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強
關鍵詞:場所精神;紹興古城;保護;活化;可持續(xù)
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都具有重大歷史價值,這些城市大多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會環(huán)境和獨特的城市歷史風貌[1],而其所孕育的場所精神則是這個城市的靈魂,是區(qū)別于其他城市最鮮明的標志?,F今國內每個古城基本都制定了自己的整體保護規(guī)劃及詳盡的各歷史街區(qū)專項規(guī)劃,但此類規(guī)劃大多是基于城市物質結構層面而制定,缺乏對每個城市所獨有的場所精神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運用于城市保護中。因此,國內各古城保護整體收效甚微,古城呈現同質化的傾向。文章以紹興古城保護為例,綜合運用現場實地調查及對紹興地方志和相關文獻閱讀等方式,對古城保護區(qū)進行有目的和系統(tǒng)的了解,并運用場所精神理論對紹興古城的傳統(tǒng)場所精神進行詳盡分析,探尋其營建脈絡,探討新時代下對古城原有場所精神的傳承與延續(xù),并對其有所創(chuàng)新,以期豐富國內對于場所精神的理論性研究。同時,有助于增強城市凝聚力,強化人們對古城的親切感與歸屬感,彰顯城市個性與特色。將場所精神與紹興古城保護與活化結合起來,旨在煥發(fā)古城的內在生命力,在做到妥善保護的同時又能活化其歷史價值。
1 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Genius Loci)是古羅馬人的想法,是場所的特征和內涵,其又分為自然場所的精神和人為場所的精神。按諾伯舒茲的觀點,自然場所的精神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宇宙的秩序”[2],或神秘或浪漫或簡單或和諧或靜謐……。而人為場所的精神必須以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作為出發(fā)點來考量,如果說自然場所的精神是一種自然特性的話,那么人為場所的精神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史和現實,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體現人的心理特征。而對于一個城市的場所精神而言,必然根植于其獨特的自然特性之上,結合該城市千百年來人類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人為場所,注入社會意識、人文思想、情感依戀及風俗習慣等,是區(qū)別于另一個城市最顯著的特征。
2 紹興古城傳統(tǒng)場所分析
2.1 古城結構歷史演變
公元前490 年,越國大夫范蠡遵勾踐命按周制“以東為尊”,依山水形勢“立國樹都”,根據當時城市所需要的防御、交通、生產、生活等現實需求綜合考慮,以現今臥龍山及周邊聚落為基址,將其作為越國首都。此地位于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之北,鑒湖水繞城而過,城內河道縱橫,又有臥龍山、蕺山、塔山三山鼎足而立,城外四周群山環(huán)抱,可謂是“得山水之利而無旱澇之憂,能攻易守而基業(yè)可據”。因此,紹興古城歷來被視為我國古代城市建設史上的杰出作品。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 年),郡守汪綱復按羅城重加繕治,并修諸城門,俗稱“宋城” [3]。其時共設水陸城門九處,尤為可貴的是紹興老城墻大都依河而建,河道成為天然的城市屏障,如圖1所示。千百年來紹興古城數度興廢更替,但其古城格局直至民國初期都未曾有過大的變動。
2.2 古城意象
紹興舊時稱山陰、會稽,是一座極具江南水鄉(xiāng)風韻的歷史文化古城,素有“魚米之鄉(xiāng)、文物之邦”之稱。顯然,該稱謂除暗示著其悠久之歷史外,還點明了其鮮明的地域特點,即白墻黑瓦、古道深巷、小橋流水、漁舟唱晚,極具“溫婉秀麗”的江南風情。在中國歷史上,紹興也是一座滄桑硬朗之城,且溫婉中流露著奮發(fā)圖強,勇立時代潮流的傲骨硬朗之氣。故木心先生曾說:“無骨的江南不只蘇州,有骨的江南當看紹興”,如圖2、圖3 所示。
2.3 古城空間結構
紹興其布局依周制“以東為尊”,因地制宜進行建城時,其空間結構就被界定了,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山萬戶巷井然,百橋千街水瀠繞”。城市根據自然情境呈現其造型,主要包括三部分:呈三足鼎立的三山(臥龍山、蕺山、塔山)、位于城中密集的臺門民居建筑,以及分割和連貫上述兩者的河流。時至今日,這些結構元素依然存在。歷史上,紹興地處寧紹平原,城中建筑以對大地眷戀的方式水平展開,多為一二層臺門民居建筑。與水平建筑對比的是垂直性的山丘,而這種垂直性在山丘上矗立的尖塔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強化。而介于水平和垂直,上與下之間的特別關系扮演著結合力量的是遍布城內的河流,河流使這種空間結構更具靈性,構成“山據城中,城映水中,水流城間,人行水邊”的詩意畫面。在這里山、水、建筑與人和諧共存。
