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廬江縣城南小學(230001) 張 雁
孫中山先生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將讀書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因為他不斷學習的精神,才成就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從小學名著閱讀教學來看,如果將名著閱讀當成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就必然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興趣。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通過不斷摸索,總結了一些名著閱讀的策略。
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以前的教學重點是字詞的識記,誰的漢字儲備量豐富,誰的語文成績就好。但目前的語文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要想促進學生名著閱讀技能的形成,就要了解學生的名著閱讀現狀。
熟悉小學語文課本的教師都知道,名著閱讀在教科書中有很明顯的介入,有的課文就是名著中的某個段落,其編排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提升對名著閱讀的興趣。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各地小升初的語文考試題,尤其是一些知名學校在選拔初一學生的時候,無一例外都將傳統(tǒng)文化作為語文考查的一個重點。
如2019 年青海省考查了《西游記》和《紅樓夢》的內容。原題如下:
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的作者是_______,書中主要記敘了唐僧師徒4人歷經______(多少難),戰(zhàn)勝各路_______,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這本名著中你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_______。
從該題型看,主要考查學生對名著閱讀的情況,即是否對名著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是否知曉了主要情節(jié)。
湖南省的小升初試卷中有這樣一題:
“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边@副對聯寫的是_______,這個人物是_______,請你簡述一個與他有關的情節(jié)。
這道題設置為梯度式題型,從簡單的識記到復述內容,都是建立在學生對名著的閱讀基礎之上。如果不認真閱讀名著,學生是很難拿到全部分數的。
曾經的觀念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語文學不好,其他各科想有大的突破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閱讀能力,已經成為理解各學科題型的重要制約因素。
為了更好地說明名著閱讀題已經成為拉分題,我將某市小升初語文試卷中名著題的答題情況拿來分析(圖1)。
圖1
試卷中的23~24題以及第25題是名著閱讀題,共6 分,平均分分別是1.13 和0.15,最高分是滿分,最低分是零分。這無形中就拉開了學生之間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還不重視名著閱讀,學生就很有可能會在以后的考試中看不懂試卷,寫不完題目。
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名著閱讀更是如此。如果單純地給一本書讓學生自己去讀,就算他們將書認真讀完了,也不能保證閱讀的質量。因此,有效的閱讀方式是保證閱讀質量的前提。我在多年的教學中探索出以下一些策略。
小學階段要求閱讀的名著還是比較多的。教師在閱讀前教給學生好的閱讀方法,不僅能幫助他們有效地歸納重點,還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在閱讀名著之前,我會教給學生做批注的方法:將重點內容以不同的形式標記出來,將個人感悟和心得以批注的形式記錄在正文旁邊,如好詞好句用橫線、經典句用波浪線、疑問處用三角符號等。將每一種符號固定下來,無論看完哪一本書,只要翻開,就能快速感知讀這本書時的情況。批注是在正文旁邊將個人的閱讀感受記錄下來,真實再現當時閱讀的心情。對名著中人物的評價、對事件的歸納、對前后文人物關系的歸納、對寫作方法的理解等都是批注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可以記錄下來。
經典名著所蘊含的內容是豐富的,如果單獨關注一本書,就顯得太枯燥了。教給學生對比閱讀的方法,不僅能讓閱讀更有趣,還能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如《安徒生童話》是小學生都比較喜歡看的書,很多經典篇目在課本中也有所呈現。但是,學生如果只是靠興趣來讀的話,難以達到良好的知識鞏固的效果。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對比閱讀的方法,以加深他們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如《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對比、《安徒生童話》與《伊索寓言》的內容和主題對比等。在對比中,學生就能發(fā)現不同地域作家所寫的童話的區(qū)別以及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的差異。如《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不僅作者不同,所呈現的主題也是不一樣的?!栋餐缴挕繁憩F的主題愛憎分明,贊美了勞動人民純潔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揭露了王公貴族的愚蠢;《格林童話》多是來源于民間的口頭傳說,更具有生活氣息;《伊索寓言》的篇幅都比較短小,結構緊湊,多采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采用擬人手法,注重主題的呈現,在情節(jié)的精彩程度上不及前兩本名著。
