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們總是把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稱為“商人”,“商業(yè)”也成為一個行業(yè)的代名詞。那么“商人”一詞與商朝有聯系嗎?
答:確實是有聯系的。商朝的時候由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社會分工擴大,出現了專門以從事交易為生的人員,其中還有很多人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我們熟悉的姜子牙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yè),還在孟津賣過飯。這種盛況與商朝統(tǒng)治者相關,他們鼓勵經商,還修整大路,以利天下物流,“商葩翼翼,四方之極”形容的就是當時的盛況。商朝滅亡后,一些商朝遺民沒有了生活來源,便以經商為生。這部分人走街串巷,吆喝叫賣。人們聽到他們的聲音,就知道“商人”來了。
問 我們總是聽到一個詞:下海經商,為什么要把從體制內走出去經營商業(yè)的活動稱為“下?!蹦兀?/p>
答:“下?!弊畛跏侵赶±锖孔瞿呈?。據元代戲曲《洛陽橋》記載,宋朝有一個蔡姓狀元遵照母親遺愿為家鄉(xiāng)修建一座洛陽橋,建橋過程中,橋墩突然打不下去了,于是請來陰陽先生,說是海龍王不同意。于是,蔡狀元貼出布告,尋求能下海之人。結果數月過去,還是無人應征。衙役擔心縣官怪罪,就胡亂在酒館里找了個叫“夏德海”的人,謊稱找到了“下得?!钡娜恕.斎?,這個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事實上,在古代“下海”一詞也有戲曲界票友轉為職業(yè)演員等多重含義,而現在流行的“下?!被旧现皇侵阜艞壴瓉砉ぷ鞫洜I商業(yè)。
問 在很多古裝劇里面,總是把錢稱為“孔方兄”,這里面有什么典故嗎?
答:“孔方兄”在古代指錢幣,由于銅錢大多外圓內方,所以又被稱為“孔方”,而加上一個“兄”字,則是與一些典故有關。西晉惠帝元康年間,政治腐敗,貪污賄賂盛行,達官貴人多有“錢癖”,社會風氣也是“唯錢是求”。有文人為了諷刺當時的庸俗社會風氣,便開始做文章,其中“親之如兄,字曰孔方”一句形象地刻畫了人們對于金錢的追逐。而宋朝的黃庭堅也曾寫下“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的名句,原來在他貶職后,原來交往親密的一些親朋好友開始和他疏遠。在傷心之余,他寫了這首詩。意思是筆墨(管城子)沒有庸俗相(食肉相),錢卻與我疏遠了(引申為嫌貧愛富的親戚朋友)。由于此詩的廣泛流傳,“孔方兄”也就成了“錢”的代名詞。
問 目前我們使用的人民幣以“元”為單位,輔以“角”和“分”。古代的貨幣單位到底是什么?“元”又是怎么來的呢?
答:在商代以前,廣泛運用自然物為貨物交換的媒介,也就是龜甲和貝殼。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這類買賣的記錄,當時使用的計量單位為“朋”。后來金屬貨幣產生,成為一般等價物,有金、銀、銅等。其中較易發(fā)現和開采的是銅,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鑄的錢都是銅錢,各國不統(tǒng)一,各種形狀的都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頒令實行統(tǒng)一的度量衡,貨幣得到統(tǒng)一,才有了“兩”“文”這些計量單位。“兩”和“文”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元”則產生于明朝中后期。萬歷年間,歐美流行最廣泛的貨幣“銀圓”傳入中國,最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面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其質地為“銀”,形狀呈圓形而得名。一枚就稱為一圓。“圓”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后來人們就借用同音字“元”代替了。此后,雖然又使用過多種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梢?,“元”最初來自“圓”,是金屬貨幣的形狀。
問 《木蘭辭》中說:“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里“市”指的是“市場”嗎?為什么會用“市井”“市儈”這些詞來形容一些不好的品質?
答:《木蘭辭》中的“市”,古代叫作“市井”,指的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是指商肆集中的地方,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市場”是差不多的意思。古文曰:“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笨梢娮畛醯摹笆袌觥笔撬姆降?,在東、西、南、北都可以買到商品,狀如井字,所以稱為“市井”。最初的時候,市場在城市空間位置被定位于宮殿或官衙的背后,這是周禮中“前朝后市”的一種體現。但是城市商業(yè)的發(fā)展卻未被“禮”所完全束縛。自漢至隋唐,在一些大的城市,以“市”命名的區(qū)域并非一處。如漢代長安有九個市,六市在大路西邊,統(tǒng)稱西市;三市在大路東邊,統(tǒng)稱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個槐市。北魏洛陽有東市、大市、四通市等。古代“市井”雖然提供了一定的商業(yè)空間,但也存在封閉性。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完全分離,并不利于商業(yè)的發(fā)展。通常,市周圍圍以市墻,分設四門,按時開啟和關閉??梢?,當時“市井”貿易受到嚴格的管制。而在“市井”中有的人缺斤短兩,有的人偷竊,有人為雞毛蒜皮的事情互相叫罵,人們便用“市井小人”或“市井無賴”來形容那些平庸之輩。而用“市井”“市儈”這些詞形容一些不好的品質也反映出我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