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巖鵬
莫高窟第321窟 憑欄菩薩 初唐 攝影/吳健
敦煌石窟中的樂舞圖像,上迄北涼下至元代,時間跨度長達1000余年,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栩栩如生的音樂世界。1000余年前的舞者,穿越時空,翩然起舞,天衣飛揚間躍然壁上。這些樂舞圖既是古人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的縮影,也是后世追尋中國古代樂舞的珍貴圖像。
按王克芬、柴劍虹兩位先生的論述,敦煌樂舞可以分為神佛世界的天宮樂舞與人世間的民俗樂舞兩大類。天宮樂舞包括天宮伎樂、飛天伎樂、化生伎樂、經(jīng)變畫伎樂以及各種護法神(如金剛力士、藥叉、迦陵頻伽等)等具有舞蹈感的形象—在窟頂、龕楣飛舞翱翔的飛天,在天宮憑欄奏樂起舞的伎樂天,在經(jīng)變畫中隨著樂隊伴奏急速旋轉騰踏的伎樂天與翩翩起舞的人首鳥身的迦陵頻伽(妙音鳥),還有塑像中那些具有舞蹈美感的菩薩、力士等。民俗樂舞則包括供養(yǎng)人行列中的樂舞場面和佛傳故事畫里頗具生活氣息的舞蹈畫面—出行、農耕、宴飲、嫁娶、祭祀、節(jié)日慶典中的舞蹈形象。
莫高窟第275窟 三菩薩樂伎合奏 北涼 攝影/孫志軍
天宮伎樂在莫高窟的北涼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呈現(xiàn)豪放、剛健、粗獷的風格,舞者一般身披帛帶,或手執(zhí)樂器,或空手而舞,舞姿和手勢變化多端,動作優(yōu)美。早期敦煌壁畫里天宮伎樂的動作特征是大幅度地扭腰送胯、伸臂揚掌,體態(tài)挺拔、舒展,帶有明顯的尼泊爾、印度舞蹈風格。如莫高窟第432窟南壁北魏時期的樂舞圖,三位菩薩樂伎身短體壯,高鼻深目,帶有明顯的異域特征。其中兩位樂伎分別站在拱形門洞和漢式樓閣組成的天宮內,一位俯首吹海螺,一位挺身拍腰鼓。海螺是佛教常用器物之一,作為樂器在早期敦煌壁畫中出現(xiàn)甚多。而北朝時期的飛天樂伎身姿清瘦飄逸,或持花蕾、拋花瓣,或吹奏樂器,亦有空手者,均展現(xiàn)出在天界翱翔的曼妙舞姿。
莫高窟第220窟 《藥師經(jīng)變》之樂舞圖 初唐
巾舞
唐代經(jīng)變畫中的天宮伎樂場面中,巾帶是常出現(xiàn)的元素。從那些流光溢彩的壁面上不經(jīng)意間總能看到舞者肩披巾帶翩翩起舞,亦有手執(zhí)琵琶、肩掛腰鼓的伎樂天身佩長巾而舞的動人形象。在許多樂舞圖中,長巾不僅是舞者身上的裝飾品,更是重要的舞具。莫高窟第220窟的《雙人巾舞》便是繪于初唐時期的巾舞圖像。畫面中,兩身舞伎赤足立于小圓花毯上,身姿對稱,上下?lián)]巾而舞,這不正是唐人張祜筆下“鸞影乍回頭并舉,鳳聲初歇翅齊張”的生動場景嗎?
bo6Q/aQNHGuU83nbPL7mDv9Qnp7EIZICGma8ruRVER0=莫高窟第220窟 雙人巾舞 初唐 攝影/孫志軍
榆林窟第25窟 《觀無量壽經(jīng)變》之樂舞圖(局部)
榆林窟第25窟 《觀無量壽經(jīng)變》之樂舞圖 中唐 攝影/孫志軍
鼓舞
說到鼓型樂器,其中盤鼓、建鼓、銅鼓、腰鼓及雞婁鼓、答臘鼓、羯鼓等都在敦煌壁畫中出現(xiàn)過。唐人詩篇中提到的鼓的種類亦多,大多作為伴奏樂器使用,相關史籍中明確記載用作舞具的卻不多見。而敦煌唐代經(jīng)變畫中天宮樂舞的舞具,除了巾帛,各式腰鼓、長鼓頻繁出現(xiàn),殊為珍貴。敦煌壁畫中腰鼓舞伎樂天所用腰鼓大小不一,形制各異,有的掛在腰間或腹前,有的則懸置胸前。舞伎姿態(tài)多是立腿微屈,一腿屈抬,膝與腰齊做“端腿”姿;腳拇指用力翹起,雙臂平展,手指張開,做用力擊鼓狀?!把奈琛币彩钱敃r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流行的一種舞蹈形式,而且不斷演變發(fā)展,一直流傳至今,有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如榆林窟第25窟的《觀無量壽經(jīng)變》里的《樂舞圖》中,從舞者背鼓舞動的身軀、雙手張開準備擊鼓的動作,以及左腳前曲,拇指用力翹起的姿態(tài)中皆能看出舞者靈活的身段和舞蹈散發(fā)的強烈動感與力量之美。
莫高窟第112窟 反彈琵琶樂舞 中唐 攝影/孫志軍
反彈琵琶
漢魏以來,由波斯、印度傳來的樂器琵琶,逐漸在中國流行開來?!端鍟肪硎闹杏旋斊澣颂K祗婆善彈胡琵琶的記載。在敦煌壁畫中,作為樂器的琵琶出現(xiàn)了600多次,表現(xiàn)舞者手持琵琶、邊彈邊舞的繪畫也有數(shù)十幅。舞姿可謂異彩紛呈,其中有懷抱豎彈、揮臂橫彈、昂首斜彈、背后反彈等,特別是背后反彈琵琶,難度非常高。莫高窟第112窟中就繪有一位反彈琵琶的天宮舞伎。她頭束高髻,身披瓔珞,將琵琶置于腦后,雙臂在斜上方反握而彈,同時右腳翹起,踏足而舞,巾帶飛揚,神情沉著自然,充滿無限活力。反彈琵琶伎樂是敦煌壁畫中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畫面。
