轉(zhuǎn)開腹或者膽囊次全切除[17,21],即使中轉(zhuǎn)開腹后仍有選擇膽囊次全切除或膽囊大部分切除的情況。早期手術僅限于有豐富經(jīng)驗的醫(yī)療中心開展,并且盡量在72 h內(nèi),牢固粘連形成以前進行,術中不勉強全切膽囊,不強行解剖膽囊三角,膽囊大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是理想的備選方案[24]。如果操作風險高,適時中轉(zhuǎn)開腹。如果>72 h,建議擇期手術。
延期手術則較為安全,本研究全部采用延期腹腔鏡微創(chuàng)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通過保守或膽囊穿刺治療,度過重炎癥期。對于膽囊穿孔致肝膿腫,在密切觀察病情的基礎上可首選抗生素保守治療,若患者體溫及炎癥指標控制不佳,或影像學檢查提示肝膿腫有進展,則行經(jīng)皮肝膽囊穿刺,作為通向擇期手術的橋梁[25],膽囊穿刺后至少4~8周再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若患者體溫控制良好,影像學檢查顯示炎癥未進一步進展,則無需行穿刺治療,經(jīng)皮肝膿腫穿刺有著其自身的風險,比如瘺管形成、出血、穿刺管移位及患者不適等[5]。二次手術時間推薦為4~8周后。含有膽囊結(jié)石的膿腫需要手術時切開取石,小的膿腫往往可以被局限吸收,或者部分吸收,由正常肝組織替代。病例2間隔時間長達16周,是因為2021年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疫情期間電話隨訪,未出現(xiàn)腹部不適。雖然Krishnamurthy等[26]研究指出,對于膽囊穿孔早期手術可以保證安全,但是該研究并未對Ⅱ型膽囊穿孔致肝膿腫的情況進行獨立分析。對于Ⅲ型慢性膽囊穿孔已形成內(nèi)瘺者,延期手術并無獲益可能;對于Ⅰ型急性膽囊穿孔造成彌漫性腹膜炎患者,延期手術耽誤治療時機。對于Ⅱ型膽囊穿孔,炎癥較為局限,延期手術可以降低誤傷膽管及中轉(zhuǎn)開腹率,以時間換得安全。
對于精神失常、行為不自知患者,ERCP放置支架相較于經(jīng)皮肝膽囊穿刺,有避免患者誤將穿刺管拔出、方便生活的優(yōu)勢[5]。Kang等[12]和Williams等[5]嘗試膽囊管內(nèi)支架引流成功,并取得滿意效果,為臨床醫(yī)師提供了治療新思路,但是需要在有豐富經(jīng)驗的內(nèi)鏡中心進行。
倫理學聲明:本報告均已獲得患者知情同意。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任少雄負責資料分析,撰寫論文;梁澤、韓景釗負責課題設計,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脫紅芳負責修改論文,擬定寫作思路;彭彥輝負責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