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嘉麗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
馮紫君 北京金隅地產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公司 碩 士
陳 宇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 教 授(通訊作者)
目前,國內外對于空間句法的研究與應用已經逐步深入,廣泛應用于如城規(guī)、交通、旅游等各個領域,在古典園林的運用中,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其深度和廣度不足、研究對象具有個體性和局限性,整體仍在探索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本項目即在空間句法的理論基礎上,對揚州瘦西湖的空間特征進行了客觀定量分析[1,2]。
空間句法的研究是基于二維空間的,在景觀領域,尤其是對古典園林空間,因為其空間本身的復雜性,使得空間句法的應用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考慮到瘦西湖風景區(qū)較大的尺度,將其抽象理解成城市空間的一部分,運用視域分析法,主要研究整個瘦西湖風景區(qū)的可行層空間,從宏觀角度考慮其景點與景點之間的關系,以及每個景點在整體空間中的位置關系。同時,選取風景區(qū)三個功能不同的代表性景點,利用視域分析法研究局部園林空間中的拓撲關系。
由于瘦西湖景區(qū)面積較大,地形變化復雜,以個人的尺度難以對全局空間的可視性加以把握,所以用Depthmap軟件,繪制了整體空間連接值與深度值,來研究瘦西湖內部各空間的可達性和滲透性。
運算結果通過色彩圖譜表示出來,從紅色到藍色代表運算的各參數(shù)的數(shù)值從高到低。根據(jù)圖1中的結果顯示,景區(qū)中連接值最高的是南大門廣場,表明這個區(qū)域的空間滲透性較高,相比其他區(qū)域,南大門廣場作為出入周圍沒有建筑物遮擋,視線開闊,相比其他入口南大門廣場靠近水體,形成開敞空間,滲透性好。在其他小空間中,熙春臺的連接值最高,其次是白塔,兩者都是開敞型場地,沒有視線遮擋,可以聚集游人。長堤春柳是黃色,長堤春柳因其是一條長形道路,一側靠近水體,空間滲透性較好。徐園呈現(xiàn)藍色,相比之前區(qū)域,連接值較低,徐園院落,外面有院墻遮擋,阻礙視線,空間滲透性低。
圖1 瘦西湖全局空間分析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深度值是指句法中規(guī)定兩個相鄰節(jié)點之間的拓撲距離為一步,那么空間內任意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最短與拓撲距離,即空間轉換的次數(shù)表示為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深度值。深度值表述的是從一個空間到達另一個空間的便捷程度,在空間系統(tǒng)中,某個空間的深度值越高,則表示其空間可達性越低,空間的便捷程度也越低。就全局來說,瘦西湖景區(qū)的整體深度值普遍較低,深藍色的區(qū)域范圍較廣,景區(qū)內的大多數(shù)空間都通過較少轉換就可以到達,整體空間是比較便捷、容易抵達的。
首先,我們可以從圖2中明顯看出,可行層與可視層中的藍綠色部分即連接值較低的區(qū)域基本是一致的,這些區(qū)域均為連廊、亭子等園林建筑的內部空間。由于這些建筑空間與開闊場地相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不論是可行層還是可視層,空間的滲透性都較弱。其次,可視層中大片黃色區(qū)域為石壁流淙西側的水域,視線開闊但在可行層中是不可達區(qū)域,因此園中空間連續(xù)性被大片水體隔斷,滲透性減弱,可行層中顯示為淡藍色。水體的運用是園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段,既增加了游園的樂趣同時也豐富了園林空間。
根據(jù)圖2中顯示,不論是可行層還是可視層,深度值較低的藍色和綠色區(qū)域都集中于石壁流淙的入口處以及連廊、亭子等園林建筑內部,說明石壁流淙空間的可達性較好,整個區(qū)域通過較少的轉換均可到達。其次,石壁流淙西側的深度值較高,是由于空間中出現(xiàn)了大片水域,降低了空間的可達性。再者,石壁流淙北側可視層深度值高于可行層,說明這個區(qū)域的空間層次感豐富。而實際調研中,此區(qū)域為山石、流水營造的景觀,游人站在連廊處,可觀賞到山間流水般的景象,相對較高的山石帶來的視線遮蔽使人們不能直觀地感知空間,同時卻能激發(fā)游人探索其間的欲望,這與定量分析結果較為一致。
