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楊蘭 韓媛 何玉枚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視力嚴重損傷的常見原因,通常表現(xiàn)為視力下降、視物變形、視野缺損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除了常規(guī)的傳統(tǒng)格柵樣激光及玻璃腔內注藥術外,閾值下微脈沖激光也可應用于DME的治療中。微脈沖激光的特點是:高頻、短促、重復,并且選擇性地作用于RPE細胞,對其它結構不造成損傷,達到其治療效應[1,2],與傳統(tǒng)激光相比,安全性較高。每個脈沖通常為100~300 μs,每個脈沖之間有1700~1900 μs的間歇,使視網膜組織在長間歇中驅散積聚的熱量,從而避免細胞的凋亡[3]。微脈沖激光在RPE細胞中轉換及吸收的效果更佳,更易吸收黑色素及氧化血紅蛋白,在低能量的情況下便可起到治療作用,故更適合于黃斑區(qū)疾病的光凝治療[4]?,F(xiàn)對微脈沖激光治療DME的可能機制、安全性及實際應用情況做一綜述。
目前該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研究顯示可能是通過改變視網膜細胞的代謝活性,進而改變基因和蛋白的表達。
(一)減輕視網膜膠質細胞(retinal glial cells,RGC)的代謝活性
RGC的穩(wěn)態(tài)是調節(jié)視網膜血流、水平衡和維持屏障功能的前提條件[5,6],在DR患者中,血管炎癥的最初表現(xiàn)就是RGC的激活,RGC是整個炎癥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RGC主要包括小膠質細胞(m glial cells,MGC)、Müller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些細胞在維持視網膜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微脈沖激光可以通過減輕RGC的代謝活性誘導視網膜炎性過程的下調來維護屏障功能以及水平衡。
1.Müller細胞 是連接于視網膜血管與神經元的細胞,主要維持水與K+的穩(wěn)態(tài),所以當Müller細胞出現(xiàn)功能障礙時便會造成液體的積聚,即黃斑水腫[7]。Midena等[8]發(fā)現(xiàn)微脈沖激光治療后,患者視網膜內核層的厚度變薄,而Müller細胞主要分布在內核層,故得出提示微脈沖可改善DME患者的Müller細胞的功能從而減輕DME癥狀。但并未有明確的證據(jù)。
2.降低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達 在DR患者視網膜Müller細胞中GFAP的水平含量比較低,甚至不存在,而當GFAP表達增多時,象征著Müller細胞被激活[9]。相關研究顯示,血視網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BRB)發(fā)生破壞的這一過程與GFAP的表達增多相關[10]。綜上,我們推測,微脈沖激光可能通過使Müller細胞中GFAP的表達降低,進而使BRB的破壞減輕,滲出水腫減少。
3.恢復Kir 4.1的分布 Kir 4.1屬于跨膜蛋白的一種,可調節(jié)細胞外K+濃度,從而穩(wěn)定內環(huán)境。其主要定位于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而該特殊定位決定了調節(jié)K+濃度的準確性[11,12]。對于DR患者,Kir 4.1在Müller細胞中發(fā)生定位錯誤,失誤活性,減少細胞外K+濃度,從而Müller細胞水腫[13],微脈沖激光治療可減輕黃斑區(qū)水腫可能與通過恢復Kir 4.1的正確定位有關。
4.調節(jié)Müller細胞源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CD-VEGF)的表達 在視網膜的各個結構中,Müller細胞與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細胞釋放VEGF最多[14]。但相關研究報道,在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視網膜中,Müller細胞分泌VEGF的量最高[15]。RPE細胞間的緊密連接離不開緊密連接蛋白-1(ZO-1)的作用[16],另有研究證實,糖尿病模型小鼠的ZO-1逐漸被消耗掉,而這與MCD-VEGF相關[17]。有研究報道[18],微脈沖激光治療的DME患者VEGF較之前明顯降低,盡管不清楚此處VEGF的源頭。Rodrigues等[19]研究表明,MCD-VEGF可促進Müller細胞中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的表達,并促使其活性增強,而MMP可促進毛細血管的滲漏,從而促進視網膜的水腫,微脈沖激光可能通過下調VEGF的表達而影響MMP-2的表達。
