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軍
摘 要:隨著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不斷加深,各種非遺的發(fā)展也牽動著社會大眾的心,如何對于非遺價值進行挖掘,如何探索傳承與發(fā)揚之路十分關鍵,本文以四川井研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藝術為例,探索其起源、發(fā)展以及特點,剖析其與民間藝術、中國畫、中國油畫以及裝飾畫之間的關系,深度剖析如何去傳承和發(fā)揚,希望對這一藝術的價值凸顯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關鍵詞:四川井研;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藝術;傳承
井研,宛若一顆熠熠生輝的綠色翡翠,鑲嵌在樂山東部門戶。井研素有“天府靈秀”“有鹽有味”“國學重縣”“鹽馬古道”等諸多美譽,更以文化部命名“中國農民畫之鄉(xiāng)”而聞名遐邇。2014年12月,井研作為四川省唯一的農民畫畫鄉(xiāng),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農民畫之鄉(xiāng)”。本文將對“農民畫”這一藝術進行滲透探討,挖局其與其他藝術的關系,從而引發(fā)關于其發(fā)展和傳承方面的思考。
一、井研“農民畫”起源及其發(fā)展
(一)起源
20世紀50-60年代的“大躍進”時期,隨著“壁畫”、“詩畫墻”等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興起與發(fā)展,井研縣地區(qū)的農民,為了表達自身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傳達自身的情感,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是井研“農民畫”的起源。從井研“農民畫”的內容來看,主要包含了上世紀50到60年代期間農村地區(qū)的突出事件的描述,例如,農村的開山改土、挖渠引水等內容,充分表達了井研縣農民對當時農村生活改變的期待以及向往之情。從繪畫形式來看,主要為山水寫意畫、工筆畫。而由于特殊年代的原因,井研“農民畫”具有一定的政治宣傳意義。但是,也正是因為特殊年代,這一地區(qū)特色的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特征
第一,井研“農民畫”有著顯著的區(qū)域特色以及農村氣息。井研“農民畫”是起源于井研縣農村地區(qū)的藝術作品,描繪的是農村的文化與生活,傳達的是農民的真實情感。因此,井研“農民畫”是有著濃厚的井研農村地區(qū)的氣息,有著顯著的地域性特征。
第二,井研“農民畫”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有著突出的中國農村民族文化特征。以特殊時代新農村的發(fā)展以及進步為主要題材,以農民真實情感為創(chuàng)作源泉的“農民畫”是井研農村地區(qū)傳承的藝術文化,呈現(xiàn)了特殊時代的農村民俗風情,有著顯著性的文化研究與傳承價值。
此外,創(chuàng)作材料具有特色性,選用的是夾江手工制造的書畫紙為創(chuàng)作畫紙。
(三)發(fā)展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井研“農民畫”作為井研農村地區(qū)的特有民俗文化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產物,伴隨著農村地區(qū)的變革以及發(fā)展,而步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同時,逐步發(fā)揮其特有的藝術意義與價值。自此,井研“農民畫”正式進入大眾的視野。
20世紀90年代,是井研“農民畫”正式發(fā)展,并逐步在四川乃至全國進行藝術展覽的重要階段。其中,1992年,蘊含著井研農村鄉(xiāng)土特色與民俗文化的井研“農民畫”在四川省樂山市展開了第一次的展覽會,首次以藝術展覽會的方式,給人們呈現(xiàn)了井研“農民畫”的藝術魅力。1999年,井研農民畫走出四川,首次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進行展覽,向首都乃至全國人民展現(xiàn)四川農民的生活藝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
而在21世紀社會主義特色社會建設時期,井研“農民畫”以蘊含著中國特色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不同的社會主流思想以及文化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出現(xiàn)了大量的公益作品,備受人們關注。而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井研“農民畫”作為宣傳教育的作品而被有關部門所關注,其中,井研農民畫還成為了國家級的公益宣傳作品,用來宣傳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彰顯21世紀的文化傳播的價值(圖1、圖2)。
二、四川井研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文化傳承價值