敦煌樂舞中,除以最常見的巾帛、腰鼓、琵琶作為舞具之外,還有以花繩、鈴鐺、杯盤等為舞具的。它們雖是敬佛、禮佛的供品展示,但也反映著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
敦煌隋、唐、五代時期的大鋪經(jīng)變畫中,除了繪制體現(xiàn)佛國世界的天宮樂舞,還有一些零散的繪有故事情節(jié)的樂舞圖像,形式多為兩三人表演的小型民間歌舞,大致類似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即興舞蹈。舞者大多緊束腰帶,舞蹈服飾為窄長衣袖、圓領羅衫,比較真實地反映出當時民間舞蹈表演的情況。此外,敦煌石窟中描繪的世俗樂舞形象也出現(xiàn)在供養(yǎng)人伎樂圖里,或反映達官貴人盛大的出行場面,或表現(xiàn)下層民眾供養(yǎng)人的樂舞活動,生動反映出古代現(xiàn)實生活場景。
敦煌壁畫中的民俗歌舞場面,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民間宴飲、嫁娶、出行、觀賞及宗教祭祀舞蹈等。例如“嫁娶宴樂圖”,據(jù)統(tǒng)計在敦煌壁畫中有40多幅,主要繪于《彌勒經(jīng)變》中,其中繪于唐代的占主要部分,是研究古代民間嫁娶舞蹈的珍貴資料。在唐代,宗教祭祀儀式中的舞蹈活動也十分興盛,當時寺院成為兼有宗教活動與群眾娛樂功能的重要場所,寺院歌舞為了更貼近民眾生活實際,大量吸收世俗舞蹈元素,敦煌壁畫中就有這樣的樂舞場面。另外,唐五代時期,隨著樂舞藝術的高度發(fā)展,巫舞的神秘色彩漸趨淡薄,娛樂功能加強,更加講究形式美與觀賞性,敦煌壁畫中出現(xiàn)了不少表現(xiàn)治病、驅鬼、賽神等的舞蹈場景。
莫高窟第297窟 樹下樂舞 北周 攝影/孫志軍
供養(yǎng)人禮佛舞
莫高窟現(xiàn)存早期的世俗舞蹈形象均為北周時所繪,因其均位于洞窟顯要位置且都屬西域舞蹈風格,頗引人注目。常被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97窟的樹下奏樂起舞供養(yǎng)人伎樂。畫面上五位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供養(yǎng)人正在奏樂起舞,向佛朝拜。其中演奏樂器的三人,一人吹笙,一人彈箜篌,一人彈琵琶;另外兩名舞者翩翩起舞,舞姿充滿西域風情。
宴飲舞
宴飲樂舞一般可分為宮廷宴樂、貴族宴樂與民間宴樂。敦煌壁畫里的宴樂圖最具觀賞與研究價值的,是描繪民間嫁娶宴飲活動的樂舞場面,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如繪于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婚嫁圖》中的樂舞,非常真實地反映了盛唐時期西北地區(qū)的民間習俗:屋外的庭院中搭起了帳篷,婚禮則在帳內舉行,左上側宴席桌旁賓主端坐,右側為拜堂行禮的新郎新娘,中央的舞伎揚袖抬足、扭腰回眸,場面好不熱鬧。
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之樂舞 晚唐 攝影/孫志軍
出行舞
敦煌壁畫里的出行舞以莫高窟晚唐歸義軍時期第156窟的《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與《宋國夫人出行圖》中的樂舞場面最為盛大。這兩幅特殊的供養(yǎng)人壁畫描繪極為細致,真實再現(xiàn)了當時河西地區(qū)權貴豪門出行巡游時載歌載舞的盛況。兩幅壁畫皆表現(xiàn)出中心人物張議潮及其夫人宋氏形象的高大以及出行隊伍的龐大、氣派,同時樂隊與舞伎增添了場面氣氛。前者馬隊迤邐,旌旗獵獵,氣宇軒昂;后者車轎整齊,服飾鮮麗,雍容華貴。二者各有風采,既宣揚文治武功,又渲染歌舞升平。
莫高窟第156窟 《宋國夫人出行圖》之樂舞 晚唐
曼妙胡舞
絲綢之路上中外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唐朝達到極盛。作為絲路重鎮(zhèn)的敦煌,不僅人員交往十分頻繁、經(jīng)濟貿易空前繁榮,而且文化交融特征十分明顯,壁畫中也多保留有胡舞,如胡旋舞、胡騰舞、拓枝舞等。
胡騰舞出自中亞的古石國,此舞舞姿矯健剛勁,節(jié)奏急促,以橫笛、琵琶伴奏,以跳躍騰踏動作為特征,舞者多為男子。北朝至隋唐時期,胡騰舞舞姿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至唐代大量出現(xiàn)“反手叉腰如卻月”的舞姿樣貌。自“安史之亂”后,胡風戛然而止,胡舞隨之式微。到了宋代,胡騰舞發(fā)展為多人共舞的隊舞形式。宋代隊舞小兒隊中便有“醉胡騰”隊。
莫高窟第159窟 胡旋舞 中唐 攝影/孫志軍
莫高窟第217窟 《法華經(jīng)變》之幻城喻品 盛唐 供圖/敦煌研究院文物數(shù)字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