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要:為推動法治教育不同學段的層次有效銜接,深化思政課法治教育的一體化路徑研究是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作用的必然要求。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建設目標,把握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發(fā)展障礙,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建設路徑,無論對于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的有效銜接,還是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中小學 思政課 法治教育 一體化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一直把培養(yǎng)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新青年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任務,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提升各學段思政教育的整體性、連貫性,強調要“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 1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構。其中,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就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促進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推動法治教育不同學段的層次有效銜接,深化思政課法治教育的一體化路徑研究是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作用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對從中小學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目標
為推動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我國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于2016年6月28日聯合印發(fā)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對國民教育體系中法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路徑和保障機制提出了基本要求。以此為依據,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也應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1.教育目標一體化
這里的教育目標不僅包括課程目標,還包括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一是課程目標要具連貫性。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明確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為課程目標的確立指明了方向。首先,三維目標要具連貫性。在總體目標上,《大綱》中要求青少年具備法治知識、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層面對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因此,同樣是知識層面的目標,不同學段間要有連貫性。其次,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的側重點要具連貫性?!洞缶V》中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重要法治理念與原則、個人成長和社會生活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識;高中階段則要具備參與法治實踐、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可見,從中小學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關注點由守法公民、法治社會向法治國家轉移。
二是教學目標要具層次性。從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角度出發(fā),高等教育階段的部分法治教育內容與中小學階段要避免重復。例如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在六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冊中已進行了初步講解,這時,如果高等教育階段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還是識記、理解相關概念就無法保證教學目標的層次性,使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螺旋式上升。
2.教學內容一體化
由于青少年在不同學段的身心特點、成長需要有所不同,不同學段的法治教育教學內容的深度、重點要具階段性。首先,教學內容的深度應具階段性。例如高等教育階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十一章中全面依法治國的部分內容在高中階段《政治與法治》中就已出現,但高中階段主要是法治知識的拓展,高等教育階段才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道路的系統(tǒng)介紹。所以,要保證教育內容的深度階段性提升。
其次,教學內容的重點應具階段性,由基礎端向終端輻射是基本理路[ 2 ]。比如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是培養(yǎng)公民意識、了解法律知識,高中階段則是拓展法律常識、理解法律制度,高等教育階段就轉變?yōu)閷Ψㄖ误w系的掌握、法治實踐能力的提升。從中小學到大學階段,教學內容的重點要由尊法、守法向學法、用法轉變。
3.教學策略一體化
教學策略包括實施程序和實施方法,一方面,思政課法治教育要實現實施程序的一體化,即由替代式教學向產生式教學過渡,以高中階段為分界線,從教師替學生處理教學信息向學生自主處理教學信息轉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另一方面,在實施方法上,要逐漸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向學習共同體取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轉變。例如,小學階段主要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由教師搜集、選擇教學信息,中學和大學階段則通過情境設置、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知識、技能的全面發(fā)展。
4.保障機制一體化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教學評價和教師隊伍等保障機制也至關重要。首先,要有兼具過程性、全面性的一體化教學評價體系。過程性指的是教學評價要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作業(yè)成績,還要凸顯學生的進步程度,將點、線結合,綜合考量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水平。這就要求教學評價要依據學生的重要節(jié)點考試成績和在線資源學習次數的曲線變化圖等給予學生完整的評價。全面性則是指教學評價要涵蓋課堂表現、課外實踐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其次,要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一體化,注重信息溝通和素質培訓。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點要求,其中,思維要新、視野要廣這兩點就需要各學校加強合作交流、信息共享,思政課教師不斷深化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才能實現。
二、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發(fā)展障礙
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雖然自2002年10月教育部、司法部聯合下發(fā)《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時就已進入初步建設,《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和《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等文件也強調要推進法治教育的縱向銜接、漸進提升,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障礙亟待突破。
1.缺乏銜接遞進意識
教師是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的第一資源,但就目前來看,許多思政課教師對其他學段法治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常用教學策略和評價機制并不熟悉。這說明無論是思政課教師個人,還是學校整體對法治教育一體化的研究都不夠深入,而究其根本就是教師缺乏銜接遞進意識。例如,有些高校教師對高中階段的法治教育內容不了解,在講授新課想溫故知新,卻不知回顧的內容學生在高中階段并未學過,這種學情分析的錯位就是由于缺乏學段銜接意識導致的。另一方面,有些思政課教師也缺乏遞進意識。比如,大中小學各個學段的教學方法都會涉及情境教學、案例教學和合作探究學習法,但不同學段相同方法的運用程序和側重點是否有所區(qū)別呢?它們之間又有何聯系呢?可能很多教師都未關注過這個問題,這才使學生會有反映學習過程太難或太易的情況出現。
2.缺少學段交流機會
當前許多思政課教師即便是具備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的意識和自覺性,但一體化建設的信息和經驗卻嚴重不足,這就與教師缺少不同學段間的交流機會有關了。長期以來,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都只專注于本學段自己所帶的課程,對其他學段的法治教育目標、教學重點、常用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并不十分了解,對學生法治素養(yǎng)和能力的現有水平也未完全掌握,其客觀原因就是缺少與其他學段教師的溝通、交流平臺,無法從其他學段教師那里獲得第一手資料,而只能通過查閱文獻、閱讀教材來自己總結,這就可能導致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的脫節(jié),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所以,不同學段間交流機會的缺少是不利于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