圖2 石壁流淙可行層與可視層深度值和連接值對比結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白塔可視層與可行層的連接值大部分為較低的藍綠色,只在特定的某個區(qū)域呈現(xiàn)較高的紅色:可行層上,園路的連接值均呈現(xiàn)較低的藍色,空間滲透性差,園路便捷度較低,主要目的為引導游客前往中心廣場處停留游賞,將硬質廣場的功能加以突出,表明了其地位的重要,而現(xiàn)場調研也可以發(fā)現(xiàn),眾多游客都在此處駐足停留、吃喝購物并拍照合影,廣場對于人群來說是一個極好的休憩場所??梢晫由现饕獮榘姿眰乳_敞空間的滲透性最高,周圍沒有喬木或建筑等遮擋,而中部呈現(xiàn)連接值較低的深藍色,主要由于上下高差造成對視線的遮擋。而對于其他綠色區(qū)域,由于園路鋪設蜿蜒曲折,茂密的喬木遮蔽了游客的視線,因而連接值稍低,有亭閣穿插坐落其間,是園林中常見的障景手法,
二者共同呈現(xiàn)較高連接值的地方位于白塔與五亭橋的連接處,作為兩個景點的交匯節(jié)點,除了作為一個重要的觀景點,更需要容納數(shù)量較多的游客,此處連接值較高,視野開闊且方便到達,有力地確保了它的兩個功能。
如圖3所示,在白塔所處區(qū)位中,不論形成層還是可視層,其深度值都呈現(xiàn)較低的藍綠色。其中,差別僅在于可視層的藍色范圍更大,即在視覺上,白塔周圍的空間呈現(xiàn)開闊的視野范圍,而在空間上,白塔周圍地形高差幾乎沒有變化,園路的設置上也比較簡單,空間結構單一,各處的可達性與便捷程度都較高。尤其白塔前的廣場,對游客的容納度與吸引力均較大,故此設置眾多可移動的攤位,販售飲食與旅游紀念品等,能帶來較可觀的營業(yè)額。
圖3 白塔可行層與可視層深度值和連接值對比結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首先我們可以從圖4中明顯看出,熙春臺可視層的連接值是高于可行層的,這一點體現(xiàn)了園林中視野與園路的差異性,熙春臺的綠化部分較多且多為不可達的區(qū)域,因此游人的視線范圍遠比園中的可行范圍大;其次,兩個層次中橙紅色區(qū)域即連接值最高的部分,都顯示在熙春臺中間處的亭臺區(qū)域,這個區(qū)域開闊,沒有遮擋,且正對入口,空間滲透性強。根據(jù)圖中顯示,可行層與可視層中的藍綠色部分即連接值較低的區(qū)域基本是一致的,這些區(qū)域由于處于熙春臺的邊緣位置,所以不論是視線層面還是路徑層面,空間的滲透性都較弱,再者由于假山與綠化的遮擋也使得空間滲透性降低。山體的運用也是園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段,既增加了游園的樂趣同時也豐富了園林空間層次。
圖4 熙春臺可行層與可視層深度值和連接值對比結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基于空間句法的理論,在空間系統(tǒng)中,某個空間的深度值越高,則表示其空間可達性越低,空間的便捷程度也越低,可以通過深度值大致判斷游人會選擇的游園區(qū)域。如圖中所示,不論可行層還是可視層,熙春臺整體呈藍綠色,深度值較低,說明熙春臺空間的便捷性較好,這是由于熙春臺為開敞型的亭臺所組成,供游人休憩,觀賞周圍景色的,吸引游客過來駐足,這也客觀地解釋了熙春臺內人流量大的原因。而熙春臺南側由于山體的阻隔,使得熙春臺南側的深度值較高,可達性較差,到達此處需要的空間轉換次數(shù)增加,游人由此通過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與實地觀測的情況基本一致。
基于空間句法分析得出的各景點空間的整合度數(shù)據(jù),優(yōu)化出的一條能經過各個重要景觀節(jié)點并游覽全園的環(huán)形游覽路線——沿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五亭橋-白塔-玲瓏花界-熙春臺-二十四橋-簪花亭-石壁流淙-錦泉花嶼-蜀崗朝旭的游覽路線來觀賞全園,使游線更具連貫性。
當前瘦西湖景區(qū)內的空間功能比較單一,參與性活動的功能空間比較少。同時休憩性的交往空間也很少,局部布置的少量休閑座椅,大多數(shù)直接利用景點中的亭廊。但是長廊本身還兼具通行功能,如果有大量人群停留則會造成空間的擁擠。
針對集聚較高的建筑前廣場:建筑前廣場充分利用離建筑較遠的兩邊,設置休憩設施,使得場地具備多種功能屬性,如熙春臺。
對集聚較高的道路中段:在道路中段兩邊的綠化帶處設計休憩設施,緩解游客行走過程的疲勞,如長堤春柳。
空間句法理論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可以清晰地描述園林空間特征,比較準確地還原空間功能以及更加客觀準確地探究園林空間結構與組織的規(guī)律性。由此可見,客觀科學的定量分析是能夠幫助我們探究古典園林的邏輯與秩序的。
最后,本文針對揚州瘦西湖園林空間的研究尚處在初步嘗試階段,也只能選取其中較為重要的節(jié)點進行分析,對于空間句法理論的學習、園林要素的解讀、空間的界定等都存在著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