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海洋面積占了70.8%,常識告訴我們海水是藍色的。但當(dāng)我們打一桶海水倒進杯子里時,則會發(fā)現(xiàn)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那么,這一杯杯無色透明的水匯集到一起時,怎么“變成”藍色的呢?
首先,因為有光的介入,我們通常所見的白色太陽光,實際上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光復(fù)合而成,通過空氣傳遞,變成了一束白色的光。當(dāng)太陽光照到海水上面時,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進入水中。進到水里的光線,在傳遞時被水吸收。而水對光的吸收,取決于光的波長。七色光的波長情況,依照上述排序而不盡相同。其中,波長長的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再加上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于是我們所看到的海洋,就呈現(xiàn)出一片蔚藍或者深藍色了。由此可見,海水表面呈現(xiàn)為藍色,是水對各種色光吸收不同的結(jié)果。
另外,海水所呈現(xiàn)出的顏色與海水中含有的懸浮性生物或塵沙有關(guān)。譬如,黃海因為過去黃河夾帶大量泥沙入海而將海水“染黃”了,現(xiàn)在雖然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其北部有寬闊的海面與渤海相通,故海面仍呈淺黃色。紅海,則因為海里生長的一種水藻死亡后,將海水染成紅色。黑海,則因其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上下水體難交換;下層長期缺氧、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后沉到深處腐爛發(fā)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