3.專業(yè)指導培訓較少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各高校對教師素質的提升也越發(fā)重視,尤其是對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培訓逐漸增多。例如,針對高校教師的周末大講堂和思政課教師培訓國培項目就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但是,其中關于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專業(yè)指導數量卻很少,專業(yè)性也不足,這就造成許多思政課教師對如何與其他學段的法治教育做好銜接、遞進的具體方法掌握不夠,對專業(yè)法律知識的教學技能有所欠缺。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教師對憲法的相關知識研究不深、高中階段教師對民法的內容不夠了解,就會造成知識講授的廣度、深度不夠,與其他學段的內容銜接斷層、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合適等問題,阻礙法治教育的順利進行。
4.時間技術支持不足
大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極具復雜性和系統(tǒng)性的工程,僅靠教師的個人鉆研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社會的大力支持。但就一體化建設的現狀而言,時間與技術的支持明顯不足。首先,許多教師反映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有些時間被教學比賽所占用,即使有時間集體備課,大家的關注點也在研究教學重難點、統(tǒng)一教學課件和作業(yè)、試題等教學資源上,而不是如何與其他學段目標、內容、策略和評價機制相銜接。所以,思政課教師在法治教育過程中也會缺乏對一體化建設的時間投入。
其次,學校及相關企業(yè)對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技術支持也不足。例如,在建設完整、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時,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平時作業(yè)平均分、在線資源學習次數的變化圖、課堂活動參與次數等數據,但學校合作的網上教學平臺有時并不能提供相關數據,相關企業(yè)在平臺功能完善時也可能無法及時更新相關功能。這就導致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精力在記錄、整理數據上,甚至會使一部分教師因不愿投入時間、缺乏相關技能而放棄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使一體化建設發(fā)展緩慢。所以,必須消除缺少技術支持這一障礙。
三、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路徑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不僅需要教師提升自覺意識、潛心深入研究,更需要學校間合作搭建資源共享、素質培訓平臺,為教師提供時間、技術保障。
1.增強銜接遞進意識
教師銜接遞進意識的增強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它具體包括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三個方面。
增強教育目標的銜接遞進意識。首先,要銜接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教師不僅要從整體目標出發(fā),還要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層面分別研究課程目標的有序連貫。以能力層面為例,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更多是在教師提供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理性結論,因此,需要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而到高中階段,學生不僅要通過分析實踐案例來理解理論知識,還要在考試與生活中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里考驗的就是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了。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學生不能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具備梳理事物變化發(fā)展過程、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各學段的課程目標并自覺銜接。
其次,要銜接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青少年的成長規(guī)律,自覺推進不同學段間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使其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的重點在于基本法律常識的掌握,高中階段則要將重心轉向參與法治建設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階段則應高度關注學生對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道路的信仰認同度。各學段教師要以此為目標重點加強學生相應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認知和能力的不斷提升指明方向。
增強教學內容的銜接遞進意識。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加工過程中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不同學段特點”[ 3 ]。集中體現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比如,關于憲法的內容各學段都曾出現,但它們的教學重點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這就需要教師把握相鄰學段間相同主題內容的銜接和遞進,保證教學內容的深度階段性拓展和重點的階段性分布,使法治教育呈現出由小學、中學向大學輻射的基本趨勢。
增強教學策略的銜接遞進意識。教師在選擇教學策略時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相適應。首先,在理論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高中以前的替代式教學向產生式教學過渡,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所以,高中以前可以多采用故事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高中及大學階段多運用價值辨析和主題辯論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其次,在實踐課上不同學段也要有序過渡。義務教育階段可多組織布置宣傳欄、聽取專家講座等校內實踐活動,高中階段則多鼓勵參觀實踐基地、志愿服務等校外實踐活動,高等教育階段則可設置模擬法庭、社會調查、校外宣傳等難度較高的實踐任務,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搭建能力提升平臺
搭建能力提升平臺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教育廳及各學校都應積極推進學段間交流平臺的構建和師資水平的提升。
積極推進交流平臺的構建。學段間交流平臺不僅可以采用手拉手集體備課的方式,還可定期組織研討和觀摩,不同學段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評課,討論一體化建設路徑。此外,還可拓展線上經驗交流和資源分享,建設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線上資源平臺,使教師可直接在網上查找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相關文獻、講課視頻和課程資源包,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機制。
大力推進師資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課相關專業(yè)師范生的法治素養(yǎng)。針對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思政課相關專業(yè)師范生可專門開設法律相關課程,提升師范生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教育一體化意識。另一方面,要強化思政課教師的一體化建設能力。針對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中的重難點問題,如如何簡化或拓展法治教育相關內容、如何選擇法治教育教學模式等問題可聘請專家和比賽獲獎教師開展專業(yè)培訓和經驗交流。
3.加大技術經費支持
加大技術經費支持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物質保障。這不僅需要學校加大一體化建設經費投入,更需要相關企業(yè)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為法治教育一體化夯實物質基礎。
第一,學校要加大資金支持,尤其是教學評價體系建設和教師一體化建設能力培訓方面。首先,要建設功能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學校與技術水平較高的在線教學平臺合作,全面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兼顧課內、課外表現,并能快速、便捷地計算出相關統(tǒng)計數據,保證教學評價的覆蓋面和公平性。其次,學校要鼓勵教師參與一體化建設能力培訓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保證教師對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研究時間和能力提升。
第二,企業(yè)要加強技術攻關,為學校提供完善、全面的教學資源。隨著一體化建設的深入開展,相關在線教學平臺也要與時俱進,為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完善其他學段的教學資源鏈接。同時,在教學評價時全面記錄線上平臺數據,并提供相關數據自選型的統(tǒng)計模板,在設置各項成績權重時提供個性化選項,從而滿足教師的多樣化需求。
(本文系陜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2021年度院內教育教學科研項目資助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J202108。)
【參?考?文?獻】
[1]主持召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2]李镕,王立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法治教育內容一體化初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0).
[3]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9-08-15.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