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逢,馬賀驥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胃癌是指發(fā)生在胃部的癌癥,最初癌細胞來源于胃的黏膜上皮細胞,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是腺癌,其常見病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遺傳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等,臨床常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適及貧血等[1-2]。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的癌癥,也是癌癥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3]。故對胃癌進行準確的術前分期十分重要,有利于為臨床提供針對性的治療計劃,改善患者預后。目前,胃癌術前分期方法包括內(nèi)窺鏡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及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等,但因操作復雜、對患者創(chuàng)傷大及電離輻射大等缺點,使患者接受度不高[4-5]。CT因其無創(chuàng)性、可操作性、便利性和穩(wěn)定性的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胃癌的術前分期[6]。作為輔助工具,CT圖像的紋理分析可用于檢測人眼無法識別的CT值的細微差異,并通過分析圖像中像素強度的分布和關系提供有關腫瘤異質(zhì)性的定量信息,從而提高CT檢查的價值[7]。近年來,CT紋理分析已成功地用于評估胃腫瘤或病變,可有效地幫助預測胃癌的組織病理學分期,但CT紋理分析在胃癌術前分期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應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CT紋理分析在胃癌TNM分期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確診的153例胃腺癌患者,男112例,女41例,年齡29~92歲,平均(64.52±10.28)歲。所有患者術前均行CT檢查,以術后病理結(jié)果為金標準,將患者分為T1組(n=7)和T2-4組(n=146)、N0組(n=30)和N1-3組(n=123)、M0組(n=153)。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胃腺癌診斷標準[8],均經(jīng)胃鏡活檢檢查證實;②N0: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N1:1~2個區(qū)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N2:3~6個區(qū)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N3:7個以上區(qū)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T1:腫瘤侵犯固有層、黏膜肌層或黏膜下層,T2:腫瘤侵犯固有層,T3:腫瘤穿透漿膜下結(jié)締組織未侵犯腹膜及鄰近結(jié)構,T4:腫瘤侵犯漿膜或鄰近結(jié)構;M0:無遠處轉(zhuǎn)移;③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④進行根治性或姑息性胃切除術;⑤術前進行對比增強CT檢查。排除標準:①手術前經(jīng)歷過任何的局部或系統(tǒng)治療;②由于病變非常小、胃壁蠕動或胃不充分擴張而導致的腫瘤顯示欠佳;③在增強CT圖像中無對比度或?qū)Ρ榷炔?;④存在精神疾病患者?/p>
1.2 研究方法
1.2.1 檢測方法:所有患者均簽署了CT檢查的知情同意書,在進行CT檢查之前禁食食物至少6 h,并飲用600~1000 ml水以充滿胃腔。在進行CT檢查之前,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接受多層螺旋CT(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排)檢查。所有患者均仰臥位,掃描范圍覆蓋上腹部或整個腹部。在平掃后,使用高壓注射器(APOSTAR 200G)以3 ml/s的流速靜脈內(nèi)注射100~120 ml碘化造影劑(碘海醇);動脈期為注射后30 s,靜脈期為注射后70 s。腹部CT的參數(shù)如下:120 kVp管電壓,250~350 mA管電流,5 mm層厚,5 mm層間隔,F(xiàn)OV為35~50 cm,512×512矩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間動脈期和靜脈期的平均CT值、最大頻率、偏度值、峰度值及熵值水平。
2.1 153例患者臨床病理特征 153例患者中,慢性炎癥居多,術后T分期以T3、T4為主,N分期以N0、N3為主,M分期以M0為主,見表1。
2.2 T1組和T2-4組動脈期和靜脈期紋理參數(shù)比較 動脈期中T1組的最大頻率顯著低于T2-4組,偏度值高于T2-4組(均P<0.05);靜脈期中T1組的最大頻率及峰度值均顯著低于T2-4組,偏度值高于T2-4組(均P<0.05)。見表2。