2.4 古城特性
紹興古城的自然特性是由城市本身的地形條件所決定的,毋庸置疑古城最特殊的元素就是:山、水、建筑。
2.4.1 山
古時紹興人認為山是神圣的,對山充滿敬畏之心,認為山也如人一樣是有靈魂的,他們在守護著山中寶物的同時,也世代庇護著城內的人們,對于不同的山,人們賦予其不同的認知。春秋時期,勾踐小城就建在臥龍山之南,范蠡曾在其山巔之上建造“飛翼樓”以象征“天門”,有“以壓強吳,庇佑子民”之意;蕺山即舊時戒珠山,東晉王義之將自己的家宅捐為佛寺,并親筆題寫寺名“戒珠寺”,因而又有“ 戒珠山”之稱,此山是紹興人把對山的崇拜升華到審美境界的代表;塔山別名飛來山,山頂建有七層高磚木結構之應天塔,越王勾踐曾在此山修建“游臺”,是我國最早見諸文字的天文臺。
2.4.2 水
水是紹興古城最基本的要素,是紹興古城的“魂”,紹興古城的地理環(huán)境,培育了其獨樹一幟的地域特征:因山水布局,依河建街市,以舟通衢,逐步形成“一河一街”“一河兩街”和“有河無街”的水城格局。城內星羅棋布的河流,自然而然成為一條流動的紐帶,將山林、路橋、建筑,以及居于其中的人緊密聯結在一起,相互影響彼此輝映。
2.4.3 建筑
紹興城內最具特色的建筑可分民居建筑(尤其是臨河而建的民居建筑)與臺門建筑,這些古建筑及里面世代居住的人是紹興古城的“根”。
1) 民居建筑:古城的山水環(huán)境培育了其特有的城市形制和建筑風格,因勢形成了依河而成的水街,“一街一鋪一河”的格局。沿水而建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各異的橋梁、生機勃勃的古城展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詩意畫卷,古時這里的建筑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只是由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而建,但其形成的豐富造型與現代建筑完全不同,有一種安寧質樸的感動。
2) 臺門建筑:“紹興城里五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臺門足有三千零”,臺門建筑是紹興古城建筑的核心,在這里能充分展現古城人的家庭組織關系、宗族文化、道德信仰、禮儀規(guī)范、審美標準等傳統(tǒng)文化內容。這些傳統(tǒng)建筑里流淌著濃濃的古風遺韻,如圖4、圖5 所示。
3 紹興古城傳統(tǒng)場所精神分析
人們通過對紹興古城傳統(tǒng)場所作整體全面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其所孕育的場所精神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1) 從古城的地理環(huán)境、空間結構和特性所做的分析顯示出紹興古城所塑造的場所精神是內向有序、充滿神秘感而又平靜安寧的。
2) 從古城所孕育的歷史人文上看,其塑造的場所精神既充滿著溫婉秀麗,浪漫風流,但又不乏傲骨硬朗之氣。紹興古城的場所精神正是來自于“自然”和“人文”力量之間有意義的互動,簡單靈動中又蘊含著多樣性。
4 場所精神視角下紹興古城的現狀分析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清光緒年間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中清晰顯示,古城有城門九座,其中七座為水門,城內大小河道共有三十三條,城外環(huán)城河繞城而流,又與城內河流互通,極具地域特色。但在紹興“現代化”進程中,城內高層建筑林立,在豎向上削弱了原本作為古城至高點三山的統(tǒng)治力;城內大部分河道被填,橋梁被拆,使古城內自成一體的水系被割裂,“水城”之韻味日漸褪色;街道變闊變直,古城面貌已非舊顏,城內的文保單位也散落成片,不成體系,古城肌理被嚴重破壞;城內體量龐大的現代建筑對原本小尺度的臺門民居建筑群產生了強烈的壓迫感,使人、山、水、建筑相映成趣的古樸清雅場景已很難見到,當今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擊碎了古城內各種元素之間的內在和諧,古城現狀格局表現為局部有序整體無序的狀態(tài),其承載的場所精神已無傳統(tǒng)韻味,如圖6、圖7 所示。
5 場所精神視角下紹興古城的保護與活化策略
紹興古城“保護”并不是只簡單保護其建筑,而是要保護其城市空間結構、場所特性及蘊含的獨特場所精神。紹興古城“活化”則應以紹興山水人文為魂,深度挖掘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融入現代生活理念,在古城原有傳統(tǒng)場所精神的基礎上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做到以保護為主,活化為輔,以保護助力活化,以活化提升保護,使古城在保護的同時讓其真正“活”起來。
5.1 重塑古城之“形”
