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的相貌上,恐怕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長得好看的人更容易受到優(yōu)待。
前段時間,一則網(wǎng)絡維權的新聞引發(fā)了廣大網(wǎng)友的熱議:寧波的小張洗完澡后,在移動浴室門時,鋼化玻璃突然自爆,導致兩只手都受了傷,花了八千多的醫(yī)藥費。在對此事誰來負責的意見征集中,竟沒有一人認為小張有責任,26.5萬人認為“不太清楚,反正不能讓小張負責”,5.1萬人認為“廠家負責,自爆跟玻璃品質有關”,4.8萬人認為“公寓負責,沒有貼防爆膜加保護”。而在下面的評論區(qū),網(wǎng)友們更是讓人體會到了什么叫“顏值正義”:“小張真的帥!”“都是物業(yè)公寓的錯,點開視頻看了一眼小張我就決定了”“小張這么帥,怎么可以讓他受傷!”“除非物業(yè)派出更帥的帥哥和小張對峙,否則很難收場”。
如今的年輕人毫不諱言自己的“顏值崇拜”,社交媒體上,各路迷妹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雙標”。事實上,不止當代人,古人看臉也瘋狂。
1
最能感受到古代人也“看臉”的時代是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唯美又混亂的時代。魏晉時人追求個性,崇尚真實與美,“魏晉風度”“竹林七賢”,文字中的慷慨灑脫不知道引多少人向往。而說起顏值,自然不能忽略“擲果盈車”的潘安。
人們夸贊男子美貌時,常會用“貌若潘安”來形容,潘安似乎成了美男的“代言人”??上攵厝皇恰半p標”中被優(yōu)待的那個,來看一個雙標現(xiàn)場: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有人說潘安之名可能是因為古人在駢文詩歌創(chuàng)作中,押韻省字而成;也有人說是因為他曾諂事賈謐,構陷愍懷太子,當不起“安仁”之“仁”,后人便略去此字。
關于他的容貌,《晉書·潘岳傳》有記載:潘安這個人顏好氣質佳,儀態(tài)端莊,文章詞藻艷麗。有顏值有才華的他年少時常常帶著彈弓來往于洛陽道,街上的女子遇到他,都手拉著手簇擁環(huán)繞著載他出行的車,還將手頭的果子投給他。走過一趟洛陽道,潘安的車就裝滿了各種果子,次次滿載而歸。同樣的場景在《世說新語·容止》中也曾有,不過這里潘安只是被“迷妹”們圍觀沒有被投果。
可以想象,潘安出行仿佛大型迷妹追星現(xiàn)場。這引起了同時期人物左思的注意,左思就是作《三都賦》而造成“洛陽紙貴”的文學家,曾被鐘嶸譽為“左思風力”。他相貌極丑,但可能是文采給了他自信,他跑去效仿潘安出游,結果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群嫗齊共亂唾之”,老婦們一齊朝他亂吐唾沫,最后他只能頹喪地疲憊而歸。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東施效顰,不同長相的人,待遇差別著實很大。
和潘安待遇截然相反的還有張載,他也是和潘安同時期的文學家,性格閑雅博學多聞,但是因為長得丑,每次走在路上,都有小孩拿石塊瓦片扔他,也是十分心累,說不定性格“閑”雅有一部分就是因為長相不得不佛系。
可見,將近一千七百多年前,古人就已“看臉”成風?!睹献印じ孀印份d:“食色,性也?!币馑季褪牵矚g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2
南朝陳國時候,有位將軍也是出了名的容貌出眾——他叫韓子高。雖然他的名氣大部分來自明朝小說家們(王世貞、馮夢龍)創(chuàng)作的“同人小說”,但他長得好而獲得了一些機會倒是事實。
韓子高,會稽人,出身微賤,“容貌美麗,狀似婦人”。侯景之亂爆發(fā)時,他住在京都。侯景被平定后,后來的陳文帝陳蒨帶領軍隊出京鎮(zhèn)守吳興。當時韓子高16歲,頭發(fā)還扎成總角模樣,正好想借由軍隊順路回鄉(xiāng),便隨軍隊同行,而他的機會正是在此時送上門來:
文帝見而問之,曰:“能事我乎?”
