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羨珠 楊亞笑
(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廈門,361006)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社會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臨床護理質(zhì)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已難以滿足當代人的就醫(yī)需求,需要積極轉(zhuǎn)變護理模式,使之充分彰顯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為患者提供更為舒適、高效、科學、人性化的護理服務[1]。家長參與護理是一種特殊的新型護理模式,查閱相關研究資料可知,使用此護理模式有助于減輕患兒治療過程中的緊張、焦慮情緒,使之更配合治療[2]。為進一步明確家長參與護理模式的臨床護理效果與應用價值,對我院收治的146例患兒開展臨床對照研究,觀察家長參與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留院觀察患兒14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抽選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3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38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6.58±2.79)歲。觀察組中男36例,女37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6.43±2.75)歲。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本次所選患者均為兒內(nèi)科疾病患兒,且臨床資料均完整;2)本次所選患兒家屬均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并自愿配合有關治療和護理。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軀體器質(zhì)性疾病的患兒;2)合并精神疾病、視聽障礙、語言表達障礙的患兒;3)治療依從性極低的患兒及其家屬;4)中途退出研究的患兒及其家屬。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護理模式,即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口頭健康宣教;密切監(jiān)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并遵醫(yī)囑給予相關藥物治療;依照常規(guī)給予環(huán)境維護、飲食及用藥指導等。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應用家長參與護理模式,具體內(nèi)容包括:1)護理準備:a.健康宣教。家屬在辦理留院觀察手續(xù)時,即由科室具有豐富護理經(jīng)驗和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護理人員告知留院觀察的相關制度和注意事項、留觀區(qū)的環(huán)境布局和功能。待患兒安置妥當后,護理人員再向其家屬仔細講解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潛在并發(fā)癥、治療的預后及精心護理的作用等相關知識,以提高家長對患兒疾病及相關治療護理重要性的認知程度,方便在后續(xù)治療護理工作中更加積極有效地給予配合與協(xié)助。健康宣教后可給家長發(fā)放能隨身攜帶的紙質(zhì)健康宣教單及簡易圖表(內(nèi)含重點事項說明),以便隨時查看;值班護士加強巡視,方便隨時回復家長提出的疑問。b.制定護理方案。結合患兒具體病情和配合程度、家長文化水平及接收能力和臨床護理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將護理方案提前告知家長并為其重點講述有關護理環(huán)節(jié)和注意事項,以便家長對護理內(nèi)容了然于心。2)留觀期間護理:a.心理護理。在患兒入院時由護理人員和家長同時進行手續(xù)辦理,并在此期間密切關注患兒的情緒變化,對出現(xiàn)緊張、不安、恐懼等負性情緒的患兒應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對年齡較小、語言與情感表達能力較差的患兒應以家長安撫為主,護理人員在旁適時給予玩具、繪本等物品分散其注意力;對年齡較大、語言與情感表達能力較好的患兒可囑咐家長通過簡易明了的語言介紹疾病與治療相關知識,護理人員在旁進行補充和專業(yè)解答,還可通過“榜樣力量”來幫助患兒提升治療的勇氣與信心,并在患兒完成相關任務時及時予以表揚和獎勵,以提高其后續(xù)治療的積極性。進行靜脈置管等有創(chuàng)侵入操作時,護理人員要技術嫻熟、動作輕柔,盡量減少因失敗而反復操作,同時耐心解釋失敗的原因并配合家屬做好心理安撫,以取得家屬理解、減輕患兒的恐懼及抗拒情緒。留觀期間,與患兒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傾聽、多關心,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以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b.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在詢問家長有關患兒飲食習慣和飲食禁忌的基礎上,結合患兒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囑咐家長多提供富含維生素、蛋白質(zhì)、纖維素的食物給患兒食用,盡量避免煎炸、辛辣、高油、高脂等易上火且難消化的食物,并鼓勵患兒多飲水及食用新鮮蔬菜、水果以預防便秘。