學生通過對比方式進行閱讀,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名著的特征,就算以后遇到類似的閱讀,也能比較輕松地區(qū)分其出處。這樣可以極大地提升名著閱讀的樂趣,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名著知識。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將閱讀當成一種消遣方式,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名著成為語文學科考查的知識內容的時候,就得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閱讀方式了。反思式閱讀是通過認真仔細地閱讀名著內容,再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考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思考為什么在當時的情況下人物會有如此的思想,還可以結合當前的學習、生活及相關社會現象進行對比,挖掘出名著的價值。
如小學四年級上冊的必讀書《中國古代神話》,當中囊括了很多有趣的古代神話故事,學生都比較喜歡看。讀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精衛(wèi)填海體現了精衛(wèi)什么樣的精神?作者為什么要塑造一個這樣的形象?”“夸父最終也沒有追到太陽,為什么我們還一直在贊揚夸父呢?”學生思考之后就會明白,這些神話故事是在傳遞一種思想:積極進取,不愿服輸的精神。這種精神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勇往直前,不畏艱辛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從小學階段就訓練學生的這種意識,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名著閱讀習慣,促使他們透過文字了解名著的內涵,而不僅僅是將閱讀當成一種消遣。
“撿芝麻丟西瓜”的小故事反映的是因小失大的問題。任何一本名著的內容都是非常多的,沒有誰能一下子將名著的精華汲取完,因此在名著閱讀過程中,只要有收獲就是可取的。蘋果介于西瓜和芝麻之間,是一種比較折中的說法。意思就是,將名著中有趣的、有價值的點提取出來,經過個人整合形成自己的內容。閱讀前,學生先在紙上畫一個九宮格,每個格子中填寫一個與所要讀的名著有關的關鍵詞,可以是作者、背景、人物,也可以是寫作方法、手法、價值等,然后根據所填寫的關鍵詞有針對性地在書中進行選擇性閱讀,最后用自己的語言將各個關鍵詞連起來,反復進行復述訓練,以達到語言連貫的程度。
《西游記》“蘋果式”閱讀法
如《西游記》的“蘋果式”閱讀法,閱讀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列一個表格(如上表),幫助學生提取名著的重點內容。閱讀后,學生根據表格可以建構出這樣的一段內容:《西游記》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這是一部章回體神魔小說,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表現了不畏艱難險阻,為心中的理想堅持奮斗的主題。作者將故事設置在唐朝,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形象,將其反抗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眾對自由的渴望,他們期待有一個像孫悟空一樣的人物,敢于反抗權威、反抗天庭,這本著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蘋果式”閱讀可以反復進行,只要選擇的關鍵詞不一樣,就能讀出不一樣的內容。學生在讀完一本書后,可以根據表格用自己的語言自由表達,不至于讀完后不知道名著的內容。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是不太一樣的,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延續(xù)性。語文新課標中明確規(guī)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得低于100 萬字。這并非是說完成了閱讀量,語文水平就能達到一定高度,而是說沒有達到這個閱讀量的話,對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將有很大的影響。
教師不妨將小論文的寫作與名著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用文字將自己的閱讀成果記錄下來,這既是對自己閱讀成果的總結,也能給其他同學進行借鑒。
題目往往是文章內容最精練的體現,題目出彩的文章一定是可讀性非常強的文章。名著閱讀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練筆,通過引導,很多學生擬出了比較吸引人眼球的作文題目,如《美食的誘惑——〈水滸傳〉中的飲食文化》《錚錚鐵漢的俠骨柔情——〈水滸傳〉的英雄情懷》等。這兩個題目在擬題的時候,小作者是花費了一定的時間的,并將選題的范圍縮小了,不是從大的方面入手,而是從小處著手,這樣就更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更能保證在閱讀名著的時候有具體的方向。
讀與寫的結合,光有題目是不夠的。學生在完成名著閱讀后,要想讓他們對所讀的內容有更深的印象,還得構建具體的寫作框架。教師的引導是幫助學生構建寫作框架的保障。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強,所以教師要側重于某一方面的引導,也就是從小處著手,不能面面俱到。
仍然以《水滸傳》為例,為了讓學生在閱讀后對名著的內容有真實的印象和感受,在引導學生構建寫作框架時,我經過多次指導和修改,幫助學生確定了以下的寫作提綱(圖2)。
圖2
這個寫作提綱是與學生反復討論后確定的,是學生在認真閱讀名著后能夠自主完成的題目?!端疂G傳》中出現最多的美食是什么?這是學生在作品中可以直接去做批注、做記號的;概括飲食文化與地域性特點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梁山聚義”的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這能使學生對名著的背景有更清晰的認識;對人物性格和飲食文化的研究是更深入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對人物的了解的基礎上的。從學生完成的情況來看,這樣以小論文的形式檢測名著閱讀的情況,能夠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既有利于學生閱讀后的深入思考,又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名著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尋找到合適的閱讀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展示學生的閱讀效果,學生才愿意去讀名著,才能逐步記住名著的內容?!敖虩o定法,貴在得法?!泵喿x貴在尋找到有效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