四川井研的“農民畫”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用其最簡約、最淳樸、最直觀的方式書寫著一種美好。農民畫是一種廣受群眾喜愛的通俗畫,是農民畫家以廣告色和水彩為顏料進行創(chuàng)作和藝術表現(xiàn)的繪畫,以大紅大紫的色彩、夸張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同時也是人們表達對生活理解、感悟,引導他人積極樂觀生活、面對人生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具有很強的文化引導作用和精神。隨著各種以農民畫為核心的展覽、文創(chuàng)活動、比賽等活動的舉辦,也進一步彰顯四川井研獨特的文化印象、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農民畫傳承、繁榮和發(fā)展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三、四川井研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藝術與其他藝術關系
(一)與民間美術的關系
井研農民畫是在借鑒民間美術的工藝品造型基礎下,進行當代農村文明藝術創(chuàng)造的作品。
一方面,井研農民畫與民間美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井研農民畫學習了民間美術的工藝品造型創(chuàng)作、民間美術藝術表現(xiàn)的應用等方面,使得井研農民畫具有新時代的民間美術特征,促使農民畫成為了新時代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以“萬事如意”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柿子如意組合圖為例,在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理念上,井研農民畫借鑒了民間美術的傳統(tǒng)題材,用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藝術呈現(xiàn)了當代農村農民的情感,是新時代民間藝術的再發(fā)展。
另一方面,井研農民畫區(qū)別于民間美術。當代的農民畫起源于農村、發(fā)展于農村,但是傳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農村文明的文化,是新時代農村文明藝術的代名詞,有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間美術。
(二)與中國畫的關系
井研農民畫的繪畫技巧,具有典型性的中國畫特征。具體來講:上文中指出工筆畫是農民畫主要的藝術繪畫創(chuàng)作技巧。而中國畫中的工筆畫更是具有突出地位。從當下的井研農民畫工筆畫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的應用情況來看,主要使用了中國畫工筆畫的三礬九染的繪畫技巧。但是,井研農民畫工筆畫的借鑒并不是完全意義的照搬,而是在中國畫繪畫技巧創(chuàng)作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凸顯“農民畫”創(chuàng)作的魅力。此外,井研農民畫在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與中國畫有著顯著的差別。以“求全”作品的藝術創(chuàng)作為例,在具體的豬身、荷花、樹木等內容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農民畫的創(chuàng)作比較全,如豬身創(chuàng)作將側面和正面集結在一起,樹木則是枝干、樹根等各方面都糅雜在一起,這與中國畫的變形、夸張等寫意創(chuàng)作有著一定的差別。
(三)與裝飾畫的關系
從構圖方式上分析可知:井研農民畫作品的組織設計方式、構圖特點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設計,與裝飾畫具有共通性。其中,在作品的色彩、光影等繪畫創(chuàng)作要素的設計方面,農民畫與裝飾畫二者均具有作者的主觀創(chuàng)作特征,比較抽象。同時,農民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體、色彩等要素,經常利用平面、視覺等方面的特征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繪畫技巧,從而使作品的透視關系有著顯著意義上的非立體、矛盾性特征,進而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欣賞與審美價值。同時,在構圖方面,農民畫側重于平面、裝飾的畫面與物象創(chuàng)作,從而呈現(xiàn)二維的藝術作品,從這一方面來看,裝飾畫的二維藝術創(chuàng)作與其具有共通性。
(四)與中國油畫的關系
油畫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制作的一個畫種。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中國油畫最早起源于距今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由于其是西洋畫畫種之一因此西方色彩比較濃厚,不論是作畫手法還是思路都與農民畫有著較大差異,農民畫來自于農民的智慧,因此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親民,也很容易被人們津津樂道,在教育價值方面農民畫更為直接、直觀,例如,關于二十四孝的農民畫可以更好的引導人們理解什么是孝,如何踐行,這種感悟更加植入內心。而中國油畫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農民畫的優(yōu)勢所在,例如色彩的鮮明性、多元性;布局的靈活性、親民性;藝術品的意象化更加形象生動也是借鑒了農民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總之,中國油畫因而借鑒農民畫而更加具有中國特色。
