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網絡流行語,叫“正面剛”。這個詞化形容詞為動詞,傳達出一種積極的對抗精神。有趣的是,讀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似乎就可以用“剛”字一言以蔽之。作者言辭犀利、果決干脆,表明了堅持變法的決心。
然而,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有兩個常被忽略的句子——“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p>
“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p>
這兩句話中,一“必”一“固”,讓我們看到王安石“剛”的背后,還有著一種對外界評價的悲觀和了然。梁啟超在《王安石傳》中寫道:“夫中國人民,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之教,其于荊公之赫然設施,相率驚駭而沮之,良不足為怪?!蔽覀儚倪@句話中可以看到,保守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任何一個改革家,在他所處的時代,都可能面臨著不被理解甚至被詆毀的遭遇。
站在這個角度去讀這篇文章,也許我們才能明白王安石“剛”的可貴。
在這封信里,他用“盤庚之遷”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薄岸取?,表明他對自己的主張經過了深思熟慮,對外界可能會有的非議也了然于胸。但他想清楚了,就去付諸實踐,而且絕不后悔。
這個“不悔”,不由讓人想起他在《游褒禪山記》中的“悔”來。王安石三十四歲時,從舒州(今安徽潛山市)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與友人同游褒禪山,由于洞穴幽深、寒氣逼人,同游之人勸大家一起退出,結束了這次探險的旅程。三個月后,王安石回憶這次游歷,描述了當時的心情——“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边@個“悔”字,讓我們看到他性格中深思自省、不愿從眾、執(zhí)拗自信的一面。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個性,他才會得到這樣的結論:“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痹谒男睦铮氨M吾志”才是終極理想,至于能走到哪里,會收獲怎樣的評價,都不是重要的事。
讀《答司馬諫議書》,我們也許還會有這樣的疑惑:司馬光與王安石同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但他們在變法這件事上如此針鋒相對,到底孰是孰非?我們這些后代人該如何去看待歷史?
須知“政見自政見,而人格自人格”,兩個人格高尚的人也會有政見不合的時候,至于對錯,不僅需要歷史的沉淀,也需要后人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在《游褒禪山記》的結尾,王安石已經給過我們這樣的啟發(fā):“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歷史上有太多眾說紛紜、“后世謬其傳”的事件,他誠懇嚴肅地告誡我們這些求學的人,要“深思而慎取”。
在《讀史》(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II卷古代詩歌閱讀)這首詩里,他也同樣表達了這種思考——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壇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p>
也許這不僅僅是在寫他讀史的感受,更是在寫他自己的經歷,寫他對自己處境的一種思索。作為一個改革者,他深知世俗未必能了解全部的真相,也深知筆墨難以記載一個偉大之人的理想與精神。那么,后世那些缺少思考與判斷的俗人,更不過是守著古書上的糟粕罷了。詩寫到這里,理性的分析之外,又多了一絲沉郁與悲涼。
由此,我們讀到了一個更為豐富立體的王安石。我們在“剛”的背后,還讀到了他的孤獨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