(二)對RPE細胞的刺激作用
當RPE細胞屏障功能發(fā)生破壞時,血管出現(xiàn)滲漏,進而導致DME。RPE細胞在具備屏障功能的同時,還可分泌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rn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促血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多種生長因子[20]。此外,還具有抗氧化、遷移分化等功能。目前普遍認為微脈沖激光是通過刺激RPE細胞,使之在重復的、短促的閾值下能量的刺激下被激活,開啟自我修復調節(jié)模式,從而促使水腫消退。但該過程的分子機制目前并不是非常明確,可能機制如下。
1.促進RPE細胞的增生與遷移 Tababat-Khani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對DME患者進行微脈沖激光治療,1 h之后患者視網膜RPE細胞的增生能力下降,而在24 h內即恢復正常,接下來的幾天內明顯提升,被直接照射及周邊附近的細胞均有該特點。也有研究報道[22]被微脈沖激光直接照射的RPE細胞較未被照射的部位數(shù)量少,但都具有細胞活性。因此推測,該治療方式可能損傷了RPE細胞,但是這種程度的損傷可能刺激了照射部位及附近的RPE細胞并促進了增生與遷移。
2.促進RPE細胞間緊密連接的恢復 Ji Cho[23]表明,在DME患者中,VEGF可促使ZO-1磷酸化,ZO-1磷酸化可上調Ⅳ型膠原蛋白的表達,從而可破壞RPE細胞屏障的完整性,而微脈沖激光是否可以直接修復ZO-1,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微脈沖激光可以抑制VEGF的表達,從而使ZO-1的損壞降低。
3.抗血管生成 視網膜脈絡膜細胞之間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離不開抗血管生成因子(如PEDF)與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的動態(tài)平衡。在DME患者中,長期的高血糖狀態(tài)嚴重破壞色素上皮細胞間的緊密性,打破PEDF和VEGF的平衡,增強血管的通透性,進而加重黃斑水腫。有研究顯示[24]對實驗小鼠的RPE細胞進行微脈沖照射之后,抗血管生長因子如PEDF等表達上升,促血管生長因子如VEGF等表達下降,促進兩者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從而減輕黃斑水腫。
4.影響EPO的分泌 EPO是一類可以促使RPE通透性降低的糖蛋白,此外,EPO可通過阻止ZO-1的磷酸化,維持RPE細胞的屏障功能,從而對視網膜具有保護作用[25],被認為是RPE細胞的特殊標志物[26,27]。Midena等[27]研究顯示,微脈沖激光治療之后EPO的水平并未發(fā)生明顯改變,可能與樣本量及觀察時間有關。另有研究顯示,EPO在DME患者的早期可保護視神經,但是到晚期卻會促進生成新生血管[28]。所以,有關微脈沖治療之后EPO的改變及對疾病的影響需要進一步探討。
5.上調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的表達 HSP在細胞的應激反應中表達比較廣泛,在細胞未完全破壞死亡時,可有效修復細胞的功能,幫助變性的蛋白復活。Inagaki等[29]研究顯示,微脈沖激光直接照射培養(yǎng)的RPE細胞,達到一定的時間時,細胞中的HSP70在mRNA和蛋白質水平上的表達增加,從而促進受損的RPE細胞修復,減輕炎癥反應,降低黃斑水腫。但是在人活體中是否完全一致尚未明確。
