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輝,金 凈,阿拉塔
[蒙草生態(tài)環(huán)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地處歐亞大陸地帶,遠離海洋,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1]。我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主要包括新疆、甘肅西北部、陜西北部和內蒙古中西部[2]。降水短缺、土壤貧瘠、氣候干燥以及春季風沙大是該地區(qū)的主要特征。近年來,隨著畜牧業(yè)的興起,過度放牧重壓下的天然草場較長時間處于逆向演替過程,家畜長時間的采食和踐踏行為加劇了土壤的緊實度,裸地表面土壤養(yǎng)分流失嚴重,致使草場生產(chǎn)力和物種多樣性都在下降[3-4];此外,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降水量不足200 mm的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也發(fā)生了改變[5],在此生長的植物群落嚴重受到水分限制,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得更加脆弱。
駝絨藜屬植物屬于旱生、超旱生植物,其利用年限可高達10年以上,一般生長在年積溫1 700~2 800℃、年降水量100~3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是牛、羊、駱駝等家畜喜食的優(yōu)良牧草,同時也適用于退化草地的改良修復。該屬植物抗寒抗旱、適應性強,而且營養(yǎng)豐富、適口性好,含有較多粗蛋白質和無氮浸出物,冬季粗蛋白質流失少,是家畜過冬的必備牧草。同時,該屬植物還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優(yōu)勢,在改良修復草地、防止草地退化沙化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6-9]。因此,在較為干旱的退化草地,大面積種植駝絨藜既可以促進草原的生態(tài)修復,也可確保畜牧業(yè)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駝絨藜屬植物是旱生或強生半灌木,株高1~2 m。駝絨藜是品質優(yōu)良的飼用植物,家畜可采食其枝和葉。春季母畜啃食嫩枝葉后能增加產(chǎn)乳量,秋季羊特別喜食其果實,駱駝和馬四季均喜食植株,但是對牛來說適口性較差。在冬季枯黃期,其干草產(chǎn)量可達2 500~3 000 kg/hm2,干草中仍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是家畜過冬的必備牧草之一[10]。
駝絨藜屬植物主要生長在戈壁、荒漠、半荒漠、干旱山坡或草原地帶。據(jù)《中國植物志》(1980)記載,藜科駝絨藜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7個種,主要分布于北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中國是駝絨藜屬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和內蒙古等省區(qū)。
華北駝絨藜種子呈橢圓形,具有白色的毛。株高1~2 m,分枝多集中于上部,長約35~80 cm,在通風、低溫和遮光條件下,種子壽命可達1.5~2年。其生長發(fā)育速度快,播種當年部分植株結實。華北駝絨藜種子對儲藏條件要求較為嚴格,自然條件下種子的存活力下降快,吸脹溫度對種子的新鮮活力影響不大,但是能夠顯著影響老化種子[11]。華北駝絨藜的葉片較大,葉柄較短;葉片呈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2~7 cm,寬約7~15 mm,向上漸狹,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呈圓楔形或圓形,具有明顯的羽狀葉脈。雄花序細長而柔軟,長達8 cm。雌花管呈倒卵形,長約3 mm,花管裂片粗短;花果期為7—9月。
駝絨藜的草種適應性強,在適宜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和水分條件下可迅速恢復植被覆蓋度,常常用于退化草原的生態(tài)修復[12]。駝絨藜植株4月初返青,5—7月是生長旺季,8月初開花,10月初種子成熟[13]。
華北駝絨藜根系發(fā)達,固土能力強,可吸收不同土層的水分,在大面積干旱土壤中長時間存活[14]。成活2~3年后其主根變得粗壯,最深可達145 cm;側根多而長,最深可達170 cm[12]。生長2年后華北駝絨藜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層中,生長3年后根系主要分布在0~80 cm的土層中。主側根在土層中形成縱橫交錯的網(wǎng)絡,根系重量和體積一般隨土層的深度增加而減少,同一土層內根系分布差異也很大,根系與地上部分的生長發(fā)育及飼草產(chǎn)量有密切的關系[15-16]。
華北駝絨藜主要依靠種子繁殖,但是種子的出苗能力較弱,在有積沙或土壤疏松地段駝絨藜的植株基部可不斷萌發(fā)新的植株[17]。旱作條件下播種,有積雪的地區(qū)翌年秋季耕翻播種后出苗率較高,采用撒播、穴播均可,播種后要及時耙地[18]。
依靠種子繁殖時必須配套必要的灌溉設施,如果灌溉條件便利及在土壤肥沃的地塊播種出苗率可達80%。駝絨藜苗木是修復退耕地及退化草地的優(yōu)良牧草之一,播種時其弊端是種子帶有白色的毛,機械作業(yè)時極易堵塞播種機。因此主要采用“小面積育苗,大面積移栽”的方式栽植。
3.1.1 整地。駝絨藜育苗地要選擇有灌溉設施、地勢平坦及土壤養(yǎng)分較為肥沃的地塊。播種前在土壤較干時細致整地,以促進土壤熟化,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整地前施入農(nóng)家肥25 000~35 000 kg/hm2或者氮肥100~150 kg/hm2作底肥,缺磷及缺鉀地區(qū)磷鉀肥的施用量為150~200 kg/hm2。秋季和翌年春季整地,深耕20~30 cm。整地時要耙碎土塊,耱平地面,清除雜草根系。
3.1.2 播種。播種前需對種子過篩,無風天可直接播種,有風天用細沙1∶1拌種處理后播種。播種前2 h用涼水噴灑種子或涼水浸泡,使其潮濕并拌以同體積的細沙土。播種時間控制在4月下旬—5月中上旬,主要以條播和撒播為主,播種行距為20~30 cm,播種量為1.35~2.5 kg/畝。播種時開2 cm深的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1 cm輕壓,播種后立即噴灌,播后 3 d出苗。
3.1.3 苗期管護及起苗。華北駝絨藜苗期生長緩慢,雜草容易滋生,應注意清除雜草。幼苗生長到15~20 cm時噴施尿素375 kg/hm2。春季育苗當年植株生長高度達60~80 cm,10月中旬可以起苗栽植。起苗栽植時將苗木剪根剪枝,留主根17~20 cm。苗木運送到目的地要采用溝植法及時進行假植,方法為開溝30 cm,將苗木根部朝下排放填埋。假植后要及時灌溉,防止苗木失水。
3.2.1 選地與整地。華北駝絨藜旱作建植應選擇已退化、沙化草地或棄耕、退耕土地,坡度控制在25°以下,采用常規(guī)技術直接進行草地建植或草地栽植改良。
3.2.2 建植方式。建植方式有機栽法和鍬栽法。機栽法一般采用灌木移栽機進行機械移栽,此方法要求土壤含水量在8%以上才能夠保證較高的成活率。栽植深度為20 cm,株距50 cm,行距120 cm,栽植后及時灌水1~2次;鍬栽法一般在土壤含水量較低、墑情較差的情況下采用。將苗木直立栽植后及時灌水1~2次,栽植后圍封禁牧3~5年。
華北駝絨藜是一種強旱生牧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大力種植能夠促進植被恢復,改善荒漠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脆弱性,提高植被蓋度及牧草產(chǎn)量。另外,其營養(yǎng)豐富,飼用價值高,是發(fā)展畜牧業(yè)的優(yōu)選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