對食欲欠佳及不愛喝水的患兒,囑咐家屬盡量變換食物的花樣或以湯汁、果汁、牛奶等流質(zhì)飲食替代以促進食欲;以表揚、獎勵等方式鼓勵患兒少量多餐進食、進水以保證身體的營養(yǎng)需求。c.睡眠護理。盡量在患兒情緒穩(wěn)定、身體舒適的時候開展各項治療、護理操作,并盡可能集中進行;執(zhí)行各項操作時盡量做到動作迅速、輕柔、精準;保持病室安靜無噪聲,盡可能控制病房內(nèi)人員往來次數(shù)及講話聲調(diào);避免室內(nèi)光線太強,必要時拉上隔簾或適當關燈,以免影響患兒休息;囑咐家長在患兒入睡過程中全程陪伴看護,并在患兒一側拉上床欄,以增加患兒的安全感及避免發(fā)生墜床等意外。3)出院時護理:護理人員在患兒出院當天與家長再次進行友好溝通,仔細告知患兒出院后在用藥、飲食、日常衛(wèi)生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和有關疾病預防措施,囑咐家長叮囑與監(jiān)管患兒的服藥情況,并注意觀察藥效及是否有不良反應發(fā)生,如有,應及時詢問有關醫(yī)護人員如何處理或到醫(yī)院進行對癥治療;收集登記家長電話號碼,定時進行電話回訪,以了解患兒出院后的身體情況并提供相關的護理專業(yè)知識指導。
1.5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對2組患兒留觀期間的打針、服藥、睡眠紀律等方面進行依從程度綜合評定,可分為不依從、基本依從和十分依從3種情況,治療總依從率=(總例數(shù)-不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比較2組患兒護理前后的焦慮及睡眠質(zhì)量評分。焦慮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進行評價,以50分為界線,高于50分為有焦慮癥狀,且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兒的焦慮癥狀越嚴重;睡眠質(zhì)量通過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評分,滿分21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兒的睡眠質(zhì)量越差[3]。3)比較2組患兒的家屬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擬的《家屬護理滿意度問卷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護理滿意度,可劃分為不滿意、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3個層級,家屬護理總滿意度=(總例數(shù)-不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兒治療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依從率為94.52%,對照組為79.4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依從率比較[例(%)]
2.2 2組患兒護理前后SA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患兒SA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患兒的SAS評分及PSQI評分均下降,觀察組比對照組下降明顯,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護理前后SA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家屬護理總滿意度為97.26%,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為82.19%,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兒科(俗稱啞科)作為醫(yī)院一個重要且特殊的科室,其收治的患兒多為心智發(fā)育不成熟的低齡嬰幼兒,難以很好地控制自身言行和情緒,加之對治療環(huán)境的陌生感、對治療手段的恐懼感、疾病的痛苦感等因素,都會導致患兒難以有效配合治療和護理,個別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嘔吐、哭鬧、抗拒、睡眠障礙等軀體應激反應,導致病情難以得到很好控制,因此,需要尋求一種更易被患兒接受且能提升其治療舒適度、依從性的護理模式[4-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依從率及家長護理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提示家長參與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更高。家長參與護理模式是一種專門用于兒科護理的新型護理模式,它將與患兒日常接觸最為頻繁、關系最為親近的家長接納至患兒的臨床護理工作中,通過家長的信息提供與協(xié)助能夠更為全面科學地評估患兒具體病情,制定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護理方案,以此來幫助患兒縮短治療時間,促進身體康復,還能幫助患兒獲得有效的情感依托,在獲得安全感的基礎上緩解焦慮等心理情緒,積極配合治療[6]。此外,通過這種護理模式可使家長更為全面地了解臨床治療及護理的全過程,有助于提高其日后預防相關疾病的能力,還能減少護患溝通誤會,降低糾紛事件的發(fā)生率,促進臨床護理質(zhì)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對兒科患兒實施家長參與護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兒的睡眠質(zhì)量及治療依從性,減輕其心理壓力,還能提高家長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