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平
凡是習練太極拳者都知道“用意不用力”這一重要拳理。
太極拳不用力,那用什么呢?用“勁”,用“勁”!
“勁”和“力”從物理學上講是一個意思。比如,我們說某人勁大,也可以說某人力大?!傲Α被颉皠拧钡奈锢韺傩允?,使物體獲得加速度和外形發(fā)生變化以及物體間相互的作用。它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常人用力,往往使某一關節(jié)和幾個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緊張,做強直的等張或等長收縮,動作僵硬,不協(xié)調(diào),造成一用力則局部或全身僵硬狀態(tài),久之成為習慣。太極拳稱之為僵勁或拙力。
這種力,成為有力打無力、勁大打勁小的慣例和普遍道理。王宗岳說這樣的力“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后有也”。
先天自然之力除本身具有外,還可以外在輔助鍛煉,比如舉重物、打沙袋等獲得。但這種力用時則有力,不用時則輕浮,年輕時則有力,年紀大時則逐年減退,直至退化成一堆泡肉。
“文革”期間與吾同時代的許多年輕人舉石擔,拋石鎖,搬啞鈴等,練得膀大腰圓,胳膊有35厘米以上之粗,三四十年過去,都成力小肉浮為“泡肉”了。而吾等太極拳習練者,胳膊棉里裹鐵,分量極沉,而且年紀越大功夫越深,勁道越足。
在太極拳界,從來不用,也忌諱用“力”來表示太極拳功夫,而一概用“勁”來說明,“八門”勁別就是很好的例證,你總不會把“捋勁”說成“捋力”、把“按勁”說成“按力”吧。
把“勁”的概念引入太極拳的,吾以為首推陳鑫。在他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中,以“纏絲勁”和“纏絲精”的詞語表述太極拳的勁力。
陳鑫文字解說道:“河圖實為纏絲精之祖。單開如一字;兩頭合住,周圍撐開,則為太極圓圖;錯之,則為纏絲圖……此圖專主纏絲勁說。因圖中股肱宜用,故推及之?!标愽我源藞D表達他對太極拳“纏絲勁”和“纏絲精”的意境,形象顯現(xiàn)“纏絲勁”和“纏絲精”運行變化軌跡。那么,這個“纏絲勁”的“勁”是什么樣的“勁”?陳鑫沒有詳細說。
吾以為,陳鑫不用“纏絲力”而以“纏絲勁”來界定太極拳的“力”,是太極拳拳理的一大創(chuàng)造。他拋棄了物理意義上“力”和“勁”的同質(zhì)點,根據(jù)太極拳這一新拳種原理和特點,賦予“勁”在太極拳中特定的含義。自此以后,太極拳的“勁”得到共識和普遍采用。
關于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問題,前輩和方家論述很多,吾不再狗尾續(xù)貂。倒是太極拳的“勁”尚可議論。
什么是太極拳的“勁”?陳鑫也不是一點沒解釋,他在畫出“人身纏絲正面圖”時有一說法:
“其勁皆發(fā)于心,內(nèi)入于骨縫,外達于膚。是一股,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fā)于心者?!边@里,陳鑫認為,“勁”就是發(fā)于心的一股氣。陳鑫乃高人,一語點出太極拳的“勁”和物理屬性上“勁”的差別,雖然他說得并不完善和細致。我們知道,“氣”是人體的生理屬性,將生理屬性的“氣”引入太極拳的“勁”,確實是前無古人。
于此,太極拳的“勁”除了保留了物理屬性的特征外,還有其生理上的屬性。
吾以為,太極拳的“勁”是人體力學特殊結(jié)構因子,是內(nèi)氣在人體空間、經(jīng)絡、穴位間運行,并通過肌肉、筋骨的對拉拔長、松柔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并獨立存在、富有彈性的勁力。它的表征為:1.勁呈弧形或螺旋纏繞;2.勁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變幻莫測,來去無蹤;3.勁的接觸點松柔渾厚、棉里裹鐵,具有穿透性或震撼性。
因此,這種“勁”是去掉自身僵力、拙力、硬力的一種似松非松、似柔非柔、似剛非剛、似有似無的“勁”。
這個“勁”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如水之“浮力”,萬物之“螺旋”。這就是“太極勁”。
太極拳“勁”的表現(xiàn)有多種,除了我們已知的掤捋擠按采列肘靠八種勁別外,還有諸如聽勁、化勁、寸勁、掛勁、截勁、抖彈勁等等,充分顯示太極拳勁別的多樣和豐富。
既然,“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重要拳理,同理,“用勁不用力”也是太極拳重要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