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伴隨城市的高速發(fā)展,部分舊的廠房建筑逐漸淡出了大眾視野范圍,一味地推倒重來已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廢舊空間的改造,不僅能夠保留舊時代建筑的風味,還能夠增添新時代的烙印,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型劇院建設如火如荼,如大型戲劇、歌舞劇、歌劇、音樂會等逐步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亦不能全然滿足小型文化戲劇公司、學生階層、工薪階層的需求。小型觀演空間以其經濟性、靈活性、多功能性能夠在先鋒話劇、小型沙龍、展覽等方面略優(yōu)于部分大型劇院,與此同時還能夠完善、拓寬城市公共空間的服務職能。但單一的小型觀演空間能夠服務的人群畢竟是有限的,未來的發(fā)展同樣會受到限制,故需要新型的方式來對其進行開發(fā)。
小型觀演空間概述
廢舊空間的改造意義與目的在于,其小型觀演空間組合模式能夠繼承城市記憶,記錄城市風土人情,避免“千城一面”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廢舊空間的再利用與改造,在極大程度上節(jié)約了社會成本??臻g組合模式為新興戲劇進行試驗提供了場所,發(fā)展戲劇文化,有利于觀演關系的進一步研究,豐富戲劇邊沿模式,以及拓寬廢舊空間的改造渠道。廢舊劇場的前身為觀演空間,由于整個舊廠區(qū)的廢棄,或者由于人們對于觀演空間提出的更高要求,而隨之廢棄。但因其原本的功能屬性與小型觀演空間相近,內部有高大空間,方便對其進行改造。小型劇院的人數(shù)限制為300—800人,這有利于對小型觀演空間的觀演關系以及對其組合模式的進一步研究。
觀演空間的基本要素包括舞臺(表演區(qū)域、樂池)、觀眾席(座椅區(qū)域、走道區(qū)域)、前臺(觀眾的空間)、后臺(舞臺工作者的空間)。
小型觀演空間的核心空間即舞臺部分,以觀演關系區(qū)分為以下幾種形式:第一,鏡框式舞臺(單向舞臺)[ 1 ],鏡框式舞臺是指觀眾席位于舞臺的一側,舞臺是內嵌式的,一面朝向觀眾,舞臺的其余側面被遮擋,一般都是演員候場室或者技術人員的設備工作室。鏡框式舞臺分割了觀眾與演員,使得互動性較弱,在舞美呈現(xiàn)方面營造了宏大的舞臺場景。第二,雙向舞臺,雙向舞臺多應用于T臺走秀,能夠雙向與觀眾交流,其對于戲劇要求嚴格,且形式新穎。第三,三面式舞臺,三面式舞臺也被稱為伸出式舞臺,形式多種多樣,能夠與觀眾在三個方向產生互動。第四,環(huán)型舞臺(四面式舞臺、圓形舞臺),環(huán)繞式舞臺即“四面臺”位于場館正中央的位置,沒有視線上的死角,與觀眾互動性極強,觀眾可以看清楚臺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以及演員的面部表情等,體驗感極強。這種形式是沒有工作人員輔助的,對于演員的要求更高,演員要有控場能力[ 2 ]。
小型觀演空間附屬空間包含前廳空間和后臺空間以及其他輔助空間。前廳空間包括門廳、休息廳、售票廳、觀眾衛(wèi)生間、辦公空間等。作為觀眾第一感受空間,應營造一種與戲劇風格統(tǒng)一的氛圍,以加深觀眾的體驗感,小型觀演空間應更注重多種功能的混合,與觀演空間功能互補,提高空間利用率。后臺空間包括化妝間、排練室、候場室等。由于小型觀演空間有一定的局限性,化妝間同時也可能是排練室或候場室,后臺空間功能一般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他輔助空間,則包括設備儀器室、控制室、儲藏室等[ 3 ]。
西安風雷六一八廠工人劇場改造設計研究
場地現(xiàn)狀
西安風雷六一八廠具體位置在西安市長安區(qū)東水寨村,位于西安市正南方向,距離市中心約8公里,可從市中心由長安大道向南抵達,其背靠秦嶺石砭峪。西安風雷六一八廠又名風雷儀表廠、子午鐘表廠,1965年上海金屬表帶廠聯(lián)合南京鐘表廠遷到西安聯(lián)合辦廠,生產軍工儀表,后來一部分改為生產民用熊貓牌手表。熊貓牌手表機芯質量優(yōu)秀,造型時尚,風靡一時。遺憾的是后來市場份額逐年減少,最終于2008年進行破產清算[ 4 ]。