微脈沖激光的特征是激活細胞自身的生物修復功能,同時又不損壞RPE細胞。微脈沖激光的能量設置比較精準,作用于RPE層的同時卻又不會造成嚴重損害,一般不會損傷視網膜其它組織,不會產生肉眼可見的激光斑??梢酝ㄟ^進行相干光層析成像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檢查來觀察橢圓體帶、嵌合帶、RPE層的結構完整性,以此判斷是否操作正確。較傳統(tǒng)激光有明顯安全性優(yōu)勢,目前除因操作失誤造成的損害之外很少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30]。但不可因此便掉以輕心,在黃斑區(qū)的能量錯誤使用及重復治療均要謹慎以免造成不可逆損傷。目前大部分醫(yī)生在操作時會盡量避開中心小凹。
不同的色素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各不相同,血紅蛋白不吸收紅、紅外光,吸收綠、黃、藍光;葉黃素不吸收黃、紅、紅外光,對藍光吸收較多,綠光吸收較少;黑素色對藍、綠光吸收較多,黃、紅光吸收較少。此外,光的散射會隨波長變短而增多,造成的損害就會越大。532 nm激光波長屬于綠光,血紅蛋白可在該激光到達RPE層時將其吸收,所以,適用于眼底出血及血管性疾病方面的治療。577 nm波長屬于黃光,黃斑區(qū)網膜葉黃素的含量較高,對黃光的吸收率極低,而且黃光的穿透力較強,散射較小,毒性較低,故黃斑區(qū)域的病變較適合使用該激光。此外,黃光毒性低,散射小,且穿透力較綠光強。810 nm激光的波長接近紅外光譜,穿透性較好,可直達RPE層及脈絡膜,更適合運用于脈絡膜血管相關的疾病[31]。
開始治療前,首先測定閾能量。將微脈沖激光儀器模式調整為連續(xù)波,曝光時間:0.05~0.20 s,光斑直徑:100~200 μm。選擇在后極部正常視網膜(血管弓以外)測定閾能量,能量從100 mW開始,逐漸增加(可10 mW增量)至隱約可見該處視網膜顏色發(fā)白,這時的能量設置為閾能量P值,之后將機器模式調整為微脈沖,選擇負載系數(shù)的5%~30%,閾能量P值的20%~30%,余設置不變,在需要治療的病變處和周圍施行微脈沖激光光凝治療[32]。Luttrull等[33]研究顯示當選擇負載系數(shù)的5%時,縮小光斑的直徑,可以使能量的擴散達到最大化,堆積的熱量至最小化。將模式調整為高密度時,可提高療效。Desmettre[34]發(fā)現(xiàn)參數(shù)設置為30%的閾能量P值時,通過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roresein angiogrpahy,FFA)檢查并未發(fā)現(xiàn)視網膜組織的損傷;若繼續(xù)增加能量,便可出現(xiàn)組織損傷的現(xiàn)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微脈沖激光光凝治療參數(shù)目前尚未標準化,參數(shù)的設置因人因病而異,過高過低均不合適(過高傷及組織,過低作用不佳)。盡管目前有諸多經驗,但微脈沖激光治療的參數(shù)設置仍未標準化,如何最大化提高療效并降低損傷需要繼續(xù)研究。
在DME的治療方案中,F(xiàn)riberg等[35]于1997年第一次使用了微脈沖激光,在之后的研究中顯示[36],與傳統(tǒng)格柵激光光凝相比,微脈沖激光在DME的治療中的確存在療效優(yōu)勢。Vujosevic等[37]表示微脈沖激光在中度DME患者的治療中能保持穩(wěn)定的視功能。Venkatesh等[38]表示,微脈沖激光較傳統(tǒng)激光更好地維持了電生理的檢查指標,并提高了患眼的對比敏感度。Inagaki等[39]發(fā)現(xiàn)微脈沖激光能有效降低DME水腫并保持穩(wěn)定的視力。Moisseiev等[40]在相關研究中得出結論:微脈沖激光聯(lián)合抗VEGF眼內注藥可有效縮減注藥次數(shù),減輕手術風險及患者經濟壓力。在如何更好地與抗VEGF藥物聯(lián)合方面也有學者做了詳細的研究。Citirik[41]表示當患者黃斑中心凹厚度(CMT)<300 μm時選擇微脈沖激光治療效果更理想,而當CMT>400 μm或者視力很差時則首選玻璃體腔內注射抗VEGF制劑,或者選擇二者聯(lián)合治療。Moisseiev等[40]、Mansouri等[42]指出,當CMT<400 μm或者最佳矯正視力較好時,即針對輕中度DME患者,選擇微脈沖激光治療,半年之后若無改善,則應進行抗VEGF藥物治療。Lavinsky[43]發(fā)現(xiàn)微脈沖激光模式選擇方面,高密度比普通模式更有利于功能的恢復。隨著這一技術的廣泛應用,國內學者[44]也做了相關研究,結論與上述相符。所以,在DME的治療中,大多數(shù)醫(yī)生認為,單純微脈沖激光適用于輕中度DME的治療,而重度DME則需要進行抗VEGF或兩種治療方式聯(lián)合,以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