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北京有很多古塔,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融入了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成為歷史的見證、地理的標記,靜靜地佇立在京華大地上,展示著中國古建筑的美麗,體現(xiàn)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將在“古都·地理志”欄目中長期開辦《古塔記》專輯,讓我們一起透過文字感受古塔的魅力。
我的家鄉(xiāng)通州在北京市東南部,有不少古跡和古建筑。給我印象最深的當數(shù)燃燈佛舍利塔,傳說這位佛是釋加牟尼的老師。老通州人習慣把燃燈佛舍利塔稱呼為通州塔。
據(jù)記載:燃燈佛舍利塔位于西海子公園內(nèi),坐北朝南,為八角形13層磚木結(jié)構(gòu)密檐式實心塔,由須彌座、塔身和塔剎組成。塔高56米,底座周長38.4米,塔身共有神、佛像408尊,共懸多式銅鈴2248枚。
據(jù)《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確有舍利藏在塔頂,書中寫道:“塔頂藏舍利數(shù)百粒,如小米,色淡黃微紅,晶瑩似寶珠……”塔前立有一通石碑,正中間刻有“燃燈佛舍利塔”幾個大字。第13層正面有一塊磚刻碑記,碑首刻有“萬古流芳”四個字。碑身有詩一首:“巍巍寶塔鎮(zhèn)潞陵,層層高聳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現(xiàn),郎朗鐸音空中鳴。時賴周唐人建立,大清復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載古,萬姓沾恩享太平?!?/p>
通州塔是我國著名的密檐式塔,也是北京地區(qū)最高的密檐式塔。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塔椽緊密相連,層層重疊;二是層椽之間無窗柱;三是塔是實心的,無法登塔。
史料記載,通州塔有七絕:一是風鐘多;二是神像多;三是塔剎頂端銅鏡大;四是詩碑位置高;五是塔心柱長;六是塔頂生榆樹;七是塔影垂映北運河。
通州塔究竟建于何年,有兩種說法,一是建于北周,二是建于唐代貞觀年間。通州文物專家周良先生曾經(jīng)在《燃燈佛舍利塔》一文中寫道:“今塔具備遼代特點,故言遼建,似不應生疑?!?/p>
從當年的地理和地勢看,站在幾十里外的運河船上,一瞅見通州塔的塔尖,人們就知到了通州。這說明,通州塔不僅僅是佛教建筑,在漕運過程中更是起到了航標的作用。
自通州塔建成以來,備受人們的喜愛。
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詩文、書畫、攝影這些形式贊頌通州塔。
民謠曰:“先有通州塔,后有通州城?!?/p>
明代云南布政史理問、詩人葛一龍寫了詩歌《禮贊燈塔》:“荒庵留廢塔,千祀表崚嶒。歲月消金碧,封疆護法乘。宗孫五六祖,天步十三登。杲杲天邊日,長明劫外燈?!?/p>
清代著名詩人、通州知州王維珍寫了詩歌《古塔凌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闭宫F(xiàn)了當年大運河通州段的美好景致,表達了他和運河兒女們對大運河的摯愛情懷。這首經(jīng)典詩歌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頌。
我家曾經(jīng)住在閘橋南上坡的回民胡同西口的大雜院,大雜院的地勢在縣城是最高的。從大雜院的后墻往北看,雄偉高大的通州塔清晰可見,還有塔頂上的那棵老榆樹,人們都習慣稱其為塔榆。
據(jù)了解,塔榆沒有主根,其根系密密麻麻像網(wǎng)一樣布滿了塔頂西北側(cè)整面,塔榆讓通州塔錦上添花,成為大運河畔一道獨一無二的景觀。1987年3月,為保護古塔,政府出資修繕通州塔的時候,塔榆被移植下來,栽在塔西南側(cè)的西海子公園葫蘆湖的岸邊,與通州塔朝夕相伴。
當年,塔榆被移植下來的時候,樹冠為三層,形狀宛如被人們精心制作的大盆景樹。其主干徑0.17米,高3.7米。第二層的冠徑4.2米,宛如一把碩大的雨傘。頂層和下層的冠徑比第二層的小很多。
從通州文物專家周良先生寫的《塔榆記》中得知,塔榆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修建通州塔第十三層時,“榆錢兒”隨泥帶到塔頂?shù)耐邏砰g,從此生根、發(fā)芽、成長……迄今已經(jīng)有320多年的樹齡了。在塔榆的旁邊立有碑刻,上邊刻有周良先生寫的《塔榆記》,立碑于2004年夏。
小的時候,我最喜歡聽大人講述通州的故事,其中就有不少說通州塔的。
家住通州塔附近的李松田大爺曾經(jīng)跟我講過民間傳說,說是在通州塔下有一眼深井通向大海,井下鎖著一條鯰魚精。這個鯰魚精是個水怪,經(jīng)常攪動井水、河水興風作浪,造成水災,大水沖毀了良田和老百姓的很多房子,給老百姓造成很大損失。于是,人們就在井口建了這座塔,用來壓鎮(zhèn)水怪,從此再也沒了水災。
家住玉帶胡同的劉澍德大爺家是我常去的地方,他給我講了不少通州的民間傳說,其中就有說通州塔的。
相傳很久以前,在運河邊有父子二人以打魚為生。那天夜里,父親做了一個夢,夢見運河河底有個大鐵鏈子,鐵鏈子周圍就是魚窩。第二天,他和兒子搖著漁船,來到夢見的河面,撒網(wǎng)又起網(wǎng)時,漁網(wǎng)很沉,他們父子倆費了很大勁兒才把漁網(wǎng)拉上來,里邊有很多魚,還有一條鐵鏈子,他想這個鐵鏈子通著魚窩,一定還有很多魚,于是就和兒子使勁兒拉鐵鏈子,旁邊的漁民看到了,趕緊大喊:“別拉了,你看塔快倒了!”父子倆聽了趕緊往通州塔那邊看,只見塔已經(jīng)歪斜了,于是,他們急忙松開鐵鏈子,通州塔這才慢慢正了過來。
由此可見,不論是古城、古村落、古建筑,還是古河道,凡是經(jīng)人煙熏陶過的地方,隨著年代的久遠,寄托著人們愛憎情感的故事、傳說、神話都會應運而生,越傳越廣,很多被編入書刊,載入史冊。通州塔也是如此。
通州的燃燈佛舍利塔,與京杭大運河沿岸的臨清舍利寶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齊名,是“運河四大名塔”之一,曾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標志性建筑。它不僅作為航標為漕船引路,而且宛如矗立在運河畔的擎天柱和歷史巨人,見證了漕運歷史的興衰榮辱,見證了通州曾作為大運河北端起點的繁華。如今,它依然婷婷玉立容光煥發(fā),正在深情地目睹著這座古城的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