第一回見面,陳蒨便想招攬韓子高,顏值加成的第一印象無疑很加分,再加上韓子高未成年便敢獨自隨軍返鄉(xiāng)也是勇氣可嘉。出身卑微的韓子高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陳蒨的帶刀隨身侍衛(wèi),因為能揣摩陳蒨的心思,所以很受喜愛。后來,韓子高學習了騎射,有膽量能決斷,多次隨陳蒨出征,經(jīng)驗豐富,有勇有謀,成為陳國手握重兵的右將軍。韓子高從出身微賤到手握重兵,也算是草根逆襲了。
顏值高的人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會比顏值低的人好,這是人們追求美的心理作祟,長得好更容易被優(yōu)待。
就韓子高而言,顏值高給了后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想象空間,他們往往會夸大韓子高顏值的影響力,比如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兩軍對陣,韓子高一方處于弱勢時,敵軍會因為他長得太好看而不忍心殺他;明代小說家馮夢龍還認為,陳蒨是拜服于韓子高容貌昳麗,將他收作了男寵,撰寫了后人多誤以為是真事的“男皇后”的故事。
3
“顏值即正義”不只存在于魏晉南北朝,唐朝也有。曾寫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羅隱就經(jīng)歷過“顏值”帶來的尷尬。
羅隱,晚唐詩人,在咸通、乾符中與羅鄴、羅虬并稱“三羅”,又與同鄉(xiāng)詩人章碣齊名。當時還有人將羅隱與前輩詩人溫庭筠、李商隱合稱“三才子”,說他們三人先后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登進士第后,羅隱以詩賀之,令狐绹對兒子說:“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笨梢娏詈噷α_隱詩名的崇拜。
羅隱在唐末五代時的詩歌文章名聲很大,擅長寫諷刺作品,如諷刺小詩《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詠史詩《西施》云: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他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于西施,這的確是對傳統(tǒng)成見的有力翻案。
因為他的作品中諷刺過多,導致他考了十多次科舉都沒有中第,就如《唐才子傳》記載:“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但其名氣大為宰相鄭畋、李蔚所知。
除此之外,《唐才子傳》還說羅隱“隱雖負文稱,然貌古而陋”,他有多丑呢?宰相鄭畋的女兒作為“詩粉”很有發(fā)言權。
宰相鄭畋的女兒從小就有極高的文學天賦,年齡稍長時曾看過羅隱的詩卷,還反復閱讀,諷誦不已,于是鄭畋懷疑女兒有慕才之意。這里的慕才也不知道是對偶像的欽慕還是因詩及人的暗戀。作為一個好爸爸,鄭畋當然要滿足女兒,便制造機會把羅隱約到了家里。這天,羅隱到了鄭畋府上,鄭畋與其議事,鄭畋的女兒便“垂簾窺之”。沒錯,她在簾后偷偷看羅隱。不看不要緊,一看不得了——她表示自此再也不讀羅隱的詩了!好一個大型脫粉現(xiàn)場!粉絲因為人丑連文采也不粉了!可見羅隱的顏值不是一般的令人難以接受。
4
除了這些,“顏值即正義”還曾發(fā)生在官員錄取上,一些制度中可以窺見一些苗頭。說是苗頭,是因為這種情況并不是要求相貌絕佳,只是不能太丑。這些制度還不止存在于一個朝代。
漢武帝的時候設有“五經(jīng)博士”,當時博士的弟子可以免除賦稅,而要成為博士弟子,除了年齡十八,必須得“儀態(tài)端正”(漢·公孫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在唐朝,做官除了通過科舉考試,還得通過吏部的選拔才能獲得做官的資格,其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新唐書·選舉志下》),長得太丑不能做官;明朝時候,朱元璋在選拔狀元的時候,會把顏值做為加分項,狀元好看了,才能代表朝廷的威嚴,帝國的門面。比如明朝第一任狀元吳伯宗。當年殿試成績并非吳伯宗排名第一,第一的乃是山西籍人郭翀。為什么郭翀最后沒能成狀元?據(jù)《罪惟錄·科舉志》記載:“郭翀第一,貌寢,改伯宗”?!懊矊嫛钡囊馑季褪菭蠲渤舐绦?,或以為謂狀貌不揚,于是長相端正的伯宗就上位了??梢姡鞒臓钤彩强搭佒档?,才華橫溢并不是最終標準。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古就有“顏值正義”,長得好待遇好,但這只是待人處事的一種角度,長得不那么好的左思、羅隱,也可以通過才華獲取成功,留下千古名篇;今天也有很多獲得成功的人其貌不揚。這“看臉的世界”雖然偏心,但并不是沒救了,顏值不夠才華來頂,說到底,人生的歸宿終究來自我們自身。
(源自“國家人文歷史”)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