在空間格局上,紹興古城以“三山三塔”作為城市豎向上的最高控制點;主體建筑以水平方向展開的傳統(tǒng)臺門民居建筑為主;環(huán)城河繞城而流,城內再輔以縱橫交錯的河道。這是其區(qū)別于其他歷史古城的顯著標志,在這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和諧共存。但隨著城墻城門的消失,高層建筑鱗次櫛比,為城市發(fā)展需要填河造路,曲徑小巷拓寬變直,使傳統(tǒng)山、水、建筑和諧共生的格局遭到破壞,古城之“形”已非昔日舊顏。因此,重塑古城之“形”是當務之急,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將老城區(qū)內的高層建筑逐步拆除或削層,重新確立“三山三塔”作為城市的至高點。
2) 雖然城墻城門已消失,但護城河仍在,可以通過局部改造護城河,沿河景觀本著“彰顯歷史、優(yōu)化功能、完善生態(tài)、美化古城”的原則,形成一水護城、玉帶環(huán)郭、山水相依的視覺效果。
這兩方面能讓古城“顯山露水”, 恢復古城幽雅通透的視覺廊道, 重塑古城之“形”,營造古城既神秘而又內向有序、神秘安寧的場所精神,這是紹興古城的瑰寶。
5.2 激活古城之“魂”
水是紹興古城的“魂”。紹興古城,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戶戶臨水,家家枕河。水是這個城市的紐帶,將古城中的各種元素融合在一起,互相交織,互相滲透,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然而隨著紹興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局部內河被填,水網體系被破壞,水街集市亦不復存在。城內人們與水的互動大為減弱。應重現古城水鄉(xiāng)特色,凸顯古城的美學價值,讓古城“活”起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水“活”起來,讓水與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重組城內水網體系,局部有條件的恢復被填河道,或根據實際新開河道,使城內河道自成一體,并與環(huán)城河互聯互通,通過紹興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烏篷船,使人們能隨時隨地抵達古城內部各地,真正體現“城在水中”。
2) 在內河水網體系中,擇其優(yōu)越地段,開設水上集市及社戲觀演點,同時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復興古城傳統(tǒng)的水上文化,如嫁娶、祭祀、龍舟表演、劃烏篷船、拉網捕魚、放河燈等,讓人們沉浸式體驗紹興水文化。
以期通過以上兩方面,激發(fā)水作為古城之“魂”的地位,讓人體驗到古城簡單靈動而又豐富多樣的場所精神。
5.3 留住古城之“根”
古城之“根”包括兩部分:臺門民居建筑及城里世代居住的人。紹興古城內的臺門民居建筑以對大地眷戀的方式水平展開,是古城最基本的元素,而近代由于填河造路,街道變闊變直及沿街體量龐大的現代商業(yè)建筑的強行介入,致使古城內傳統(tǒng)臺門民居建筑被割裂,許多文保單位成為文物孤島,城內大量的臺門民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同時,由于傳統(tǒng)民居及街區(qū)對現代人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越來越多年輕人搬離古城,城市深處居住的以本地老年人和租住的外來流動人口為主,使得古城越來越老化與破敗,活力不在。因此,紹興古城亟需一個合理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可將保護與活化有機結合,實現古城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5.3.1 功能區(qū)規(guī)劃
根據古城現狀,新規(guī)劃旨在形成“一城二橋三街四故里”的整體布局。“一城”指的是越王城,依托府山及越王臺,集中展示古越文化的精髓,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歷史典故,充分顯現古城奮發(fā)圖強、傲骨硬朗之氣的場所精神?!岸颉敝傅氖前俗謽蚝蛷V寧橋,此二橋相聚不遠均建于南宋,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紹興以水鄉(xiāng)聞名于世,千姿百態(tài)的橋也就成了紹興的另一張名片。八字橋廣寧橋周邊,古民居保存較為完整,生活氣息濃郁,為紹興典型的“一河一路”“一河兩路”的臨水居住形態(tài)。該區(qū)域盡得水城精髓,可生動展現繁華的南宋生活風韻?!叭帧敝傅氖莻}橋直街、蕭山街及西小路街區(qū)。該街區(qū)均為“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格局。街道尺度宜人,房屋錯落有致,小街兩旁酒館茶樓生意興隆。這里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能集中反映紹興的臺門民居傳統(tǒng)建筑特色與商業(yè)民俗風情。“四故里”指的是書圣故里、陽明故里、徐渭故里、魯迅故里。書圣故里是以王羲之及其生活環(huán)境為核心,旨在打造魏晉風流的文化場景;陽明故里是以王陽明及其心學為核心,旨在打造“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的文化場景;徐渭故里是以徐渭及青藤書屋為核心,旨在打造具有明代韻味的藝術場景;魯迅故里是以魯迅及其生活環(huán)境為核心,旨在打造具有民國風度的文化場景。通過這些功能區(qū)規(guī)劃,使被割裂的甚至凌亂的傳統(tǒng)建筑、街巷能有機聯系在一起,呈現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圖8、圖9 所示。