工人劇場位于整個場地西北角,是禮堂、俱樂部、電影院等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所,建筑所運用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建造手法、施工表現(xiàn)技法,其有著歷史遺留下來的獨特風味,這里是工廠中職工及家屬集會、娛樂的中心地,主要分為兩部分,中間區(qū)域的劇場有傳統(tǒng)鏡框式舞臺與觀眾席和觀眾席后方的放映設備房,以及劇場南北兩側的兩棟二層附屬建筑。
整個劇場的頂棚部分已被完全損毀,只遺留下舞臺、墻壁、觀眾席(沒有座位的坡地),角落的墻壁邊以及旁邊的兩棟附屬建筑生長了許多植物,營造了一種別有風味的廢墟感。舞臺兩邊的框景墻遺留著時代建造手法的痕跡,坡地部分有著座椅被拆除后的螺栓痕跡,別具特色。兩棟附屬建筑整體結構保存完好,但門窗破損嚴重,樓頂生長了許多植物,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集群式觀演空間
在同一場地營造多個不同的觀演空間,并通過不同的觀演關系、聲光環(huán)境關系的舞臺組合形成新的小型觀演空間的集聚,其有著或獨立或連貫的戲劇群,能夠使人們在同一場地有選擇地觀看戲劇、電影,讓觀眾有多種選擇的自由感,以提升這一組合形式對于不同戲劇以及活動的應對能力,從而給觀眾帶來更完美、更加具有沉浸體驗感的劇場空間。
在工人劇場中,選擇地上與地下形式的舞臺。地上部分以中心露天劇場為核心,將南邊的附屬建筑的部分二層作為觀演空間,舞臺形式則為環(huán)繞式,再將北邊的附屬建筑的頂部改造為小型的觀演空間,舞臺形式為雙向式舞臺,以白色半透明玻璃覆蓋,保留墻體斑駁的肌理,使得新舊材料形成落差,從而為觀者提供時光倒置的驚喜感,形成與周圍廢舊廠房空間不同的氛圍,其可以接納自然的風與光,形成半露天的模式。
地下部分則為三個舞臺,可分可合,中間的環(huán)繞式舞臺在頂部開天井,將露天劇場的光引入地下,地下迎來了光,地上也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戲劇。剩余兩個舞臺為伸出式的三面臺,三個舞臺位于地下,可以為實驗戲劇提供良好的場地,黑暗更能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于戲劇本身,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分離,其為戲劇劇情、場景的設置提供了多種可能性,觀眾席設置位置形成隨機數(shù)量的座位集聚與分散,在保證觀看的前提下還可以滿足不同的社交需求。
戲劇、電影的類型多種多樣,為滿足不同的需求,連帶兩棟附屬建筑將劇場營造為集群式的小型觀演空間,將不同觀演關系的舞臺形式進行組合,形成以露天劇場為核心的集群式觀演空間,豐富社交屬性,營造實驗、戲劇、舞蹈、電影、時尚、沙龍等具有多功能性、高利用率的空間場所。場地共設置五處觀演空間,并相互連接,不同的觀演關系能夠豐富觀眾的體驗感,讓人們感受到不同的藝術形式,其將傳統(tǒng)戲劇、實驗話劇與新的戲劇形式和互動戲劇相結合,組合成為新的劇場模式,靈活又穩(wěn)重。舞臺既能夠分成一個個獨立舞臺,又能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連續(xù)的具有故事性的舞臺,滿足觀眾的體驗感。
改造設計
由于場地本身特有的觀演空間屬性,保留了劇院部分原貌。筆者在實地調研中,對此區(qū)域深有感觸,廠區(qū)的俱樂部、電影院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后形成了沒有屋頂?shù)钠碌?,能看到陽光,能聽到風。這一區(qū)域保留了工廠時期的風貌,有著明確清晰的肌理,更在之后廢棄的時間中積累了大自然靜穆的力量,讓人深有感觸。
保留下這一坡地建筑,形成一個露天的小型觀演空間,以繼承原有的功能。通過在觀眾席中設置可移動的、軟質的紗帳,將風這一意向具象化,營造有電影故事感的空間氛圍,并以一種弱隔離的形式使其形成三處空間,這種隔斷的形式能夠隨不同的使用情況而變化,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在屋頂設置樹池草地,保留劇場廢墟時期房頂野生植物的景象,兩棟附屬建筑的小型觀演空間的部分以半透明白色玻璃覆蓋,形成圍合但又不失通透感,模糊劇場與外界的界限,打破了劇場部分的封閉感。打通兩棟附屬建筑與中心露天劇場流線,以觀眾席后方的設備放映空間連接,梳理工作人員、演員、觀眾的流線,將各個觀演空間串聯(lián),賦予空間故事感,讓演員與觀眾在劇場中自由流動,或站、或走、或跑、或坐、或聊天、或表演;劇場本身與人融入戲劇之中,徜徉于場地之中。突破常規(guī)的觀演關系,模糊觀眾形象,使觀眾不僅是在觀看表演,同時自身也在表演之中,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互動突破了原有的戲劇模式。
