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華
金牛微笑而退,虎王昂首而來。在十二生肖中,老虎的地位僅次于龍。因為傳說中的龍能呼風喚雨,天上與水里皆歸它管轄。老虎雖沒有龍的這些優(yōu)勢,但在地上也是名副其實的一霸?;㈩^虎腦、虎虎生威、猛虎下山、餓虎撲食等詞語,都足以得見人們?yōu)楹巍罢劵⑸儭薄?/p>
然而,在藝術作品中的老虎并非那么令人生畏。尤其是孩童的鞋帽以及一些服飾打扮,不僅采用很多虎的形象,而且很受人們的歡迎。清代畫家馬負圖創(chuàng)作的《虎圖》,就是一件別具寓意的佳作,從中可以窺見中華文化的高妙與豐富之一斑。
圖中款曰:“建州馬負圖?!庇性u者言:“此作,一胖虎立于山澗之中,神情聊賴,似山中已無敵手?!背蹩催@只胖虎確實有幾分形態(tài),而在仔細品賞分析之后,便可發(fā)現(xiàn)尚有細節(jié)與深層意境值得挖掘。
首先,關于作者所言“建州”,歷史上有南、北兩處建州。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洪武時期,在女真聚居地設立遼東指揮使司,建州衛(wèi)管轄女真人分布區(qū),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南方也有一地歷史上稱為建州,即清時福建的建州府,后改為建寧府,建州府首府地址為現(xiàn)今的建甌市。
其次,是畫家馬負圖的身份。《中國畫家辭典》與《中國古今書畫家年表》中均未有記述。有評論者做過簡略介紹,一說“馬負圖,生于1614年,字伯河,一字希文。山東長山人,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善畫山水”;另一說“馬負圖為明末清初江南武進人,生于1614年,字伯河,一字肇易,晚號一庵。明亡后行醫(yī)以養(yǎng)母。治理學有所得,后講學延陵書院,從學者甚眾,有多部醫(yī)學著作于世”。這兩種介紹雖然人名與生時吻合,但生活地與職業(yè)差別明顯。長山縣在公元599年時由武強縣改名,現(xiàn)為山東省鄒平市長山鎮(zhèn)。而江蘇常州的武進區(qū),在晉武帝時已設置武進,清時分置武進與陽湖兩縣。以上可見馬負圖確有其人,而他的生活區(qū)域與職業(yè)存有較大爭議。
《虎圖》是一件動物類作品,馬負圖善畫山水兼工動物的可能性比較大,況且此虎的身后便是山水景貌,藝術水平非一般作者所能及,山水形態(tài)也具北方山水的特點。從這個角度分析,馬負圖為山東長山籍畫家更為可信。
其三,老虎雖號稱百獸之王,但在繪畫史上以畫虎著稱者較其他動物作品更為少見。宋代畫家李公麟以畫馬著稱,傳聞他畫馬名絕一時,被他看中而畫后的馬會死,而他畫的《虎》往往不畫尾巴,一旦畫了尾巴老虎便活了、會傷人……宋代另一位畫虎名家石恪,其《二祖調(diào)心圖》中的老虎則成了他的仆從,可以當枕而睡。
《虎圖》清.馬負圖 紙本設色 158.1cm×91.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上述名家畫虎故事相比較,馬負圖的《虎圖》值得研究的主要意義,有以下兩點:其一,《虎圖》中的虎純粹置于山中,位置顯赫,有百獸之王的寓意,山高嶺陡,曠野寂靜,具有虎與背景相襯的審美效果。唐代詩人張籍在《猛虎行》詩中描述:“山南山北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林行。向晚一身當?shù)朗?,山中麋鹿盡無聲?!瘪R負圖此作也具有這種情景詩意,尤其是“當?shù)馈倍场⑿判陌俦兜纳袂榭胺Q一絕;其二,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講道:“得其環(huán)中,超以象外……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馬負圖的《虎圖》即詩境與畫境融合之佳作。拓展分析后能隱現(xiàn)李公麟畫虎的生動、石恪畫虎的幽默、張籍詩中老虎當?shù)篱_食的神威。一幅虎圖能擁有諸多優(yōu)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