表1 153例患者臨床病理特征
表2 T1組和T2-4組動脈期和靜脈期紋理參數(shù)比較
2.3 Pearson相關性分析T分期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紋理參數(shù)的關系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T分期與動脈期最大頻率、靜脈期最大頻率及峰度值呈正相關關系,與動脈期偏度值、靜脈期偏度值呈負相關關系(均P<0.05),見表3。
2.4 N0組和N1-3組動脈期和靜脈期紋理參數(shù)比較 動脈期中N0組的最大頻率顯著低于N1-3組,偏度值及峰度值高于N1-3組(P<0.05);靜脈期中N0組的最大頻率及峰度值均顯著低于N1-3組,偏度值高于N1-3組(均P<0.05)。見表4。
2.5 ROC曲線分析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紋理參數(shù)對胃癌N分期診斷價值 動脈期最大頻率、偏度值及峰度值的AUC分別為0.737、0.726及0.718;靜脈期最大頻率、偏度值及峰度值的AUC分別為0.735、0.711及0.720(均P<0.05)。見表5。
表3 Pearson相關性分析T分期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紋理參數(shù)的關系
表4 N0組和N1-3組動脈期和靜脈期紋理參數(shù)比較
表5 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紋理參數(shù)預測胃癌N分期的ROC特征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fā)病率居各類腫瘤首位,具有發(fā)病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點。本病多發(fā)于50歲以上人群,其中以男性為主[10]。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胃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因胃癌早期患者癥狀不明顯,且與其他慢性疾病相似,導致患者容易忽視,進而發(fā)展成為胃癌晚期,不僅損害患者的消化功能,還會使肝功能受到損害[11],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因此早期的分期評估尤為重要,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紋理分析的異質(zhì)性與腫瘤異質(zhì)性的增加有關,并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增高、較低的存活率有關[12]。既往研究顯示[13]治療前CT紋理分析可能是預后的生物標志物,并提供了對新輔助療法反應率的有價值的信息,反映了胃癌的侵襲性和風險分層。本研究中,動脈期、靜脈期中T1、N0的最大頻率低于T2-4、N1-3組,偏度值高于T2-4、N1-3組,提示CT紋理的最大頻率可能與胃癌病變區(qū)域有關。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較高分期的病灶更具侵略性并且侵潤更深,從而導致相對較大的ROI區(qū)域[14]。既往研究顯示[15],動脈期可能主要反映了胃癌的血液供應和功能性毛細血管密度,而靜脈期可能反映了功能障礙的新生血管,并代表了造影劑在間隙中的分布,隨著胃癌侵襲程度增加,功能異常的新血管的密度和通透性可能更高,從而在CT圖像上顯示出更明顯的病灶增強[1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動脈期、靜脈期最大頻率、偏度值及峰度值對胃癌TNM分期具有一定預測價值。既往研究顯示[17],峰度越高,熵值越大,說明CT紋理分布更加隨機復雜、不規(guī)律,進而提示腫瘤異質(zhì)性更強,腫瘤惡性程度越高。Giganti等[18]研究表明,基于晚期動脈期(注射后40 s)的CT紋理分析,較高的熵和偏度與非轉(zhuǎn)移性胃癌的預后較差有關,且晚期胃癌最大頻率更高,更具侵襲性,與本研究類似,說明最大頻率對預測胃癌N分期有重要意義。因T2-4其胃癌病變范圍更大,動脈期的灰度部分呈負偏度,而在T1期時呈正偏度,故偏度值相對較高,由此推測偏度值可用于與胃癌T分期密切相關。因在動脈期和靜脈期的偏度值及最大頻率在預測晚期胃癌及遠處轉(zhuǎn)移方面表現(xiàn)良好,由此推測偏度值也可用于預測胃癌M分期。
綜上所述,CT紋理分析在胃癌TNM分期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臨床可根據(jù)相應參數(shù)進行準確分期,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方式。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T1和M1期的樣本量相對較小,由于許多T1病變太小而無法在CT圖像上進行可靠的紋理分析,并且大多數(shù)M1病變不適合手術,因此將這些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臨床應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