發(fā)展與回顧
總結廢舊觀演場所空間組合模式的空間設計原則:在功能性方面,必須滿足功能性完整,結合戲劇形式做出相應的改變,尊重場地歷史性,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小型觀演空間對于后臺的要求較低,但也應盡可能滿足需求。在互動性方面,由于小型觀演空間的觀演關系決定了它是一種互動性極強的形式,其主要表現(xiàn)在觀演關系方面,即舞臺與觀眾席的關系,應合理利用場地設置舞臺與觀眾席。觀眾席于舞臺之間的樂池在大劇場中常見,在小型觀演空間中,則一般不予以設置,這樣還可以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經濟性方面,小型觀演空間自身以反大劇院的形式出現(xiàn),成本低廉,經濟實惠。在廢舊空間的改造中,由于小型觀演空間自身的特性,應適當改造,不大興土木、大拆大建,保留原有的風味。在聯(lián)動與封閉性方面,將不同觀演關系的空間結合不同需求進行線性組合,以形成流暢串聯(lián)的流線,或形成封閉獨立的小型觀演空間,以滿足不同的需求,豐富小型觀演空間的表現(xiàn)模式。
廢舊空間改造下的小型觀演空間組合模式不僅提供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多重關系,拉近了舞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其或近或遠的燈光、聲音等元素也更加自然純粹,使得觀眾更容易將注意力聚焦于戲劇本身,以充分提高觀演空間的利用效率,這為探索戲劇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提供了幫助。此類組合模式豐富了觀演空間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于實驗、舞蹈、電影、時尚、沙龍、訪談、會議、展覽等方面。無論是對于觀眾還是戲劇本身,這種組合模式皆提供了較高的自由性。
本文以再生性理念引導廢舊觀演場所的改造更新,為關于廢舊廠區(qū)空間內部的改造提供相關策略,其是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存量優(yōu)化整合的應對方法之一。對廢舊廠區(qū)內部的觀演場所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造,可以使廢舊廠區(qū)在時間維度上跨越式再生,在空間維度上激活式再利用。
集群式的小型觀演空間組合是為戲劇藝術服務的,能夠以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各種類型的戲劇,其專業(yè)的設備空間升級改造以適應與高科技融合的戲劇形式,保持了自身的進步性,亦會在時代的浪潮中煥發(fā)新生。
參考文獻
[1]徐嘯龍.淺析黑匣子劇場舞臺空間設計[J].戲劇之家,2017(01):180.
[2]魏文倩.北京地區(qū)“黑匣子”劇場空間設計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5.
[3]林郁郁.基于舊改的小型劇場空間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
[4]魯湘伯.西安鐘表工業(yè)“三線建設”歷史尋跡(上)圖說歷史上的風雷儀表廠[J].鐘表(最時間),2020(02):94-101.
[5]鄭悅.大文化缺失與小劇場尷尬:小劇場戲劇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展望[J].新世紀劇壇,2014(05):11-18.
[6]呂學軍.觀演建筑空間特性及空間組合研究[D].湖南大學,2001.
[7]董云帆.多元·整合·適應——現(xiàn)代西方劇場建筑設計發(fā)展趨勢研究[D].重慶大學,2001.