5.3.2 合理改造且多樣并存
古城的保護與改造需要尋求正確的處理途徑,既能滿足城市發(fā)展的要求,又能為保護文物與歷史街區(qū)創(chuàng)造條件。將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 積極改善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huán)境, 激發(fā)街區(qū)活力,延續(xù)街區(qū)風貌,堅決杜絕違反保護規(guī)劃的建設行為 [4]。
對于古城內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建筑,在保證整體統(tǒng)一協調的原則下,應采取不同的保護改造方式。
1) 保護與修繕:針對保存完好的文保建筑、歷史建筑應采取整體保護。對質量較差的文保建筑、歷史建筑可采取修舊如舊,體現其原真性,以達到保護真實的歷史文化遺存,維護街區(qū)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的目的。
2) 更新:對于不具有歷史背景的臺門民居建筑及質量較差的建筑采取更新手法,使其更新后與傳統(tǒng)街區(qū)協調。
3) 改建或拆除:通過對古城范圍內現存不符合古城傳統(tǒng)格局、歷史風貌要求的建(構)筑物,逐步依法改建或者拆除等措施。
4) 新建:新建建筑應以和諧方式介入,采用現代的形式、技術、材料,體現現代與傳統(tǒng)的對話,讓古樸典雅與現代時尚和諧共存,以一種充滿現代感的方式向傳統(tǒng)致敬,這樣也能保留古城歷史進程的痕跡,展現古城活的歷史、進化的歷史,也會更容易促進古城多樣化的發(fā)展。
5.3.3 功能置入且智能化生活
在對古城功能區(qū)重新規(guī)劃并對古城內老字號、傳統(tǒng)手工藝、傳統(tǒng)產業(yè)、傳統(tǒng)藝術流派等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置入符合當代人生活的商業(yè)餐飲、影劇院、 茶樓戲院、休閑娛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科普教育、酒店民宿等業(yè)態(tài)功能,并結合規(guī)劃布局及空間形態(tài)完善業(yè)態(tài)分區(qū),形成集休憩性、觀賞性、服務性、娛樂性、文化性和科技性為特征的古城生活區(qū)。同時,通過智能城市的概念將智能出行、智能建筑、 智能安全、智能街巷等融入基礎設施設計中,提升人們在古城居住游覽的舒適感和便捷性。
5.3.4 增進交流且和諧互動
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使人與場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疏遠。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與場所、人與人之間缺少互動,缺少共同的情感聯系紐帶。簡·雅各布斯則提出,通過增加居民見面的機會來熟悉彼此,這樣就會增加街道的安全感,從而促進街區(qū)人們之間的交流,減少城市被割裂的現象,這樣會更容易激發(fā)城市活力促進城市多樣化的發(fā)展[5]。而古城傳統(tǒng)街區(qū)模式則凝聚著人們對古時村落親情、群體文化的留戀,在紹興古城內可以通過設置豐富多彩極具古城特色的公用設施,定期舉辦極具當地特色的公共活動,在居民間增進互動,使其與場所建立起聯結性和責任感,讓他們不僅為此感動自豪,更愿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人與場所的和諧統(tǒng)一,使古城真正“活”起來。
6 結語
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和歷史的古國,時至今日仍存在著不少極具傳統(tǒng)韻味的古城。對于古城的保護和活化是一個持久的命題,不僅是對建筑、環(huán)境、城市格局等的保護,更應該保護好古城多年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解決新的城市功能需求和時代特點注入的問題。在深入研究古城原有場所精神的基礎之上,將古城發(fā)展成為現代科技與歷史人文相得益彰、熠熠生輝的生活空間,實現古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終達到古城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