四、傳承視角下“農民畫”藝術的發(fā)展思路
(一)注重傳承主體的培養(yǎng)
傳承固然離不開傳承主體,一個高質量的傳承主體可以讓該藝術價值實現(xiàn)最大化,可以讓國家、讓世界認識到這種藝術的魅力,因而需要打造一個多元化、高素質的傳承主體。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如下途徑:第一,發(fā)展學校教育,培養(yǎng)傳承主體,可以是幼兒園到大學一個全階段的群體培育,讓傳承實現(xiàn)小齡化、多元化,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該藝術的傳承者。同時還可以組建‘大學專業(yè)教師+傳承人+鄉(xiāng)村中小學教師’傳承項目專兼職教師隊伍,各展所長、交互教學;第二,社會教育機構的設立,對于四川井研農民畫來說急需一些專業(yè)機構來進行培訓人才,讓更多人站到更專業(yè)的角度來明白農民畫的魅力,感受到傳承其意義??梢怨膭钏拇ū镜亟M織機構的設立,也可以在延伸到全國,甚至國外,從而輸出一些高質量的農民畫傳承主體。
(二)注重傳承意識的增強
傳承效果如何與傳承主體的傳承意識乃至整個社會大眾的意識密切相關,因而要注重四川井研農民畫傳承意識的提升。諸如,四川當?shù)氐膶ν庑麄?,本地政府以及相關機構肩負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責任,因此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融媒體、多媒體等多種途徑來進行宣傳,宣傳農民畫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等,讓更多人認可這種藝術的傳承意義;第二,以重大節(jié)日為主體展開農民畫宣傳,重大節(jié)日人們的關注度非常高,因而可以借助這種機會進行農民畫的造勢,讓全國人們感受到農民畫對日常生活、教育的影響力。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農民畫畫展、春節(jié)渲染新氣象的農民畫征稿等,潛移默化的提升人們對于該藝術的傳承價值。
(三)拓展傳承發(fā)展新方式
四川井研農民畫藝術的價值較大,在普及思想、引領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新時期我們應當如何傳承該藝術,擴大其影響力,推動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呢?本文認為可以拓展如下傳承方式:第一,網(wǎng)絡傳承模式,可以開設公眾號,以四川井研農民畫為主體面向全國征集作品,在全員參與的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傳承;第二,課程是育人主渠道。各學??梢月?lián)合農民畫畫家、中小學校等,將立德樹人作為素材取舍的根本標準,共同開發(fā)“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農民畫系列課程。再者將“全民農民畫”等課程以第二課堂興趣班形式實施,注重社會全員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文化熏陶。因而在未來發(fā)展趨勢方面,農民畫應當走親民路線,研發(fā)更多與農民生活、工作、發(fā)展相關的作品,彰顯農村新變化、新風貌,為農民精神生活的展現(xiàn)以及農民發(fā)展需求奠定藝術基礎。
結語
綜上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精神鼓舞和文化傳承價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筆財富,如何將這筆財富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則值得研究,本文以四川井研農民畫為例展開研究,嘗試挖掘該藝術的價值,研究多元化的傳承思路,希望對該藝術的價值剖析更加滲入,增強人們對這種藝術的認可、傳承意識以及未來發(fā)展前景,同時也希望對該藝術的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用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谷培生. 安塞農民畫:巖畫般史詩般的藝術[N]. 延安日報,2021-11-07(002).
[2]王嘉樂.試論農民漆畫的當下與未來[J].中國生漆,2021,40(03):13-18.
[3]侯雨豪.高校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引入民間美術的探索——以上海中僑職業(yè)技術大學傳承金山農民畫藝術為例[J].藝術教育,2021(09):179-182.
[4]徐文倩.齊白石《祖國萬歲》系列作品藝術賞析[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6):59-61.
[5]楊樹林.農民畫藝術特點在針織毛衫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21,50(08):117-118+127.
[6]楊立生.農民畫的造型與色彩[J].天工,2021(08):64-65.
[7]王皓.東豐農民畫:藝術奇葩正芳菲[N]. 吉林日報,2021-08-17(005).
[8]張妮.追求“樸”的審美心理在藝術中的體現(xiàn)——以金山農民畫為例[J].藝術研究,2021(04):15-17.
本文為四川音樂學院一般科研課題《四川井研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藝術研究》(項目編號CYXS20200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